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沒有「老闆」的公司,緣何成了世界500強的排頭兵?

這家沒有“老闆”的公司,緣何成了世界500強的排頭兵?

2008年,20歲的中國平安初現崢嶸,首次進入《財富》世界500強,排名462位。那一年,中國平安完成了1.0傳統金融模式的探索,從單一保險公司正式成為了綜合金融集團。圍繞用戶“醫、食、住、行”需求、以“科技引領綜合金融”的平安2.0才剛起步。

十年間,白駒過隙,平安已經成為亞洲唯一的全球系統性重要保險機構。平安這些年始終緊跟國家戰略步伐,堅持創新引領發展,相繼成立了陸金所、平安好醫生、金融壹賬通、平安科技等在內的一系列創新金融公司,圍繞用戶“醫、食、住、行”等生活場景,構建“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汽車服務、房產服務、智慧城市”等五大生態圈,用戶規模和活躍度得到顯著提升。

30歲的平安朝氣磅礴地邁入了3.0時代。

今時今日的平安,以營業收入1441.97億美元(9745.70億元人民幣),利潤131.84億美元(890.88億元人民幣),在2018年度《財富》世界500強中排名位列29位,蟬聯中國內地混合所有制企業第一。同時,在全球金融企業排名中,中國平安名列第5位。

這家沒有“老闆”的公司,緣何成了世界500強的排頭兵?

2018年度《財富》世界500強排名前30名

作為全球重要榜單,《財富》世界500強排名以公司年度收入和利潤為主要評定依據,考量企業每一年的業績與成就,也見證了中國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支撐——中國規模企業的成長與增速。

少年強則國強,對於現代經濟而言,企業強大的背後也是國民經濟與國力的強盛。30年成長為行業巨擘,同時登上國際競爭舞臺的平安,便是中國企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高級“打工仔”的崛起

研究平安的發展與成長,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在他身上,能夠看到很多“敢為人先”的企業管理與業務上的新鮮嘗試。

2018年5月25日,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發表三十週年司慶致辭,題目是《銘記初心:我是一名保險推銷員》,如此巨輪的掌舵人自稱保險推銷員?

熟悉平安的人就會知道,馬明哲說的沒錯,偌大平安,他不過是一個“打工仔”。

很多人最早猜測,平安是誰家的?有“中國”想必應該是國家隊。實際上,查詢平安的股東,平安不屬於深圳市政府或其他國有資本,也不屬於馬明哲。目前單一最大股東是泰國正大集團,深圳市政府的持股平臺深圳投資控股公司是第二大股東。這兩家股東持有的股份比例分別為9.3%和5.3%。平安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及香港聯交所的上市招股說明書中明確表示:公司沒有控股股東,也沒有實際控制人。

換句話說,平安本質上沒有“老闆”。就像馬明哲常說的:“平安姓社會,屬於全體股東。管理層就是打工仔,我們不為某一單個股東服務,而是服務於全體股東。

分散的股權結構,在深圳企業中倒並不稀奇。包括萬科、華為在內一眾深圳起家的民營企業,創始人的個人股權佔比都很小,最明顯的就是公司常常能上各大百強榜,企業的一把手卻都上不了富豪榜。

不過,老闆不是富豪的平安,卻讓一大批員工成了富翁。現在企業治理中所提到的員工持股,激勵計劃,其實是馬明哲創立平安之初就想到的制度,因此平安是最早採用員工合股基金持股的民企之一。

當年,馬明哲將董事會批准的以他持股為主的員工合股基金,分配給了底下近2萬名員工,馬明哲本人在合股基金裡僅持有極少的股權。這樣的分配機制,在2007年平安上市時,讓那批早年一起打拼的員工都成了千萬、百萬富翁。如馬明哲所說,平安屬於全體股東,那麼平安創造的價值與效益亦是。

平安的股權分散,可股東之間的規矩卻做得很好。治理結構上東西方結合,有監事會,還有獨立董事。按照平安的董事會決議,股東無論大小,都必須秉持“三不”原則——不干涉具體業務經營,不派員參與平安經營管理,不與平安發生關聯交易。這樣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就能各司其職,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

有人猜測,馬明哲、王石和任正非等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批民營企業家,在深圳起家前都帶著濃重的國企基因,相比個人利益,他們更在意事業成就、企業發展,個人控股權的事太次要,才得以讓真正的混合所有制經濟逐漸成熟,並且讓這些企業從創立伊始,就已經擁有了現代企業治理的雛形。

不管為何原因,至少現在看,分散的股權制度,最大的好處之一,就是讓一把手們,沒有了財富與利益的束縛,反而能跑得更快、更穩。

敢於吃螃蟹的人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橋頭堡,深圳的改革基因,賦予了紮根在這座城市中的企業,敢試、敢闖的空間與勇氣。

脫胎於中國改革試驗田的蛇口工業區,平安的創新是融入血脈的,從產險發展到如今“金融+科技”雙驅動的綜合金融集團,從過去13個人到如今170多萬名員工,超過20%以上的複合增長率,30年裡,平安做了很多次領跑者,帶領旗下20多家子公司開創了從0到1的突破,也做了很多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平安成立不久,馬明哲就開始有意識地尋求先進企業治理的方法論,這是平安能夠穩坐多個領域頭把交椅的原因之一。在平安內部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要把制度建立在流程上,要把流程建立在系統上。”

1994年,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以近5億元人民幣認購平安10%的股份,相當於平安淨資產逾6倍的價格,平安成為了中國第一家引進外資的金融企業。

資本國際化後的平安,在內部管理與財務治理上得到了外資股東的啟發與建議,也成了境內唯一一家聘請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採用國際會計制度和國際精算師的公司,並願意廣納國際人才,搭建國際化、職業化的團隊。還在匯豐的幫助下,耗資十幾億在上海、四川建立後援中心,提早為防範經營風險做好了準備。

平安的戰略中有“三多”——多幾步、多團隊與多平臺。就是戰略要多看幾步、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與團隊來做。平安明白,中國傳統企業管理理念中的權責對等不可持續,西方現代化企業管理中的制度與體系,才是打造百年基業的方法。

先進的機制與企業治理文化,是平安能夠多次抓住時代機遇、創造時代機會的內生動力。

從市場競爭中打拼過來的平安,是中國金融發展與改革的領軍企業,走過30年,平安又逐步向“金融+科技”雙輪驅動的生態企業轉型,以此提高業務收入的含金量、降低資本消耗,提升效率。

一系列人工智能,包括人臉識別技術、聲紋識別技術、預測AI技術、決策AI技術以及平安區塊鏈等技術,都玩得風生水起,在醫療、房產、汽車、城市建設領域也形成了各自的業務閉環。

馬明哲的理念是:“我主要負責從0到1的創新,從1到N就交給團隊去做。平安從無到有,從產險到壽險,到信託、證券,到陸金所、好醫生、金融壹賬通等30多家子公司,每一個新模式出來,想明白後就開始找團隊,推一把、扶上馬,然後我再開始下一個0到1。”

馬明哲最常說的話就是:“我兩手是空的,專業的事情讓專業的團隊去做,我負責的是平安2到3年後的事情。”不論是1.0的平安,還是3.0的平安,都擁有一個有力、成熟、現代化的管理體制在支撐,確保這艘巨輪的安全運轉。

以前的平安,對標匯豐、花旗等國際金融機構,近幾年的科技轉型與生態建設,亞馬遜、谷歌等互聯網公司成了其學習對象。

從目前平安展示的數據中顯示,這家市場認為是金融機構的集團中,已經擁有了行業裡規模最大的數據平臺和雲平臺,其中大數據科學家超過500人,科技研發人員超過2萬名,擁有金融、醫療專利申請超過3300項,多項技術全球領先。是金融,亦是科技。

馬明哲在年報中提到,如果說過去30年,平安打造的國際領先綜合金融集團這個孤品是“河東”,那麼,站在新起點上,平安要走向“河西”——一個全球領先的科技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