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助力軍事變革 「撒旦」危機該如何化解?

從軍事領域到民生日常,人工智能的應用愈發廣泛。不過,相對於在經濟、生活中的應用,人工智能軍事化發展讓許多民眾十分憂慮,其安全風險讓人無法忽視。

人工智能助力軍事變革 “撒旦”危機該如何化解?

人工智能助力軍事變革 “撒旦”危機該如何化解?

近年來,人工智能迅速崛起,成為最受關注的科技領域。從象棋到圍棋、從汽車到列車、從手機到家居、從機器人到無人機……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愈發廣泛。而現在,人工智能在某一個領域的應用卻引發了不小的爭議,那就是“軍事”。

“人工智能+軍事”漸成主流

軍事領域可謂是集科技之大成,實際上,很多的高端技術與產品也都來源於此。就以無人機為例,其最早的應用便是在軍事領域,隨後才逐步向民用領域擴張。因而,在人工智能重要性日益提升的當下,全球主要大國紛紛加強人工智能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佈局。

美國是對人工智能軍事化應用最為積極的國家之一。2007年12月,美國發布了《無人(駕駛)系統路線圖》,從海陸空全方位立體化國防角度,對無人系統及其相關技術在軍事國防領域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明確方向。

由於美軍常年參與許多軍事行動,面臨著很大的生命威脅。僅僅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美軍就遭遇了嚴重的損失。為此,美國截至目前已經採購了超過7000套機器人作戰系統,以較少美軍士兵的傷亡。除了機器人意外,美國還大量應用智能無人機,並將人工智能應用於情報蒐集與分析等方面。

其他國家也在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與軍事領域的融合發展。據悉,俄羅斯擁有的軍用無人機已經增加到1800架左右,同時已經開始量產掃雷機器人和作戰機器人;生存環境惡劣、人口有限的以色列大量部署了軍用無人機以及巡邏機器人;此外,德英法意等歐洲大國以及韓國、日本等國在人工智能軍事化發展上也居於領先地位。

可見,人工智能技術以及各類智能平臺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已經成為主流。無論是在後勤、偵察方面,還是在一線戰場,無論是在空中、地面,還是在水下或網絡空間,人工智能的存在感都越來越強,已日趨成為軍事科技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當前,軍事領域正加快從機械化、自動化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變革大幕已經拉開。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有利於減少軍事人員數量、維護本國士兵安全、強化情報獲取與分析能力、提升決策準確性與及時性等。

未來,隨著各國軍事改革的持續深入、全球軍事形勢的全新變化,以及軍民融合發展的加速推進,不僅僅是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都將在軍事領域實現深度應用。

人工智能將成“殺戮機器”?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漸成主流,各種智能軍事裝備相繼面世,給普通民眾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全球許多反戰人士以及業內專家都對人工智能軍事化應用表示了反對或是擔憂,認為具備自主決策能力的“作戰機器人”、“攻擊無人機”將會變成“殺戮機器”,威脅人類的生存。

的確,人工智能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其無法取代人類在諸多場合的實際作用。而人工智能軍事化在安全領域的隱患是爭議的核心。眾所周知,軍事智能化的發展,必然導致數字化、網聯化程度的提升,這將使得網絡安全風險也隨之提升。一旦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軍事裝備脫離控制,或是被惡意入侵,將為一國帶來巨大災難,這顯然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接受的嚴重後果。

另外,人工智能軍事化應用在倫理道德、法律法規方面的缺陷也不容忽視。

前不久,由於員工的廣泛反對,谷歌宣佈將退出美國國防部領導的人工智能旗艦項目“Maven”,該項目利用複雜的算法分析來無人機拍攝的數據。實際上,硅谷正越來越反對與五角大樓合作,究其原因,與人工智能軍事化可能帶來的風險有很大關係。

因此,國際社會亟需就人工智能在軍事領域的應用達成規範共識,加快各國國內與全球性管控法規的制定與完善,積極應對人工智能軍事化應用在倫理道德上帶來的挑戰,實現對人工智能安全的切實保障,使其遵循有序、合規的方向發展,而不是成為不可控制的“撒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