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鎮、公司鎮和城鄉等值戰略

大学镇、公司镇和城乡等值战略

大学镇、公司镇和城乡等值战略

鄉村振興與城鎮化融合發展的一個理想思路是,讓鄉村建設得更美麗,逐步向鄉村居民提供城鎮化的生活品質,居住也慢慢集中化,向鄉村小鎮靠近,同時讓城鎮避免陷入只建高樓卻道路擁堵、房價高企卻缺少青山綠水、生活品質嚴重不足的困境。

美國鄉村的大學鎮與公司鎮、德國的城鄉等值戰略有不少值得我們思考借鑑之處。

城鄉融合的美國經驗:大學鎮與公司鎮

理想的鄉村振興與城鎮化應該是城鄉差距非常小——城鎮與鄉村容納相似的人口,且收入和生活品質差距都非常小。我認為,目前美國做得比較好。

美國小城鎮集中了大量的大學和公司總部,生活品質並不差;而大城市反倒出現了諸多“城市病”,如擁堵和高房價等,華爾街有許多金融機構總部,雖然可以帶來集聚效應,卻也導致華爾街的房價高企。比較之下,鄉村小鎮反倒是居民的普遍選擇。

在美國,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基礎設施都非常完善,水、電、網、路等幾乎沒有差距,還能避免“城市病”。所以美國的不少大學與公司更喜歡“佔鎮為王”,在一個小鎮上逐步擴展完善,進退的空間都比較大。

美國6000多所大學,大多數分佈在鄉村小鎮以及由此形成的大學城,大量的公司總部也是如此。這樣做的好處是大大降低了員工與後勤人員的生活成本與居住成本,因為員工可以住在公司附近,還能節省一些時間成本與通勤成本。反之,如果居住在大城市,因為交通擁堵,通勤距離與時間都非常長。

美國小鎮一般都有一個MALL,它不僅僅是購物中心,更是一個集購物、生活、休閒、娛樂於一身的綜合體,規模大小隨人口多少而定,其中的各個商店也都是全國連鎖,讓附近的居民可以享受同樣的品質、價格和服務。MALL裡有沃爾瑪,有星巴克、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連鎖店,有耐克、阿迪達斯等各類品牌專賣店,也有各種連鎖影劇院等。

這樣一個可變體的MALL基本上就能滿足小鎮當地人的日常生活需要。萬達廣場近年來在國內部分城市的發展,其實就是複製了美國小鎮文化的MALL模式。

除了衣食住行,普通百姓的需求如教育和醫療,這在大學鎮與公司鎮也不是什麼難事。美國的幾千所大學大部分開在小鎮上,況且還可以開連鎖學校,如加州大學有十幾家連鎖學校,而紐約州立大學更有四十幾家連鎖學校,幾乎做到了“一縣一所”。

此外,大學畢業生可以留在大學附近創業,於是斯坦福大學旁邊就產生了硅谷;大學一般都有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於是當地居民的醫療問題就解決了;大學一般都還有教育學院,於是所在地中小學的師資力量就有了保障……

通過這樣的一個體系安排,把幾千個小鎮都帶動起來,有些成長快速的大學鎮就慢慢發展成了大學城,還有可能成為創業中心與新技術中心。

城鄉融合的歐洲經驗:德國城鄉等值戰略

“城鄉等值”,顧名思義,就是說居民無論生活在城市還是鄉村,其享受到的公共品服務應該差不多。

二戰後德國的城市發展很快,吸引大量的鄉村年輕人進城打工,鄉村陷入衰敗之中。後來德國實施城鄉等值戰略,提出城市有的,農村都應該有;城市的硬件設施非常方便發達,鄉村也要如此;城市的文體設施,鄉村也一個都不能少。

經過多年的建設,德國的鄉村變得非常優美,雖然年輕人還是繼續往城裡跑,但鄉村吸引了大量城市退休的老人來養老,讓鄉村從此有了人氣,實現了城鄉互通。

如果農村人都往城市跑,不但會造成“空心村”,更會造成“城市病”,導致城裡房價虛高、交通擁堵、汙染嚴重。只有城鄉融合,城中有鄉,鄉中有城,城市像鄉村一樣美,鄉村像城市一樣便利,這樣的城鄉發展格局才是最理想的。

我國山東的南張樓村積極吸收德國的經驗,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山東省政府和德國巴伐利亞州以及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共同把南張樓村確定為“中德土地整理與農村發展合作試驗區”,在南張樓村進行的試驗項目也被稱為“巴伐利亞城鄉等值化試驗”,項目的核心理念是實現“農村與城市生活不同類但等值”,通過借鑑德國成功的鄉村發展模式,從實質上使南張樓村的生產、生活質量與城市逐漸消除差異,包括勞動強度、工作條件、就業機會、收入水平、居住環境等。

“城鄉等值試驗”十分重視村莊的社會發展與環境建設,重視教育、衛生、文化事業與環境保護,重視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極力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突出試驗的“城鄉等值”理念。

其以實現“城鄉等值”為目標,以培養作為“自備水源”的新型農民的理念作引導,通過德國著名的“雙元制”教育模式對南張樓村的基礎教育進行改革,變應試教育為雙元制教育,進行農技和非農技術培訓,建設醫療衛生文化等配套設施並鼓勵人才回鄉創業,實現了由教育“抽水機”向“自備井”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人才的外流,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自備水源”。

以上這些理念和措施,在南張樓村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南張樓村與周邊城市基本實現了公共品服務等值,收入趨於等值。

鄉村振興與城鎮化如何融合發展

鄉村的發展路徑是不斷提升鄉村居民獲得的公共品服務,如村莊合併、建設“田園綜合體”、小城鎮化等。而城鎮化就是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解決“城市病”,讓城鎮居民享受鄉村的田園風光及自然美景。

如果資源單向往城鎮流動,一定會導致城鎮出現諸多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城鎮化雖然僅吸納了大約一半的人口,但“城市病”已經比較嚴重,房價高企、擁堵嚴重、汙染普遍,如何讓城鎮變得宜居,還需要走漫長的路。目前,相當比例的流動人口在城鎮還沒有房屋,如果將來城鎮化達到80%(即發達國家的水平),那城鎮的承載力就會不堪重負。所以單純的城鎮化,或者是人口向城鎮單向的流動,會出現難以承受的結果。

同樣的道理,現在為什麼會出現“空心村”?為什麼鄉村會陷入衰敗?主要的原因還是鄉村缺乏公共品投入、缺乏工作機會,所以才導致鄉村人口大量地湧入城鎮。如果把鄉村建設好,估計大家也就不會都往城鎮跑了。

我國的鄉村小鎮該如何發展,目前還沒有一種成熟的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無法直接複製美國小鎮+MALL的模式。美國大量的鄉村小鎮之所以能夠遍地開花,吸引大量人口生活,主要得益於他們的公司總部、大學等大都位於這些小鎮,這些人群的收入也高,容易吸引MALL入駐提供服務。

但我國的鄉村小鎮主要以農民為主,他們的消費能力不高,從事的農業收益也較低,要想複製小鎮+MALL的模式肯定是不可行的。中國幾十萬個行政村,幾百萬個自然村,未來究竟是走鄉村小鎮、特色小鎮的道路,還是發展田園綜合體,抑或是其他,仍需要綜合設計與規劃。

要想讓我國的鄉村小鎮有活力,可以探討多種模式與途徑。最核心的是要讓城市的資源往鄉村流動讓人才下鄉、大學下鄉、公司下鄉,把鄉村的公共品服務提升起來,縮小與城市的差距。

理想的鄉村振興和理想的城鎮化,二者向一個方向努力,最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城鄉就能達到真正的融合。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