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士畢業有多難?

天天搞事情


首先要明白,博士也是研究生,研究生指碩士和博士。其次,學士是基礎性學位,碩士是過渡性學位,2~3年,博士生才是研究的高級階段(相當於見習生),一般3年,多則8年也有,國外可更長。博士後不是學位,相當於實習生,出站後可獨立研究。第三,博士有三種類型,如論文博士(只有學位,無學歷)、專業學位博士(即應用型博士,按職業分)、學術型博士(按專業分)。第四,在論文字數上,學士幾千字,碩士二三萬字,博士七八萬字,很多博士論文就是一本書,20萬字以上的。第五,博士都是創新性研究,在某一專業(知識、技術)領域有獨到的發現,並能產生基礎性或應用性上的深遠意義。第六,嚴格地講,研究生要大學畢業工作若干年後才能報考,為的是在工作中發現問題,通過學習、研究來解決它。我們現在的研究生從大學出來,又進入大學,能發現多少真正具有實踐意義的研究課題呢?包括一些導師,也是長年呆在象牙塔裡,經營著自己的空中樓閣,在課題方向上陳舊、落後。所以,中國的很多博士論文不能轉化為生產力、建設力量,與研究生的選拔、培養機制相關。至於以學位為找工作、找配偶、掙錢的跳板、中介,那與學術趣味、研究的價值本位相去甚遠了,肯定行而不遠。很多博士研究生拿到學位後就不再研究知識與技術了,轉而研究權錢名色,真是資源的浪費。

很多女性在學士、碩士水平上有成就,但在博士水平上有建樹的極少,原因除年齡、婚姻考慮、工作考慮外,根本原因在知識結構、心智結構的品質上,如性別角色的期望值、抗挫力、孤獨適應力、方法論的完備。我們要尊敬博士,更要尊敬女博士。

博士生不能畢業,拿不到學位是很正常的,不是考上了的博士生就人人都有學術創新的能力,正如爬梯子,有的就爬不到頂,不必強求。生活快樂、健康、幸福是首要的,至於社會價值,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不必硬撐,別把自己搞出問題、搞出病來了。


勿貪勿懶勤思考


這個問題因人、因專業、因學校、因導師而異。

對我來說,博士畢業確實不易。

據我所知,不排除對某些人,可能不費吹灰之力,各有門道。

讀博時,因為專業緣故,必須看沒有句讀、豎排史料,一本接一本。加上所做課題前人研究幾乎空白,每天晚上覆旦圖書館關門時,我總是最後離開的那幾位之一。

我是讀古典文學的,感覺現當代文學專業的同學更輕鬆一些,或許是我的錯覺。

南區的宿舍樓,灰濛濛的水泥森林,也讓人感到壓抑。等畢業時,嶄新明亮的北區正建設好。

畢業前一年,我們樓前的操場上是建築工地,正在建設新的宿舍樓。白天干脆躲到圖書館去,晚上沒地方去。躺在架子床上,亮如白晝的燈光照進來,嘈嘈雜雜。舍友比我大幾歲,是個孩子媽媽,她頭疼欲裂,說自己要發瘋了。休息不好,論文寫不出,畢業在即。

鄰樓哲學系一個女生,在五四青年節時在宿舍自殺,警車停在樓下。我打飯時從邊上經過,心裡涼涼的,有種兔死狐悲之感。後來知道,其實我見過她,博士入學報到時,我在她們宿舍借過鉗子,為了給床上裝簾子,必須拉一根鐵絲。

同樓層樓物理系一個女生,不知為什麼精神失常了,她媽媽就長期請假過來照顧她。 她見了其它人罵罵咧咧, 唯獨和我好。她媽媽說,因為我面善。在宿舍裡,阿姨還做豆腐皮包肉給我吃。她後來回家了,再後來聽說好了,而且和同宿舍的另五個 女生一起,都來美國留學了。

我們宿舍樓前的小樹林裡,總是站著一個男生,我從六層望去,以為他在靜默修行。後來同學告訴我,他是露陰癖。有一天,他跑隔壁大樓,把剛出門準備去食堂吃飯的幾個女生嚇得灰飛魄散。她們逃回宿舍,從裡面喊話:再不走,我們就撥110了。

除了生活的單調,精神的苦悶,更多的壓力在學業上,論文的進展,能否按時畢業等等。

當然,這些都是近二十年前的事兒了,現在,或許改觀了,或許出現了新問題。

前幾年的一次全國政協會議上,有一個委員提出“我們的博士太容易畢業了”,引起了人們的共鳴。大家認為讀博士太容易了,博士人數太多了。

是的,比及國外,國內的博士還算容易。

在美國讀博士不用進行專業考試,但進去容易出來難。

我的朋友中,有人從讀博到拿到學位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我瞭解較多的文科,很多人都讀了七八年,這在芝加哥大學非常普遍。悲慘的是,讀了七八年,還是畢不了業,有的人乾脆半途而廢了。

前一陣在美留學生唐曉琳自殺,她的朋友認為可能與導師對其施加過大壓力有關。唐曉琳畢業北大,自殺前是猶他大學的博士生。2008年,也本科畢業後就來美留學,攻讀博士學位七年,仍然沒有畢業。

讀博士不易,女生讀博士尤其難,還要被貼上“不男不女女博士”的“第三類人”的標籤。

近年來,岀現個別女博士“學術二奶”現象,靠不倫關係發表論文、著作以畢業,或評職稱,於是有些人以偏概全,對女博士側目。其實,這只是一些極少見的個案。

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周圍的女博士朋友、同窗,更多的還是才貌兼備、家庭美滿的智慧佳人,“不男不女女博士”只是把她們刻板印象化了。

當然,這些都是近二十年前的事兒了,現在,或許改觀了,或許出現了新的問題。

我說的更多是自己熟悉的文科,理科同樣不易,或許更難。我先生就是理工博士,深知不易,實驗做不出,怎麼都憋不出論文,除非編假數據了,文科好歹還能從材料發揮,只是高下的問題。


方立在加州


沒有延期畢業的碩士,沒有按時畢業的博士”,這句話就可以看得出博士畢業有多難。即便你很聰明,你很勤奮,想要按時畢業還是有點困難的。

博士讀幾年畢業,國家是沒有規定,一般來說是由所在的學校做規定的,3年的時間無法畢業即視為延期,最高可延長至6年。但是有些人在6年的年限裡還是無法畢業。

為什麼博士畢業這麼難

  1. 我國對於博士生的要求是“寬進嚴出”,考博士很簡單,但是想要從博士畢業就不簡單了。對於博士生畢業的標準每個學校也都不一樣,標準是學校和導師制定。
  2. 博士畢業除了要寫畢業論文之外,還要求至少兩篇小論文被EI,SCI等國際三大索引檢索。這是對於博士生來說最難通過的一關。
  3. 中國整個社會的影響,現在整個社會都是很浮躁的,很拜金的。每個人都忙著去掙錢,沒有人還能夠潛得下心來做科研,做學術。整個博士圈裡面充滿的都是急功近利的思想,讀完博士就可以出來圈錢了,完全是為了博士學位才來讀博士的。沒有一點科研精神,這樣的態度怎麼做的出學術成果來,怎麼畢得了業。
  4. 每一個讀到博士的人都差不多有三十歲了。在這個年紀裡,可能當初一起讀書的同學早就已經出來工作好幾年,掙到了第一桶金,或者是當上了管理層的職位了。你在而立之年還在讀書,身上以及心理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有些讀博的人還已經成家了,讀博的同時還要掙錢養家,顧著兩頭。在這種條件下,人肯定會變得跟急躁,無法靜下心來專研學業,導致拖後腿。


  5. 導師對於博士生畢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有些博士生已經可以畢業了,但是導師不發話,不放人也畢不了業。因為博士生可以為他的科研項目充當免費的勞動力,幫他從項目中掙錢。
  6. 博士生增多,而導師還是不夠。這就導致了以前一個導師帶十個博士生,這樣的比例是遠遠超過世界的平均水平。博士生太多,導師無法顧及到每一個博士生,師生間缺乏交流,一直是很嚴重的現象。

我們還可以從各大高校看看博士畢業的情況

  1. 廈門大學對近五年的博士生畢業時間進行分析後,發現廈大的博士生博士畢業率不到40%,於是把博士生的學制多增加一年。
  2.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博士生每年按期畢業的比例不到2/3。華南理工大學的博士生正常畢業率不足50%,上海交通大學甚至曾有90%的畢業生申請延期畢業。
  3. 南京高校有三到四成的博士生延期畢業。南京理工大學的一個博士生說,在她們的實驗室裡十幾個人中,沒有一個能在規定的時間內畢業的,一般都要延長半年到一年,甚至要更長的時間。

博士生按時畢業已經成為各大高校的難題了,各大高校也對這個問題開始重視起來,紛紛對博士的畢業學年延長,同時也建立起博士生培養信息跟蹤體系,對於無法完成學業的博士生,會根據規定在培養的中期中斷學業,進行淘汰

大三老學長


看個人的努力程度了!國內博士一般是容易進不容易出,但相比於國外,還是輕鬆很多。

首先,讀博士期間,大部分人基本年齡已經25歲以上了,這個階段要考慮成家立業,家裡對你本身也有很大的期待。國內博士基本是免學費的,但月津貼只有千元左右。這點錢光能滿足吃飯,大學生可能都有些捉襟見肘。博士生有一筆很大的開銷就是買書。專業書籍普遍很貴,每月購書五六百可能都不夠。還有一些學術交流會議,請導師吃飯,年節的走動等等。所以很多博士不得不在外面做兼職,代課什麼的。

前不久碰到一個應屆博士,全日制讀了四年,算是比較順利的。她來自西部,家境比較貧。讀博期間每週去代課兩次,課時費才50元一節。在外做兼職肯定會耗費大量的精力,在學術上的投入就會少些,也會相對影響學術產出。而現在博士畢業要求要有幾篇不等的核心期刊論文。這些都加劇了畢業的難度。

現在在職博士名額少了很多。以前在職讀博士也很難畢業。因為他們普遍有了家庭,上有老下有小,還要應付原單位的工作。期間,所在單位只發基本工資,而不享受博士生的待遇。不少博士也得去做兼職養家餬口。

博士論文的審核非常嚴格。一般走到這一步的,都會考慮自己的學術聲譽,不敢有學術不端行為。北大文科博士都是四年,而且有預答辯。你要把自己論文最為精華的章節拿去答辯,淘汰率是三分之一,很殘酷。答辯前有盲審,還要將論文寄給其他科研機構的四個導師外評。

最後,你的論文將掛在教育部官方網站上禁受考驗。我當年畢業是簽署兩年內上知網,這些都是一種學術考核吧。當然,北大的論文我記得是不掛知網的。

以前可能有不少博士確實存在很大水分,請人代寫之類的。有不少高校題材小說就是揭露這塊的,當然,過於質直了。

學術二奶也有,我就認識一個。當年中央編譯局的衣俊卿還被拉下水。這都是特例,讀博還是踏踏實實為好。

國外的就更難畢業了,前不久美國自殺的北大才女就是例證 我所認識的在哈佛已經讀了七年還沒有畢業,慢慢熬吧!


又是烏鴉的雜醬麵


我認為主要是分專業,學校和導師。

但據我認識的幾個讀博士的人反饋,讀博士畢業,特別的難。

我朋友圈有個讀生物化學的,本來挺開朗一個小夥子,為了畢業論文,愁的都快抑鬱了。

還有幾個別的專業的博士生,幾乎上了博士都變的整個人都不一樣了。感覺他們每天滿腦子學術,學術。也不是說學術不好吧,但是真的精神壓力太大了。

還有一個我們老師的同學,一起同年讀博士,現在都五年了,那個同學還沒畢業,主要是論文真的,真的太難寫了。搞的那個同學都想,要不放棄吧。

說了一堆身邊人的例子,感覺有點負能量。

不過大多數的人,還是能畢業的。

真的是分專業,導師,學校!!!還有個人素養。

有的專業吧,博士畢業通過率稍微比較高,有的專業就,嗯………,通過率算是比較低了。以及學校,有的學校答辯稍微好一點,輕鬆一點,有的就比較嚴苛。

至於導師,真的是,決定你讀博士期間的心情,你的畢業。相信大家看到網上一些博士的導師特別的…變態。就覺得所有的導師都不太好。實際上,不好的導師是少數,好的導師還是很多的,有的導師的教導,真的會讓你受益終身。良師益友,有的導師甚至會成為你的很好的朋友。

所以你要不要讀博士,還是先問問過來人的經驗,專業,學校,導師都要選好~

智聯校園 謝蕊學生回答

智聯校園:求職 | 學習 | 活動 | 吐槽 | 故事 | 專屬大學生的聚集地


智聯校園


在網上找到了這樣一篇文章《二十年博士延期之怪現狀》。這篇文章統計了教育部發布的相關數據,得出的結論是:博士延期概率超過50%。博士平均需要6年多可以畢業。

雖然對這個數據的準確性不太清楚,但是就自己瞭解的情況而言,博士如果想3年畢業確實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博士的學制設置是彈性的,我國一般是3-6年,也就是說有些博士研究生可能會上了6年才能畢業。據說在有些理工類學校,延期率達到了90%。由於三年畢業比較困難,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將博士學制改為4-7年,博士學制延長至最低4年。即便是延長了學制,也仍有不少博士不能順利畢業。例如:2006年南開大學有28名博士生超期未能畢業。從1989至2003級,超期未畢業博士生共168名。2016年南開大學有一半以上的博士延期畢業。 博士的畢業難的現象在國外也很常見。很多國外的大學的社會學科博士的畢業年限長達7年。

導致博士畢業難有很多原因:

首先,博士作為學歷教育的最高層次,其學習的難度是較大的。博士階段的學習不是簡單的學習知識,而是在進行科研。科研是一個失敗率很高的活動。所以博士所進行的科研也面臨著較高的失敗率,如果無法按期做出研究成果,自然就要延期,甚至最終不能畢業。

第二,擴招導致生師比上升。近年來我國博士的招生數量一直在不斷上升。招生數量擴大,導致有些學校出現個別導師帶學生數量過多的情況。曾經有一篇很著名的小說《桃李》,裡面就提到了這種情況,小說用了個放羊的比喻,這些羊被放養,在草不多的草坪上自己找草吃。於是就……

第三,不合理的畢業制度。很多高校自行規定,博士畢業要在高級別刊物上發表論文。目前通行的標準是文科要發表2-3篇南大核心。有些理工科要求2-3篇sci索引。博士在3-4年內完成一篇高質量的博士論文就工作量很大了,再要求發表論文就更加困難。由於我國的科研考核體制是量化考核,所有高校、科研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都在拼命發論文完成考核任務。現有的學術期刊數量壓根不能滿足這些發文需求。以文科為例,南大核心的發表週期至少1年,再加上從選題到撰寫完成1年,想要按時畢業需要從一年級時就開始準備發表論文,4年時間顯然是很緊張的。南開大學畢業延期的博士三分之一是因為無法在規定時間內發表夠足夠的論文。前不久華中師範大範軍教授炮轟這個制度,光是博士畢業需要發表的論文量就超過我國所有C刊發文量的一半。“現在不僅是拼爹拼媽,還要拼導師、拼學校。現在2篇C刊都快把博士生包括導師逼瘋了。”“現在學術界教育界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人們日益增長且難以滿足的C刊發表要需求與C刊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

第四,來自家庭、經濟、年齡等方面的壓力。博士入學時最少也要24歲,3年畢業的話27歲。他們讀書期間,可能很多同齡人都有了穩定的收入,結婚成家。如果在此期間成家,博士養家餬口的壓力就很非常大,有些博士不得不去兼職。上博士期間論文壓力大,但是還要面臨畢業後未知的就業壓力;女博士還面臨著更多的婚戀、生育的壓力。多方面壓力也會給學習帶來很多困擾。


饕餮的盛宴


博士生,在個別理工類學校,博士延期率甚至高達90%,因此廣大研究生們甚至流傳:“沒有延期畢業的碩士,沒有按期畢業的博士”。

為何會有如此數量眾多的博士生不能正常畢業?延期畢業會給博士生帶來哪些困擾?為應對博士生大規模延期畢業的現象,高校在培養機制上做出了哪些探索?本期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博士生延期比例到底有多大?

根據教育部2005年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學生在校最長學習年限由學校規定。在我國,大部分高校規定,碩士生兩至三年,普博生三至四年,直博生和碩博連讀生等五年左右,超過學習年限則視為延期,碩士最長不能超過5年,博士不能超過八年等,實際情況各校會有一定差異。

那麼博士生延期比例到底有多大?據《中國統計年鑑》和《中國教育事業統計年鑑》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預計畢業博士研究生人數為117978人,實際畢業博士研究生人數僅為48987人,未正常畢業率為58.48%;2011年我國預計畢業博士研究生人數為125153人,實際畢業博士研究生人數為50289人,未正常畢業率為59.82%。國務院學位辦的全國博士學位獲得者數據庫顯示,2011—2012年,全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的平均學習年限達到4.3年。

福建某文科強校對近五年的博士生畢業時間進行分析後發現,該校博士生按時畢業率不到40%。而理工類大學,博士生延期的現象就更加普遍了,上海某工科高校甚至曾有90%的博士生申請延期畢業。

為什麼出現延期?

無法達到畢業要求,是導致大多部分博士生延期畢業的首要原因,一項來自全國部分高校的調查發現。而博士生的畢業條件,主要包括科研成果和學位論文兩個部分。

大部分高校都對博士生科研成果有明確要求。如廣東某高校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間要達到至少有一篇英文論文發表、一篇論文被三大索引收錄、一篇論文署名第一作者、一篇論文以該校在校博士生身份發表這“四個至少”;上海某高校則規定,博士生在校期間須發表兩篇以上高水平論文,理工科博士生至少有一篇論文被SCI或EI收錄。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劉姓教授表示,在導師的幫助下,博士生的科研成果基本都能夠完成,至少從我們文科來看,因為沒有發表科研論文而不能按期畢業的學生幾乎沒有。相比之下,很多學生都是在學位論文上出現問題。

北京某高校在讀博士生周甜甜(化名)說:“我們的畢業論文不好做。有些同學的研究對象較為罕見,要去西北高原實地考察,動植物的生長繁殖有一定的週期,實驗必須跟著週期進行,想快也快不了,要是錯過了,可能就要等到下一年,3年內完不成學位論文很正常。”

“一些領域的課題存在客觀上的難度,導致實驗時間過長,或者要進行重新實驗,學生不得不推遲畢業論文的寫作和答辯,這很正常。”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劉姓教授表示。

此外,一些領域的課題存在客觀上的難度,導致實驗時間過長,或者要進行重新實驗,學生不得不推遲畢業論文的寫作和答辯。

而生師比過高等問題則是導致博士生畢業延期率較高的第二大原因。

某大學一位博導在搬辦公室時問一個前來幫忙的學生:“你是我們學院的嗎?你叫什麼名字?”該學生回答說:“我是您帶的學生。”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位60多歲的知名博導,最多的時候曾經同時帶過40多名研究生。由此可見,研究生導師帶學生過多、師生間交流過少等問題被廣為詬病並非虛傳。調查顯示,我國每個博導平均要帶5.77名博士研究生,遠高於美國每名導師帶2至3個學生的比例。

對當前導師與學生的關係,21世紀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表示了質疑:“現在師生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異,有些學生成為了導師的打工仔和勞動力,導師對學生的畢業論文卻並不是很關心。”

學生自身的各種選擇是博士生畢業延期率較高的第三大原因。

據瞭解,通過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等項目,國內不少優秀博士生都在讀博期間出國留學,因此延期畢業的現象很普遍。“還有一些博士生想把論文寫得更好,對這些可能成為國家優秀博士生的學生,學校會進行重點培育,導師會把這些學生的培養時間合理地延長到4年半,甚至5年。”南開大學某教授說。

與這些因為對自己要求高而選擇延期畢業的博士生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不少學生因為人生缺乏方向而延期。此外,還有一些博士生因生育、生病等原因推遲畢業。

延期之後的各種“傷不起”

對周甜甜而言,由於去年秋季沒有采集到有效的實驗樣本,無法在規定時間提交開題報告幾乎已成定局。雖然延期的原因是做科研必然要面對的偶發因素,但周甜甜還是感受到了越來越沉重的心理壓力。

“只有我們自己學院的人才能理解,因為客觀原因,我們大部分人無法實現3年正常畢業。這一點,很多人包括父母、親朋好友甚至同學卻並不理解,他們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我,常常讓我覺得很焦躁。”周甜甜說。

對此,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劉姓教授表示:“這是一種中國式的社會期待。在西方,社會空間很大,來自社會、家庭和自身的壓力很小,雖然博士生延期畢業甚至淘汰的現象都很多,但之後他們會以各種方式進入社會。而在我國,延期畢業之所以會成為一種讓人擔憂的社會現象,就是因為大家對博士的預期過高,過於從人力資本的角度來看待博士生教育,功利性太強。”

而更讓延期畢業博士生不安的,是每天都會感受到的現實壓力。

根據教育部等規定,如果延期畢業,即意味著不再享受國家獎助學金,而僅僅只能依靠學校和導師的部分補助,對個人生活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如果說這些現實問題讓延期博士生們覺得“壓力山大”的話,一些政策的出臺則讓延期變得“讓人恐慌”。比如,北京對畢業生落戶將進行年齡限制,應屆畢業生本科生不超過24歲、碩士生不超過27歲、博士生不超過35歲,超過這個年齡限制的非北京生源畢業生,將不能夠留京。

延期畢業,“傷不起”的不僅是博士生。南開大學一教授表示,延期的成本也讓各方不堪重負。每延期一年,不僅學生要多付出一年的求學成本,國家、學校和導師也要增加一年的培養費用。

對於國家而言,延期的公費生每年要相應地發放獎學金、醫療補貼等。根據2015年教育部的統計數據,我國在校博士生已近32萬人,隨著延期畢業博士生的增多,每年的投入將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高校更為教育資源的緊缺頭疼不已。有的高校甚至因為延期畢業的博士生太多,無法騰出宿舍,導致不能及時給新生分宿舍,引起新生怨言一片。而延期畢業學生對圖書資料、食堂、研究室等公共資源的佔用,也常常讓高校感覺運行“吃力”。

在一定程度上,延期畢業博士生數量太多,也會影響該學科來年的招生,北京某高校招生辦負責人就對此表示了擔憂,“怕一些優秀的學生會對報考有所顧忌。”此外,一教育學者表示:“博士生延期畢業也可能對導師產生不好的影響,引起外界對導師科研水平的質疑,或者導致該導師的招生數量減少。”


英文主播皮卡丘


國內讀博士相對還是比較容易畢業的。各個學科差異不大。但是校際差異比較大和年際差異比較大。就畢業要求的論文網指標,以我知道的情況舉例說明。

先看校際差異。同樣是農學專業,中國農大在2004年,學校單反面提出,未經研究生會的同意,要求所有博士畢業生必須發表一篇SCI,或EI,或一個專利授權,方可參加答辯,也就是才能有資格拿畢業證,答辯通過才能拿學位證。造成當時2005級博士畢業生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大比例(粗估不低於50%)延期。而同期,其他農科院校並無此要求,最多要求兩篇核心期刊足以。這個要求在2008年默默廢止(主要是提出這一要求的小校領導調離了),當然,現在發一篇3I論文現在也不是啥難題了。教育學專業為例,浙大要求必須發表一級學報文章,而其他學校的教育學博士大多隻要求中文核心即可。

再看年際差異。同一專業,在不同年級畢業達標的要求不同。在上世紀,畢業的論文要求都不太高也不太嚴。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開始要求中文核心。在近十多年開始要求3I文章。有時候差一級,就是一個巨大變化。還以中國農大為例,2004級畢業生如期答辯率在90%左右,而2005級如期答辯率不足50%,這就是典型的年際差異。


草原獨狼


不讀博不知道博士畢業的難易程度。以一個過來人來說,博士畢業真的不簡單。都說博士寬進嚴出,讀了才知道這話不假啊。當然,這是一個普通的博士角度,我個人不優秀,普普通通。在我的同學中,有3年就畢業,文章發10多篇中科院二區、一區的大牛博士,也有8年未畢業被清退的。

在我讀博的985大學,我們學院的博士畢業基本要求其實比較低,見刊3篇文章,其中有一篇是外文,另外2篇是EI就可以。我還記得這個標準制定差不多有10多年,真的不算高。但是,達到這個標準的博士無法畢業和就業啊。這樣的成果根本無法支撐出一篇博士學位論文,因此導師也不會同意以這樣的標準畢業。一般來說,在我們學院的博士畢業基本有5篇左右的論文,中科院3區起步。為什麼導師選定的標準是這樣呢?因為現在雙非院校招聘教職的基本條件都是3篇中科院三區的文章,985的博士畢業後選擇高校教職方向的比較多。你不到這個條件,混個博士學歷,就算畢業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為什麼大家都說畢業難呢,主要是文章要求見刊,而不是接受。寫過SCI論文的都知道,文章撰寫和潤色需要1-3個月,投稿到接受也需要個半年。關鍵就來啦,接受後到見刊常見的是一年,我有2篇小論文接受到見刊是近2年,真的急不來。這也是為什麼博士3年畢業比較少的原因,目前培養方案都已改為4年。如果碩士和博士不是一個學校和導師,課題不連續的話,想要出成果,起碼也是博士2年級的事情啦。再撰寫幾篇論文、投稿、接受、見刊,怎麼也需要2-3年呢。

上面說的都是課題進展比較順利的,如果不順利,延期的時間就不好把控啦。我記得我做野外實驗的時候,一個示範基地遭到破壞後,氣的一週都不想說話呢。還記得新聞中報道過,湖南農業大學的油菜花園關閉不對外開放,是因為部分遊人破壞後,可能影響學生的正常畢業。我有個一個師妹,博士2年開展的探索實驗最後證明是錯誤的,重頭開始設計實驗方案,當時她都有退學的打算啦。後來還是老師鼓勵下,4年半畢業的,後面的2年半基本就沒休過假呢。

如果想要讀博,真的需要做好4-5年左右畢業的打算,安心的做,急不來。當然,這些都只針對普通人,如果你很牛,以上說的都不是問題。或者你的導師很牛,課題組的課題延續性好,這些也不是問題。如果實在堅持不下去,就多想想已付出的努力,給自己打氣。

希望對你有幫助:(


帥小西De


博士研究生常被人調侃的是守不住的髮際線和猝死的突然,可見博士生學業壓力之大和歸根結底是滿足畢業要求之艱鉅。國內博士生的待遇差強人意,所幸以施一公教授為代表的一部分學者為爭取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待遇而建言獻策,然而由於博士研究生代表了國內學位教育之巔峰,其培養屬性決定了難進難出的高門檻高學歷教育。人文社科領域不甚瞭解,生命醫學科學領域研究進展近趨白熱化的態勢,時常出現以施一公,饒毅老師等鰲頭為代表的學術課題組博士生在cell,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研究成果,使得近年來青年人才高歌猛進,甚至於博士畢業即申請了副研究員,副教授級別職稱,躋身於學術大牛之列,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畢業要求也水漲船高。北京大學醫學要求博士生畢業需在行業內二區期刊發表一作sci文章一篇,然而現狀是科研領域需要潛心鑽研,深入探究,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速成製品,諸多博士研究生面臨畢業的壓力,精神及心理壓力不堪重負,甚至出現延期畢業抑制心理抑鬱甚至跳樓身亡等極端案例。因此關注博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生活經濟補助,緩解博士生各種非學業壓力,使其潛心投入於科研工作,在最短的限制時間內完成學校和教育體制所要求的畢業要求,步入社會完成下一步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祝願同在博士苦行僧行列的同行者們砥礪前行,不忘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