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新高考選科在即,准高一暑假如何規劃?

導讀

2020年北京將實施新高考,高一在校生也就是新高考的首批考生,將在新學年確定選考科目。面對新要求,家長和學生該如何進行選科決策呢?《教育面對面》邀請到了立思辰·百年英才高考升學規劃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梅金鎖老師為大家解疑答惑。

專家解讀|新高考選科在即,準高一暑假如何規劃?

1

新高考命題趨勢

新高考的命題對於今後的趨勢更多的體現在學生的思辨能力,以及他的創新能力。有些題目,尤其是文科題目的答案具有開放性,就看學生們對於問題的思考是不是多維度的、多角度的。從這個趨勢的變化也能夠反映出高校在選拔人才這個層面上,會更多地關注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2

從高一到高三如何安排選科?

之前,要從幾百所高校裡面挑選出自己喜歡的高校和專業,已經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了。

現在,2020年選考科目要求整整100多頁,涉及600多個院校,還有8000多個專業類別。要從中選定某個學校的某一個專業,對於學生來說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尤其是將要進行新選擇的高一新生。

面對一本厚厚的本科專業選考目錄,這個暑假,學生和家長們該如何下手?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呢?

高一

上半學期:瞭解改革新政的一些內涵、內容。同時要著手開始探索自己的興趣傾向在什麼地方,自己的潛能在哪個科目上,自己的性格有什麼特點。同時,再瞭解一下自己對哪個科目更加的擅長。

下半學期:思考自己通過哪條路去考大學。因為現在上大學不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那個裸式報考,而是有多種渠道上大學。首先,要確定自己想通過哪條路上這所大學;然後,再考慮自身具不具備通過這條路進入這所大學的能力。如果不具備怎麼辦?要開始著手提升自己的背景,比如說自主招生,這種方式的招生非常符合未來高校選拔人才的一種趨勢,同時社會層面也願意看到更多的學生通過自主招生的這種方式選拔到高校,通過高校的培養再走入社會,成為一名工作者。那這樣的孩子們畢業以後他們會在職場上體現出來他們在自主招生層面所要求的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

高二

上半學期:要學好相應的科目,也就是你比較擅長的一些科目。因為將來參加自主招生時,會查看你高中三年五次期末考試的成績單。要想體現出自己的優勢,就要學會揚長避短。

下半學期:當學考基本完成後,就要對專業做進一步的瞭解。比如,教育部在2012年公佈的專業目錄當中有理、工、農、醫、經、管、法、哲、文、教、史、藝術,這12大門類,這12大門類又下設了哪些專業大類,專業大類再往下翻又有哪些專業呢?一定要搞清楚。

高三

上半學期: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如果付出了100%的努力,甚至是120%了,但成績還是不那麼樂觀,這個時候就要考慮通過自主招生的方式獲得高校的錄取加分了。要想獲得高校錄取加分,就要在某個學科方面有特長,而這恰恰是高校自主考生選拔人才所需要的。考慮清楚這些,就要備戰自己選好的科目了。

下半學期:開始衝刺。如果自己沒有做好更充分的準備,可以請教老師或一些專家,指導你的選考的科目可以報考哪些學校,哪些專業。

當大家明白從高一到高三一步一步該怎麼走的時候,也就知道在拿到選考目錄時,從哪裡開始著手了。

專家解讀|新高考選科在即,準高一暑假如何規劃?

3

自主招生的重要性

自主招生是們高三學生走向自己喜歡院校的一種有效的途徑,成為將來人才選拔髮展的一種趨勢。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自主招生凸顯了哪些重要性呢?

第一,增加了高校的參與機會。傳統的高考中,從學生考試一直到錄取,整個過程高校是很少有機會參與的。只要是孩子們考了一個分數,填報了一個志願,各省市考試院直接就把檔案按照學校的志願就投到學校去了。這個學校除了解到學生的考分以外,其他一概不知。而自主考生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高校對自主招生設置了兩個階段的工作。

首先,學生有一個申請初審的機會,初審的時候只需要提交材料,在需提交的八大材料中有一種是學生的自薦信,也叫自述書。這個自薦信恰恰在裡面能夠表明學生喜歡這個大學和他喜歡這個專業的理由是什麼,是否具備這個大學,這個專業對於人才的要求,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跟這個學校的這個專業有沒有相關性。也就是說,學生的未來有沒有跟這個學校發生一些關聯。

此外,自主招生還有一個筆試和麵試的過程,尤其是這個面試。能夠讓高校在面試過程中,去發現學生學習之外,其他方面的能力如何,比如表現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辨能力等等。

原來傳統的高考,它就更像從前的包辦婚姻。學校跟高校都沒見過面,然後就拜了天地,入了洞房。結果,新郎官一掀蓋頭,才發現這新娘子不是我想要的這種類型。而自主招生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它更像一種“自由戀愛”的方式。高校和學生可以面對面地聊一聊,看看你的規劃是不是符合我大學的要求。

高校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發現學生的創新潛質,並在大學期間重點培養學生在某方面的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將其培養成專業性的人才,再輸送到社會上去。

這一過程看似很棘手,但能夠使學生提前瞭解社會的需求,找到差距,從而思考如何縮短這個差距。從長遠考慮,無論是選擇專業還是院校,以及到未來的就業,學生都不會再茫然了。這就是所謂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4

如何選擇科目?以物理為例

對於2020屆的考生來說,今年將會是物理抬頭的高考年,物理或將覆蓋92.26%的大學專業。在2020要求中顯示,必須選考物理一門的專業數有1700多個。同時必須選考物理加化學兩科的有130多個專業,而且必須同時選考物理加化學加生物,三科的專業有12個。所以由此計算下來,所有的專業有30%是必選物理的。

本次北京發佈的選考要求變得更加的嚴格,比如說大量醫學和工學專業提出了兩到三門科目必須均需選考,不限選考科目的專業數量有所降低,但是物理佔到了45.48%。特別是一些熱門專業,比如說金融這些熱門專業,都要求選擇物理。為什麼物理的選比會佔的如此之大?

物理是解釋世界的,物理是能夠解釋很多學科的現象和它的本質。並不是所有的學校都對物理有要求。主要就是在一些層次比較高端的一些院校,對物理提出了必選的要求,還有一些是任選。

為什麼很多高校對物理是有一定的要求呢?就拿2017年有一個諾貝爾經濟學講的得主,他是美國現代金融學的奠基人,叫理查德·塞勒,他原來是牛津大學的物理教授。那他拿到了一個諾貝爾經濟學家,他有一個什麼樣的顛覆性的一個質疑呢?他的這種理論叫金融物理學。

金融物理學對於傳統的金融學提出了兩點質疑,原來的經濟學,也就是叫標準金融學,經濟學,它們更多是在兩個假設的層面來對金融的問題做出解釋。一個是理性的人的假設,一個是完全市場假設。也就是說過去的金融問題,它在建模的時候,他就從人們對於金融問題,對於經濟現象都是理性的,不存在一些感性的問題。其二,那市場還有信息都是一定的。在這個基礎上去做經濟現象,以及金融產品的這個分析。可是物理,就是這個金融物理它解決了這樣一個什麼問題呢?說我們對過去的一些數據和信息可以理解為已經已發生的了,那個已經是蓋棺定論的了。可是對於未來的一些信息,一些人們對於自己行為的決策它存在在一種隨機性或者一種無知。而物理學恰恰能夠解決這樣一個問題。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一個酒吧,我們想去這個酒吧,這個酒吧到了晚上可能會有約會,可能還會有表演,我們想去。可是我們在去之前,要考慮這個酒吧去了以後會不會有位子,只有有位子的話我才能夠享受酒吧週末美好的時光。那麼我們瞭解到的信息只是歷史上曾經發生的,以往這個酒吧它的上座率怎麼樣,同時這個酒吧有多少位子,這個是已知的。但是我今天要去,今天會有多少人去這個酒吧呢?會不會有座位呢?這是不確定的。所以我們物理思維去解決了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說隨機性和已發生的問題它們之間的關係。那麼也就能夠理解物理為什麼對於經濟學,尤其是金融產品它投放市場以後,它的收益率的問題了。如果是說我的收益率比較高。

比如說剛才那個酒吧,今天晚上到場的人可能會低於這個酒吧的座位。那麼好,我就去。也就是說資本的價格低於我投入的成本,我就有收益。好,那我就下買單,我就下定單。那麼下買單或者下賣單的人多了,影響了你的金融產品的收益率。這個其實是用原來的數學、統計學是不太容易解決的。而物理學的思維卻解決了這樣一個問題。

可以說,很多看似和物理學科不相關的專業,其實都會受到物理模型,還有物理思維的一個影響。如果考生選考物理,在志願填報方面,無論是學校還是專業,都會有更大的選擇權。

很多學生和家長可能會覺得既然選擇物理有這麼大的選擇權,那我在確定三科選考科目的時候是不是每一個都加上一個物理比較好?

當然不是。

雖然我們選擇了物理,將來的選擇面達到了99.9%,但我們要考慮自己在學習物理這方面的能力怎麼樣?如果天生這方面潛質比較弱一點,即便後天強化學習,但在這方面活學活用的能力可能還是不如其他人。

所以,學生要考慮到自己是什麼類型,我的這個類型更多對應的是哪些科目,如果是說你的特質方向鎖定在物理學這方面,那是皆大歡喜。如果不是也沒關係,如果不選物理的話,還有88.7%的概率呢。88.7%這個概率也足以讓我們有了夠用的一個選擇機會了。

上大學是為什麼?是為了學自己喜歡的專業,學自己喜歡的專業為什麼?是為了將來更好的就業。所以就要以就業為導向來考慮前端的問題。

另外,家長們也不用過於緊張和焦慮。因為畢竟還有很多的學校對於專業的限報沒有要求。也有相當大的一個比例是沒有要求的,但是這些科目,這些這個專業一般的都是在經濟類的、管理類的,還有語言類的和文學類的這些方向上,是對這個專業、選考沒有要求的。

一般來說,好大學對於選科的要求會更加的嚴格。而一些過去招生工作開展的不是很順利的,就是不太好招生的專業,應該限報的可能也不限報了。第一從專業培養的方向來考慮,第二從招生工作這方面來考慮,我是否把這個專業作為選考,或者是任選還是必選,還是不限制,兩方面來考慮的。

5

如何利用暑假彌補差距?

在這個暑假,我們如何面對這個新高考,能夠合理地規劃自己的一個學習,考出一個好成績,彌補之前的一些差距呢?

不管是選哪個學校還是選哪個專業,學生必須要有一個相對來說不錯的成績。要想提升成績就要考慮自己對這個高考形式的一個認知,自己對學習的興趣體現在哪裡?

如果學生自己不具備這個能力,要請求家長來幫助,讓自己有更清晰的認知。此外,很多的高中對學生這方面的特質有一些做法,就是做人才特質的測評。人才特質的測評,我覺得在你選科之前,我認為是必須要完成的一項工作。看看我們究竟是適合將來從事一些研究性的工作,還是適合將來從事一個偏工科,可以將來做一個工程師,我們還是適合從事一些管理類的工作,還是我們更適合從事一些跟人打交道頻次更高的一些職業。

有了這個考慮,我們再去幫助學生做他自我的人才特質測評。這樣就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了。不管是物理它的涵蓋範圍寬與廣,還是說限考科目的範圍窄和寬,都沒關係。我們就能夠做到以不變應萬變。那麼暑期其實說很快就會過去,我不希望孩子們在這個假期放開了玩,多思考一下,思考一下我開學之後選科提前該做的工作有沒有做。

專家解讀|新高考選科在即,準高一暑假如何規劃?

6

新高考帶來的影響和變化?

2020年擬在京的招生普通高校的本科專業選考科目的要求已經是發佈了。那對於新高考的選考要求可以說是進一步的細化和明確了,直接會影響到2017級,也就是高一新生,現在上高一,開學了之後上高二的這一波學生。他們是第一波“吃螃蟹”人,對於他們選科決策來說,和以往大家對於以前的高考的一些認知相比,咱們的新高考會對他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變化呢?

這個問題帶有普遍性,廣大的學生、家長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產生了很多的困惑。困惑在哪裡呢?它就相當於每年其實這個社會層面有很多的就業的機會,可是為什麼很多大學畢業生走出校門之後,反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呢?其實中間就存在一個斷層,脫節的這個問題。那麼高校對於高考本科專業選科科目的要求提出來了是提出來了,但是它的內涵、要求,學生怎麼能從自身出發去匹配好這個選科的要求,這是一個難點。但是出發我們都知道是好的,我們倡導提高學生的自我探索的能力,這是其一。

其二,增加我們廣大考生選擇的機會,尊重學生今後的選擇的權利。但是問題出現了,我經常說我們現在的學生雖然是有很多的選擇權,但這個選擇權也受到了尊重,可是他們目前還不具備選擇的能力,那這個能力是由誰來賦予他們或是幫助他們呢?那一定是我們家長和更廣大的一些教育的工作者們在這方面多做一些普及性的工作,來教會學生們如何拿自己的情況來匹配高校對專業的要求。

7

如何面對新高考形勢?

很多學生的選擇權,但是往往學生拿到了這些選擇權之後,他沒有去選擇的能力。所以說這樣的一個變化對於考生和家長意味著什麼呢?我們該如何應對這樣一種新的形勢呢?

大學生如果是說做好了提前的探索,帶著自己對自己充分的認知再去選擇這個專業,那麼就會解決四年畢業以後考研的方向和就業方向的選擇出現困難的這個問題。那也就是解決了我們高校頭疼的問題,我們高校頭疼的問題在哪呢?

很多以往的考生,普遍存在一個叫高分低能或者是我們叫一元評價,解決不了學生四年之後,社會對學生的多元需求。也就是說這個孩子他除了學習,他的創新能力怎麼樣,他的綜合能力怎麼樣,他除了對於數理化史地政的答題沒有問題之外,那他對職場的工作能力又是怎麼樣呢,其實這也是我們高考改革的一個初衷之一。一定要解決一個什麼問題呢?要以職業規劃為導向,去解決學生的學業規劃的問題。這樣銜接起來我們才能夠真正地讓學生將來他的職業幸福指數能夠有一個上升。

8

職業規劃與選科的關係?

它們之間的關係我曾經有過一個梳理,拿以往來說,很多家長都是孩子要考大學了,考大學之前看看成績,這個成績甭管是理想也好,不理想也好,總得琢磨著這個成績能上什麼學校,這是第一考慮。那不管是學習,不管家長出去聽課也好,或者是看書也好,或者是跟親朋好友聊天,都在想孩子目前的學習成績能不能上一個“985”,能不能上一個“211”,或者是說很焦慮,孩子現在的成績只能上一個二本院校,這種情況有普遍性。但是很少有考慮說選擇一個什麼專業更合適。我們經常說孩子的大學會陪伴他四年,但是他的專業會陪伴他後半生。

如果說我們學生畢業以後他的職業,也就是說他的工作能力跟他大學所學的專業沒什麼關係,其實這是一種失敗。但這種失敗的案例,在這個社會至少是現階段這種比例非常大,那人們也就有點麻木了。覺得別人都是這樣的,我也就無所謂了。

所以別人都在追求名校,我也追求更好的學校,這個思維我覺得需要扭轉。那麼國家對這次2014年的新高考改革的出發點其實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希望我們家長不要過於迷信名校,當然瞭如果我們學生他的學習能力沒有問題,同時也能夠兼顧到對專業的選擇。當然我們希望他能夠既能上一所非常不錯的學校,同時也能夠選擇一個他喜歡的專業。對於他未來的職業發展有利,同時對於社會貢獻也容易出成績。

9

如何選專業?

以往我們更多的家長都在看去看一看社會層面對某個專業的評價如何,或者是問一問身邊的親朋好友,看看商量一下哪個專業將來孩子賺錢多,然後這個行業發展怎麼樣。那還有就是看一些所謂的排名,看看哪個排名比較考前,分值比較高就選擇了這個專業。這種選擇的話也可以,但是不夠全面。所以我們倡導家長不要拍腦門定專業,同時也不要跟風,也不要從眾。

那麼如果這個層面選擇錯了的話,那孩子將來的就業會跟專業脫節,那麼他一生的事業在哪裡呢?就談不上事業。所以我們倡導家長要扭轉一個意識,就是要先了解孩子,先了解孩子他究竟適合做一個什麼樣的職業。這個職業如果選對了,那他可能後半生都從事這個工作,也就能夠成為他的事業。

這個職業應該對應一個什麼專業呢?這個專業最後落腳在哪個大學比較好,比較有競爭力。那根據這種情況再規劃自己這高中三年的學業。這樣呢,我們就避免了孩子在選擇專業和院校的這種盲目性。所以說原來是倡導讓這個孩子畢業以後要幹一行愛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用我的觀點來說,這一種提法應該得到轉變。轉變到哪一種方式呢?要引導學生先愛一行,然後到大學裡再鑽這一行,最後畢業了帶著滿滿的成績再去從事這一行。

相關鏈接:

梅金鎖

立思辰・百年英才高考升學規劃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

清華大學學生職業發展導師

國家認證職業生涯規劃導師

團中央香港青聯大學生職場導師

高考志願填報&自主招生資深指導專家

專家解讀|新高考選科在即,準高一暑假如何規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