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槐蔭駕好「四輛車」 爲營商環境「綠水青山」保駕護航

齊魯網7月20日訊

济南槐荫驾好“四辆车” 为营商环境“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營商環境的“綠水青山”是招商引資的“金山銀山”,濟南市槐蔭區真心實意為企業提供全程“保姆式”優質服務,打好10項優化營商環境“組合拳”,推動“最多跑一次”服務向“一次辦成”目標轉變,助推36個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項目集中落戶,總投資達215億元,不斷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大力營造在槐蔭區投資放心、興業順心、工作開心、生活舒心的良好營商環境。

駕好“書記直通車”,打通服務企業的“快車道”

實行三級聯動機制,服務網絡全覆蓋。建立區、街道(部門)、村(社區)三級書記直通車工作機制,責任層層落實落地,工作抓實、抓細、抓到位,通過創新“書記抓、抓書記”工作機制,釋放執行強度,激發幹部熱度,提升服務溫度,形成全區服務企業一張網,讓企業家創新創業更加踏實、放心、安心。一是形成重點工作推進直通車。採取“基層書記彙報、區領導點評、區委書記總評”的方式召開。營造比學趕超、爭先創優的濃厚氛圍。二是形成集中懇談直通車。以三級書記面對面交流的方式,瞭解基層情況、聽取公眾意見、解決企業問題,打通阻礙企業發展的“痛點”“堵點”“難點”。三是形成現場辦公直通車。以街道為主體建立問題收集機制,由區級領導召集相關部門現場辦公、現場指導,建立臺賬,跟蹤督查,做到事事有迴音、件件有落實。四是形成聯繫服務直通車。藉助區黨政班子成員包掛街道和區級領導包聯五大主導產業、集中服務企業、到政務服務大廳帶班等制度,傾聽企業和基層呼聲,瞭解社情民意,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五是形成接訪直通車。通過定點接訪、重點約訪、專題接訪、帶案下訪等方式,面對面傾聽群眾、企業的意見,解決合理訴求。通過啟動“書記直通車”,使全區16個街道辦事處、197個村(居)成為自帶動力的車廂,共同發力,把“書記直通車”打造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牽引車”、彙集社情民意的“信息車”、推進重點工作的“指揮車”、服務企業發展的“幸福車”。

济南槐荫驾好“四辆车” 为营商环境“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駕好“小二服務車”,打造多維立體的“服務網”

以新舊動能轉換為契機,以服務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為抓手,深入企業現場指導,主動開展服務對接,以工作人員的“多跑腿”換來企業的“少跑路”,用為民服務、為企業盡心的實際行動,提供全方位“店小二”服務,打造多維立體的“服務網”。2018年槐蔭區共有133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額達2623億元,在項目數與投資總量上達到10年來新高峰。一是構建“網上諮詢、網上核名、網上申報、網上審核、EMS郵寄”線上線下審批流程。緊緊圍繞“只跑一次”、“企業少跑路、讓數據多跑路”等要求,通過減少行政審批、降低准入門檻、提高服務效能等措施,大力促進槐蔭新舊動能轉換,激活創業創新活力,真正實現了企業註冊登記“全程網辦,只跑一次”,走在了全市前列。截至2017年底,槐蔭區市場主體累計58242戶,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9936戶,分別同比增長18.59%和18.03%,在總量、增量上實現“雙增長”。二是出臺相關政策性文件,全面優化營商環境。出臺《關於打造“十最”政務環境助推槐蔭新舊動能轉換的實施意見》、研究制定《關於落實市委市政府深化“一次辦成”改革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實施意見》,把握宏觀方向,為全區營商環境“提質增效”、“添磚加瓦”。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補齊短板,打造“放管服”槐蔭版,切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三是打造更多具有槐蔭特色的示範亮點,加快破解深層次難題,謀劃新舉措、打造新亮點,努力跑出改革加速度。增量房稅證聯辦“531”新模式一窗受理讓群眾得實惠,“馬上就辦+上門服務”使服務再提速,“上門服務有事我來辦”讓群眾更滿意,在部分“領跑”街道實現51項便民業務“我來辦”。46個區直部門(單位)實現零跑腿207項、只跑一次323項、你不用跑我來跑50項,16個街道辦事處實現零跑腿96項、只跑一次1620項、你不用跑我來跑12項。四是成立由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人掛帥的全區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領導小組,圍繞打造“六個環境”和督查考核,設置7個工作組,在政務服務大廳區級領導帶班制度。著手設立全區企業庫,向企業進行行風政風評議,組織聯合明察暗訪組,發現的問題從嚴從快問責處理。對全區的服務窗口工作人員進行愛崗敬業培訓,提升窗口服務水平。增設“優化營商環境”流動紅旗,形成優化營商環境的良好氛圍。

駕好“人才牽引車”,完善推動發展的“助推器”

人才,是企業和社會發展最核心的要素,槐蔭區築巢引鳳,通過引進優秀人才,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一是充分發揮區編辦用編進人“總開關”作用。建立聯繫議事制度,加強與組織、人社等有關部門的溝通對接,優化審批服務流程,搭建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二是舉辦提升“優化營商環境”能力人才政策培訓會。推動各街道、相關職能部門在推進全區營商環境建設中練好“內功”,解讀中央、省、市人才政策、2018年泉城“5150”引才倍增計劃和泉城產業領軍人才支持計劃相關政策、申報流程。三是全面啟動“鴻雁計劃”,幫助企業招攬人才。重點鎖定“四個中心”建設的關鍵領域,組織全區企事業單位,分6批赴北京大學等35所重點高校開展引才對接活動。參會單位共面談人才310人,其中現場達成意向191人,其中碩士14人,本科177人,當場簽約15人。四是全面暢通人才對接渠道。實地走訪了宜家、百聯奧特萊斯等重點企業,開展人力資源調查活動,完善人才信息庫。組織開展人才對接專場招聘會10餘場,提供各類人才崗位3.5萬個。完善人才政策宣傳平臺,深入做好“點對點”服務。申報8家“院士專家基層服務工作站”,引進15名專家深入企業現場指導,解決技術難題50餘項,重點服務項目獲得資助2萬元。五是開展高層次人才分類認定工作,共有符合高層次人才申報條件的222人進行了申報,其中169人審核通過。開設“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服務窗口”,打通人才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駕好“企業交流車”,搭建溝通協調的“連心橋”

加強相關政府部門與企業的溝通,深入瞭解企業現狀,立足企業困境,解決企業難題,暢通政企溝通渠道,完善“親”“清”新型政商關係。一是舉辦槐蔭區優化營商環境懇談會。就槐蔭區重點企業遇到的瓶頸、資本市場下一步發展方向等問題進行探討交流。進一步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引導企業充分利用政府搭建的交流平臺,建立健全政府與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機制。二是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加強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監管和中介服務收費監管,狠抓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增強企業獲得感。三是主動讓企業參與涉企政策性文件的編制,增強涉企文件的針對性與現實性,發揮激發經濟活力的作用。做到思想、情感上與企業互通、直通,企有所求、及時作為,迅速發現、解決問題,最大限度降低實際成本、經濟成本、辦事成本。四是換位思考,主動站在企業的立場,找到最影響企業發展的癥結,給予企業真正需要的幫助。變政府“端菜”為企業“點菜”,變企業“催著辦”為幹部“主動辦”,提高企業代表的話語權與發言權,增加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信任,以真心真情共建政府與企業的“連心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