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餘篇論文,11部個人專著,法治中國建設離不開這位浙大人!

360餘篇論文,11部個人專著,法治中國建設離不開這位浙大人!

張文顯教授今年已經67歲了,但他仍過著和年輕人一樣的忙碌生活:

在飛機、高鐵、賓館隨時隨地處理文件,改文章到凌晨一兩點已是常態;每隔一兩年出版一部專著,一有空就與學生討論法理學的改革與創新,鼓勵他們參加各類學術論壇……

360餘篇論文,11部個人專著,法治中國建設離不開這位浙大人!

最近,由他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的《法理學》(第五版)教材將於7月20日在吉林長春召開的“法學範疇與法理研究”學術研討會上正式出版發行。

360餘篇論文,11部個人專著,法治中國建設離不開這位浙大人!

從1999年的第一版教材到2018年的如今的第五版,“紅寶書”凝聚了張文顯自步入法理學研究至今的反思與總結,折射出他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同頻共振的學術歷程,彰顯出浙大人在新時代的責任與擔當。

集法官、學者、官員多重身份於一身

還是最愛當“教書匠”

張文顯擁有許多令人欽羨的頭銜: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名譽院長,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原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但對於他來說,最喜歡的還是帶學生、做研究

360餘篇論文,11部個人專著,法治中國建設離不開這位浙大人!

身著法官服的張文顯

“傳道授業是教師的本職,育人成才是教師的責任。”在許多的訪談中,張文顯都毫不掩飾自己對教書育人的熱愛。如今的他桃李滿天下,學生或成為知名學者教授,又或是在政法機關擔任要職,不斷充實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實踐。

360餘篇論文,11部個人專著,法治中國建設離不開這位浙大人!

授課中的張文顯

2015年1月,張文顯受聘浙大文科資深教授,並任浙大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浙大光華法學院名譽院長。當天,國家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在杭州宣佈,浙江大學成為繼中國政法大學、吉林大學和武漢大學後國內第四所協同高校。

360餘篇論文,11部個人專著,法治中國建設離不開這位浙大人!

張文顯受聘為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形成,浙江有非常大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的法治思想的萌發地就是在浙江。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有責任和義務這些理論梳理好、總結好、豐富好、創新好。”張文顯說。

在浙大,張文顯忙碌並充實著。除了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外,他還搭建起各種學術交流的平臺。在每年11月舉辦的“法治與改革”國際高端論壇上,他還會邀請世界一流大學的法學名家來共同探討業界前沿問題。如今,該論壇已逐漸成為推進“法治與改革”理論提升、推進中國法學對外開放的重要品牌活動之一。

360餘篇論文,11部個人專著,法治中國建設離不開這位浙大人!

正如張文顯三年前受聘為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名譽院長時所說,他來到浙大,不為名譽,不為權力,不為利益,就是為了在更好的生態環境中為浙大光華法學院、中國法學做更多事情。

“歪打正著”走上法理學之路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360餘篇論文,11部個人專著,桃李滿天下,可誰能想到,如今頗有建樹的張文顯其實並不是天生的“法學奇才”。

1974年,當他拿著“政治系”的錄取通知書來到吉林大學的時候,卻被告知當時的學校只有“政法系”而不是“政治系”。雖然僅一字之差,兩個專業背後的知識邏輯卻有著天壤之別。正是這樣一個美麗的“錯誤”,造就了法學家張文顯,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提供了人才保障。

1983年,研究生畢業的張文顯以訪問學者的身份來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繼續攻讀學位。面對恩師科恩教授的提問——來美國是關心虛名還是注重實學?——張文顯毅然選擇為國家作出貢獻。

在哥大,他遍覽西方法哲學的代表性著作,選修著名法哲學教授的課程,最終對西方法治理論進行中國化的借鑑、改造和移植——他婉拒了導師讓他修讀學位的邀請,卻帶回了厚厚一本的《當代西方法哲學》

360餘篇論文,11部個人專著,法治中國建設離不開這位浙大人!

“這本專著打開了封閉多年的西方法學的窗口,開闊了人們的事業,提供了新的思維和研究框架。”“是一本別開生面並對繁榮我國法學極有意義的新作。”……

《當代西方法哲學》甫一出版,便在國內引起轟動。時任中美法學教育交流委員會主席愛德華教授,更是直接給了張文顯一張支票,“花多少錢你自己填上好了”,鼓勵他買書帶回國繼續研究。

顯然,張文顯沒有令愛德華失望,他毫無保留地把購買的所有資料和書籍共享給需要的單位和個人,“中國法學建設是一顆大樹,需要大家澆水,眾人培植,使之根深葉茂,繁花似錦,碩果滿枝,不能單靠一個人和幾個人的力量。”

360餘篇論文,11部個人專著,法治中國建設離不開這位浙大人!

助推法理學教育改革

浙大人鐵肩擔道義

如今的張文顯,承擔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央馬工程重大項目等研究課題。忙起來的時候,他也像年輕人一樣熬夜,修改材料。但在他看來,這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無非就是把別人用來玩的時間拿來做研究”。

360餘篇論文,11部個人專著,法治中國建設離不開這位浙大人!

為了做好《法理學》(第五版)教材的修訂工作,張文顯及團隊前後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教材需要形成共識、凝聚共識。這套教材中,圍繞‘時代定位’‘與時俱進’‘轉型升級’‘兼容幷蓄’‘教學相長’,實現了轉型升級。” 張文顯表示,他和他的編寫團隊還將組織培訓會,讓來自全國高校的學者、教師能夠更好地使用新教材,讓新教材“物盡其用”。

“高教版《法理學》將在教學實踐和法治實踐中不斷檢驗、不斷完善,與其他法學教材一起,努力為深化全面依法治國實踐、加快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知識支撐和人才保障。”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副教授王奇才如此評價。

在順利出版完教材後,張文顯還將投身於“中國法治40年”的研究整理工作,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以來法治建設的歷史軌跡和基本經驗。

“我相信承載了美好願景的光華法學院之夢,一定能夠成為現實。”張文顯說。


圖片由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