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改蓮:從我心中流過的小河——讀《梁家河》有感

刘改莲:从我心中流过的小河——读《梁家河》有感

劉改蓮,洛川縣安民中學教師。

七月,被稱為升學季,人們關注的是畢業孩子的成績,談論的是孩子和家長的選擇,孩子迷茫,家長彷徨。我不代畢業班,也沒有畢業的孩子,但也籠罩在這種氛圍中。今天,小雨清除了這種壓抑,辦公室無比安靜。我和腿坐在沙發上,拿起仰慕已久的《梁家河》一書,獨享著閱讀的快感。

梁家河,坐落在陝北延川縣文安驛公社的一個小山溝裡,人口不過1200。在中國的版圖上,它小得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它山青、水秀、樹綠、果紅,以“新農村模範”的形象,吸引著全國各地,乃至海外遊客,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傳奇。習主席說:“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梁家河》一書,以紀實的手法,多視角講述習近平在梁家河插隊的七年歲月,全方位展示梁家河的過去、現在,展望它的未來,深層次解讀打造傳奇的學問所在。

目不轉睛,品讀著,圈點著,《梁家河》,這條潺潺流動的小河,以潤物細無聲的魅力,滋潤著我乾涸的心田,震撼著我好久不起波瀾的心靈。我幾次淚眼婆娑,我幾次拍案叫絕。我情不知何起,如此而深!

我是陝北人,書中所描述的梁家河艱難的過去,我是略知一二的:觸目驚心的蒼黃,難以想象的乾旱,“滾滾黃塵提醒人們,這些山峁多麼飢渴”,特有的地形地貌,溝連著溝,山接著山,溝溝峁峁,梁梁渠渠;我是六零後,書中所講述的梁家河貧困的生活,我也是熟悉的:缺衣少食,吃水要到溝裡挑,莊稼要到山上種,“還是糠菜半年糧”,有些人甚至被逼背井離鄉去討飯。貧困、飢餓時時向人們發出挑戰。就在這樣的狀況下,來自大城市的知情們闖進了梁家河。

梁家河,以最大的熱情接納了過慣了豐衣足食生活的城裡孩子:他們以最奢侈的飯菜——“抿節”,給這些特別的客人接風洗塵,他們以最豪華的大餐“蒸碗”——給這些特別的客人最驚喜的新年,他們以最寬敞的住處“獨立的院落”給洋娃娃們溫暖的家,他們以憨厚和體諒給這些“黑五類”後代最大的包容,他們以讚賞和信任給了這些學生最大的真誠和自信,他們以埋頭苦幹和任勞任怨的精神給了這些孩子最大的動力和幹勁。這些生活在貧瘠土地上的善良的人們,在生死考驗面前,在生活無比艱難的迷茫中,卻讓這些揹負沉重精神壓力的羽翼還未豐滿的孩子們有了“賓至如歸”感覺。

梁家河,讓我明白了:哪裡是最廣闊的舞臺!誰是最可依靠的人!陝北這塊厚實的黃土地,它有最寬闊的胸懷,它有最豐厚的滋養,它是青年人成長的天空和舞臺。陝北人民,這些最樸實善良的人們,他們有著最溫暖的情懷,他們有著最無私的大愛,他們是青年人成長的後盾和力量。

這些涉世未深的城裡娃娃們,在這個陌生的小山溝裡,在這塊厚實的黃土地上,儘管遭遇殘酷的現實與美好的理想的嚴重矛盾,但他們還是被感化著,成長著,改變著。他們學會了思考,正如習近平說:“生存還是毀滅,我掙扎在這樣的追問中。”最後使習近平下定了“紮根農村,紮根一輩子”的決心。

習近平找到了留下來的法寶“團結觀”,他發生著脫胎換骨的改變:他努力適應著農村艱苦的環境,他關心著村裡的每一位弱者,他教給人們生活技能,他引導村民讀書,為他們打開通往大千世界的窗子;他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存本領,使自己完全融入到這個小山村中。他在繁重的勞動之餘,如飢似渴地讀書、學習,提升自己,修身養性,儲備力量。他以最大的幹勁投入到生產勞動中,與貧窮做著頑強的鬥爭。他以初生牛犢的膽識當上了梁家河的書記,他以史無前例的開拓精神,為村子修河壩,帶領鄉親建造沼氣池、打甜井,他前瞻性地把自己的獎品三輪摩托車換成了鋼磨和手扶拖拉機,他在村子辦起來磨坊、鐵業社、代銷點、縫紉社、菜園,解決了人們的後顧之憂,大大解放路生產力,改變著農村的生活面貌。他以八次寫申請書的決心入了團,他以十次遞交申請的執著通過了黨組織的考驗,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梁家河,這個明亮的燈塔,使年輕的習近平他們處在人生迷茫時,尋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和目標;也是梁家河,這座無名的學校,使渴望成長的青年,尋到到了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更是梁家河,這個響亮的號角,激發了充滿活力的青年們奮鬥的熱情。習近平說:“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作為一個人民的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了我不變的信念:我要為人民做事。”陝北,梁家河讓習近平成長為一顆風雨撼不動的大樹,給他鑄進了深深的人民情懷。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梁家河,就是橫亙在習近平面前的大山,是留守還是逃離?是生存還是毀滅?是堅持還是妥協?是註定平凡還是爭取偉大?年輕的習近平選擇的是後者,他選擇了奮鬥,他立下了凌雲之志:實實在在為人民做事。蘇軾說過“此心安處是吾鄉”,習近平是把心放在了人民中了。這樣的面對,這樣的選擇,這樣的追求,給今天浮躁、迷茫、沒有追求的人們上了最深刻、最感動的一課!

七年,習近平完全成了一個農民。他深愛梁家河:“腳踏在大地上,置身於人民群眾中,會使你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他捨不得梁家河,他說:“當年我走了,但把心留在了這裡。”他常常牽掛著這個小山村,日理萬機中一次次親自給鄉親們回信;他心中烙上了一串串土氣的小名,他真心實意地為有困難的農民朋友排憂解難,他甚至還記著那個有智障的靈娃;他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常回家看看,兩次重回梁家河,並把自己的婆姨帶回來,讓親人們看看;他沒有遺忘地道的陝北方言,“你解下解不下”,展示他的農民情懷;他欣賞著梁家河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發自肺腑地笑了;他心懷著對梁家河更加美好的未來,給每戶帶來了必需品。陝北是根,延安是魂。再次告別梁家河,他拒絕了鄉親們贈送的所有土特產,還給他們留下了飯錢,兩袖清風,廉潔自律。他對他的第二故鄉“一往情深深幾許”,一步三回首,直到熟悉的一草一木退出他的視線。

“無論我走到哪裡,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這是人民公僕“樹高千尺也不能忘根”的感恩;“當幹部的,身上要留泥土味”,這是中國共產黨黨員“綠葉對根”的情懷;“人來到世上,就是要為人類辦好事”,這是人民領袖“放眼全世界”的理想境界。

梁家河,這個不起眼的小山村,默默延續著習近平倡導的作風,默默繼續著改變;這裡的人們,以對黨無比忠誠的信念,退耕還林,聯產承包,實幹巧幹奔向小康;這裡的一山一水,都展示著民族夢想的藍圖。梁家河的人們,他們以前所未有的自豪感,紮根在這厚實的土地上,向全世界講述著他們的美好生活,分享著他們幸福的秘訣:“聽近平的,沒錯!”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個響亮的誓言:“用總書記的話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他們把“中國夢”繡在了青山綠水中,繡在了鳥語花香中,繡在了蝶飛蜂繞中,繡在了鄉村文化旅遊的構想中,繡在了心中。梁家河,成為每一個懷揣夢想、甘於奉獻的青年人的嚮往之地,更是無數砥礪前行的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

讀完《梁家河》,掩卷閉目,一股涓涓細流還在我的心間悠悠流動,她滋潤了我乾涸的思緒,平靜了我浮躁的靈魂,給我沉澱下很多精神食糧:特別是終身學習的習慣,克服困難的意志,埋頭苦幹的作風,永不放棄理想的執著,為實現中國夢奮鬥的決心。

梁家河,這條小河,可以讓人們在繁忙焦灼的七月,面對選擇不迷茫,砥礪前行有方向。

刘改莲:从我心中流过的小河——读《梁家河》有感

主張尊師重教 倡導快樂工作

引領健康生活 服務職業發展

延安教職工的精神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