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发动者都是德国?

back36


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不是偶然。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二战是一战的延续。因为一战之后,欧洲矛盾并没有通过这次战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了,英法残酷地惩罚德国,激起了复仇情绪,进而导致二战爆发。所以我们只要搞明白德国为什么要挑起一战,就能理解整个问题。

那么德国为什么要发动一战呢?

一、德国的老二不好当

19世纪末,铁血宰相卑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

统一后的德意志发展迅猛,很快人均GDP排名世界第一,把英法美统统甩在了身后。拥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德皇威廉二世自然想谋求与经济地位相等政治地位,可世界霸主英国人不答应。

英国人虽然经济上早已比不过德国,但人家出道早,在全世界拥有庞大殖民地,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综合国力还是比德国强。德皇威廉二世也是个务实的人,他觉得,称霸时机还不成熟,英国人毕竟当了200多年霸主了,还是要尊重一下的,于是德国人提出自己能不能做老二?

英国人最怕欧洲有人自称老二,做了老二就想做老大,你说你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鬼才相信。而比英国人更紧张的是法国人,法德是世仇,现在德国又这么强,自己的安全得不到保证,法国作为老三自然要和老大结盟去抗衡德国。

就这样,英法签订协约,共拒德国。欧洲开始走向军事集团化。

二、军事集团化

英法协约在某种意义上是实现欧洲大陆力量的再平衡,英法都想维持欧洲均势。而在德国看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这是赤裸裸的军事挑衅,两个老流氓想联合起来打压德国,完全不理会德国的善意。既然这样,大家就一起搞军事联盟。德国选择与自己日耳曼兄弟奥匈帝国结盟。

之后,欧洲所有强国都分派站队,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正式成立。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两个集团根本目的是寻求安全感,怎么样才安全呢?抱在一起最安全。

而这种错综复杂的安全感,将两大阵营推向敌对。

打个比方,本来英国是为了防御德国才和法国结盟,目的是防守,双方的矛盾还是可以调和的。结果,德国和奥匈结盟了,奥匈与法国在领土上的纠纷是不可调和矛盾,军事集团把这两个国家不可调和的矛盾,上升为全体的不可调和矛盾。

只要一点火花就能点燃火药桶。

三、科技的进步

19世纪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科学发展最快的时期,技术大爆炸。人类从自然的附庸,变成了掌握自然的主宰,这种自信弥漫在每一个国家之中。人类自信自己能战胜一切。

所以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所有参战国都表现出一种乐观主义精神,他们都认为依靠自己强大的军事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挫败对手。

德军甚至喊出了一个月占领巴黎的口号,年轻人争先恐后报名参军,不想失去为国建功的机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进步成了战争的帮凶。

四、一个巴掌拍不响

最后说一点,战争责任不能全部推到德国身上,这是历史界的共识。一战本来就是帝国主义分赃不均的一场不义之战,是德国崛起打破了欧洲平衡,大家都在寻找新的平衡点。只不过这个平衡点代价太大,前后两场世界大战。

其实,英法德都输了。新的平衡点就是欧洲人亲手将美国人请入家门,与苏联在德国对峙,开始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历史风云录


德国是一个内心十分纠结的国家。

它是欧洲最发达的国家

它是欧洲极富侵略性的国家,

它是欧洲诞生宗教改革,挑战天主教权威的国家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乡。

是西欧国家中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之一

.......

德国是德意志的简称

欧洲最为的古代帝国是罗马帝国和查理曼帝国,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和东罗马之后,西罗马被蛮族攻灭,而东罗马帝国即后来拜占庭帝国由于和西欧宗教信仰上产生了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裂。因此天主教欧洲对于拜占庭帝国的认同感不高。

西罗马帝国之后,蛮族在西欧建立很多王国,其中最著名就是日耳曼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而最伟大的又是法兰克王国中查理曼大帝的查理曼帝国,他的版图在西欧历史上几乎最大,并且击败了鼎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军队,阻止了阿拉伯人从伊比利亚半岛继续向西欧内陆的深入,也阻止了欧洲的进一步绿化。

查理曼死后,法兰克王国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西、中、东法兰克王国,后来在东法兰克王国发展为德意志王国,其国王被加封为罗马皇帝,后来腓特烈一世将国名更名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可是这个帝国不同于东方的帝国有一个家族传承,而是由国内七个帝侯选举产生,不过后来则被欧洲著名奥地利的哈里斯堡家族所担任,神圣罗马帝国也被后世称为德意志第一帝国,不过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特殊政治体制,决定了国内公国、侯国的自治权和独立性,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联邦,而长期担任皇帝的哈布斯堡王朝实际统治是奥地利及周边的匈牙利等国家,而且向巴尔干半岛扩张,与土耳其争雄。

神圣罗马帝国

说了这么多,好像废话挺多。

接下来说说德意志第二帝国。

我说神圣罗马帝国是个松散的联邦,有的历史书更是说这时候的德意志更像是一个地理名词。但是时间到了1806年,拿破仑崛起之后,打败了哈布斯堡王朝,结果时任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弗朗茨二世被拿破仑勒令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从实际到名义上都已经灭亡。

而早在十字军东征之时,欧洲的三大骑士团之一的条顿骑士团来到了波兰北部和波罗的海地区,并逐渐形成普鲁士王国,而此时普鲁士还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后来普鲁士和勃兰登堡藩侯进行合并为普鲁士王国,才成为德意志个公侯国的一员。而普鲁士王国有点像希腊时代的斯巴达,在神圣罗马帝国内是一个小霸王,在欧洲各封建王国中实力也不容小觑。

普鲁士统一后德国(德意志第二帝国)

时间来到了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先行一步,建立海外殖民帝国,荷兰、英国、法国紧随其后,而此时的普鲁士还在忙于和奥地利争夺在德意志的主导权。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凭借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快车,建立完成了日不落帝国,成为世界的NO1,并且建立当时时间上最强大的海军,而此时的普鲁士正在忙于德意志的统一,而他统一的最大的障碍是法国和奥地利。于是铁血宰相俾斯麦辅佐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先击败丹麦,获取北方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接着打败了奥地利,彻底将奥地利排除在德意志的统一之外,然后击败法国,解决掉这个长期阻挠德国实现统一的最大障碍,然后再巴黎的凡尔赛宫登基称帝,建立德意志帝国,史称德意志帝国。统一后的德国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依靠着新兴帝国的干劲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风,德国逐渐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生产能力也跃居欧洲第一,而此时的各大列强,英国在由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革命的转型中略显缓慢,但是依靠着广大殖民地的原料以及市场的滋养,过得好不错,法国则成了著名的高利贷国家,它通过向俄罗斯等国贷款获利生活也不错,俄罗斯依靠着广袤的土地和法国的贷款尽管国家工业化水平不高,但是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也没有什么进取心,至于美国在美洲闷声发大财,日本则是英国的盟国小弟。德国却是由于生产的大发展,狭小的国土和殖民地的缺乏导致原料和倾销市场都难以满足生产力的要求,因此德国要求改变世界被瓜分殆尽的现状,要重新洗牌,改变国际秩序,于是德国整顿军备,加强实力,与英法等欧洲传统列强们矛盾越来越大,而奥匈帝国由于与德意志民族的传统关系和德国经济的重大影响,成为了德国盟友,此外还有最后反戈一击的意大利和西亚病夫土耳其都成为了德国的同盟国。而此时德国军力已经大发展,他的陆军装备水平高于英法俄、海军建设也飞速发展到世界第二的水平。协约国和同盟国剑拔弩张,战事爆发已经不可避免,由于日渐膨胀军事经济实力和改变世界格局的野心以及对殖民地的迫切需求,也促使德国对于发动战争充满期待与渴望,因此萨拉热窝事件以后,德国很快宣布参战,并迅速攻入法国本土,一战全面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

一战中德国主力是西线,他们期待着“施里芬计划”迅速闪击法国,解决西线,然后挥师解决东线,来以此解决掉德国自古以来的东西两线作战的问题。然而尽管战争初期,德国节节胜利,攻击到法国腹地,可是英法联军很快将德军拖在了法国北部,闪电战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最后终于美国加入协约国,而最终拖垮了德国,德国失败。

一战结束后,协约国与同盟国在法国巴黎签订了《凡尔赛协定》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全部瓜分,并限制德国军力,同时由于法国受损严重,对德国提出了巨额赔款,德国还被迫交出了萨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东部将三次瓜分波兰的领土都割让出来,同时莱茵河东岸被划为非军事区。由于《凡尔赛协定》对德国压迫剥削太重,引起德国人的极大不满,民族情绪上极度仇视协约国,当时很多学者,就提出《凡尔赛协定》让各国坐在了火药桶上,几十年内欧洲必然会发生更大规模的战争,而一战后德国,政治经济崩溃,迅速发生了工人革命,

皇帝威廉二世出逃,不过很快资产阶级成立了魏玛共和国。镇压了工人革命。后来魏玛共和国逐渐恢复元气,还加入了国联。

然而20世纪20.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大萧条,严重影响到了德国,由于在经济危机之下,德国还需要偿还法国的巨额债务,而法国还依仗着德国军备被削弱,而自己是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优势,多次占领德国的鲁尔区,逼迫德国偿还债务,同时在德国周边联络一群小国如波兰、捷克等,包围德国。德国在经济危机中经济崩溃,通货膨胀引起的德国马克的贬值速度,完全不亚于今天的津巴布韦。

经济危机下的德国马克贬值严重

面对经济危机,美国是罗斯福新政,日本是侵掠中国转移矛盾,法国是逼迫德国偿还债务,英国依靠着广大殖民地,而德国则在痛苦中挣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德国纳粹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他们首先解决了德国的经济危机问题,迅速解决德国严重失业的问题,并且将德国人团结起来,使德国人过上富裕生活,纳粹上台初期至纳粹对外扩张期间,纳粹解决德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让更多的德国人拥有小汽车和休假,并且具备柏林奥运会,将德国全面复兴,此外纳粹迅速将德国军备重新武装,利用较高的兵员素质和科技水平,突破《凡尔赛协定》的桎梏,开始建立起强大的陆军和空军,并大力发展海军。此外纳粹德国用它高超的外交艺术,迷惑欧洲各国,将军队成功的开进莱茵河东岸的非军事区,并先后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纳粹宣称他们的目的是消灭布尔什维克,而英法则则非常希望纳粹德国在吞并捷克、波兰以后继续向东苏联,将祸水引向苏联。于是在德军开进莱茵河非军事区后,他们没有反应,在德国闪击波兰后,他们虽然是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但是在德军主力东进波兰之际,英法西线居然面对虚弱的德军发现不发一枪,谁知德国已经与苏联在波兰问题上达成一致,双方一起灭亡了波兰,随后德国进攻北欧、西欧,来了一个漂亮的逆时针旋风。英法玩火自焚,最后法国还被德国干掉,可以说纳粹完成了当年的施里芬计划。然而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使干掉法国,德国最后仍未避免自身顽疾东西两线作战,最后仍然遭到失败。

德军闪击波兰的形势图

当然第一次世界大战首先开火的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还有亚洲疯狂的日本。


大东北的小豆包


新天鹅堡

看了一下各位达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大家回答的角度各不相同,观点也有所不同,对这个问题回答的也比较完善了,这里我尝试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个人以为,“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这个提法本身需要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世界大战,用一句老生常谈的话来说,就是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结果。应该说,列宁早在百年前就已经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分析的非常清楚了。简单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实就是主要强国之间发展速度不同,导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而这又是由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技术变迁和欧洲内外重大的地缘政治变动决定的。奥根斯基就认为战争源于大国间的增长速度不同,特别是当主导国与挑战国增长速度的不同使挑战国能超过主导国时,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可能对挑战国进行预防性打击,同时挑战国如果意识到主导国的这种意图,也可能发动战争,出其不意的首先进行打击,并从中占得先机。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这样一种典型的霸权战争。换言之,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国力剧增是关键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与英国的矛盾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调和的,是奥根斯基所分析的挑战国与主导国的矛盾。而在英国之外,受到德国崛起影响最大的其实是俄国。正是认识到德国的威胁,所以英国才开始调整对外政策,缓和与俄国关系,英俄协约签订标志着三国协约的形成。这样,欧洲形成了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集团对峙的局面。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而这种同盟-协约体系可以说是最不稳定的体系,欧洲犹如坐在一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上。从这个角度来说,正是德国的崛起和德国咄咄逼人的对外政策,导致了两大对立集团的形成,说德国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也未尝不可。

萨拉热窝事件

但是,认为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这个观点,值得磋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而这一事件是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比刺杀了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而萨拉热窝事件后的事态发展表明,这是列强外交的一次集体堕落:不管是奥匈无论如何要消灭塞尔维亚而德国无条件支持奥匈,还是俄国要保护塞尔维亚而法国无条件支持俄国,都显示了一种史无前例的本末倒置。应该说,德国的确是期盼这场战争已久了,但其他列强就对这场战争就没有任何期盼么?至少从战争爆发后各国的反应看,不是这样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能说是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这相当于把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罪状全部扣到德国人身上。必须说,德国人的确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有责任,但并非全部责任,其他列强,包括英国(英国在萨拉热窝事件这一重大关头的外交素质也几乎同样糟糕:它迟迟未能明确表示将投入法俄一边作战,否则本来有可能使德国在危机的较早阶段采取远为审慎的态度,从而避免大战爆发)也应该为战争的爆发负责。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条约》将所有罪状都丢给德国人,恰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远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部分的开端一般被认为是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确是德国所挑起的,所以说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是恰当的。那么为什么德国要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应该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的必然,战争的根源早在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巴黎和会上就已经种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一场以政治冲突开始、以宗教冲突告终的“绝对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愈演愈烈的仇恨排除了宽容处置战败者的可能性。凡尔赛条约就是出自这一暴虐情绪,其压倒一切的目的在于严厉惩罚和尽量削弱德国,并且使之承受足以阻止其复兴的沉重负担。而体现这一目的的赔偿条款无视德国的赔偿能力,使得德国民众遭受严重困苦,这必然激发他们的仇恨。而且为了提供惩罚和榨取的理由并且利于长期压制,凡尔赛条约还将战争责任全部归诸德国一边。这个使大多数德国人将凡尔赛体系视为头号国际不正义,因而在他们看来更改这一强权秩序就成了正义追求。

巴黎和会

在保证了德国人的复仇心,铸成未来纳粹兴起的一大条件后,凡尔赛体系的东半边的地缘政治格局又大为便利了德国未来的扩张。在处理主要由奥匈帝国的崩溃遗留下来的东欧问题时,战胜国依据的不是着眼于国际制衡的传统均势原则,而是不考虑或干脆损坏国际制衡的民族自决原则。当然,民族自决反映了东欧诸多民族的自主愿望,但将这个高度简单化的原则一蹴而就地贯彻于异常错综复杂的东欧,必然顾此失彼,矛盾百出,必然大为有利于凡尔赛体系的未来挑战者德国。再加上十月革命后,苏联孤立于大国体系之外,而且和德国一样敌视凡尔赛体系;同时美国退回对欧孤立主义状态。这一切都使战败了的德国的潜在战略优势实际上超过战前任何时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疆界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主导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是纳粹。如果说,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的必然的话,那么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出现并主导了德国的对外侵略应该说,就是一种偶然。个人以为,即使希特勒不出现,纳粹党也不存在,但还会有干特勒和缴粹党这样的类似于希特勒和纳粹党作用的人和政党组织出现,在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北非战场

阿道夫·希特勒


hording


一个是德国有能力,第二是德国战略的失败。当然,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不同,应该说二战,至少是欧洲战场,几乎是一战的延续。

德国身处高度近代化的欧洲体系,因此自身国家能力和组织效率也是较高的。不同的是,德国身处中欧,是连结制造业中心的西欧和东欧、南欧腹地的中心。如果德国把精力放在整合欧洲特别是东欧的资源的话,德国完全可能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陆权帝国,与英国这个海权帝国分庭抗礼,甚至更为出色。

在德国统一后,的国家能力已经远超普鲁士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俾斯麦的大陆政策核心目标就是指向整合欧洲大陆资源,而不仅仅是避免法国再度威胁德国。这个政策非常稳健,但是确实太过复杂,只有俾斯麦这样的能人才能玩得转。当自卑而又自负的威廉二世上台后,俾斯麦的政策再也无法继续下去,威廉二世放弃了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坚持的大陆政策,在德国还没有整合东欧资源的情况下转向了更为诱人但事实上风险更大的世界政策。这直接导致了德国快速与英国发生冲突,进而诱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德国并没有输得很彻底,直到1918年初德军仍然能发动大规模进攻,但是到了年底德国终于坚持不住,此时的协约国其实也已经难以为继,只是比德国稍微好一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人常常并不认为自己战败,加上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过度削弱,这引发了德国较为普遍的复仇情绪。虽然凡尔赛条约的苛刻规定最后基本上没有真正完整执行下去,包括《洛迦罗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新的国际制度安排事实上废除了对德国的大部分经济压制,不过德国的受害者情绪依然浓厚,这给了纳粹上台的机会。利用这种复仇情绪以及在欧洲长期存在的反犹主义,纳粹逐步突破魏玛共和国高度民主的政治体制,让德国迈向了极权主义深渊。所以说,二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战的续战。

当然,纳粹德国的战略也并不高明,从1939到1941年来看只能说是希特勒的一次次战略冒险,只是这些冒险都由于新型战术和对手缺乏战争准备而成功。在美国全面参战,德国深陷苏联时,德国失败的命运基本注定。

今天的德国仍然举足轻重,基于对二战的反思和法德和解,德国成功融入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俾斯麦在19世纪下半叶的战略设想才基本实现,德国成为两次大战的策源地事实上延宕了德国在世界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历史机遇。要说的话,这一切可能要从威廉二世开始算起。


怪蜀黍老囧曾


说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德国。关于德国为什么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或者说为什么要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我来说说我的观点。

在历史上,德国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其中普鲁士是德国主要的核心邦联体。到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发动了三次王朝统一战争:1864年VS丹麦,1866年VS奥地利,1870年VS法国,最后这次史称普法战争。1871年2月德皇到法国凡尔赛宫加冕称帝,这一做法彻底激怒了法国,后来法国巴黎还爆发过革命,史称“巴黎公社”。

普法战争中,法国拿破仑三世战败,德国取得胜利,虽然德国是胜利者,但是并不高兴。法国自从拿破仑横扫欧洲以后,号称欧洲陆军之王,军队战斗力不弱,一旦法国恢复过来,势必对德国进行报复。所以德国1872年就开始和邻居奥匈帝国结成军事同盟,后来又和意大利结盟,形成三国同盟。在工业革命上,1864年德国西门子发明了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式诞生,德国无疑成为了工业革命的中心,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军事武器技术的革新更快。其三,历史上来看普鲁士军国主义思想浓厚,典型的对外侵略扩张国家。其四,到了19世纪末,世界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完毕,需要殖民地的话,必须要从老牌的英法手上去抢。随后英法俄等国家随之建立三国协约集团,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了。到了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王储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杀,直接成为了一战爆发的导火索,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开战,一战正式爆发,无疑,德国成为了一战中同盟国最有实力的国家。

综合来看,德国能发动战争并成为一战中最有实力的国家,有几个因素:国家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生产能力强大;德国人的绝对服从精神;军国主义的思想;结成军事同盟;开拓殖民地利益的需要等。

一战结束以后,1919年1月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史称巴黎和会。6月在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旨在彻底肢解德国的《凡尔赛和约》,条约规定德国割地,赔款,不得拥有空军和海军等,可以这么说,当时德国什么先进,都被这个条约限制在不准发展的行列里面,这个条约彻底激怒了德国人民。到了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对于德国人民来说,大量的赔款本来就让国家经济非常虚弱,经济危机到来,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希特勒和纳粹党乘机夺取国家领导权,建立纳粹统治,再次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希特勒1933年上台以后,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在他上台的第一年时间里,德国就解决了五百万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1936年,纳粹政府鼓励德国公民,每家购买一辆德产家用汽车,德国经济GDP总值每年都是近乎150%的增长,想想我们现在,每年6-7%的增长,都已经是对世界经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35年希特勒撕毁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不再对战胜国赔款,重新扩建陆军,放手重建空军和海军,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也就是这一年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9月吞并苏台德地区,后来直接吞并整个奥地利,1939年9月1日,德国向波兰开战,二战正式爆发。

总结德国发动二战的原因,不外乎这几个: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生产能力依然强大;《凡尔赛和约》激起德国人民的一致反抗;希特勒纳粹集团的利用和诱导;经济危机的打击促使德国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等。

二战结束以后,盟国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后来分裂为东德和西德;同时对德国进行了纳粹制度清算,在纽伦堡审判战犯等,彻底消除德国纳粹势力。1950年开始,法德领导人主张二国和解,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舒曼计划”,两国放弃世仇,共同发展经济。德法两国的世仇最终结束,开始了欧共体的建设。所以,就目前来看,德国不再可能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已经失去了战争发动的条件和基础。

对我们国家来说,两次世界大战都参战了,而且两次都是战胜国。从西方这些大国的历程来看,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英国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日不落帝国;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有能力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对外实行霸权主义。从2014年开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中国终于成为了这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我们一致提倡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人类,这是自从新航路开辟以后,五百年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走过的道路。

二十世纪的上半叶,短短的三十年中,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教训是深刻的,战火波及的国家数量史无前例,战争的规模和惨烈程度也史无前例。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第三次世界大战,和平永驻。


易理探微


今天欧洲的版图和大陆格局的形成可以追溯至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欧洲各主要国家组成的第六次反法同盟在把拿破仑流放至厄尔巴岛后,各大国俄,英,法,普,奥召开了重新瓜分欧洲利益版图和殖民地以及恢复旧秩序的一次没有会议形式的会议。会议期间,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与会各国急忙做出各自的妥协,作出总决议方案。英国获利最大,法国虽然战败,但凭借着杰出的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公爵的周旋,法国的利益基本没有损失,保证了法国在欧洲的大国地位。普鲁士尽管得到了波兰的但泽和波兹南,但整个德意志仍旧处于分裂的状态。这对普鲁士统治集团而言是难以忍受的,也是一定要解决的大问题。因为一个分裂的德意志是无法同英,发,俄,奥展开竞争的。同时,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普鲁士地处中欧,是一个相对强国,但不是大国,周边有虎视眈眈的奥地利和沙皇俄国,西面还有强大的法国和背后支持法国对抗德意志民族的英国。普鲁士没有安全感,要想获得国家的安全和实力的强盛,只有强军,统一这两条路可走,以强军促统一,以统一保强军。于是到了威廉一世时期,普鲁士在俾斯麦的领导下,经过1866年的普奥战争和1871年的普法战争终于获得了德国的统一,也就是说,整个德意志第二帝国都认可是武力,强权,智慧,计谋使得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德意志的统一大帝国。因此,无论是德国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都清楚崇尚武力,强军备战,提高国家的实力才能使德意志永远保持强大。这也就为今后德国用武力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埋下了伏笔。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水平,各种科技发明不断,生产力不断提高,机器化大工业,大规模生产格局已经形成,并出现了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被更大的企业重组和兼并的现象,资本主义开始由自由发展的状态阶段进入到了垄断兼并状态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在西方正式形成。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后的欧洲各大国由于国情各不相同,发展的阶段和模式也有差别,就形成了不同的国家观和价值观(基本价值观相同),其中德国具有自己的特点。

德国在统一后,无论从德皇到内阁,还是从地方到百姓,都非常重视人的素质的培养,尤其是重视教育,德皇让出太子宫办洪堡大学,一共培养了大约29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其他杰出的各个行业的优秀人才辈出,尤其是当中的工业,制造人才直接影响了德国的制造业,使得德国在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光学制造业,钢铁工业,军备工业都有着世界一流的研发,制造水平。当时的德国不仅有世界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制造业,更有着一流的军备制造能力,当时的德国的GDP居世界第一。

这样的成就让整个德国充斥着兴奋,越发地认为德国得到的利益和自己实际能力之间不相匹配,德国应该得到更多的利益。有着前人通过战争成功完成的国家统一的经验,这使得后来者自然而然地认为应该继承这一传统优势,同样也可以依靠武力得到与德国国家地位相匹配的利益。另外,当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大资本家形成的利益集团逐渐形成对政府的控制,又由于扩大再生产的要求,需要大量的资源,资本,产品需要向外输出占领国际市场,以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这也需要对外扩张,而战争是最有效的手段。

英,法,俄,奥匈帝国的国情与德国不同。德国是容克大地主为主要统治力量的国家,国家意志高度统一,对外扩张,瓜分世界的愿望更加强烈,侵略性也更强。至于一战后德国再次发动世界大战,重新成为战争策源地,是因为帝国主义阶段不断地危机使得德国走上了帝国主义极端化的阶段,也就是法西斯帝国主义阶段,这其中的原因大家都是知道的,不再赘述。

总之,德国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近100年左右的欧洲地缘政治版图发展而来的,不是一种突然的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德国自身的国家情况,历史文化传统,国家行为,生产力水平等等都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emwm2009


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是德国?我们得先了解为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也是德国。

二战很大程度上其实只是一战的延续而已,而冷战则基本上只是二战后的秩序演变。

而要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成因,我们得先知道普法战争

只有从普法战争开始,我们才能理解一战前欧洲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同盟国”“协约国”的成立。

当军事集团对峙之后,擦枪走火逐步矛盾积累而升级至全面战争就难以避免了,特别是在核武器出现之前的时代。

其实,二战后北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能够避免世界大战,并不是说军事对峙性质与一战或二战前有何本质不同,其实仅仅是因为核武器的恐怖性质强制迫使军事对峙双方不能走向全面战争而已。


普法战争使得德国走向统一,并迅速崛起为欧洲霸权

普法战争,是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诸邦对法国的战争。在这场战争后,德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在德国统一前,德意志虽然大体是同一个民族,但却是分裂为各个邦国的,其中普鲁士和奥地利为最强。

1866年的普奥战争的胜利,使得普鲁士王国在德意志领导权的争霸中占优,驱逐了奥地利的影响力,普鲁士由此成立了北德意志邦联,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再进一步统一南德诸邦。

当时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是普鲁士接下来统一南德诸邦的主要障碍。

1870年,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巧妙地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故意激怒了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三世,令法国主动挑起了普法战争。这场战争,对普鲁士来说其实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对法国来说却只是草率之举而已。战争的结果是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同时,法国割让了盛产铁矿石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这场战争之后,普鲁士王国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德国在实现统一后,工业化加速,迅速崛起为欧洲霸权。

同盟国与协约国的成立

普奥与普法战争后,被普鲁士排除在领导德意志统一进程的奥地利,转而与匈牙利联合而成立奥匈帝国。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扩张,与俄罗斯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普鲁士利用俄奥矛盾,拉拢奥匈帝国签署了同盟条约;而意大利与法国在争夺北方殖民地突尼斯失败后,为了对付法国,也加入了该同盟。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三国同盟”显然是既针对俄国又针对法国的,这促使1892年俄法也结成了同盟。

德意志在欧洲明显的霸权,也显然严重挑战了大英帝国的地位。于是分别于1904年与1907年,英法协约与英俄协约签署。由此“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针锋相对成立了。这过程中,各国纷纷被迫站队。

萨拉热窝事件其实只是一个导火索

当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互不相让的对峙之后,大规模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无非就是等待一个导火索而已。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这一事件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于是接下来,无非就是逐步扩散,从欧洲各国乃至到世界其他地区国家依照各自阵营分别宣战。

战争的结果是同盟国战败。

二战肇因其实是德意对一战战败的仇恨的延续

整个二战,日本有自己征服东亚的野心,但也是趁世界大乱而谋夺。主要肇因还在于欧洲。

一战战败后,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损失惨重,谁都不比谁好多少。事实上,德国虽然需要身背赔款,但其恢复能力更快。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的崛起,其实只是德意民族内部复仇情绪的反应。

因此,整个二战,首先其实是德意针对英法的复仇,然后再度把整个世界卷入了进来。

这其中的死结其实还是军事集团的对峙。

结论

这个死结其实在二战后并没有被人类所打开。

美苏两大阵营在全球的冷战争霸,跟一战前与二战前欧洲内部的情况大同小异,差别只在于双方有没有核武器而已。

冷战的结束,苏联的解体,其中一个阵营的消亡,导致全球军事对峙局面的结束,对全球来讲客观上是和平的好消息。


建章看世界


19世纪未,整个世界已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但由于德,美的迅速兴起,超越了英,法老牌帝国主义。使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逐渐增大。帝国主义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大对立军事侵略集团,即德,意,奥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奥国皇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开战,随即俄,德,法下令动员,开战。战争经过了4年德国失败,然后战胜国背着德国先达成协议。要求德国签字,德国无奈签下了“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使德国失去了国土的八分之一,人口的十分之一和全部的殖民地。还要支付大量的赔款。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虽然英法政府对这个独裁者频频让步。但都没使这个独裁者感到满足,他在来因兰,西班牙,奥地利等问题上经过试探后。提出了想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归还苏台德区。在英国首相张伯伦答应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割让领土要求后,法国也采取了袖手旁观政策。1939年3月,德国在发动入侵波兰前6个月,德军开进了布拉格。这都是由于英国的张伯伦内阁的绥靖政策造成的。

希特勒有个想法就是:在东欧人口稀少的地区取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这一打算完全超过了德国收复第一次世界大战失去领土的初愿。但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用战争手段,没其它办法。因为英法两国已改变想法,对波兰提出保证,决心对德国的侵略进行阻止。但此时的希特勒已做了大量准备,他先与苏俄签定了和约,并有了秘密瓜分波兰的协定。由于这一协定,战争必然爆发。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德国说到底是要抢夺生存空间。德国认为自己只占有了空气,因此他们要求“在太阳下的位置”,而这一想法,对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一土地的殖民大国英国构成了挑战,于是战争就发生了。


天太2


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都是德国,因为德国五行缺德,所以才取名叫德国,因为缺德,所以才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德国版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一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争霸战争,即咱老百姓所说的狗咬狗,所以一战无所谓正义与否。二战的性质则是法西斯侵略和反侵略的斗争,对被侵略地区而言,这是一场维护民族独立所进行的正义的战争。

威廉二世检阅部队

为什么两次战争策源地都有德国?因为德国太幸运了,两次世界大战前都碰上了疯子。

1871年德意志结束分裂局面,最终完成统一,之后,帝威廉二世继承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出生时是臀位生产(这个我不懂啥是臀位生产),左手先天有残疾。加上威廉二世自小受到的残酷教育,这位拥有曲折经历的皇帝产生了极度扭曲的心理,自卑敏感而好强。


铁血宰相俾斯麦

当铁血宰相俾斯麦造成德意志统一后,关于内政外交皇帝与宰相产生严重分歧,俾斯麦被迫辞职。对此,威廉二世说:“我认识到我身负严峻的任务,来拯救王位摆脱首相的巨大阴影……我把他打翻在地。”

此后,德意志在这位偏执皇帝的激进路线带领下,积极发展军备,向外扩张,并和奥匈帝国结成协约国阵营,而英法俄结成了同盟国阵营,两大阵营在争夺地盘上矛盾尖锐,萨拉热窝事件终于成为一战的导火索。


希特勒富有煽惑力的演讲

二战前夕,我们都知道,一位叫希特勒的疯子凭借自己极具煽惑力的演讲天分,号召民众为德国一战被宰割的历史报仇,强调日耳曼民族的优秀,赢得选民的信任上台。希特勒悲剧的童年经历也让他成为偏执症患者,对待欧洲邻国,他开始采取强硬手段,一战策划地正式形成。

疯子们的聚会


面条爱吃米饭团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当然是德国,这没有争议,但就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言,讲开战的锅都扣倒德国身上,可以说是典型的“协约国价值观”了,德国只能说是一战爆发的发动者之一了。塞尔维亚、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德国、法国,这几个国家的责任谁都不能算是小(英国略小一点)。

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阵营的互相对峙,双方无时无刻不在积极备战,时有擦枪走火之举,“必有一战”的因素非常大。而直接原因呢,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了,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学生普林西普枪杀。就奥匈帝国之后的激烈反应,既有长期对塞尔维亚不满之后的借机宣战,也有对王储无端被枪杀的愤慨与挽回面子。

此时俄国的底线是,只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必战;德国的底线是,如果战争停留在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单挑,德国并不会参战,但如果俄国参战,德国必然参战;法国相对并不是那么关心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关系,法国的底线则是,如果德国对俄宣战,法国基于三国同盟的盟约,必然参战。

在这样一个环环相关的关系链下,一战就既莫名其妙,也在预期之中的爆发了。

所以,你一定要把战争发动者的屎盆子仅仅扣在德国身上,显然是非常不公正的。

而就二战爆发的原因而言,除了希特勒战争狂人的本质以外,德国在一战后背负的巨额经济赔偿显然是主要原因之一,德国在战后由此催生了强烈的对协约国“复仇情绪“,而希特勒的上台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应和了德国这一病态的时代情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