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请远离社团

大学,请远离社团

大学社团最耽误人的地方在于,它人员庞杂、效率低下,但却能给身在其中的人一种“我很忙碌”的错觉。人人都在为些鸡毛蒜皮大小的事整天东奔西走。只要这种错觉一日不消散,人人也就都能心安理得的继续假装忙碌下去。就像把一块砖头从左边搬到右边、再从右边搬到左边,这么日复一日地机械般劳作下去。

我是一个经历过复读的人,并且有过一段和众多高考考生都十分不一样的过去。在前进这条道路上,我荒废过的、付出过的,要比旁人要多得多。

我对生活的把控力、对事物绝对的追求,也正是在高中这一时期,它慢慢刻入我的性格。

所以请你这样去理解一下我的心情。

看着大学这张饼画了这么久放哪儿,甚至在高四家庭情况一度失常的局面下,我都承受住心理压力挺过来了。

结果到了大学,发现自己所学的东西、接触的一切,竟然都是这个卵样。根本不符合我的预期好吗?这种被欺骗的感觉,你为高考付出的越多,它就越是强烈。搞了半天,熬了十多年寒窗,最终就是为了跟这群傻逼坐在一起??

所以大一上了还没两星期课,我就拍屁股走人了。原因很简单,现在这片大学校园,无论是硬件或还是软件,它能满足我的东西很少。甚至比不上我脱离学校自己发展要来的快。基于此,我不可能再会把时间浪费在这儿。

课堂甚是如此,至于社团,如果你要问我怎么看,我想你大概都能猜到我会怎么回答吧?

没错,社团这东西,那就更是扯淡中的扯淡。

我知道很多人对大学社团以及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大都抱着这样一种观点,“希望借此来锻炼自己的能力。”

是,大一刚进来时,我也这么想过。并且前后乱七八糟,没记错的话,交了有50块钱团费吧、在记者站发了四五篇稿件。还有什么读书社、心理培训啊这些就都不提了。我还拿了一个什么奖,名字忘了,不过好像已经被我扔垃圾桶去了。感觉就跟幼儿园老师发小红花给你一样。

那的确是我非常忙碌的一段时间,但我一点也没感到过充实。学没学到东西,心里这层感觉是欺骗不了自己的

所以有时候看着那些比我年级高、俗称学长学姐的家伙,看着他们天天在个个社团间奔走来去、一会儿忙这个一会儿忙那个,一副自我满足感很强的样子。我就在想,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

跟他们吃过几次饭,发现他们身上唯一 一些我自认不如的地方,无非就这几点:

1. 酒量比我大

2. 吹牛逼比我厉害

3. 调戏过的妞比我多

我没跟他们一起上过厕所,不知道他们吊是不是也比我的大。

除此,我真找不出任何其它能让我心甘情愿喊他们一声前辈的理由。

所以大一上学期快结束的时,学校所有社团、所有活动,我基本也都脱离了。

我现在的大学理念中,大概有这么一个排序:

硬技能的学习,也就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这永远是放第一位的。因为将来你走出校园,最厚实的筹码,无非就是这些。

其次是软素质的训练。比如分析问题的能力、专注力、耐心、怎样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等等,这些我统称为一个人身上软素质的体现。这方面的训练,是排第二位的。

最后我考虑的才是个人兴趣和其他一些方面。

所以无论如何,把时间花在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上,并希望借此得到锻炼。我现在都觉得这是一种浪费,一种对大学时光的浪费。

这里有两个问题我要向你们讲明白:

1.时间利用率的问题

2.社团和活动质量的问题

先谈第一点。

我不止说过一次,在我想法中,大学说是四年,其实只有三年。具体参见之前这篇文章:

我相信大多数学生,都和我一样,并没有非常过人的资质或者天赋。那么请你们想一想,大学三年,我们大概要完成的是一个怎样的任务量?

以我自己为例吧。

首先是语言能力。英语就不说了。我的想法是,除英语外,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再另外掌握一门小语种,这会是最好的安排。

因为单纯掌握英语一项能力说实话现在已经没有多少竞争力了。但可以看看,近几年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和很多非英语国家都有不错往来互通。

举个例子,俄罗斯。

不说远吧,就说我们这边国际学院某个老师,教俄语的。19岁起到俄罗斯留学,32岁回国。基本上讲起俄语来跟土著没毛区别。外面人请他做场翻译多少钱知道么?

具体数目我就不挑明,其实他也没跟我公开,只比了个手指,大概五位数。据说像小沈阳、黄渤啊等等一些明星也找他当过翻译。

他在这边当老师,说白了,其实就是挂个名。人现在靠以前接过的活儿不可能会再需要依靠教书这点工资。至于他为什么还要来学校任职,那我就不知道了。不过今年6月,他已经去了北京,现在在那边读博。

我也只是偶然跟他聊天才知道这些。

按他原话来讲就是,在中国,基本你现在会俄语,就算你其他技能一窍不通,近几年内,可以说你一定也是饿不死的,甚至能过的比大多数人要好。

这是语言方面。

但大多数现实是,很多人连英语都掌握的不咋地?更别说第二外语了。而掌握一门语言,不说精通,就说大概能做到基本交流,这又需要多长时间呢?你们自己算算吧。

还有很多其他事。我觉得这样说下去起码能说出几千字来,简单点吧。

考证、实习、出国、奖学金、考研、运动、看书、信息搜集能力、专业知识...等等等等

可以说要干的事情一大把。我总跟身边人开玩笑讲,其实我现在要是回去读高五,说不定相比大学,我还真的会更轻松一些。

所以对于我、对于大多数和我一样起点不算很高的人来讲,三年时间,完成这些任务量,我们到底有信心做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呢?

我想每个人心里各自有数。

基于此,同样的时间,你必须考虑,我把它花在哪儿更值当。退一步来讲,就算社团活动真的能学到那么点东西,那你也得做个对比,这是一个时间利用率的问题。

(有经验的应该知道,很多社团活动占起时间来真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

再来说说第二点。来看看这些所谓的大学社团,以及学校里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活动。

我句难听话把。这些东西,其实就是一种类似于小孩子扮家家酒之类的存在。

为什么?

很多主办学生,他们的组织能力、工作效率本身就不合格,以至于承办起来的活动质量太低、效果太差。参与其中的人可能觉着自己得到了锻炼,其实就是大家聚在一起搞个party嘛!甚至有些无聊的活动,像什么广播体操、方阵队,讲真,还不如扮家家酒!至少扮家家酒不用听那些傻逼学长飞扬跋扈的指这指那、装B。肚子里没多少文化,动不动就是,“咱们学院,不能怂!”

我永远都记得,当年大一某个寒风凛冽的清晨,站在四处没有遮掩的大广场上。四面八方的寒气直扑扑冲过来打在队伍第一排我的脸上。

那傻逼嘴里一边喊着“不能怂”。我在心里一边骂他,“怂你娘个头。”

后来还有什么合唱团、运动会啊,我全给推了。学生会主席姓乔,大三,比我大两届。当时合唱团缺人,为了这个事还亲自找到过我,又是搬出你老师跟我关系很好啊、你某个直系学长跟我关系很好啊balabala这种话,威胁我嘛。反正到最后我还是没去。

而我室友呢,早上一个方阵队,中午一个合唱团,晚上连饭都来不及吃,随便塞两个包子饿的半死又屁颠颠跑去参加什么运动会1500米训练。

可以说他的大一,在我看来完全就是荒废掉的。

可以说,整个大一年级所有人,在我看来那一年也是全部荒废掉的。并且现在我还发现,这似乎是一个传统问题,由来已久。几乎每年进来的新生,啥也不懂,就这么糊里糊涂的荒废了自己最无忧无虑的大一。

我写过属名信给校长,写过一次。校长没时间看,他直接把问题丢给下面的教导主任。教导主任请我去办公室喝了一趟茶,我说了一大堆建议。回来以后,第二天该咋样还咋样。

我一开始埋怨他,但后来发现不是他的问题。因为这种事情他根本没有说话的权利。关键还在于,学校需要业绩,需要门面。就像我们上小学初中时,每次领导下来巡视,我们都要穿好校服、带好红领巾一样。

归根结底,这些活动事关学校的生计和发展。所以才不得不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的开展下去。

如果你听信了老一套,以为这些活动的存在,是为了丰富每个大学生的青春生活,那你就错了。如果再越轨一步,你以为这些活动的存在,从根本上来说能帮你锻炼到什么能力的话,那你就更错了。

这可不光是我,知乎上骂学生会什么的也是一抓一大把。这种东西,讲真,只有参与进去才知道里头的事情有多无聊,有多JB扯淡。甚至一些社团,坑你花几百块买把吉他、买副网球拍,结果收了钱以后,一个学期刁也不刁你一次。

掏钱请社长泡妞下馆子,甚至把人4年学费都给包了,这就是大学一些社团存在的意义。

所以,我真不建议你们参加社团,但若是你们参加了,进去能当上社长,这我还是比较赞同的。捞点钱就走人,这其实还是很爽的。

锻炼能力什么的就别瞎想了。如果你想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锻炼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你完全可以选择比学校更好的场所。

走出校门嘛!哪一样东西不是来得比象牙塔里更为真切,更为露骨?你不再被彻底的保护着、不再被人一次又一次的原谅着....这一点一滴,都能以比学校社团快10倍的速度让你成长。

如果你说没时间,没机会,学校不让出去。

好,那你能不能在校期间好好学习?把专业技能先给学好了,到了寒暑假,自己出去申请实习,这样难道不行吗?

你们以为我考托福只是为了出国?是机会!是机会!有了一点能够垫家底的东西,你到外面做一些事情才会有自己的筹码,才能为自己争取到一些机会。

问题就在于,以很多人的水平和资质,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在社团里学到的那点破东西,想要申请好一点的公司或任何其他地方,根本就不够格。

是你太弱了,而并非这个世界的大门不向你敞开。

当然,话虽如此。有一些讲座和活动还是有其价值的。我也并不是任何校园活动都不参加。事实上在这基础之上,我有自己搜集信息的一个渠道,和自己判断事情的一个标准。哪些东西对我而言有价值,哪些东西纯粹浪费时间。这些我都想得明白。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价值坐标来帮你过滤掉那些容易浪费生命的烂东西,建议你还是先别想着参加活动锻炼自己能力了,先多看看书学点东西吧,先把自己的思考体系建立起来。

不然以后即使你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相信到了那时,老板和同事也还能接着再坑你。

转自知乎《新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