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讓別人依賴,是不道德的

這兩天看到了張小龍的演講,他在演講中提到,微信作為一個產品,選擇不做過多活動去感動用戶帶來流量,因為他認為

“故意去感動一個人是不尊重他的表現”。

那天在地鐵上看到一個小姑娘,在給家裡人打電話,說了一句,我挺好的,就突然掛斷了電話,快速的發了一條信息,然後將手機調暗,默默的流淚。

喬爸猜,這應該又是一個遠離家鄉來北京工作的,工作的不順心,卻不忍讓父母擔心。

因為喬爸也有個女兒,如果有一天,女兒在外工作,自己也是不願讓孩子受半分委屈的,如果知道孩子會在地鐵上哭,大多數的父母都會勸孩子回家吧。

但這樣真的對嗎?

其實有的時候,是我們的錯,我們給了孩子太多依賴的機會,給了孩子太多的感動,孩子把我們當成了後路,逐漸變得不會思考。

有人說,你這不就是說的孩子的獨立性問題嗎?孩子長大了就自然而然有獨立性了,還真不是,如果你說的是孩子可以自己一個人住就是獨立,那其實咱們說的不是一個話題。

喬爸今天想說的是,

因為你註定不能一直停留在別人的生命裡,所以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對身邊的人,對自己的另一半,對自己的孩子負責。

隨便讓別人依賴,是不道德的

不要一直讓孩子依賴

這是第一點喬爸想和父母說的,我們一直教導孩子樂觀,不論遇到什麼,至少父母還在你的身後。

這其實是很危險的信號,一次失敗,父母在身後,二次,三次失敗,父母都在身後,年幼的孩子是不會從之前的失敗吸取教訓的,你一次次的支持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了惰性,認為,既然犯錯和失敗沒有任何代價,那麼做事就可以不計後果了。

一直給孩子希望,也是一種變相的溺愛。

同事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她的姐姐家孩子,就是典型的這樣一個情況,第一次欺負同班同學,孩子本來很害怕家長會教訓自己,畢竟,老師找自己的媽媽單獨談話了。

但是姐姐回家之後,秉著孩子要自然成長,不要過多幹涉的原則,只是說了幾句,並沒有過多的苛責,第二次,主任找談話,她對孩子說,要主動承認錯誤,不要害怕,還有媽媽呢!第三次,校長找談話,孩子因為在學校打架,把另一個孩子打成了腦震盪,孩子因此差點進監獄,但她也如是說。

同事看的也很生氣,正是因為在第一次孩子犯錯的時候,就給予了寬容和希望。母親像站隊一樣,堅定的支持著自己的孩子,成為了孩子的後路。

其實這個例子並不極端,就像前兩天的父親在網上聲討拿走自己全部積蓄的孩子一樣,孩子對父親過度依賴,哪怕在最困難的時期都不曾讓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絲的委屈。

但這樣的孩子就是不再會有承受挫折的能力,他們也不會為了任何一件事情而焦慮,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父母一直會在自己的身後,不論自己做的如何。

給孩子依賴感,確實這一定程度上會是孩子在困難時期堅持的理由,但是一直給孩子希望和寬容,最終只能讓孩子不思進取,懶得去思考與自我成長。

成為了後路,也成為了負擔

都市中的人,包括你我,都會有這樣的問題,一旦對別人產生了依賴,似乎就成為了人生重量的一部分,依賴除了是一種行為,更是代表了人的情感,過度的對他人依賴,會讓人變得恐懼,不敢接受,也不敢努力。

為什麼?

有兩點原因:

①當對他人依賴太多,對自己的能力的認知會有侷限,認為自己一個人是無法單獨做事的。

②如果一旦接受,或者一旦行動,就再也無法為自己找藉口,對依賴的人承受著心理負擔,認為“如果做不到,就會對不起。。。”

可能家長不認為讓孩子依賴就會讓孩子產生心理上的負擔,那邊就讓咱們重新回到小時候,父母每天都會輔導自己的功課,每天接送自己上下學,但是有一次沒考好,這個時候其實特別想讓父母對自己吼一下,但是因為害怕你內心對自己過多的自責,父母並沒有說你,而你因為內心的愧疚,一直累積著,造成了你之後每一次的考試,都成為了負擔。

時間長了之後,孩子就會害怕努力,害怕結果讓他人失望,心中默認自己不夠好。

我們在許多不必要的事物上過度付出,過度給了孩子希望和依賴,成了孩子的後路,導致我們的孩子不能成功劃分好自己與家庭的邊界,在家庭與外界環境中找不到自我位置,常常會自我懷疑和失望,這種環境下形成的自我認知也是破碎的。

隨便讓別人依賴,是不道德的

好的父母,要學會對孩子“狠”一點

對自己的孩子狠一點,讓孩子少點對自己的依賴,有自己成長和獨立思考的空間。從自身做起,不再給孩子過多的驚喜和寬容,在遇到困難或者挫折時,不是第一時間求助於你,而是自己想辦法解決,下次如何做的更好。給孩子指導和方法,但並不參與到他的生活之中。

對孩子狠,也並非所說對孩子絕對無情,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同時要教會孩子如何確定自己是否需要幫助,而不是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也不去求助,讓孩子也懂得,你可以求助的對象也是你自己的能力。

喬爸說的這兩點,其實都是表面上的方法,源頭還是你的內心。

為什麼我們會讓孩子依賴?因為一定程度上,我們自己也在享受著這種被需要感。

喬爸見過有的媽媽,在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擔心孩子會哭,離不開自己,但孩子往往就哭兩天,其他時間哭的,反而是媽媽們。

因為孩子對自己沒有了那麼多的依賴,心理上的落差會很長時間不能平復,往往會做出一些挽留孩子以來自己的動作。而當孩子重新依賴上自己之後,又會因為不能夠給孩子提供長時間的依賴,或者提供了過多的依賴,而對孩子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就像上文所說,家庭與社會界限的不明確,導致孩子認知的不完整。

除了對孩子之外,生活中人與人的相處之道也是如此,給別人過多的驚喜,或者過多的讓他人依賴,當你不能一直給他人提供一些你讓他人依賴的便利時,會給他人一種失望感。

而當你失去他人的依賴時,你的內心也會不平衡,不利於兩人之間的關係長期發展,朋友是如此,夫妻是如此,父子或母子之間亦是如此。

所以說,不要讓孩子輕易的對你產生依賴,這是一種道德,因為你註定無法負責他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