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盯着北大不放,中国大学与世界的差距并不仅是一份演讲稿

别盯着北大不放,中国大学与世界的差距并不仅是一份演讲稿

北大、清华的确是优秀的中国大学,不但有丰厚的国家财政拨款,而且从中国丰富的人才资源中采撷最优秀的一批学生。但客观来看,北大、清华也受困于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体制之困束缚了中国的公立大学,以至于长期有大学而无大师。要摆脱体制之困,就必须鼓励创办优秀的民办大学。

中国大学

和世界名牌大学之间的区别

北大校长林建华在公开重要场合读错“鸿鹄”一词这两天闹得沸沸扬扬,其实这个事情本身没什么讨论价值,谁都有犯错的时候,然而当这件事情发生没几天,林建华在公开道歉信上却说出“质疑不能创造价值”的言论引发了进一步舆论讨论。

有网友在看到道歉信后表示“认错这事儿,一般来说,如果只写几个字,自然不够诚恳;但如果起承转合,层层递进,写上好几千字,则不光是不诚恳,那根本就不是认错,而是辩白。”堂堂一个北大的校长,怎么会做出如此的言论?安邦智库首席研究员陈功曾分析中国大学和世界名牌大学之间最大区别是人,也许刚好能够解释今天北大校长闹出的笑话。

中国的大学和世界名牌大学之间最大的不一样在于学校的地位、使命和格调。中国的大学几乎各个都有自己的公司,有的公司规模还做的很大。但中国的大学培养的人,最好的、最成功的也就是“螺丝钉”,能够刚好拧上、用上就不错了。更多的是,用都用不上,根本不合格。

反观国际上的名校,培养的是独立研究独立思考的领袖人材,他们把自己看的都很重,看作是学术殿堂,也就能出诺贝尔奖的人才。而中国的学生,学生嘴上最热衷谈论的都是看似必然的“个人”问题,出国、学位、学英语、学电脑、工作薪资。

在陈功看来,中国知识分子的读书,原来只不过是为了赚钱、结婚、传宗接代而已。这跟国际上的差距很大,虽说国际学生也在讨论这些话题,但这不是他们的追求而是他们的成果,他们更看重的是业界领袖和地位,所以我们往往能看到国外大学的毕业季一定要请成功人士来演讲,这是让学生在对标,让你看看自己距离成功、距离领袖地位,还有多远的距离。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今后应该怎么走?

在安邦智库看来,摈弃原有的固化思想,大力发展民办高校也许是未来的出路之一。

的确,国内现存的民办大学虽然数量仍然不少,但在教育产业化浪潮下创办的民办大学,质量较差,品牌不强,口碑也并不好。即使是最好的民办大学甚至也只是普通三本的水平。有着强烈的民办大学情结的培训机构新东方,也是通过收购一所三本民办大学才进入到这个行列 。可以说,目前的民办大学都陷入了低质量困局之中,难以在中国高等教育界产生影响,更谈不上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股力量。

著名华裔经济学家邹至庄曾表示,改进中国大学教育的最好办法是允许建私立大学 。邹至庄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有几位中国大学校长到普林斯顿大学访问。他们想知道用什么方法办一所一流的大学。邹至庄认为,用行政手段不能把一所普通大学变为一流的大学,真正好的大学还应该放到市场上去历练。

与美国大学对比,中国的大学由教育部控制,像国有企业由政府控制一样。攻读某科目学生的人数需要教育部批准,学科的内容也需要教育部批准。如果全国大学学生的人数由政府决定,而不是让各大学分别去观测市场的需要,那就可能发生错误。

例如快速增加大学生的人数,以至于符合标准的教授供不应求,就会降低教育的水平。大学毕业生大量增加后,很多人会找不到工作,教授不用心教,学生也无暇关心学术,中国高等学府成为一个量产文凭的场所也就不再奇怪。

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从更广的视野来看此事。在他看来,长期以来,中国政策的倾斜度非常明显,重在经济、重在项目,对于社会发展问题,政策最多只是开个口子。口子开得够不够是一个问题,有的时候,开了的口子,常常又收回去了。

再就是资源的投放存在问题,政府资本更多是投向与经济增长有关的领域,一个国有大项目,动辄资本投入上千亿,绝不罕见;一个产业基金,更高达数千亿元之多。两相对照可见,社会发展的矛盾,实际在政策层面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因此,从今后落实十九大报告的角度看,有必要加强政策的力度,不但要开口子,还要配套激励资金,政策带着钱走,这样的政策才是真正有效的政策 。鼓励发展民办大学、民办学院,都应该适用这样的政策。

毋庸置疑,北大、清华的确是优秀的中国大学,不但有丰厚的国家财政拨款,而且从中国丰富的人才资源中采撷最优秀的一批学生。但客观来看,北大、清华也受困于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体制之困束缚了中国的公立大学,以至于长期有大学而无大师。要摆脱体制之困,就必须鼓励创办优秀的民办大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