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許多人說孫中山是孫大炮,袁世凱是實幹派。那爲什麼孫成功了而袁失敗了?

87373838


近現代史無法迴避的人——孫日新、袁容庵!

如今香山縣升級為地級的中山市,而項城縣升級為縣級市的項城市。因為孫中山幾乎很少統軍打仗,故而給人的感覺就是——君子動口不動手。而袁世凱既是北洋通商大臣又是立憲改革派骨幹,給人的感覺就是動口又動手的實幹家。

清末四派:立憲派、守舊派、投機派、革命派。

福垊以為袁世凱就是投機派,雖然他是幹吏。河南人的袁世凱利用廣東人的孫中山的革命脅迫清廷遜位,應該說袁世凱擁有強大的勢力,但他卻強以德勝。對於清廷,他以民軍恐嚇,以遜位待遇做誘惑。對於孫文,他又以軍力懾服,以民主招牌拉攏。

清失其鹿,群雄並起,袁項城像項羽。

由於過於自信和親人、屬下、他人的忽悠,繼承大統,授人以柄,致使北洋分裂,而南方的孫文卻不斷聚攏力量,依靠日本、蘇聯在北洋的分裂傾軋中,在皇帝的復辟中,在奉系南下中,讓老蔣的北伐成功,從而實現了。袁世凱的失敗,孫中山的成功。

除守舊派外,多以漢族為主,要民主更要民族。

只不過後來以投機派拉攏革命迫使守舊派屈服、立憲派分化。因為袁世凱的主力在北方,袁世凱稱帝后,年號洪憲,那洪武加憲政之意。而孫文人在南京,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帥文武百官拜謁明孝陵。很明顯兩人都已朱元璋繼承人自居,只不過袁世凱實力更強,孫中山理論更優越,但實力決定一切。福垊認為在民主民族上而言,袁比孫強些。然而民族主義的狂熱最終燒燬一切。

福垊的觀點是,有無皇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無民主。

歷史證明中日曆史和今天所有的差距只在改良還是革命。清朝滅亡是袁利用孫,而袁的失敗是孫忽悠袁的。清朝的滅亡是兩人合力的原因,不過孫是引爆點,袁是炸彈。謝謝大家。


福垊


孫中山是在國外讀過書的人,後來在組建同盟會的時候,因為受到清政府的長期追捕,流亡海外。曾在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包括歐洲呆過不少年頭,尤其是美國和新加坡。

因此孫中山對國際政治發展方向非常熟悉,有民主政治的理念。並且一生都在致力中國革命中不停的學習,與時俱進,這在革命者中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而袁世凱則是一箇舊派官員出身的改革家,他一生沒有出過國。他是受中國傳統教育出來的人,對西方先進的民主科學文化缺乏瞭解。

當然不能否認袁世凱在改革領域的天分,他在擔任直隸大臣時,建立了中國近代的警察制度、電報制度等一系列現代化舉措,更是建立了當時中國最有現代化氣質的軍隊。

孫中山的長處在於革命精神,他一生都在致力於中國革命的發展,對民主共和的不懈追求。但其短處也是非常明顯,就是對政治實務和軍事實務沒有操作經驗。

而袁世凱則相反,袁世凱對現代政治體制和理念並不太瞭解,大體上還處在半信半疑的程度。他更迷戀自己的政治權威,相信自己的政治手腕,他堅信他能夠幫中國走上富強之路,只是操作手法可能不同於孫中山。

兩個人一個人是理想主義者,一個是現實主義者。這是他們的本質區別。理想主義者堅持理想不支搖,現實主義者堅持政治操縱不動搖。

孫中山最終也談不上成功,而袁世凱則真的失敗了。

孫中山並沒有完成民主共和的政治使命,就算到了後來的國民革命時期也沒有徹底完成這一任務。

而袁世凱不僅沒有完成民主共和,還沒有辦法建立對全國的統一領導權,讓當時的中國陷入四分五裂之中。稱帝之後雙被迫取消,給自己的政治生涯增加了汙點。

當然,相對而言,孫中山從表面上看更堅定,更成功;但如果沒有袁世凱對民主共和的支持,中華民國根本沒有建立的可能性。

袁世凱的侷限性決定了他的命運,而孫中山的能力也決定了他不能成為中國領袖。


新知傳習閣


孫中山先生一生最主要的政治主張就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他也提出了中國經濟建設方面的宏偉藍圖。

在他的領導下,革命黨人百折不撓、流血犧牲、屢敗屢戰終於在全國各階層的響應下得以實現了在中國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被尊稱為國父,是當之無愧的劃時代偉人。

而他所提出的經濟建設方面的宏偉藍圖,認真來說是對中國經濟建設方面的藍圖規劃,而不是短期經濟建設方面的幾年計劃。有些居心叵測之徒把孫先生所提出遠期藍圖目標惡意與短期經濟計劃概念相混淆,偷換概念地攻擊孫先生經濟建設方面太過理想,而蔑稱孫先生為“孫大炮”,真是可笑又卑鄙!

而為袁世凱翻案之人,無視袁世凱劣跡斑斑的所做做為,而把其主政期間民國初期所有政治方面的政策、乃至杜撰功績完全歸功於袁世凱一人身上,也是讓少少了解中國近代史的就深感可笑和荒唐。

袁世凱在中日甲午戰前發現倭寇要大動刀兵,即擅離職守逃回國內,如非李鴻章因袁世凱是其門下接班人選而力保,必遭清庭嚴懲!

百日維新袁世凱先是大力支持、後又倒向慈禧,完全是為在帝后之爭中保個人權勢的牆頭草作風。身為國家重臣,其心中根本沒有把國家民族前途放在首位。

庚子事變,袁世凱近在咫尺、擁兵自重,緊跟以李鴻章為首的督撫與入侵列強妥協投降、參加所謂的“東南互保”。身為國家領兵重臣在外敵入侵時,非但不領兵抵抗侵略,反而如此作為完全是漢奸賣國賊的行徑!

辛亥革命投機站隊,先是逼退清庭,後又為其專治公然推翻臨時約法,之後又為一家一姓利益更是復辟稱帝。至使民國失去了擁有一個權威政府的可能,而陷入長期軍閥混戰的局面。致使倭寇有了大舉侵華的客觀時機。將中華民族置於更加苦難深重的戰亂之中。

孫先生和袁世凱相比誰才是踏踏實實為中華民族做出了重大貢獻?誰才是真正的國賊?歷史史實如山!又哪裡是那些為顛覆中國歷史的反華宣傳、信口雌黃所能更改的?!


史可見證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兩人背景,也就清楚了各自名號的由來,再說為什麼孫成功袁失敗。

孫中山

孫是個幸運的人,家境很一般,但有個好哥哥。哥哥孫德彰去夏威夷打工,後來經營農場有道,在茂宜島上有了一個大農場,成了縉紳階層。在孫十二歲時候把他接過來,接受了西方教育,成了激烈的反傳統文化者,後在香港受洗成為基督徒,併成為激烈的鼓吹革命者。

孫曾給李鴻章上書,被李拒絕後,有了真正的革命行動,在檀香山組建興中會,募款召集人籌備行動。此後直到辛亥年間,多次發動起義,不過收效甚微。

後奔走於日本,尋求日本泛亞主義者的支持。當時日本人官方是抱緊英國大腿,但官方之外還有一股很大的勢力泛亞主義,他們尋求東亞三國革命,建立東亞共榮圈,日本現在官方勢力太強大,沒辦法,就先支持中國和朝鮮革命。犬養毅、宮崎寅藏、頭山滿、內田良平等人,都是孫的支持者,出錢出人,如宮崎寅藏就一直實際參與武裝暴動。

辛亥革命的時候,他確實在國外,這件事也確實和他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同盟會組織的,他是同盟會的主要首領之一,並且之前組織了好多次武裝暴動,雖被詬病“遠程革命家”,但武昌這次取得成功,離不開他之前的努力,功不可沒。

不過辛亥革命不代表就實現改朝換代了,之後的改朝換代其實是袁世凱的主持下,勸說滿清遜位,全國共識是讓袁世凱做總統,孫辭去臨時大總統。當時的狀況是孫表示要退出政界,宋教仁組建國民黨,孫任理事長,但實際上黨務全權歸於宋教仁,孫相當於一個名譽理事長。孫實際上按照明面來說,已經沒有政治空間了,於是提出修鐵路去。

之後孫遊走日本,在泛亞主義者看來,袁世凱非常可惡,因為革命是泛亞主義者多年努力的結果,卻被袁世凱摘了果子,袁世凱是和之前說過的日本官方保持交往的,也就是說尊重日本作為英國世界體系下東亞盟友的地位,什麼東亞共榮都是胡扯八道,英國主導的國際體系才是袁世凱認的。此時,泛亞主義者就有了支持孫再次革命的想法。

接下來發生了宋教仁被刺,原因也是羅生門,袁世凱、陳其美、孫都有可能,這件事催生了二次革命。不過二次革命並沒有得到多少支持,包括黨內黃興也反對,很快失敗,之後流亡日本,改組中華革命黨,不過國民黨內大量元老沒有參加這個新黨。

之後孫沒實質性活動,處於蟄伏狀態。直到第一次護法運動,原因是段祺瑞和黎元洪的府院之爭,勝者段祺瑞其實不合法統,當時就有西南五省聲明反對此事,孫也藉此重出江湖,聯合西南勢力,在廣州成立軍政府。這件事背後牽涉到一戰,因為段祺瑞背後金主是日本,希望中國參加一戰加入英國一方,因為日本是英國在遠東的代表,而孫背後是德國,希望中國保持中立。最後還是日本得逞了,中國很幸運,加入了勝利的一方。孫雖然是軍政府發起人,有意北伐,但西南勢力不願戰爭,很快就進入議和狀態,孫下野去上海租界做寓公。

1919年,孫重組國民黨,這個國民黨才是後來蔣介石的國民黨,之前的雖然叫這個名字,其實區別非常大。

1921年,二次護法運動,孫任非常大總統,積極策劃北伐,主張武力統一中國,但廣州君權在陳炯明手裡,而陳炯明贊成本省自治,多省聯合起來成立聯邦,而不是大一統。雙方分歧最終以孫離開去上海收場。

此時孫的傳統金主日本泛亞主義者在日本國內被打壓嚴重,雖然有心卻無力,沒有多少錢支持他。而西方勢力一是不認同他的法統,二是不看好他,更不願意投資他。孫和紅羅剎搭上線,紅羅剎提供資金和教導,條件是聯俄容共。紅羅剎為什麼這麼做?因為紅羅剎當時的主導思想是以紅羅剎為基地在全世界發動大革命,所以願意出錢,向中國輸出革命,他們認為國民黨革命成功有助於實現全世界大革命。

有了金盧布後,就能招來人,紅羅剎提供教導,把國民黨按照紅羅剎的方式重新組織,並提供軍事支持,對軍隊也按照紅羅剎的方式組建。

經過紅羅剎的魔改之後,組建的新軍在蔣介石帶領下,打的原先的軍閥們雞飛狗跳。不過孫中山在此之前就於1925年3月12日去世。

袁世凱

袁世凱的履歷非常“乾淨”,線索很清楚。

他家多代為官,他不是讀書的料,科舉考不上,靠家族關係走了李鴻章淮軍的路子,棄文從武。之後去了朝鮮,在朝鮮嶄露頭角。

因為滿清在甲午戰爭中海陸都吃了敗仗,上下都認識到必須編練新軍,李鴻章推薦了袁世凱,於是有了袁世凱的小站練兵,這些兵成了滿清末期陸軍的主力,也是袁世凱後來生涯中最大的本錢。

之後在戊戌變法中,被牽連到,其實袁是標準的洋務派,這種事情他固然不支持,但也絕不會說主動去反對。但是他已經被帶進去了,又以為密謀已經被洩露,主動去找榮祿說這事,以求避免全家被殺。

由於德國武裝佔領膠澳地區,加上義和團起于山東,滿清意識到山東這塊地方一般人去搞不定,把洋務派干將袁世凱派去。袁世凱不顧朝堂不滿,強力鎮壓了義和團,並且在1900年的庚子拳變中加入了東南互保。

1901年李鴻章去世後,袁接任直隸總督,以辦理洋務新政著稱,包括辦學校、辦醫院、辦工商等,組建了中國第一支警察隊伍,併成立了中國最早的議會——天津議會。

1907年,調回朝廷中樞,很快被載灃為首的新貴攆回去,差點連命都丟了。

辛亥給了他機會,北洋的人只認他,要想平叛,就只能讓他出山。袁一方面讓清廷停止進攻,另一方面要清廷響應革命黨的政治要求。相當於他是中間調停人,讓滿清響應政治變革的要求,同時又要求革命黨人不得報復滿清朝廷和滿人,給滿族以安全保障。正是在他的調停下,避免了大規模流血戰爭。

最終因為袁的這些功勞帶來的聲望,全國一致認同他為新政權的大總統。之後就是袁世凱和南方革命黨的鬥法。

袁世凱為後世詬病的主要兩點,一個是二十一條,一個是洪憲稱帝。

二十一條是因為日本在一戰和英國站在一起,於是進攻山東半島的德國勢力範圍。之後袁世凱認為那是中國的,你打德國可以,打完了這地方要歸中國。日本人的意思是我憑本事打的德國人的地方,為什麼給你?於是開始談判。

日本人把原先和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談的《中日合辦漢冶萍借款合同》重新包裝了一下,加上有關山東半島的部分,丟給了袁世凱。由於歐洲在一戰,誰也沒心思管遠東的事,沒有外力可以引入制衡,也就美國沒參戰抗議了一下,但孤立主義的美國顯然不會為此真的去做什麼事。激烈博弈之後,日本以戰爭威脅,最終簽訂《中日民四條約》,基本相當於簽訂了一個城下之盟。

這事你說怪不怪袁世凱?我看他是替全體中國人受過。他簽了國人罵他賣國,他不籤國人能打過日本?口頭愛國容易,戰場上見真章我看真不行。

另一個是君主立憲,新政權成立以來的扯皮,可以說讓所有人精疲力竭,這是他試圖重行君主制的主因。雖然當時世界君主制國家非常之多,但中國人對此反應非常激烈,最終撤回,然後病死。

總結

所以,為什麼孫中山叫大炮?一種說法是他喜歡口出大話,人送外號大炮。另一種說法是他一直都在搞事情,所以叫大炮。這兩點都沒錯,他一直拉贊助募捐,不說點美好的遠景,別人為什麼給你贊助啊?說他一直在搞事情,那就更沒錯了,確實一直在搞各種武裝活動。

袁世凱為什麼是實幹派? 你看他簡歷就知道了啊,他確實一直是滿清官僚裡面能辦事的,包括他當了大總統後,也做了不少事。長期以來編練軍隊、辦教育、辦經濟、引進新的政治制度,貫穿始終,這也是他資本和名聲的來源。

為什麼孫成功了袁失敗了?其實單就他倆來說,是反過來的,孫一直失敗,袁相對成功。然而,之後的歷史是孫的繼承人蔣介石成功了,袁的繼承人北洋失敗了。而我們當代是來源於Soviet,Soviet當初對孫投資了,Party也是在孫時候借雞下蛋,所以當代對它們的評價就成了這樣了。


尋常味


網絡上許多人說孫中山是孫大炮,袁世凱是實幹派。孫成功了而袁失敗了,主要和袁的晚節不保有關!

憑心而論,袁世凱在晚清還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他在年僅23歲時,就成功處理了朝鮮叛亂。此後又在甲午海戰後在天津小站練兵,按照德國模式訓練出了一支新軍。成為了日後北洋軍閥的前身,成為了清末陸軍的主力,為中國的軍事近代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此後,在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去世以後,袁世凱已經成為了清王朝朝政實際控制者。此後雖然隆裕皇太后等人將他逼會老家,但是最終還不得不將他請回來。可以說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軍,沒有袁的配合,很難取得辛亥革命的成功。

但是,袁世凱在當上大總統以後,雖然繼續發展了他以前就一直推進的警察制度、輿論自由也比滿清時期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在其最後的歲月裡,他卻聽信讒言,罔顧民意,倒行逆施,試圖繼續進行封建皇朝統治,還加冕了中華帝國所謂洪憲皇帝。最終,導致自己身敗名裂。這與中山先生一身為實現中國民主文明奔走戰鬥,差距甚大!因此,歷史評價上袁不如孫,也就很正常了。因為孫一直能夠看清滿清腐朽必亡的事實,而堅持奮鬥。而袁直至彌留之際才終於明白,名利是身外之物,不看清形勢,一切咎由自取!


地震博士


我們之所以說袁世凱是實幹派,是因為從晚清開始一直到袁世凱去世他一直在”做事”換句話說袁世凱從晚清駐朝鮮大使,到山東巡撫。再到軍機大臣,最後到滿清最後一任總理大臣。以及民國總統,他一直在做事,乃至最終執政。在辛亥革命期間。孫中山和袁世凱聯手促使滿清和平退位。這是袁世凱的最大功績,無論袁世凱是出於何種目的,但畢竟和平解決了國體問題,使得國家避免了法國式的暴力解決,這是最值得讚賞和稱頌 的,袁世凱功績還有就是訓練了有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支軍隊,當民國總統的時候,在國家財政困難的情況下,袁世凱壓縮一切開支,也免費開辦即四年制初級小學。普及教育、創建山東大學,也竭力地維護了國家的領土完整和主權。而且在經濟,軍事,教育有諸多建樹。絕非空談誤國之輩,

而孫中山是孫大炮則是因為他的理論有時候不切合實際,孫中山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喚起了民眾的民主意識。在推翻滿清的所有的人裡,真正做到有理論,有組織,有行動,大規模武裝起義的卻是孫中山第一位。首暢驅除韃虜,再造中華。孫中山喚醒了中國的民主意識,宣傳和鼓動人民去抗爭,與一切不平等去奮鬥。多次武裝暴動推翻清廷的統治,促使清廷不得不去改變,最後得不退位。孫中山極大的普及 了中華民族的民主意識,喚醒了人民的民主覺悟,這是孫中山的最大功勳。而且孫中山品德高尚,一生清廉。但遺憾的事,孫中山從來沒有治理過這個國家一天,他所統治的和治理的地方從一開始的一座南京城,到最後的換成了廣州。孫中山一生3次當總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承認,這是他個人的不幸,也是國家的悲哀。

孫中山的太理想化。沒有實際政治經驗,周圍缺乏明智之士,也沒有軍隊。成大事者,沒有武裝力量支持是可笑的。但袁世凱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周圍既有謀略之士,也有當時最先進的國家軍隊,就個人能力而言。孫中山比袁世凱差的太遠,以孫中山的革命黨也承認除袁世凱外,無人可推翻清朝。所以才有只要袁世凱起義,可以讓袁世凱做民國的首任大總統。

孫中山在於喚醒,在於宣傳,而袁世凱則在於做事。所處的地位不同,造成孫中山只能是光說不做,既無機會也無條件,我們也不能太苛刻去要求孫中山,政治畢竟是要講現實的。

無論孫中山的失敗,還是袁世凱的失敗,都是我們國家的失敗,因為在當時,西方國家是無論如何也不願意看見一個強大中國崛起。這其實才是我們這個民族當時最大的不幸。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首先來看這一幅畫,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兩個問題,歡迎在在評論中交流看法。

歷史人物其實就如同上面的那一幅畫,他們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很多截然不同的看法其實都有一定的道理。這就是思維定式,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積累知識和經驗來解釋這個世界。比如問題中說網絡上有人說孫中山是孫大炮,我可以列舉一系列事情來。

例如孫中山六次起義都失敗了,辛亥革命勝利的時候,據說此時的孫中山正在國外洗盤子。後來,他北上和袁世凱見面表示要實業興國,袁世凱則負責練兵。孫中山說自己10年之內為中國建成20萬公里,並多次宣傳“我十年之內必能為中國造二十萬裡鐵道”、“期限十年,壯二十萬裡之聲勢,活四百兆人民之命脈”。當時他是這麼規劃的:

可是2016年底,全國的才建成了12.4萬公里。不好意思,我們這個被外國人當做“基建狂魔”的國家讓孫中山先生失望了。明明孫中山先生十年就可以做到的事情,我們幾十年才做了一半多點,真是要努力呀!

至於說袁世凱實幹家,同樣也是可以找出很多事情來證明的。比如總督朝鮮的時候,他指揮清軍擊敗日本軍隊粉碎了日本的人陰謀,當時日本人對其恨之入骨。那個時候袁世凱才26歲,正因為其才能才越來越為被李鴻章所重用。此後袁世凱開始了小站練兵,他訓練的北洋六鎮成了當時實力最為強勁的新軍。

至於說為什麼說孫中山勝利了,而袁世凱失敗了。我個人認為很喜歡海明威的一句話“人可以被消滅,但是打不敗”。我們所說的成功和失敗不過是從世俗的角度來評價他們,說白了這就是一種思維定式。

孫中山真的成功了嗎?孫中山不過是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吧。孫中山雖然被稱為國父,但是現在的中國未必是他想要建成的那個國家,所以他未必成功。但是,他畢竟從一個小人物變成了名留青史的大人物,這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又是極為成功的。

袁世凱真的失敗了嗎?那不過是政治上犯了嚴重的過錯,最後他因為尿毒症去世了而已。他是個地主之家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奮鬥努力成了當時最有權勢的人物,怎麼能算失敗?難道他袁世凱要統治一輩子中國才算成功麼?

看這些歷史人物的一生,只是簡單的評價他們是沒有意義的。不要總是開上帝視角,自己產生了能夠評價歷史人物的錯覺。你所認為的不過是你個人的想法,我不能說你錯,但是事情本來的面目其實是有多種可能的。讀史首先要儘量弄清楚這些歷史人物的一生,通過他們的故事瞭解那個時代的背景,設身處地的思考他們面臨的問題,並讓自己能夠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生活。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孫中山絕對是一個敢想敢幹的楷模,但是天使與魔鬼,往往只有一線之隔,說的太多做的太少或者實現太少,難免陷入空談誤國放空炮的境地,因此,有人叫孫中山孫大炮,為什麼?口號沒少喊,但事卻沒多幹!(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至於說網上許多人反饋孫中山是孫大炮,袁世凱是實幹派,為什麼實幹派失敗了,而孫成功了?應該指的是袁世凱在政治上的失利,而孫成功了,則指向就多了,指他功成身退不為過,指他在實業界大顯身手也不為過!

說孫中山成功,的確沒說錯,政治人物往往沒好下場,尤其是鬧革命的政治人物,要沒幾個炮灰頂著,根本活不過滿月,孫中山不管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實業時期,可以說都是大話連篇,根據自己在歐美的見識,說了很多脫離中國實際的話。


比如說他在辭去臨時大總統之後,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人實業部長期間,曾豪言修築鐵路的好處,揚言鐵路所至,利權相隨,中國之所以不富強,就是因為鐵路修的少。

提出集十年之功,修築二十萬公里鐵路的龐大計劃,這計劃能實現,用老百姓的話可能更直接點――吹牛逼!

這樣的眼光,至少可以領先他那個時代(按1912年算)106年都得多,怎麼算出來的數?怎麼還得多?目前中國鐵路里程12.1萬公里,高鐵里程2.2萬公里,孫中山真是敢說。

以現在的技術儲備和裝備能力,達到孫中山的目標,恐怕還得幾年時間吧!因此孫大炮的命頭叫的不怨。


再說袁世凱,袁世凱一生謹慎,謹小慎微,天生的政治人物,政治家的素養極高,卻為何陰溝裡翻船,至今想來讓人想不明白,袁世凱是個失敗者,政治,尤其是激流勇進之際,誰拖了時代的後腿,誰就是歷史的罪人,因此袁世凱的名聲不如孫中山好。

但歷史終究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孫中山成功,歷史的看,袁世凱真就失敗了嗎?


歷史三日談


我們提到孫中山先生,就會浮現“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者”。一說到袁世凱,就會想到“竊國賊”,“腹壁專權做皇帝”,“簽署喪權辱國21條”等等。

在本人看來,兩人都屬於同時代的叱吒風雲人物。那為什麼孫中山被稱為孫大炮呢?而袁世凱被稱實幹派呢?我們將二人分開來說。

其實並非是現代網絡上的說法,孫大炮的綽號,當年就有,據說此綽號就是袁世凱說的。孫大炮一說法,只能說明此人缺乏數據概念,不代表此人無能。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時年孫中山正在美國為革命籌款。當時《丹佛日報》還刊登過孫中山為革命籌款廣告,毋庸置疑。

但他放出風來,卻說自己可籌集幾百萬美元,和十幾艘戰艦。當他1912年1月時任臨時總統時,卻沒錢也沒軍艦。

時年洪門老大找孫中山借錢,他大筆一揮就是20萬。可當時政府經費不足十萬,可見他是多麼的缺乏基本數據概念。

《袁氏當國》一書中提到,袁世凱聽了孫文鐵路計劃後,背後語人,“孫文是個大炮”。

時年4月孫中山卸任臨時總統一職,就任鐵路總公司總理之職。北上與袁世凱見面,表示“要實業興國”,所以提出讓袁世凱,10年內訓練出百萬新兵。而自己則在10年內建成20裡鐵路,(另一說是10萬英里)約16萬公里。截止2017年我國已建設12.7萬公里,包括高鐵在內。距離16萬指日可待。隨後袁世凱與幕僚談起此事,就說“孫中山吹牛,是個大炮”由此孫大炮之名傳開。公元1919年,陳獨秀在文章中也說過“有一班人,因為孫中山好發理想的大議論,送他一諢名叫做孫大炮”。1926年,張友漁撰文為“孫大炮”稱呼辯護。在本人看可能孫中山數學理論實在不好,沒有數據概念。

他的成功在於堅定不移的走革命路線,從未動搖過。



袁世凱實幹派,各人認為他是幹了很多實在的事。例如:袁世凱創辦中國警察第一人,1902年各省效仿袁世凱紛紛成立警察署。他力排眾議廢除科舉制度。他兵不血刃顛覆滿清王朝。他提倡“五族共和”反對“興漢滅滿”。他對興建鐵路,辦工廠,農,工,商並重發展等等務實作法。但最後路線搖擺,想恢復帝制的錯誤決定,導致全盤皆輸。

在本人看來,雖然袁世凱的名聲不太好,但確實是個實幹派。毋庸置疑。最後失敗也是他固執的認為帝制可以控制全局。另有其簽署21條爭議頗多。


明辨是非123


孫中山只是取得了部分成功,他推翻了二千年的帝制,他讓中國人民永遠懷念他的“大炮精神"。

孫中山,姓孫,名文,號逸仙,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的先行者,中華民國和國民黨的締造者。

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他是轟向滿清帝制的一門巨炮!

公元1894年秋,孫文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反清革命團體一興中會,明確了奮鬥目標: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公元1895年2月,孫文、陸皓東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將“恢復中國"改為“恢復中華",孫中山聯絡廣東會黨、綠林人物、清軍士兵,密謀重陽節在廣州起義,結果事洩,陸皓東等英勇犧牲,孫中山冒著生命危險,處理完善後事宜,才撤往香港,廣州起義失敗了,但孫中山享譽國內外,外國報紙也開始宣傳“支那革命黨孫逸仙"。清廷懸重賞捉拿,派暗探跟蹤,令駐外使館尋機逮捕,孫中山隱姓埋名,流亡各國。

1896年,孫中山在倫敦被駐英公使龔照嶼誘捕,並用一隻一箱子裝著準備偷運回國處死。後經孫的英國老師康德黎的多方奔走,關押十二天後被釋放,孫中山獲釋後用英文寫成《倫敦被難記》,第二春在英國出版,他的名字傳遍歐美各國。

1905年,孫文重返日本,聯合了革命團體華興會、光復會的領導人黃興、宋教仁、陳天華,在8月20日組建統一的革命組織一中國同盟會,正式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建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孫中山當選總理。從此敲響了滿清皇朝的喪鐘。他指導發動了長沙起義、浙江安徽起義、黃花崗起義等大小十次起義,秋瑾、徐錫麟、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革命先驅英勇就義,極大地振奮了廣大革命群眾的鬥志。隨後在1911年十月十日,在革命黨人的宣傳組織下,在蔣翊武、孫武、熊秉坤、吳兆麟等領導下,發動武昌起義取得成功,全國許多省份紛紛響應,推翻總督衙門,擁護共和。

孫中山十二月回到上海,在十七個起義省份中十六個省份的代表,投票推舉他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二月十二日,宣統帝退位,二千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後孫中山為了革命的利益,讓袁世凱做了總統。但袁世凱上臺後,不信守承諾,倒行逆施,在1916年元旦,重新披上龍袍,成了洪憲帝。

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積極開展反袁武裝鬥爭,蔡鍔促成雲南獨立,發動討袁護國戰爭,各地反帝呼聲日益高漲,北洋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這“北洋三傑"中的段、馮兩人也極力反帝,原和袁世凱有二十一條密約的日本、英國也在外交上施壓,迫其退位,袁世凱表演了短短八十三天的“洪憲皇帝鬧劇"匆匆收場,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翹了辮子!披著皇袍的皇帝死了,不披皇袍的土皇帝粉墨登場,孫傳芳、吳佩孚、張作霖等軍閥各自割據一方,為爭奪地盤、財富兵禍不已。為挽救革命,一九一九年十月,孫文把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二一年五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決定北伐,推翻北洋軍閥政府,可老同盟會員、孫中山支助十三營軍火起家的學生陳炯明,背叛革命,陳炯明當時已是陸軍部長、兩廣軍隊的負責人,他趁孫中山大軍遠離廣州之機,於一九二二年六月十六日,發動叛亂,炮轟總統府。孫中山化裝成醫生轉移,夫人宋慶齡在警衛營營長葉挺等人掩護下,也成功突圍,但因流產從此再也無法生育。

孫中山率領豫章、永豐、楚豫三艦冒死突圍,移駐白鵝潭。投機分子蔣介石也在孫中山蒙難時,登上永豐艦(後為了紀念這次經歷,改名中山艦)博取了孫先生的信任。北伐軍回師討逆,在韶關失利。孫中山轉道香港到上海,孫中山經過痛苦思考,後在蘇聯、中共幫助下,在二四年一月在廣州舉行國民黨第一次黨代會,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新三民主義的主張。在一九二四年六月,創辦了黃埔軍校,野心家蔣介石成了校長。依託黃埔軍校師生為骨幹,粉碎了陳廉伯的廣州商團叛亂,後在一九二五年一月又發動了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

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一九二四年十二月抵達北京,孫中山因肝病住進協和醫院,因肝癌晚期於二五年三月十二日逝世,留下了“和平…奮鬥…救中國"的遺言。

中山先生的大炮精神激勵了後人為革命繼續努力,中山先生永垂不朽,中山的事業並沒有完全成功,到他逝世時,中國南北軍閥依然林立、帝國主義依然租界林立、百娃姓依然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他身前相當信任倚重的政治秘書汪精衛、軍事首領蔣介石先後背叛了他的新三民主義!

再談袁世凱,他創建了大清新軍,他創建了警察制度,他靠著熟練的政治手腕,擺平革命黨、大清皇室,成為人生的大贏家。成功地登上了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寶座。但他沒有世界目光,逆歷史潮流而動,人心不足蛇吞象,居然在推翻二千年帝制之後,想再過一把皇帝癮,為成功登基,居然還出賣國家利益,與日本偷偷訂下二十一條!自作孽、不可活,他最終被永遠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這位玩弄慣了別人的人,被兒子和手下,被自己難填的私慾耍了!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望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