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游学“游而不学”,暑假里“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

每年暑假,海外游学热潮都如期而至。国内一些大型教育机构都有海外游学的业务,游学目的地多为大学城、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地点。

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游学人数约为325万人次,其中国内和国际游学人数分别约为260万人次和65万人次。青少年已成当下海外游学市场主力,且呈低龄化趋势。游学群体中,初中生占比49%,高中生占比24%,合计占比超过73%。同时,不少小学生也开始参加海外游学,出游人次占比为11%。

如此火爆的海外游学,其含金量到底有多少?对孩子的成长帮助有多大?根据益普索发布的《2016年国际游学白皮书》数据显示,家长和孩子对出境游学的学习安排满意度仅能达到40.8%,更有不少业内专家对游学抱有质疑和担忧的态度。总体来说,目前海外游学存在下面多个方面的问题。

海外游学“游而不学”,暑假里“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

一、游而不学

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在这里,“行万里路”的意思不是旅游看风景,而是多实践,获取更多的经验。家长送孩子出国游学的目的是好的,都是为了增加孩子的阅历,提高孩子的素质,然而真实情况往往事与愿违。

不少游学团的典型特点就是学生们成群结队,在名校合合影、到商场购购物,典型的“走马观花式”的学习,而并不能获取多少实践的经验:牛津大学图书馆的知识海洋不是短短数日就能取一瓢饮的;麻省理工的实验室再先进,对孩子们来说也不过是一堆冷冰冰的器皿;在康河上泛舟半日,也未必能体会到徐志摩离别时的心境。在游学团中,不少学员觉得是“光玩了,没学到什么”,有的学员认为自己只是在名校参观了一下,并没有感受到名校的内涵。

至于想要出国练口语,就更加不切实际了。首先,孩子年龄小,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更加怯于表达,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非常少,口语很难得到锻炼;其次,即便是常年在国外的留学生,英语口语提升也是非常有限的——就像我们并不会去纠正一个外国朋友不标准的普通话一样,外国朋友也不会刻意来纠正我们不标准的英语的,更何况海外游学只有长则两周短则数日的时间。因此,想要练口语还是需要跟随专业的老师去学习。

二、价格虚高

除了游而不学外,另一个问题是价格虚高。以国内某大型教育机构海外游学业务为例,一个美国“10大世界名校参访+华尔街金融+斯坦福创新游学营”的14日游线路大约需要3.6万元人民币;一个“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真课堂深度体验游学营”的12日游项目大约需要4.3万元人民币,要知道201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3万元,海外游学项目可谓价格不菲。

海外游学“游而不学”,暑假里“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

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外游学项目价格高的情况,有着层层转包的因素。在游学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加收费用,并且三四线城市孩子的花费可能比一线城市的孩子花费更多,原因在于信息不够透明;一线城市市场化程度更加成熟,价格相对合理。

三、安全隐患

海外游学安全隐患不少,这不能不引起家长的重视。

首先,游学始终存在着承办主体不明确、市场范围未划定、准入门槛低等现象。对于游学和游学机构的范围,市场上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2012年,教育部曾联合公安部、国家旅游局和外交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但该通知并没有对市场产生过多影响和支配力。目前,对于游学的实施主体和承办主体尚不明确,相对混乱。旅行社、留学中介机构、教育咨询公司、培训辅导机构都在实施或组织游学活动。对于培训机构设立的游学项目,目前仍然处于“民不举官不究”的境地。在法律层面上规定并不全面,培训机构和有出境资质的旅行社合作,成为了合法行为。

其次,按事实情况来说,海外治安环境要比国内差很多:美国的滥用枪支和欧洲的恐怖袭击事件层出不穷,华裔在异乡不幸罹难的消息也常常见诸报端,如此令人堪忧的治安是威胁海外游学安全最大的风险因素。

不少家长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影响,还在盲目跟风报名海外游学班,或是为不能让孩子暑期游学深感愧疚。但是,游而不学,不如不游,否则跑得再远,也仅仅是一个过客。

要学到知识、增加阅历,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并非只有游学一条路,多读书、潜心参加一项课程学习也是不错的选择,对孩子心智的成长也很有好处。走马观花“行万里路”,不如切切实实“读万卷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