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看病,10個醫生10個方,這種情況科學嗎?

指尖上的中醫



答:正式開答之前,先說一個事,一個真事。

話說,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中國積貧積弱,飽受西方列強殖民、侵略之苦。

國人因此不斷總結、反思,最後把國家落後的原因歸咎於中國傳統文化落後。

許多激進之士呼籲變革,聲稱要拯救中國,要掃除舊文化,要廢除漢字。

劉半農說:“漢字不滅則中國新文化無望。”。

瞿秋白說:“現代普通話的新中國文,必須羅馬化,就是改用羅馬字母,要根本廢除漢字。”

錢玄同著《注音字母與現代國音》,聲稱“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

蔡元培只好妥協說:“漢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儘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

好傢伙,一場廢除漢字的狂潮卷地而來。

但是,折騰來折騰去,折騰了差不多半個世紀後,消停了。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中國漢字,仍然以蓬勃的生命力充當著中國新文化建設的載體,發揮著其無窮無盡的能量。

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又發生了一段小插曲。

彼時計算機發展迅猛,如何在小小一個鍵盤上敲打上幾千個形體各異的漢字,成為了許多有識之士的心頭大慮。

當時,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話:中國漢字已經到了一條死衚衕了,該壽終正寢了。

但是,王碼五筆、智能ABC等漢字輸入法彷彿在一夜之間就湧現出來了。

現在,眾多鍵盤俠可以輕而易舉地以每分鐘數十字的速度在鍵盤上打字、狂噴老祖宗遺留下的文化,比如中醫。

我本人對醫學上的東西一竅不通,說不上什麼大道理。只想淡淡說這一句:今天黑中醫的人,彷彿當年那些黑漢字的人。

有一句話怎麼說來著?

“你可以欺騙所有人於一時,也可以欺騙部分人於永遠,但是你不能欺騙所有人於永遠。”

中醫能夠存在幾千年,自然有其發展和延續的道理。且這裡面又灌注無數人的心血,總歸不是任何誰,簡單地用“騙子”二字就可以否定得了的。

好吧,就算您真的把中醫視若棄履,您也不能阻止別人對中醫的尊崇和傳承。

2009年7月31日,韓國成功將《東醫寶鑑》初刊本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實際上,《東醫寶鑑》中引用的幾乎全部都是中國醫書,裡面提到中國醫書書名的就有83本,引用有據可查的中國古籍達到123部。

還有,小日本對中醫推崇備至,稱中醫為漢方、漢方醫學,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他們就通過立法、規範流程、嚴格管理等手段,積極完善了中醫藥的生產與推廣,形成了一整套的漢方藥製劑生產規範化、標準化過程。其政府在公佈的《OTC漢方製劑承認標準》中,收錄了236箇中醫處方,明確規定了漢方製劑的成分規格和功能效用。2001年,漢方醫學成為其醫學和藥學教育的核心科目。2006年,日本醫學會通過“漢方專門醫”認證制度。

現在,在中成藥製劑方面,日本已經走到了中國的前面。

牆內開花牆外香,會是中醫最後的宿命嗎?


覃仕勇說史


十個醫生十個方,這種情況很正常。並不只是中醫存在這種情況,在西醫上也是如此。每個大夫都有自己的一套治療方案,也都有一些自己用慣了的藥物,每個人都不一樣。

就好像我在門診上遇到黴菌性陰道炎的病人,我習慣性地會先開硝呋太爾,因為我覺得這個藥既不貴效果也不錯,久而久之就用的順手,第一個想到就是它。

而我一個同事,基本上每次都會開克黴唑栓,因為她覺得克黴唑栓雖然稍微貴了一點,但是每次只需要用一粒,簡單方便。

那我們倆這治療的藥物開的藥方不一樣,是不是倆人裡面有一個是錯誤的呢?並不是,不管是硝呋太爾制黴菌素栓,還是克黴唑栓,都是針對真菌感染,黴菌性陰道炎的常用藥物。

在醫學上,只要是符合臨床診療規範的,醫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用藥習慣,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選擇合適的藥物和治療方式。只要合理,都是科學的。這點不分中醫西醫。



婦產科女司機


中醫看病,10個醫生10個方,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符合科學的。

首先,從醫生方面來說,每個醫師畢業的院校、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以及執業經歷不同,那麼其對疾病的認識和針織疾病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我們都知道中醫文化博大精深,有四氣五味、五行學說、陰陽學說、八綱辨證等等,每個醫生對這些理論的理解也是不同的,那麼同一個病人看病,每個醫師開的方是不一樣的。

其次,從方劑的角度來說,針對同一種病也有不只是一種方劑的選擇。再從藥物的角度說吧,舉個例子,清熱解毒的中藥也很多,醫師在開具處方時會根據病情的輕重、部位、病人的體質、患者的經濟狀況等情況來制定用藥方案。

最後從個體化用藥方面來說,每個醫生考慮的病情程度、患者的體質、還有病情的複雜性都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每個醫生在這些方面的把握上不是一致的,有些醫師可能是針對病情進行的治療的治標的,有的醫師可能是治本的。那麼所開得方劑當然不同了。還有的情況是,有些醫師由於自身的侷限,對患者的病情只能看到直接的一些病位,兒童有些經驗豐富的醫師卻能考慮到與病情密切相關的其他臟器的關係,在開具方劑時自然也會考慮這些病位的一些調節。

因此,中醫看病,10個醫生10個方的情況是一種普遍現象,也是符合辨證論治的。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作為用藥依據,請在醫師的指導下用藥,有什麼疑問或者觀點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評論。


藥事健康


同一個病人,得了同一個病,十個中醫開出十個處方,這個讓我想起來“海飛絲”洗髮水廣告裡面的美女,美女一頭烏黑的秀髮,看起來非常的飄逸。秀髮飄逸,視覺效果很美。

我們中國的書法,有一種叫做草書,草書高手喝下四兩黃湯,酒勁泛上來,立即寫出一篇飄逸的書法佳作來。現代詩人寫詩,他們一邊走在海灘上,看著比基尼性感美女留下口水,一邊詩興大發,轉瞬間一首首飄逸的現代詩噴薄而出……秀髮、草書、現代詩,它們都可以飄逸,看起來很美的樣子,但是作為藥生死的醫學,它應該飄逸嗎?

醫學上的飄逸,等於是隨心所欲,往小了說叫做缺乏統一標準,往大了說叫做謀財害命。醫學也是科學學科的一種,它不是哲學,不是詩詞,更不是藝術,而是應該精確到每一根血管的位置、每一片藥片的含量有多少的嚴謹學問。醫學是為了治病救人,而不是為了美,為了飄逸。

魯迅曾經在日本仙台讀醫科,為了讓血管看起來更美一些,把血管畫的偏了一點,就被他的老師藤野先生批評。藥片含有那些化學成分,具體多少比例,患者每天吃一片還是吃兩片,或者三片,都應該有嚴格的規定,而不是醫生可以隨心所欲,“按照經驗”“飄逸”的開。


懷疑探索者


對於這個問題,我跟中醫是站一條線的!哪怕是西醫,同一個醫院醫生看的同一個病人,開出來的藥都可能不一樣,這涉及到一個醫生的臨床經驗以及用藥習慣問題。

舉個最簡單例子,臨床上來了一個發燒,咳嗽等因支原體感染的患者,有的醫生就認為使用四環素比較好,尤其是對四環素敏感的患者;我就認為羅紅黴素或紅黴素好一些,副作用比四環素小很多,而且四環素一般用於8歲以上兒童,還有一些醫生認為是阿奇黴素更好,這能說哪一個錯的嘛?不能,都是符合用藥指南的以及藥物適應症的,但如果醫生給你開青黴素或頭孢菌素類等抗菌藥物,那肯定是不對的,是無效的!可見,一個支原體感染就可能出現三個醫生三個藥方,那麼10個醫生10個藥方肯定也是合理的,只要它用藥符合疾病指徵以及疾病診療指南,那就是科學的!

還有一點可能會出現10醫生10個方,那就是你在不同醫院開藥,你都會發現醫生給你的藥不一樣,就一個簡單的你去看感冒,這個醫院醫生可能給你的是泰諾,那個醫院醫生可能就只有白加黑,這實際上就涉及到每個醫院進藥是有區別的,也就是為什麼你在一家醫院開的藥,可能在另一家醫院就開不出來的原因,每個醫院藥房的藥是有區別的!


醫學小偵探


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中醫早該退出歷史舞臺了,別在忽悠欺騙廣大國民病友了,我去年渾身難受,身上騷癢起溼疹,看了好幾個據說祖傳中醫,花了上萬元吃中草藥一點用都不管,無奈今年去醫院檢查,血糖很高,原來一切都是糖尿病的元兇,可由於信中醫錯過了早期干預,發展成2型病人了,這中醫花錢不說,擔誤病情,實屬害人不淺,所以大家有病要去醫院看,千萬別信中醫了。


白1823775


對中醫理論與療效的分析與評價,對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已爭論了幾十年,依然是“公婆各抒己見”,不分勝負。直至我國“青篙素”獲諾貝爾獎,有人也深感“意外”,認為這是”誤得”的“奇談”而“不屑一顧”。反映我們國民對傳承五千年的中醫藥與西醫藥的認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尤其在中西醫兩個群體間的爭論更為突出, 甚至有人認為中醫是“偽科學”。

眾所周知:人體存在個體差異,一種病不可能在不同人的身上所產生的症候群是一模一樣的,中醫的精髓在於因人而異,因氣候環境而異,因人體寒熱虛實而異,開展“辯證論治”。所謂因病因、症候不同,隨病情演變,在主方上加減,形成一人多方現象,這才是中醫擅長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辨證施治的高明之處,是組國醫學流芳千年而不哀的唯物主義辮證法的精髓。

中西醫學派因接受教育內涵不一而存在認知差異,並不足奇。有人把中醫視同“繼承醫學”,把西醫冠以“信息醫學”,按理兩門都是針對人體的醫學,他們之間不僅可以溝通,而且有很強的互補性,為何長年之間在認知範圍處於“水火不容”,無休止爭論的地步?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對待中西醫之爭,誤認為是“科學與不科學”之爭,對傳承五千年中醫藥文化視同“老朽”,妄自菲薄,對讓民族繁演幾千年的民間防病治病的經驗總結缺乏“唯物主義”,“一分為二”的思維。不是採取“繼承與發揚,批判與吸收並蓄”的積極思維加以宏揚光大。各自堅持“自以為是”,乃至“固執己見”之故………。

眾所周知:中醫視人體為統一的有機整體,重視人體臟腑與八綱的“辯證”施治;西醫把人體分為諸多“系統”與不同的“器官”,注重局部病理、生理指標的差異以“判病”;中醫臟腑辨證中善於判別肺虛、脾虛、腎虛、陰陽雙虛而引發的體質差異,根據人體的”寒、熱、虛、實”加以選方用藥

,注重“去病如抽絲”的協同調理。西醫強調的是人體細胞、免疫、代謝指標的變異、細菌、病毒、炎症、腫塊的形成與消除,採取退燒,消炎,止痛,病灶切除的“治標”原理;甚至器官移植,肢體關節再造等技術,讓病人得到功能性改善。應當說中西醫“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只有掦長避短,攜手合作,通過互相學習,換位思考才是克服認知差異的有效方法。 中西醫都應當放下無益的爭論,放棄個人認知上的差異形成的陳見,換位思考,攜手合作,應用現代醫學科學的知識、手段、方法,研究祖國醫學、宏掦祖國醫學、通過我們一代人的不解努力,逐步消除岐見,讓更多卓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的醫學成果,造福中華兒女。為東方醫學屹立世界醫學之林,做出我們應有的努力與奉獻。謝邀!


陳恭5


你這問題提的真搞笑!中醫是什麼?中醫是流傳了六千年的國粹!知道什麼叫博大精深嗎?中醫就是!中醫是未來科學!!!中醫是玄學!!!多麼厲害多麼威武霸氣的中醫!豈是你短短几百年的科學所能解釋的?你科學再厲害,能登陸太陽嗎?能鑽入地心嗎?既然不能,憑什麼解釋中醫?中醫六千年的理論核心根據是:中醫治病不治命!凡是中醫治好的,就是有緣!凡是中醫治不好的,就是命中註定!


拼命大爺


我曾經非常迷信中醫,覺得老病要去根還得是中醫,但經過2017年的兩場病讓我徹底對中醫失望了!因為手腕子疼,住進了一家知名中醫院,各種化驗,各種設備一頓檢查,最後診斷痛風,開始治療了,針灸,敷藥理療,點滴,主治醫配製的顆粒沖劑、醫院藥廠生產的湯藥多管齊下,半個月過去了,說一點沒效果不過分,和入院時的感覺幾乎沒有改變,這時,賬面顯示,已經花去了八千多元錢,實際上,在這住院的半個月中間,因為不見效果,曾經懷疑醫生給下的痛風診斷,向醫生質疑過,但被醫生否定了,咱們一想,還是相信醫生吧,畢竟咱自己是外行。無奈之下,出院了,出院前向查房的科主任提出疑問,半個月時間,花了那麼多錢,一點都沒治好,怎麼回事?科主任多厲害,一句話解決問題“這病全國也沒幾個能痊癒的”!我徹底服了,也不想打仗,就回家了。因為是我的商保定點醫院,後來因為瘙癢又住進了這家中醫院,還是那樣,化驗檢查,弄了一大堆報告單,一疊各種片子,說是按溼疹治療,吃顆粒沖劑,吃湯藥,打點滴,用甘草和艾草洗身子,十來天,沒效果,還有點加重,醫生又說了,好像是脂溢性皮炎,局部牛皮癬,改了藥方換掉了所有內服藥,這回加上了外用藥膏,又治療了十天,沒有好轉,到這時,已經是體無完膚了,只好出院回家,後來,一個熟悉的醫生,免費給看了一下,說不用治了,你這是藥物過敏,說是用激素類的靜脈點滴過敏了,不用再治了,別用藥,自己就能好。我想起半年前的確是在一家大醫院打過一段時間地塞米松。這回我停了所有藥,又過了兩個來月,沒有治療,自己就痊癒了,對中醫的印象壞了,我很無奈,也想,是不是中藥材的原料不好了?

此文發出後,有的網友在評論中,提出了疑問,認為中醫類的醫院不該有CT、B超等設備,我手頭還保存著中醫類醫院做的肺CT片子和腹部彩超的片子,手裡也有沒吃完的醫院給開的顆粒沖劑,把這些拍個照,只要一拿出來就輕鬆駁斥了那些中醫類醫院不用設備和醫院不能按主治醫的方子生產製作顆粒沖劑的說法,只是因為這些都有醫院的名稱,不便上傳,所以,只好作罷!以後,對於縣鄉小地方沒有大規模醫院地方的人所做評論,不再一一回復!


與非或非gy


簡單說一個下肢癱瘓。病人是一五十多歲男士。雙下肢先麻木漸漸的不能行走導改漸漸地無知覺。多方檢查無腰椎病,無頸堆病。

處方一醫院。補陽還五湯加減十劑趾間冷痛,

方二,大活絡丸,煎劑千年健,王不留行,川牛膝。

方三,補陽還五湯加大活絡丸。

以上服後有效但效果甚微。停藥一段時間依然。

民間方一,懷牛膝,木瓜各二兩,制川,草烏各15克先煎。外加洗藥。

方二,乾薑,附子,肉桂,加二妙散。

服之效嶶。

方三乃一老人看後處方,(附子,制川,草烏大劑量,乾薑,甘草)先煎,補陽還五湯黃芪改黨參,加水蛭粉,地鱉,

上藥三劑改補陽還五湯加水蛭粉,地鱉。五天有知覺,八九天可扶著起床站立,半個月能自己下床行走。不在內服藥,只用花椒,筋骨草,艾葉,活麻根熬水燻洗。

以上方藥不可否認都對症。都明白此病為寒疑氣滯導致。用於輕嶶一些症侯效果都會不錯。只因此症為陳寒溼淫,病人體質尚盛。故輕藥無解。非附子,川草烏迅猛之劑不可為。此亦為經驗方也。

藥無定方,方不定藥,每個醫生思路和慣用方劑不盡相同。有人擅用溫膽湯,有人慣使八珍湯,或青龍,或白虎或桂枝芍藥湯。能異曲同功即良方。不單說中醫西醫亦如此。一個感冒有人用感冒清,有人用感冒靈,有人用感康,,,,等配以磺胺類輔助藥。在病人無胃炎胃潰瘍狀況下有人用ABc(水楊酸片)。效果等同。你能說誰對誰錯?每個人的經驗不一樣。

又例,一中年人嗝逆。中西醫都看過多次依然不治。一遊方道人碰見,處藕節半斤水煎服。一劑而愈。難道說前面的醫生都不行?

所以醫者無疆。嚴格定義說,無論中醫,西醫,處方都不會千篇一律。千方一律的是在校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