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追风口相比,最能放大创始人价值的,是提升公司的管理能力

和追风口相比,最能放大创始人价值的,是提升公司的管理能力

宋师伟

出生日期:1987年10月

毕业院校:卡耐基梅隆大学学士

斯坦福大学硕士

出生地:武汉

身份:齿轮易创CEO

星座:天秤座

继六度人和、纷享销客、易订货之后,齿轮易创是舵舟专访的第四家软件服务公司,和前三家不一样的是,齿轮专注于定制开发,创始人宋师伟是华人,毕业于斯坦福,第一份工作在palantir,回国以后,参与了课程格子的创业,这些所有的经历,最后汇集成,扎根于定制化服务行业,他觉得大有可为,此后,齿轮易创拿到了真格的投资。

战略不明朗的公司,大都不会太在意管理,创始人的精力,在于找机会,找融资,找风口;战略清晰且坚定的公司,则非常重视管理,因为要在一个领域长期深耕细作,做现金流,就需要有策略,有体系化,靠钝刀子来碾压对手,集团军的思想统一性、执行力的一致性非常重要。

除了行业属性,本文的两个主要价值:第一,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在经历了几轮风口以后,宋师伟对于风口的理解,值得创业者们看一下;第二,在赛道清晰的前提下,宋师伟对于团队建设的深度钻研,值得CEO借鉴。

全文12729字:

01

不要被技术思维限制了,

什么最有价值,就应该做什么

01

为何我坚定的做定制服务?

舵舟:当前,市场的共识是,用一套标准化的服务,来服务有相同需求的企业,也就是saas,这是软件行业的大机会,为什么齿轮易创却扎根做定制化服务呢?

宋师伟:首先我觉得,不是只存在极端的选择,如果有,那都是事后归纳的。大家现在一致认可要做saas,是因为有风向标,有参照物,而我选择做定制,也是因为有参照物。2010年,我在美国加入palantir,公司是2004年创建的,一直做to B业务,都是很慢的政府生意,在2010年之前,没有多少客户。当时公司有一个兴奋点是,我们要做云服务了,往saas方向走。

选择做政府SaaS肯定不行,因为你给美国政府开发的软件,没办法卖给其他国家。金融相对更有可能,美国有上万家小的私有基金,市场够大。但做了两年,我们开始商量要放弃SaaS,因为我们发现,企业服务最大的价值,不是你拿着一个标准化的产品,去找谁有这个病。而是说,不管什么问题,只要企业说,这个问题是他们最痛苦的,最愿意花钱来解决,那我们就该帮助企业解决,这种做法,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2011-2012年,我们在SaaS领域探索了两年,也有了一定的总结。SaaS其实挺贵的,一个用户,可能每年要付十几万美元的年费,可美国也就那么多愿意买、买得起SaaS的基金,天花板很明显。而当时的一些银行客户,他们最痛的一个问题,每年给他们造成几十亿美元的损失,比如,如何优化“因金融危机造成房贷收不回来的问题”?如果你能做出方案,建立优化模型,每年给他节省的是上亿美元,一张订单,就能给公司带来大几千万到上亿美元的收入。你要卖多少SaaS,才能到这个数呢?

在这个房贷项目上,我是第一个工程师,见证了整个过程。现在palantir已经是一家很大的TO B公司了,他不说自己是SaaS,就是帮助机构解决最痛的问题,尽管我们曾在SaaS这个问题上兴奋过、努力过。这次战略转变是非常成功的,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我回国之后,开始观察企业服务行业,SaaS行业如果要起来,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就是问题足够标准化,且用户数量足够庞大,你才值得做。而现状是,虽然每个行业,看似都有一些标准化的问题,但是每一个的体量都没那么大,重叠度不高。而那些天花板够高的领域,巨头、大玩家们已经占据了,如果你不想跟他们硬碰硬,且天花板够高的话,那你必须走定制化,这是一个挺自然的推理。

想在一个领域做标准化的服务,属于工程师思考方式,就是我开发了这个工具,最多的用处在哪?拿着锤子找钉子。如果是商务驱动的思想,那就该想哪些问题是最有价值的,不要被技术给限制了,什么东西最有价值,我就应该做什么。这个道理在美国、中国都是一样的。

和追风口相比,最能放大创始人价值的,是提升公司的管理能力

02

中国的SaaS行业会有自己的春天,

但不会那么快

舵舟:美国的SaaS环境和中国的SaaS环境,差别大吗?

宋师伟:第一,美国SaaS市场,成熟度要高,美国大众对于软件的接受度也更高。可是在中国,是从90后才开始从小用软件,但现在的中国老板很多是70后,还有60后;并且中国曾经是盗版软件猖獗,没有软件付费习惯,现在慢慢在养成。美国人会为了买windows,花一两百美元,中国人,几乎没有人花钱买过windows,虽然windows普及率是99%。

第二,美国人很习惯按月支付,很符合SaaS模式,另外美国的付费方式也很简单,你绑定一个企业信用卡,然后就不用想它了,自动付费。这更适合高频,额度小的交易。而在中国做SaaS,每人每月收费10块钱,都需要提醒,挺难的,对于用户也挺麻烦,包括中国还需要开发票。

第三,中国的很多企业,特别是传统行业,企业主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相对美国企业主更重。一般用SaaS,代表着不只用他的软件,还要引入体系,做事需要遵守流程,这个教育成本高。

第四,中国公司一般不太相信别人公司,比如说我用你的SaaS,我的数据,竞争对手会不会拿到?你这个东西安不安全?如果哪一天你关了,我怎么办?这些对于SaaS都是很致命的问题,你拿什么证明呢?中国的SaaS行业比较新,大部分公司比他服务的客户要年轻的。比如说,一个两年的SaaS公司,能够买得起他服务的,是十年以上的公司。那对方怎么相信,你一个小公司,能够活得比他们长?会不会过两年,我还得换一家?你死了,我的数据什么的,还能不能回来?以上的担心都是合理的。

这也是为什么BAT每家都自建体系的原因,阿里、百度是不会用微信的,包括今日头条,京东,其实都有自己完全独立的系统。明明有SaaS,可他们都不用,巨头不相信别的巨头,他下面的派系也互不相信,这个可能也跟法律保护不够有关,国外的隐私法律比较健全。

综合起来,大环境没有美国成熟,但我觉得,最终肯定会越来越靠拢,但不会那么快。SaaS风口始于2015年,时间还不长,路还很长。salesfoce成立有十几年了,而中国最成熟的SaaS公司,可能远远没有它一半,不管是影响力,还是成熟度。

03

我们的创新,用武之地很多

舵舟:齿轮做定制化,拼得过用友、金蝶吗?

宋师伟:我们并不和他们直面竞争,老牌的软件公司,在他们擅长的行业,肯定比我们更懂,即使我们可以。比如一个80、90后,去看金蝶的软件,会觉得这个软件很古老,可是我觉得,你还是要尊重他们在这个行业里,所积累的经验,他们踩过的坑,你想都没有想到。我们不会自大到,认为自己可以比前辈们做得更好。

所以我们解决的是他们没有关注到的行业和痛点,新技术的出现,是一个机会。比如,苹果的应用市场,是2010年才在中国出现,微信是2012之后出来的,小程序是2016年之后出来的。我们现在大部分客户的需求,都是基于这些新平台。我们其实没有在跟老牌玩家们竞争,因为整个软件市场,变大了。

在我们学计算机的时候,老师说过一句话——软件在吃掉世界。意思是说,未来所有行业都需要用到软件,都需要懂软件的人才。用到现在这个场景下,我们其实有足够多的缝隙,很多行业缺乏垂直方案,我们的创新,用武之地很多。

和追风口相比,最能放大创始人价值的,是提升公司的管理能力

02

因为别人在all in,所以我也就跟进?

01

风口这件事

舵舟:SaaS在过去几年都是风口,作为创业者,如何才能抵挡住这个诱惑呢?

宋师伟:我不太在意风口,我更在意的是,什么东西更有价值。国内对于风口的关注,比美国更明显,这跟近期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有关。

有些风口,是天然形成的。比如一个新的平台出来了,一个应用商出来了,一个新的底层技术的诞生,就像金矿,大家会涌进来,形成一个红利或者入口。这种风口符合商业逻辑,天时地利人和,你应该顺从它,比如说移动互联网出来了,你不能忽略它,要去做它。

有些风口,是有生态破坏性的。更多的是资本市场恶意营造出来的,逼你做取舍,因为投资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他只能专注看一些赛道。因为大家拿钱的时间和维度、难度、面临的市场情况都差不多,所以几家投资机构之间,思维是极其相似的。当一家机构,认为我要all in人工智能的时候,很多机构都会如此表现。

钱的分布和自然红利的分布,不那么匹配,两个叠加在一起,就出现了国内这种风口。共享单车概念火了,突然100家共享单车全部融到了钱,当行业要接受挑战的时候,又有99家死掉了。随着资本市场的理性成熟,自然的红利、风口也会越来越少了,我觉得的未来创投,会越来越趋向于自然而且平均。如果均匀一下,所有靠谱的项目,都能以同样的概率拿到钱,更多是从创业者来看,是否是个适合的机会,其实风口的效益会小很多。

02

理解投资人All IN 背后的逻辑

舵舟:在创业者的角度,如何正确理解资本的支持。

宋师伟:其实我们知道的这些投资机构,已经算作是头部了,大部分的投资机构,竞争很激烈。他们也算创业公司,特别是这几年,新基金出来很多,市场就这么大,而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一样的——钱。所以说,他必须要赌,要找到风口,他必须专注。平庸,是投资人不可接受的。

但是做投资,还是要有根本的支撑:你得足够懂你投的东西。而现实是,很多基金对他所投行业的了解,可能是不够的,因为别人在all in,所以我也就跟进。盲目跟风,和你真正了解才去赌,是不一样的。比如程浩的基金,专注AI,他是技术出身,非常懂,所以当他说他要all in AI的时候,我是相信的。

我也遇到all in AI的投资人,他们团队没一个是技术出身的。甚至很多人,他很难真正给你解释清楚,为什么要all in AI,这种跟风型的,风险很大,所以投的大部分会失败。正常的投资方式,应该是选中你懂的那些领域,布局、耕耘,然后再赶上一个所谓的风口,不应该老是变来变去。

朋友圈有一些投资人,五年前90后创业很火,他说我all in90后,后来all in人工智能,再后来all in区块链,这种对于生态是没有帮助作用的,因为他们没有独立判断力。最近几年数得着的,我们大概经历过几次完整的风口了,基金本身应该要复盘一下,你跟了多少个风口了,成了多少?

02

创业者不该追风口的几个道理

风口大行其道,创业者应该比投资人更加谨慎,因为投资人,几个月内可以完成一个赛道的布局,投几家热门公司,短时间就可以执行到位。可是创业者就比较危险,因为你一次只能做一个项目,并且可能好几年都只能投入到一个项目上,甚至你的职业生涯,就几次机会。创业者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即使是不间断的连续创业者,你要是经历了十个项目还没成,可能你的心力就没有了。当你决定启动一家公司,从招人,到真正开始运转起来,半年就过去了,可能那个时候风口都已经过了,相当于一些跟风口的公司,还没有真正跑起来,就已经错过风口了。

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跟风是更不应该的,你其实是在消耗你有限的从0到1的基本能源。我个人也深刻体会,扪心自问,我还可以进行多少次从0到1?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之后我可能即便身体还可以,但是心累了,你赌的是你不可逆的时间,成本很高。

当然,创业者有不同的情况,有些不是真正想做事业,就是想赚钱,或者就是想参与到大潮里面,很浪漫的想法,体验那种刺激,怎么刺激什么来,那风口很刺激。可是如果你真正要做一个事业的话,首先如何定义事业,就是你将要花大半辈子,甚至一生的时间要去做的事情,才叫事业。没有任何一个风口,是能一辈子的,不然我们就不叫它风口了。

03

如何辨别风口与趋势

所谓风口,猛的时候非常猛,但绝对不会一直持续。如果一直持续,那就是技术趋势,任何人都可以赶得上。比如说移动互联网,它就属于技术趋势,一旦它有了,你五年前创业跟它有关,你现在创业,也跟移动互联网有关。创业者,要选择趋势,而不是风口,只是一些大趋势,可能是从一个风口开始的,所以需要辨别,哪个属于趋势,哪个属于风口。

当然,辨别是有难度的,并且很多时候,你作为一个趋势的先行者,其实不是很好的事情。之前有很多研究,美国现在的互联网巨头们,是在互联网泡沫爆炸的时候进入,并开始强大。比如说谷歌,亚马逊。而先行者们,可能会随着泡沫一起炸掉,遗留下来的,才更真实。

其实,技术型的风口,不存在错过的事儿。技术的普及过程,一般时间比较长,如果区块链如果真的变成了一个底层技术,我不会担心我去年没做区块链,或者今年没做区块链就错过了,没有所谓的晚,比别人晚一年,其实也差不了多少。技术其实可以随时上的,那大家急什么?可能是着急融资好融。

04

什么时候是跟进趋势的最佳时机?

​如何跟进技术的风口?最重要的是你是否相信它,你相信它的话,不一定要做先行者。《从0到1》里也提到过,你不应该希望是第一个干成这个事情的,你应该想做的是最后一个干成它。因为你干了它之后,你就垄断了,别人就没机会了。而往往最后那个垄断的,不一定是第一个,就像谷歌,现在垄断这个技术,但是他不是第一家搜索引擎,chrome垄断了浏览器,可是他也不是第一个浏览器。好的入场时机,往往不是极端的最早,或者最晚。

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风口,其实是偏早,所以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我都很相信,但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去发育,比如说三十年。创业者不要那么急着跟,甚至你等一下,等泡沫破灭了,恢复正常了,你再去做,其实更适合。因为在风口期,其实比的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而是别的东西,比如关系,包装能力等等。

除非你天生神力,起跑线上就比得过人家,但大部分创始人都属于平常人,你让我一年融资五次,我肯定做不到,即使我很想。对于做实事的创业者来说,不要去比谁第一个冲出起跑线,就比谁能够持续发展,这是一场马拉松。

等一下会更好,等那些不靠谱的,跟你抢眼球的噪音,慢慢恢复到正常。比如说在风口期,特别难招人,特别贵,因为所有人都想招。当恢复正常后,面对的是一个可持续的市场,就可以用符合规律的代价去吸收资源了。

齿轮做的其实也不是风口,这个应该也是个趋势,中国企业对于产品软件的需求,特别是定制化的需求,未来十年,应该都是一直往上涨的。那我今年做,去年做,或者明年做,其实差不了太多。重在执行,重在未来十年里,能不能保持一个很好的节奏。

03

管理

舵舟:因为你是海归,中文、中国文化不是特别好,商务能力对你是挑战吗?

宋师伟:我的瓶颈不在于我能不能看懂客户的需求,能不能看懂合同,因为有律师,有团队来帮我们做。对创始人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招人和管人的能力,是怎么样在中国运营一家公司。中国和美国管理方式,可能是有区别的,回国这五六年,我学到最多。

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我会看历史类的资料,比如书、电视剧、百科、纪录片,你有阅历了之后,再看同样的东西,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比如你给小朋友看《康熙王朝》,他会觉得是一个古装戏,挺好玩的。可当你创业后再看,同样的台词,会映射到你自己的一些总结。在当代社会中,一家公司的CEO,是很接近古时候的一个官,皇帝,或者一个独裁者,因为公司就是一个小王国,并且是合法的。包括在美国也一样,虽然是民主社会,可公司也是绝对独裁的。

前段时间,《大军师司马懿》很火,普通观众会说,曹操为什么这么狠?对他的孩子,对他下面的人。可如果你作为一个CEO,你会发现,其实我们日常也做类似的事情。比如说我们会注意平衡下面人的机会,CEO在公司里是上帝视角,下面的人可能会有一些办公室政治,但没人挑战CEO的位置,所以你更多的是想,谁对这份事业更有价值?

普通人看电视剧,就喜欢那个主角,觉得很可爱,为他打抱不平,可是在曹操眼里,我就是要选那个最适合的人继承事业,他不会说,哪个儿子很可爱,我就要他。虽然跨越了几千年,你跟他们还是会有共鸣,可以理解他的选择。

和追风口相比,最能放大创始人价值的,是提升公司的管理能力

01

区分执行的人和独立思考的员工

舵舟:美国公司和中国的公司,差别很大吗?

宋师伟:源自环境和法律限制的不同,至少在人事、文化上,有挺多的不同。美国人更注重独立,工作和生活平衡,更注重政治正确。在中国,你可以用任何理由去拒绝面试者,但在美国,你不能因为他的肤色,性别,性取向,年龄来作为人才筛选标准,而中国,即使劳动法说不能,很多企业还是可以这么做,尽量选择对我更优的人才。

公司内部,虽然理论上加班要给加班费,但很多创业公司还是996,很拼,定很苛刻的KPI。我受美国很多影响,所以我很注意很多东西的后果。美国的商业环境相对绅士,比如在美国,老板不能随意跟下面的人发火,因为很容易不小心触犯到某个限制,中国老板是可以的。再比如一些公司的年会上,喊口号,打对方的脸,玩一些奇怪的游戏,这种在美国是不可以的,可能有人要坐牢,公司可能要被关掉。

员工也不一样,美国员工会想得更多,注重他的梦想实现,那么企业主在文化的设计上,也会花一些心思。美国的教育就是鼓励大家更有创意,更独立,所以美国的企业管理方式没那么细,比较放养,注重给予独立空间,让员工发挥自我能力。

在国内,大部分人是希望被带领的,特别是一些应届生,基层员工,你给他一个开放的环境,他反而很无助,很焦虑,你要布置更具体的东西。而美国,你给员工布置太具体的事情,他会觉得很无聊。在中国,你要学会区分出哪些是有独立思考,善于改进、反省的人,哪些属于执行的人。

这个差别挺明显的,美国大部分的人,特别是从好学校出来的学生,都是默认为以后要当领导的,所以每一个你下面的人,都认为自己可以当领导。当然,这可能也会成为管理负担,你要更注意他们的感受,怎么去用他们,但好处是,他们更独立,更可以去解决一些高层次的问题。

02

看着别的公司的福利好,

就学习,可能适得其反

说起来是一些微小的,内在的差别,但在实施过程中,差别很大。比如一些中国的公司,当年效仿硅谷的福利,提供免费吃喝,自由的上下班时间,结果这些公司很多都死了。知乎上有个答案说,你抄了谷歌的文化,可你没抄他的盈利模式,他是一个非常能赚钱的公司,所以才能够支撑得起这些文化。

这种窘境,当年我们也曾经历过。当时我们刚回国,没有太多带中国团队的经验,很希望做一个舒服的、福利好的公司,因为我认为,你只要在工作上舒服了,就可以放大你的能力。可是结果给了我很大的冲击,我们的COO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北大毕业的,他就说你们这个方法不对,需要更严格的管理。当时我听不懂,现在我被说服了,确实是这样。

不要随便去学习别人好的文化、福利,应该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去评估和设定。设定福利的初心是好的,后来发现,你对员工最好的福利,是把公司做好,而不是说,上班时间乱来,饭好吃等等。而是说,让员工能够感知到,这家公司我愿意拼搏,我觉得能够看到结果。我的目标是让我们的早期员工,都能够有一天财富自由,这个是最优先级的。

如何做福利呢?比如说加班,不是因为你强制,而是因为确实工作处于增量阶段,忙不过来,大家主动加班的时候,你就该考虑福利了。因为这时候是真的有需求,并且员工的动力,是来自与我要把公司做好,那么公司就该用福利,鼓舞这种精神,要让他没有后顾之忧,让他觉得公司值得奋斗。

当你从0到1启动这些福利的时候,首先要分析,哪些人会受益,这些受益的群体,是否符合公司想鼓励的精神。公司的事情都需要理性的分析,福利看上去是一个很小的事情,甚至跟CEO没太大关系,可能就是HR来定的事情。其实不是的,这是CEO工具箱里,很重要的一个道具,你到底要不要用它,或者怎么用?都是需要思考的。

还有两点补充,第一,大家对于福利的理解度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一些年轻员工,还没有那么多工作经验,他因为没有对比,就体会不到这个福利的优势。但既然是福利,还是需要让团队知道,这是一个好东西,才能达到奖励的效果。第二,不是所有的福利,都是要花钱才能够做到的。比如我们公司的一个潜在福利,没有明确的上下班打卡时间,我们尽量把会议安排到10点半之后开会,这可以帮助员工错开早晚高峰。

这其实不影响我们的战斗力,也不花费任何钱,但是员工觉得好,有员工主动说,跟他们上一家公司比,终于不用早上8点在西二旗挤地铁了,这样的反馈是我们更在乎的,因为达到了效果。总结下来,就是福利的设置,要从公司和员工需求出发,而不是看别人好,就去学。

03

CEO如何应对办公室政治

舵舟:西方的公司,也有办公室政治吗?

宋师伟:办公室政治这个事,应该是跨国度的,只不过解决方法、体现层面不一样。一般来说,有想法的员工之间,容易出现斗争,基层员工一般没有,比如说外卖小哥送外卖,他各自去干各自的,不存在斗争。

只是美国的员工,因为注重独立思考,可能出现斗争的时间点,会比中国公司稍微早点,5-10个人就开始了。特别是在创业公司,很多早期员工,都是可以做创始人的,一群可以“独立为王”的人放在一起,那必然是有不同思考。在国内,相对会晚一点开始,因为更多的人是干事的。

当你有足够多,足够聪明的人的时候,CEO就要想如何进行文化设计、组织架构、汇报机制、考核机制,尽量避免这种事情发生。有些游戏规则,比如会导致所谓的斗争,比如说KPI制度之下,我为什么要帮你呢?其实对我没有什么好处,所以跨部门合作在很多公司都是大问题。我们公司现在用OKR,O是目标,KR是关键衡量标准,把大家往一个方向上引导。

我们公司的几个核心价值观,中间一个就是没有办公室政治,就事论事,解决方案就是加强沟通。新员工,从你入职开始,第一个月就开始写一个反馈:你对公司是什么感觉,然后公司及时回复,有问题解决问题,有优秀的地方,持续保持。当大家养成及时沟通的习惯以后,一般不会把疑惑埋在心里,有助于大家摆在台面上看问题,你越多探讨,办公室政治的概率就越少。

早期团队减少办公室政治的方法,就是没有管理,只有一个人负责。CEO是最接近公正的人,希望公司所有人都成功,不会偏袒,因为都是我的人,把决策权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其他人以执行为主,以此来减少早期不必要的斗争,至少100人以内,这个方法是可以的。

舵舟:西方国家面临这个问题,解决的路径是什么?

宋师伟:第一,西方本身在这方面,就成熟一些,西方关于管理的书,大量讲到了这方面的场景。第二,西方公司到了一定规模以后,会建立比较强大的HR团队,来建立和维护公司的文化,起到监督和辅助的工作,文化很好的公司,容易达成统一。比如说在palantir,当年专门引入一个高管,他在硅谷很有名,以前是苹果的高管,他是专门培训管理层,其中包括怎么样促进沟通,怎么样防止政治斗争 。

舵舟:中国公司可能没有这个意识?

宋师伟:对,甚至我感觉有一些公司的领导,是享受相对有牵涉和斗争的过程。我们有一些客户,内部管理非常混乱,特别是大一点的企业,官僚主义比较强,这个负责人想要的东西,会被另外一个负责人试图去颠覆。我觉得在业绩上竞争,比如说腾讯会分几个产品线,分几个团队去竞争,或者说销售团队,华南和华北竞争,是ok的,而不好的是,你的目标和公司的发展不在同一条线上,那才叫政治。

04

如何平衡高速发展和还掉管理的债务

舵舟:中国互联网企业流行一句话:高速成长掩盖了公司很多问题,你怎么看待这个感觉?

宋师伟:我是同意的,在斯坦福的一个创业课上,也说到同样的观点,大部分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快速增长。只有在无聊的时候,公司遇到瓶颈的时候,你的员工才会士气不好,他才会有精力,去想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如果公司发展很快的话,大部分人都盯着目标,无暇顾及一些奇怪的事情,这个我还是相信的。

写代码的时候,有一个概念,叫做技术债务,你累积的bug到了一定程度,会导致系统奔溃。其实管理也有同样的管理债务。当你为了快速增长,而选择去忽略一些问题,就是在积累管理债务。你在快速增长的时候,感觉不到,只要你开始慢下来,它们就会让你非常难受。

要么保证永远增长,要不打造一个节奏,在增长的同时,不要欠太多债,导致最后破产。所以我会去平衡对内和对外的时间,最近我认知到,我们欠一些管理的债务。在高速成长时,我们会打破招人的一些硬性要求和限制,有些人的行事风格,招过来是有一点风险的,但为了追求成长,他可以给公司带来一些惊喜就引入了。进来后,他会扰乱周围的人,这算作管理的债。

比如说,一个人对于工资的预期,高于我们的规则了,可是为了成长,我必须打破自己的规定,可最终还是要回到一个标准上,因为一直保持不公平的话,对其他部门的人,是一个压力。比如说,我们要写周报,有个骨干他不喜欢写,高速成长的时候,我可以忽略这一条,可是最终还是要评估,周报这个制度是不是要坚持,如果要坚持的话,所有人都应该遵守,不患寡而患不均。

类似于这种,你需要平衡欠债和增长,以及有意识到去还掉一些管理债务。我们也经历过,一两个月不增长,甚至负增长,来做修复工作。现阶段我们公司不到100人,几十人一个小组。当公司长到上千人的时候,会有若干个这样的小组,那么每个小组的leader,都需要有这个意识,才可以保证企业,在欠债和还债的节奏上协调。

05

找到合格的管理者是CEO必须要做的,

也是很难的事情

创始人应该花最多时间在人上,要么在招人,要么在培养人,公司越往后发展,越是这样,都在人上。我觉得最难的是招到有管理能力的人,因为管理这件事,没有任何学校可以学,也没有课程可以教你的。并且很多公司的管理方法,其实是不理想的,至少对于我们来说。

比如说,工作年限比较长的人,我们会注重他以前的管理经历是什么,有没有面试?有没有招过人?有没有开过人?你会发现,他理解的管理和真正的管理,或者我个人理解管理是不太一样的。经过这几年积累,相对来说,我变成了一个越来越好的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我发现招一个我认可的管理者,越来越难。所以我们内部也刻意创造机会,让大家尝试管理,比如说实习生来了,我们会分配给有管理潜力的同事们,来带和锻炼。

舵舟:怎么看出有管理潜力?

宋师伟:很多时候是一个情商的表现,有些人认为管理是发号指令,可真相不是这样。第一,你是否具有同理心,你能不能读懂人,什么样的东西可以让别人亲近,什么样的东西会让别人反感。这种类型的人,适合什么样的方法去管理。

第二,你是否有足够好的逻辑思维,以及足够的耐性去带人,你能不能解释清楚一件事?一般来说,能当一个好老师的人,是有管理优势的,因为管理者所必备的技能,就是把一件事情讲到别人认可,而不是发号施令。你需要知道,用什么方法说他能听懂,因为不是所有人的理解力都是一样的。

举个例子,今天早会,我们一个同事在写一套内部流程,写了第一版,我们给了修改建议。可最近一两周,他就没时间做第二版的修改,他的直属领导就说,要不这件事情我接过来吧,我直接改。这时,我先问当事人,这事儿确实也不能拖太久,你这周会不会有时间,再完成一版?你愿不愿意再完成一版?如果可以的话,等你完成了,leader再接手。他说是愿意的,这周也有时间,所以还是让他继续去做第二版。

为什么我要制止leader现在就接手,这就是一个管理的细节。一般来说,一个人开始了一件事情,他是不喜欢做到一半,毫无任何征兆,就被另外一个人拿走。如果他做得不好,你要鼓励他,让他知道自己做得不好,可以想办法做好。leader的问题在于,在没给任何警告的情况下,直接接过来,这在管理上是不对的。事情不算特别紧急,我不需要他今天做完,那就确认他是否想继续做完?如果下次还没做完,这次就算警告了。

会议完了以后,我又跟leader重新说一下,为什么当时制止他。第一,这是一个心理学范畴,一个直觉,当leader说出那样的话,我立刻觉得不太妥,应该给下属一个机会。当你慢慢成为更好的管理者的时候,你会自然而然的注意到这些事情;第二,我给他做了一个示范,以后做安排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层。

06

提升管理能力,

是最能放大创始人价值的一个方法

舵舟:为什么你会如此看重管理?

宋师伟:其实创业者也分不同的流派,很明显,有些人特别能对外,有些人比较喜欢对内。我偏向于对内,乐于埋头苦干。这个没有好坏之分,想跑得快,成为明星,当然对外多一些更好;如果你是跑马拉松的,长期来说,是需要具备管理能力的。

第一,这个市场上,永远都会有机会,不断有流量入口诞生,但是管理这件事,很难有人完全替代你。我们公司足够大了以后,可以招一个高级副总裁,去代表公司发声,可是我很难招一个人,从灵魂上接替CEO来做管理。

第二,我们不在风口上,拼的就是执行力。其实管理工作,相对于追风口是更难的,因为流量啊,包装啊,你可以雇佣PR公司,通过融资去打造新闻,但管理没有捷径,每一个会议怎么开,每一次跟员工的交流,都是让团队成长的机会,而这些是可以让公司与公司之间,长期拉开差距的。

很早期,我们内部开会讨论,什么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人的能力是唯一不可完全copy的。商业模式,官网一打开都能看到;话术,接触一下基层员工,就能了解。如果我们的人不行,远远比我们没有流量,更让我焦虑。

我们大学哲学课讲过这个概念,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是很小的,世界上最能打的那个人,也打不过任何武器,一个很瘦小的人,只要突袭一个武林高手,也可以把他给干掉。个体之间的差距不大,最终公司是否能做成事,还是靠一群人的战斗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出去的原因。我很早在公司内部,就定了一个规定,我不直接参与任何客户项目,我可以在后面出力献策,但我永远不会说这个项目,我来牵头,我来带。

可能早期你没有员工的时候,你是唯一的员工,所有的事儿只能靠你。只要你招了两三个人,他们加在一起的时间精力,是远远超过你一个人的,不然你就累死了。所以唯一靠谱的方法,是在任何一个新成立的业务部门,快速提高你的管理能力,才是一劳永逸。

其实提升管理能力,是最能放大创始人价值的一个方法。通过有效的管理,把你的认知,贯彻到所有的日常决定,间接影响到所有的员工,让公司保持步调一致。而创始人冲到前面去做任何业务,即便你的业务能里再强,也只能单线作战,就是你有多少时间,你就能做多少。

所以我会优先选择,去培养可以做管理的人,我会花很多时间,跟管理者聊怎么去管理,甚至他跟别人开会只需半小时,而我会提前跟他开一个多小时的会,去讨论他那半小时要说什么。为什么?因为我帮助他提升了,才能够放大他下面人的能量。

07

科学的面对离开,是CEO必备的技能

舵舟:有的CEO内心非常苦,和兄弟们一喝酒,可能就会失态,哭泣,比如不理解团队的背叛,这种事情,在你身上不会发生,对吧?

宋师伟:肯定不会发生,因为第一,我不喝酒;第二,我一般不会很透露感情。可是这样的感觉,肯定是不可避免的,2012年,我刚回国,第一个创业公司,当时有一些员工,我是投入非常多的时间,每天跟他们在一起,每天,尽可能的去教的我能教的所有东西。可是,有一些人就没成长起来,有些人就自我放弃了,觉得这个工作我做不好,没有这个拼劲。其实当时我也有过这样的失望、失落,就像一个老师,花了很多心思培养一个学生,结果他选择不做这个专业,他不当画家了,他要去从商。

会有一些感性的表现,可最终还是要回归理性,试图去分析原因,这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比如说你忽略了某些人性,或者是你的一些决定,产生负作用导致一个人离开。一个成熟的创业者,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来减少这种感受的发生。你不能把公司所有的寄托,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包括你自己在内。就像皇帝要选择继承人一样,创始人也需要思考,万一有一天你不做了,不是因为你要死了,也许就是你要退休了,或者你要把精力放在别的地方了,谁可以接替你。

公司里,哪个岗位如果非常依赖一个人,这个就是公司最大的风险。所以我们所有的岗位,都是两个人起招,即使是基层岗位,比如说你们客服就一个客服,他离职了,你就要当客服了。CEO的职责,就是在乘风破浪的行程中,帮助公司规避一定的风险,让公司稳定。

比如说我们公司,有很强的文档习惯,所有的岗位都要有工作手册。我们会定期看所有人的工作手册,新人能不能看懂?能不能通过你的工作手册,复制你每天做的事情?这里还有一层含义:能够写清楚自己在干什么的人,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工作。工作手册已经成为了公司文化一部分,很有效,也很有好处,第一,让我们新人培训成本低,因为有很多资料沉淀;第二,任何一个人离开,或者休产假,都不是致命的。

CEO是有职业病的,比如说你在家里和在工作上,对于朋友和家人,还会像一个CEO一样,去评估他们,会用:“你执行力太差了!”去评价他们。一个朋友如果约你,他自己毫无时间观念,你就觉得这个人执行力有点差,或者时间观念有点差。

这是一个职业病,经历得多了,成熟了,就会尽量降低你对人的依赖和期望。现在,我不会对任何人有太大的期望了,我还是会教他,我还会同样用心,只是说我心里有准备了。孩子都有可能违背父母的意愿,更别说你的一个员工了。离别,是很消磨人心的,同事之间,会觉得好伤心,但对于CEO来说,不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我经历了太多员工离职,就像医生会麻木一样。

我也遇到过一些朋友,没有开过人,他们下不了手。我就会很严肃的跟他们说,你就是为了练习,你也应该开一些人,这是一个必备的能力。

和追风口相比,最能放大创始人价值的,是提升公司的管理能力

04

一些人生的思考

舵舟:您是属于求稳的人,您的任何行动都是求稳。

宋师伟:我不喜欢把命运放到概率上,让事情不可控制。像下棋一样,你不依赖奇招,你要依赖你每一次的决定,都比别人的选择要稍微好一些,积累下来,就是成功。巴菲特做投资,他能保证每年不亏,即便只有很少回报率,累计二三十年,也是非常庞大的数据。

所有的创业者都在赌,包括我在内,但我现在经历的事情越多,越相信,不取巧,不走捷径才是赢面概率最大的选择。赌命式的创业和稳重一些创业,我选择后者,我知道我做的事情,最终会有很高的价值,我知道哪一步我应该做什么,无需赌命。

我能够从0开始的次数是有限的,创业很消磨心力,年龄一点点变大,你会意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你都可以办到,有一些东西,可能是一辈子都做不起来的,要慎重选择,不要试图挑战命运。不是说,如果做不出来facebook,我这辈子就没有活着的意义了,没有必要。

舵舟:你现在从公司拿工资吗?

宋师伟:我拿够我付房租的工资。

舵舟:你也不谈恋爱?

宋师伟:我不是不想谈恋爱,只是说,对我来说,创业是挺影响个人生活的。我工作占据了我大部分生活,比如我回家了,我还是在想,要做点什么。我平时工作太累了,离开工作,我更享受不跟人说话的状态,因为我平时要说很多话,所以我周末是不喜欢出去的,我就在家里待着,干自己的事。

这样不太利于社交,所以我给自己制定了目标,每周至少要跟一个工作之外的朋友见面,不管是新朋友,还是老朋友,如果我不定这种目标的话,我可能半年都接触不到工作以外的人。

关于个人问题,近些年,我爸妈其实也很着急。因为他们生我比较早,我妈还没满24岁,我就出生了,他们在30岁的时候,我都已经6岁了。我也开始意识到,生命的限制了,20岁你感觉有有无限的时间,当你30多岁的时候,你会更注重身体,30到40岁这十年,我会更珍惜。

一家公司,你最终能把它做到上市,快的话,也要五到十年,那时你都快40了,并且已经算速度快了。40岁离我很近,我很容易想象到我40岁,如果成功的话,是什么样子。时间压力还是有一些的,什么时间点,就干什么事儿。20岁谈恋爱和30岁谈恋爱,享受的东西不一样。校园恋爱的感觉,你在工作中没法回去了,那40和30也会有区别。

现在我不会去所谓的穷游了,可我20多岁的时候,会拿一个背包去很多地方。现在我去一个地方,就要住好一点的酒店,舒服一点,不要被折腾,挺注重养生的。也不愿意挑战一些极限的东西。

还有一个,我更关心身体了,我们在生活中,大部分还是安全的,不至于死掉,但相对于年轻的时候,我会更加注重安全。比如打滴滴坐后排,我会系安全带了,这是个很大的改变。因为我出任何状况,会很耽误我的工作,所以我要降低这个风险。我现在如果脚崴了,都会特别影响我的工作,所以我要避免这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而以前我根本不屑于注意这些。

舵舟:有没有预设自己的终点?

宋师伟:肯定是有的,其实有的时候,有选择比没选择的人要痛苦。因为你有选择,你就要面对这个决定的后果,你没选择的时候,你走就行了。当我做了这个选择,回国创业,我就必须为这个结果负责。这个和美国生活的舒适性相比,不一定让我过得更开心。

我爸是一个非常安逸的人,他对自己很满足。我有问过,我说你对自己现状满意吗?开心吗?他一般来说,觉得都是很满足,我觉得这个很难得,我也希望能够像他这样,因为我觉得,那样我会更开心一点。可是我的性格,还是会更想要结果。

我希望自己不会后悔,可以做出自豪的事情,但到现在为止,我所经历的,都只能算得上理所当然,没有特别值得骄傲的,如果我能够把公司做好,那应该是一个,可以让我骄傲的事情,所以我就去做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