用儒學來治國,平天下,對於中華民族而言,是福是害?

是我非我


對中華民族而言,儒家即功不可沒,又是一個千年背鍋俠。

儒家對於統治者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儒家即可以鞏固統治,穩定天下,也是禍亂天下,朝代更迭的幕後英雄。

因為,儒家即講“道德”也講因果,它從不對某一方提出“道德”要求,而是對矛盾的雙方同時提出“道德”要求。比如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終弟及等等。儒家首先注重的是自己要立足於“道德”,然後才能要求別人。同時,還講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很矛盾,但很儒家。只是比起講“仁義道德”的儒家,統治者們更喜歡立竿見影的“法家”。但是,“法家”的手段過於殘忍,不利於統治。於是,他們就給法家披上了儒家的外衣,從而,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核心一直是法家,從沒變過。儒家一直都是空殼,也從沒變過。因為為君者,無論“明”與“不明”,為臣者都必須要“忠”,為臣而不忠的話,怎麼辦?一個字:“殺”!為父者,無論“慈”與“不慈”,為子者都要“孝”,為子者“不孝”怎麼辦?一個字:“罰”!這些都是法家的手段。跟儒家通過教化是他們成為“謙謙君子”的方式,差了十萬八千里。

統治者們用這種套著儒家外殼的法家手段治國,在王朝開始的時候,是可以穩定天下的,因為那時候,“道德”對帝王有一定的約束力,百姓們也希望新王朝可以重“德”。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約束力越來越弱,而當儒家這個外殼被徹底拋棄的時候,一個王朝也就走到了盡頭。因為繼任者可以高舉著“仁義道德”的大旗,名正言順的取代前朝。而“失德”是歷代王朝對前朝的統一評價,是後朝取代前朝最冠冕堂皇的藉口。

而在“德”的主框架下,誰當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有“德”,因此,儒家並不排斥異族當皇帝,只要他有“德”。無“德”之人,即使是漢人,也一樣無法立足。華夏文明可以延續至今的,儒家的寬容,頑強而堅韌功不可沒。

至於,說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姑妄聽之吧。因為,這樣的情況只停留在幻想中。想實現,要先過“法家”那一關。而過了“法家”那一關的,早把儒家的核心丟了。從而成了一個外儒內法的“偽君子”。

而,鍋,當然要儒家去背。因為“法”一直藏的很深。


遊子天涯君莫問


用儒學來治國,平天下,對於中華民族而言,是禍而不是福……!

原因很多……,主要有五:

第一個原因:儒家的政治立場是站在利益階層以及文人精英的立場上的……,是為了維護既得利益的利益的……;所以,他的理論基礎是“居高臨下”和不平等的……,無法獲得老百姓的認同的!

第二個原因:因為“道德”本來就是不應該平等的……,社會各階層的道德要求應該是不一樣的……;可儒學把“道德”凌駕於“法律”之上……,使“道德”變成綁架人性的工具……!不能適應社會的進步……!

對於底層的百姓的道德要求應該是隻要守法就可以了……!可儒學偏偏強調“道德上的平等”……,用要求君子聖人的道德要求去要求老百姓……,所以,最後儒家“道德教化”變成了“道德綁架”……,無法獲得老百姓的認同,最後往往變成社會動盪的根源……!

第三個原因:儒學沒有重視“宗教情節”和“人文情懷”……;只期望用“道德說教”來代替“人文關懷”……要求老百姓把高不可及的、“高大上”和“紅光亮”的道德當成老百姓的信仰,讓老百姓對“道德”的追求猶如水中望月、或是鏡中看花!……

第四個原因:儒學忽視了“信仰”和“法律”對於道德的作用……,他不重視信仰、更不重視法律……;不懂得“建立在信仰之上的法律才是真正的法律……;把社會的穩定寄希望於“權力”、“道德”和“王法”(而不是人人平等的國法……)……!

第五個原因,在於儒家道德的虛偽性:……

因為儒學在穩定社會的過程中,對分地強調了道德對於社會的穩定作用……;所以,最後老百姓心裡是不買賬的……;當社會矛盾激化時,儒家的道德無法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最後國家會週而復始地被“均貧富”、“換皇帝”、……,導致富人“富不過三代”,中國至今沒有產生“貴族階層”……!

總結:由於孔子的理論,缺乏自然信仰(宗教)的基礎、缺乏契約(法)精神、缺乏人文精神(平等和尊重)和“人文關切”……;所以,儒學和儒家無法讓天下老百姓獲得終極的精神撫慰和幸福!……(即興總結)


藝術就是謊言


用儒學來治國平天下,對中華民族來說,肯定是一大幸事呀,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從未斷絕,這裡面很大一部分都是儒學的功勞,可以說是儒學塑造了我們民族的性格,儒學讓我們成為中國人,讓我們擁有如此燦爛光輝的文明。

有人反感儒家可能是基於一些片面的事實,比如說儒家的不平等,但那是在古代社會呀,古代社會又有哪種文明形態是完全平等的,儒家這一套可以說已經是非常先進的制度了,尊尊親親的制度可以說非常符合人性。

至於說偽君子之類,這是任何一個文明形態都避免不了的,當我們提倡善的時候,肯定有偽善充斥其中,這兩害相權取其輕,難道還讓我們大力提倡惡不成麼。

至於說儒家重文輕武,讓漢族失去了血腥,這個鍋儒家不被,在工業革命之前,野蠻征服文明是世界歷史的常態,文明必定孕育出燦爛的文化和複雜的制度,而野蠻只發展軍事,被野蠻打敗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而且儒家也只是讓歷史的某些階段讓漢族軍事不行,大部分時間還是能做到保家衛國國泰民安的。


昭烈名臣


用儒學來治國,平天下,對於中華民族而言,一開始是有其好處的,後來就是滿滿的壞處。

在漢朝的時候,為了國家的統一和統治,獨尊儒術是有其進步意義的。正是這樣的舉措才使我們國家能夠在漢朝、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一直處於上升期,直到唐朝初期,達到中華民族發展的頂峰。其中儒學的貢獻,不僅在於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統一思想,更成為中華民族處理各類問題的綱領。

但是,在唐玄宗遭遇安史之亂以後,唐朝開始走下坡路,直到五代十國以後,趙匡胤建立宋朝以後,為了避免再重蹈他兵變的覆轍。竟然讓文官節制武將,使得文官地位變得至高無上,儒學也正式成為無所不能的全能學說。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使得國防實力大幅度下降,北宋不僅向遼納貢稱臣,甚至向西夏等小國也俯首投降。最後,即使北宋滅亡,南宋復國以後,作為儒家文人代表的秦檜仍然在用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算計、謀害主戰派岳飛等將領。而朱熹的出現,全面曲解了儒學,使得儒學變得更保守,從而造成南宋持續孱弱。最終只能被元朝所滅。此後雖然明朝光復中華,但是儒學文人已經逐步進化成空談道德,甚至認為道德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偏執狂。直到最後,滿口仁義道德的儒學文人,棄崇禎皇帝於不顧,先是投降李自成,繼而又拜多爾袞為爹!到了清朝末年,現代化已經遍佈全世界的情況下,儒學名仕翁同龢等人還是宣稱儒家道德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這就不是不合時宜,而是傻到沒邊了!而滿清最終的滅亡就是儒學的全面失敗的特徵。


總之,儒學在唐朝初期以前是促進中華民族進步的,但是此後就是阻礙中華民族進步的!


地震博士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這種有為而治的思想主導下,朝廷內外乃致民間都一片尚武精神。正是在這種不屈服的精神下,漢朝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匈奴。從漢朝開始中國的歷朝歷代都獨尊儒術,儒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成了被強權主義者用來統治民眾和禁錮老百姓思想的一把利劍,也正於如此,儒家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得不到很好的發揮。以至於現在的人們對儒家思想存在很大的誤解。

雖然經歷了無數的改朝換代,兩次異族入侵統治中華,但取江山易治天下難,元朝和清朝不得不延用中華政治策略和中華文化來有效管理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否則他們根本玩不轉。儒家文化的強大也在於不斷同化少數民族政權,清朝統治者雖然實行殘酷的剃髮易服政策,直到清朝滅亡,滿族還有幾個會說滿語會寫滿文的?這種文化直接帶來了民族大融合。這也就是西方人無法理解的為什麼中國五千年曆經無數戰亂都能保持大一統,而西方國家卻在走分裂之路。不得不讓我們看到儒家思想的偉大。


白雲之語v摺紙大全


問題脫離語境,屬於斷章取義,有誘導讀者之嫌。

歷史上,中華民族飽經戰亂,秦始皇統一之前,諸侯割據;近代又經歷外國入侵,喪權辱國,老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頓,無不渴望和平安定。直到新中國成立,才結束戰亂,但仍未完全統一。儒家從仁愛出發,提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倡議,旨在激勵天下仁人志士為統一華夏,實現老百姓天下太平的期盼而努力。儒家也沒有盲目,他們認為,平天下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達(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如果不達,那就完善自己,做好自己(這是窮)。大家都這麼做,天下不就平了嗎?新中國成立後,周總理提出的外交原則就是基於儒家的這一思想,我們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豐富發展了平天下的涵義,那就是永遠不稱霸。中華民族熱愛和平,講究和為貴,但也不懼怕挑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請問,平天下這一主張對中華民族何害之有?


福哥55860198


從生物社會學,以及民族發展來說,這是一種禍害。而從歷史角度看,儒學發展局限性,使得中華民族有幸存在於今天。

生物理論可以知道,“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草原上的綿羊,即使如何的壯大,都逃不過肉食動物的獵殺取食。人類社會,從古到今,從不缺乏這種生存淘汰理論。因而,魯迅曾多次文章,評擊儒家儒弱為雅的國民行為,藉以喚醒民眾的狼性行為反抗精神。

從民族的發展來看,儒家平天下的思想,實際就是對民眾進行奴才化教育,用迂腐的儒雅態度,搏取虎狼外族憐憫之心,獲取毫無尊嚴的生存。這將使民族生存條件的尚武精神之魂散失,最終導致民族滅亡。世界歷史上,古猶太民族被逼離鄉別井,就是享樂儒雅精神氾濫而至。美洲地區的印第安人,大多被西歐殖民者滅族,也是存在類似儒家的儒雅弱行為。

我國自宋代起,由皇室宣傳自上而下的棄武崇文行為,儒家思想氾濫,書畫皇帝微宗造就了“靖康之恥”,明朝末年東林儒生得道,使得朝廷政令難施,從而覆滅。而後的歷史,基本都是中華民族被屠殺的血淚史。

歷史上,儒學的發展局限性,使得生活在底層的民眾,沒有被它汙染而存在一定反抗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的保證。

古代,真正能享受儒學讀書的,基本都是富家子弟以及為數不多的“中層階級”。而廣大民眾,根本沒有機會讀書學習,民間尚武有一定基礎。因而,在遭受外族入侵之時,都是底層民眾起來反抗,而並非那些儒弱的儒生。雖然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卻動搖了那些狼虎的外來殖民者,想對印第安人那樣屠戮滅族想法。從而,使中華民族獲得生存基礎。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現在,我們要糾正態度,既要認識到儒學的缺點,也要發展其優點。用它優點,使人們和平相處,尊紀守法。也要防其缺點,空談誤國,儒弱對待國家間的行為。


憤怒野虎


夲人不做“國學”生意,是工科出身的,知道釘子、榫和鉚各有其用的道理。所以大家放心往下讀,最起碼我不忽悠人。


儒學能治國、平天下嗎?我嚴重懷疑。儒學再好,也不能包打天下,就像說鉚好用,但木結構連接上有時它並不好使。何況治國、平天下跟儒學有什麼關係呢?國家、社會治理,事涉國計民生的眾多領域,需要方方面面的專業人才,軍事、政治、外交、民族、法律、財稅、教育科研、工業製造、農田水利、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等環節,缺一不可。

儒學是學問之總,能總攬如上各專業知識,或者說能培養各個專業人才嗎?顯然不可能!因此,儒學能“治國、平天下”,就是偽命題。那題主之問“對於中華民族而言,是福是害”,不就答案自明瞭嘛。

事實上,自清末啟蒙思想家嚴復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以後,西學東漸,洋務運動興起,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連風雨漂搖的大清政府,也廢除科舉制度,興辦中小學堂,公派留學生赴歐美接受西學。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學,壽終正寢,已被掃入了歷史的塵埃裡!

有人或許會反駁了,儒學

的歷史功績被你否定了,它在中華文化傳承、民族融合、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我就不敢苛同了。是你把治理工具,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混為一談了

俗話說,“死了張屠夫,哪能吃帶毛豬”。中華民族的主體是漢民族,其前身華夏族原夲就是個尚武,掌握了銅器製造、養殖牛羊等先進生產技術的群體,創造了天下一統的政治格局(炎黃部落聯盟、夏商周擁有“中國”)。對炎黃血緣高度認同(事實如此),掌握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佔領著地理優越的土地,依靠強大的人口實力和宗法傳統的漢民族,在數千年的民族爭鬥中,最終也必然會成為勝利者。


那麼,儒學到底是什麼東東呢?《說文解字》:

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儒,即巫師、術士,早期主要從事喪葬工作,因收入較低、仰人鼻息,故稱之“柔”,通“懦”、“糯”。

到了孔子之時,搞出了“恢復先王禮樂”的復古主義逆流,因而一生是不得志的,“累累如喪家之犬”,只能靠開辦鄉村私立學校為生。春秋時期,“王霸”之道是顯學,儒學在諸侯中是不受待見的,但孔孟編撰教材,儒傢俬學控制著廣大的基礎教育資源,影響日見擴大。即使在最高學府稷下學宮,主流思想仍是黃老之學。到戰國中期,兼併加劇,法家、兵家、縱橫家成為時代的寵兒。有這樣一個笑話:商鞅三見秦孝公,一言帝道,“孝公時時睡,弗聽”;二言王道,“益愈,然而未中旨”;三言霸道,後“不自知厀之前於席”,“數日不厭”。


儒學並非濟世之術,至始皇帝“焚書坑儒”可見一斑。至漢武帝時,儒家死耗子撞上了瞎貓子,鹹魚開始翻身了。董仲舒發明瞭一套說辭,整出“君權神授”的理論。彼時歷經春秋戰國、秦末動盪,社會思潮極為複雜;內有諸侯國坐大,外有匈奴擾邊;漢朝歷數代黃老無為之治、與民休息,國力已經積蓄。欲有所作為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加強中央集權,就是應有之意了。至宋朝程朱理學氾濫,明朝將科舉制度《四書五經》掛鉤,限於《四書章句集註》,儒學自此成為禍國殃民的怪胎。康乾之時,英國已開始工業革命,而滿清依然把儒家經典奉為治國之要。

很多人在意淫,儒家思想是中國數千年的統治思想。錯,統治者向來陽儒陰法,法、兵方為治國之術,儒學不過帝王愚弄天下的表面文章。當儒學與人才選拔機制聯姻後,其罪過因科舉制度而放大。男兒不當兵,皓首窮經,一心科考功名,實則是投機取巧,和對中華武風的閹割;視科技為“奇巧淫技”,嚴重阻礙科學技術進步;重農抑工、商,僵化鎖國、妄自尊大,先進生產方式受抑制;士紳階層膨脹,土地兼併嚴重,國弱民窮。

中國足球不行,也可以從科舉中找到根源:你捨得兒子不考大學,支持他去踢球嗎?

儒學,原夲戰國時一家思想,最後成為一種“宗教”,與“治國、平天下”學問,自然是風牛馬不相及的,說是“愚民之術”也不為過!但它也非一無是處,數千年中,起碼中國人識文斷字還有教材;在朝野攻擊中,官、民起碼還有套說辭。

作為文史學者,可以作為研究文學、語言學、考證的典籍;作為哲學工作者,可以考察思想體系…其它,嘿嘿,思想政治課夲用不上它了,想謀生還不如學門技術實惠,非人文社科學者真沒什麼卵用。中國人幾千年薰陶,孔孟之義已入骨髓,真地用不著尋章摘句了,敢想敢幹敢打怕才是最重要的品質了。

至於有人從故紙堆裡,刨出國學《四書五經》來說事,其用意,我不說,你懂的!

哈哈!


嘉會花藝


用儒學來治國?幾個不入流的文人的意淫罷了。就像一些西方人宣誓也手按聖經,但他們會用聖經治國麼?

對儒學在歷史上的作用要客觀地去看。自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成了官學,變成了一個完全封閉的思想體系。我們都知道,一個體系只要一封閉,等待它的就是死亡。

中國社會的解藥不是儒學,而是現代民主法治精神和科學發展觀,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黨和政府頭腦清醒得很。

在今天,儒家學說跟中國古代的其他思想和學說一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當然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要批判和丟棄其糟粕。對傳統文化,不僅要有“信”,更要有“疑”,要用科學態度去發展傳統文化,而不是找個地方把它“供”起來。好多在那裡喊國學的人,其實既不懂國學,也不懂科學,只不過是通過商業包裝獲取利益而已。

用儒學治國,怎麼治?


HR那些事兒


首先我強烈反對認為儒家學說是造成中國文明落後的罪魁禍首的錯誤的說法,我旗幟鮮明地認為,儒家思想能為中國治國理政及解決人類共同難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偉大復興提供有益的支持,中華文明利用儒家思想治國理政,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必由之路!



儒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處於主導地位。在儒家的政治思想中,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和內涵,我認為,這是中國文明連綿不絕發展到現在、中國文明對世界貢獻中國智慧的重要內容和推動力。中國就是一個儒家思想站主流的社會,要認識當今的中國,要尋找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走中國文明崛起、和平崛起的道路,必須要了解已經融入到中國人血液中的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

第一,儒家是一種倡導人文關懷的學說,儒家認為要仁者愛人,人性是善的,在社會和國家層面,要推行以人為本的仁政措施。

第二,儒家文化具有開放和包容的優秀特質。儒家文化強調和諧,和而不同,這是一種開放的包容的形態,有利於我們吸收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

第三,儒家文化強調創新。強調一種在自我反思中的創新。苟日新,日日新,強調個人要溫故而知新,具有一種超強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能力。

第四,儒家強調德治與法治共同運用,來治理國家。儒家並不是一味的強調德,還強調禮,就是社會和法律規範。

第五,儒家強調人的社會責任,並認為,要平治天下,對全球治理有一種偉大的擔當精神。這都與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十分契合,儒家文化將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一條有效路徑和思想理論支撐。

  綜上,我認為,儒家文化將是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和思想源泉,他是福音,而不是禍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