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釋迦牟尼的傳說

相傳,在公元前6世紀,有一個小國位於喜馬拉雅山麓與恆河之間,國王名叫淨飯王。有一天淨飯王收到了來自皇后宮中的喜報,皇后為其誕下一位王子,而這位王子就是佛教的創始人佛祖釋迦牟尼。

但很不幸,釋迦牟尼的母親在他出生之後的七天就去世了,所以釋迦牟尼是由姨母撫養長大的。釋迦牟尼從小就特別聰明,什麼東西一學就會,而且對任何事情都要多問一個為什麼,而且非要得出答案不可。

淨飯王非常喜歡釋迦牟尼,而且一直期望有一天釋迦牟尼能成為統一天下的大王。但與此同時老國王卻一直也為這個小王子擔憂,因為釋迦牟尼總是喜歡思考一些在老國王看來時分荒唐的事情。比如他總是會問老國王:“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是婆羅門,有的人卻是首陀羅?而且,婆羅門的子子孫孫都是婆羅門,首陀羅的子子孫孫永遠都是首陀羅?”老國王回答不上來,只好回答說這是上天安排的,但釋迦牟尼卻說,他不相信,還說他要找到一個讓人人平等的方法。

釋迦牟尼在19歲的時候,同表妹結了婚,,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滿。

有一天,釋迦牟尼出城遊玩,看見一位老人拄著木棍,艱難的移動著腳步。釋迦牟尼再往前走出不遠又看見一個病人倒在汙泥中,旁邊還有一群鳥在啄食一具屍體。他心中時分難受並問一個過路人:“這是怎麼回事?”那個過路人說:“你真是少見多怪,這種事情經常發生,這又不是第一次。”回宮之後,他一直在想這件事情,並且十分的煩躁和苦惱。他反覆在想:“難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嗎?”又有一次,釋迦牟尼出宮去,看見一個人穿著破爛的衣服,捧著一個瓦缽,卻一副怡然自得、富足快樂的樣子。他便問隨從這是什麼人。隨從說:“這是出家修道的人。”釋迦牟尼趕忙想修道者行禮,並問他為什麼額會這麼快樂。修道者說:“世事無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脫。”

回宮之後,釋迦牟尼一直在想那個修道者的話,併產生了出家的念頭。第二天早上,他的妻子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消息傳出之後,全城都在慶祝淨飯王得了孫子。釋迦牟尼頓時難以抉擇,但在經過一夜的思考之後,他還是決定出家修道。他悄悄走進妻子的房間,看見妻子懷抱著兒子正在熟睡,他想走上前去抱抱他們,但他卻又強忍住停下了腳步,並感嘆:“要修道真是一件難事。”幾經掙扎,他終於下定決心,離開了妻兒,離開了家。

第二天早上,釋迦牟尼走出了國境,並在一條小河邊剃掉了自己的頭髮,做了一個修道者。

老國王不見了兒子,記得要命,便派了很多人出去尋找,終於在森林裡找到了釋迦牟尼,但他堅決不肯回宮。此後釋迦牟尼四處周遊尋訪有名的學者學習哲學,有跟隨苦行僧學道。當時印度地區流行的“苦行”,就是要用各種自找苦吃的方法來求道,比如不吃不睡。釋迦牟尼也曾用過這種修行方法,但最終卻是精神和體力都嚴重衰竭。後來他意識到只有身體健壯才能去尋求真理。於是他開始注意鍛鍊身體。

有一天,他來到一條小河邊,想好好洗個澡,把積在身上的汙垢通通洗淨。河邊一位放牛的小姑娘看到釋迦牟尼一副身心俱疲的樣子,很是擔心,便給他喝了很多牛奶。釋迦牟尼終於恢復了元氣。後來他走到一顆菩提樹下,盤膝而坐,在那裡閉目沉思,靜修了6年。


在他35歲那年,他終於想通了解脫人間痛苦的道理,並創立了佛教。後來經過釋迦牟尼的堅持和努力,越來越多的人信奉佛教,併成為佛教的信徒,佛教便逐漸壯大了。

其實,釋迦牟尼本名並不叫釋迦牟尼,而是叫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是佛教弟子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釋迦牟尼和幾個弟子來河邊講道,講完之後他到河裡洗了個澡,洗完之後,弟子在幾棵婆羅樹之間架起了一張繩慶,釋迦牟尼側身而臥,枕著右手,對弟子們說:“我老了,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後你們不要因為失去導師而自暴自棄,而要大力弘揚佛法,拯救世人。”說完,他就逝世了。弟子們為了懷念他便在寺廟裡塑造了釋迦牟尼臥像,並把釋迦摩尼誕生的那天(農曆四月初八)稱作“浴佛節”,把他修道那天(農曆十二月初八)成為“臘八節”。

釋迦牟尼的遺體火化之後,骨灰結成許多五光十色的顆粒,佛教把這種顆粒叫做“舍利”。後來,有八個國王分取捨利,並把他們珍藏在特地建造起來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對釋迦牟尼的景仰。而這些特地建造的塔是用金、銀、瑪瑙、珍珠等七種寶物裝飾,人稱“寶塔”。據說在山西西山靈光寺的“佛牙塔”裡,就珍藏著釋迦牟尼的一顆牙齒。

佛祖釋迦牟尼的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