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忆故园

文: 漫舞秋风

青砖黛瓦忆故园

在陆海空的几个军群里,在沙沙的大院孩子公众号里,许多人问我,也在互相询问:你是哪个部队大院的?

是啊!我是哪个大院的?

许多人同我一样,家在哪里?天南海北。住在哪里?部队大院。哪个大院?何止一个呀!

这个家是随着老爸脚步移动的,人走家搬,他去哪里,一家人就随他去哪。

一纸命令去了东,一纸命令又去了西,流动的住所,飘荡的足迹。

空军是人员调动调配比较频繁的一个军种,干部在大区内调整,跨区就职是常有的事。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空军大部都集中在辽宁安东(今丹东)一线。当时空军的大部分作战飞机在这里,中朝空军联合指挥部也在这里,苏联援朝的一个歼击机师和一个指挥所也在这里。

这一线汇聚了四道沟(空二军军部),浪头场站,大东沟场站,大堡场站,大孤山场站五个大院。

在这里出生了一大批以国字,军字,东字,朝字,翔字,强字,莎,娜,莉,娅,苏字号命名的娃。

父辈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把对祖国的忠诚,对军队的热爱倾注到襁褓中的你,我,他,她,直接就用红色给包裹起来了。

不是吗?

看看当时哪一家没有红毯子,红帽子,红鞋,红肚兜。

许多女孩子的名字中也都有这个红字!

这基因除了遗传,真的还是有物质的熏染。

抬头仰望是红色的国旗,军旗,老爸的随身手枪也是用红绸子裹起来的呀!后来又戴上了红领巾,再后来的后来,又戴上了红领章红帽徽。

当时空军各个师轮战,家属基本都居住在这五个大院内。相识,互动,通融,有了初伴的发小。抗美援朝结束后,空军部队扩编,大家就此又去相识,相交新的伙伴,入住新的大院。

大院的划定,有些是以部队为基础的,这个部队一直就在这个大院,营房固定,部队稳定,没动过。

有些是以大院为基础的,领帅机关,院校,基地。

航空兵部队满天飞,师团的住房都是由各基地,场站提供的,调到哪住到哪。所以,空军飞行部队的子女经历过N多个大院,哪哪的都能沾上边,也就不足为怪了。

象空十六师是空军最早建立的几个师之一,这个师出了曹双明,于振武两位空军司令,这个师几乎驻遍辽宁,吉林,福建主要的机场大院。

大院子女聚会往往以十六师为主,但是与所驻过的基地,场站也都有密切的联系。同住一个大院,同在一所学校上学,这种融合汇成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大院子女!

每每的到了一地,我都会与同行的人或当地的人说,我在这里住过,我在这个地方上过学,我在这个地方度过我的童年,少年!

从上学开始或穿上军装开始,经常会有人问:你是哪儿的人?我们是哪儿的呀?

如果说有真正意义上的老家,那就是----部队!

我们少有乡土观念,履历表上的籍贯只是老爸的根基,那些地名看着熟悉讲起来陌生。大院中孩童玩伴发小的姓氏名讳,能像连队点名一样张口即出,但是父母老家中的叔伯姨表,辈分排序,长幼称谓真是有点分不清,辨不明,费劲,蒙圈!

不敢数典忘祖,但老祖宗真的是少见或没见过。

不再征伐了,但是他们依旧愿意回忆过往,如同我们的现在。

不再排兵布阵了,但是他们依旧关注着祖国的边关,海洋,蓝天。大院群中的许多人也都退了,但是他们依旧关注着,

住过的大院,服役过的部队。随父辈走过的,自己走过的,祖国的山山水水,回想着儿时的伙伴,军旅中的战友,自己一生的经历。

刘郎别蓬山,此去经年,便是归去,却不曾忘了来时的路。心之所向,梦之所往,重入故园。营院变迁,寻常陌路,也是青梅竹马,一叶一木,相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