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要的,不過是和你肩並肩

其實孩子想和我們做朋友,但是我們卻斷了自己的後路。

家長習慣做孩子的差評師

曾經看過一個外國的視頻,主持人讓孩子分別不知道的情況下評價彼此自己的媽媽,媽媽們都覺得自己不合格,但卻沒想到,孩子給媽媽的評價清一色都是:

我媽媽是個很厲害的人

我媽媽雖然脾氣不好,但是我很愛她。

孩子想要的,不過是和你肩並肩

孩子想要的,不過是和你肩並肩

孩子想要的,不過是和你肩並肩

孩子想要的,不過是和你肩並肩

你看,在孩子眼裡父母都是完美的,然而在父母眼裡孩子卻做什麼都是錯的。

Legal High裡的律師古美門就是典型的例子,從小時候開始,父親就對他的要求十分嚴格,每一次的犯錯,父親從來就只會堅決的讓他道歉。

基本上形成了一種“兒子都是錯的”的固定思維模式,而且他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就是:你根本就什麼都不懂。

孩子想要的,不過是和你肩並肩

在後來的一次父子倆的法庭對決中,他們依然就一個問題針鋒相對,父親仍然以一種看不起的態度,認為古美門不配做一個律師。

本來是想要求孩子嚴格上進,卻因為錯誤的方式,一直強調孩子的錯誤,變成了孩子的敵人,以至於古美門為了報復父親,選擇了和父親處於對立面的職業。

你總是在說“我把全部都給了孩子,怎麼他就這麼不知道感恩呢?”

但你想沒想過,其實孩子的內心也在反問你“我明明是你的孩子,為什麼我做什麼你都看我不順眼呢?”

“一切為孩子著想,怎麼就養了一個敵人?”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父母只會給孩子壓力,逼他們學習,從來都不會關心孩子、理解孩子?

答主是個匿名用戶他說:

暑假留校考研,被短信通知一定要看微信分享。心態崩了,如果以後都是這種“好心叮囑”,屏蔽也罷。

孩子想要的,不過是和你肩並肩

父母的本意應該是想給孩子心靈雞湯的,但是在孩子看來,你這樣的叮囑,不過就是不信任他,我在之前的文章有提到:孩子不耐煩,沒錯。

為什麼你越教育,孩子反而做的越不好?

除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你是否也問過自己,你這樣的不放心和叮囑,

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做什麼都不行,是不被信任的。

孩子想要的,不過是和你肩並肩

你想一想,為什麼孩子更願意在網絡的世界表達自己,更願意和同伴的同學交流?

並非你簡單的認為你和孩子之間有代溝,而是因為你對孩子的不信任,也而失去了孩子對你的信任。

這樣,就算孩子長大之後,理解了你的苦心,但是也找不回你和孩子之間的信任。

孩子知錯了,不過是想要你一個安慰

前兩天在小區聽見一個阿姨對自己女兒的抱怨,孩子又掛了她的電話,問及原因,原來是孩子的火車沒趕上,她心急之下就教育了孩子幾句,內容大概就是:

你下回早點啊,說了多少遍了,犯錯了就別找藉口,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聽完,我大概就清楚了她女兒掛電話的原因,其實她女兒也清楚犯錯是自己的原因,給媽媽打電話只不過是想求個安慰,撒個嬌,而她卻一本正經的教育起來,女兒當然不願意聽。

我把原因告訴阿姨之後,阿姨說,我不過是為了她好,我也不是她敵人,她還是不夠了解我。

我沒再說什麼,再說下去就會控制不住自己給阿姨上一堂教育課了。

孩子想要的,不過是和你肩並肩

人在失意或犯錯的時候,其實內心已經充斥著愧疚感,他們想聽的,不過是身邊人的關心,安慰甚至是哈哈大笑也好,而你,卻把任何事情都當成了教育孩子的機會。

下一次孩子再犯錯的時候,你要試著先安慰孩子,再去解決問題,這其實在心理上稱之為“共情”。

試想一下,假設你今天遇到了工作上的不順,有兩種回答在家裡等你:

第一種:你要努力 啊,你在這難過也沒用,浪費時間。

第二種:沒關係 ,我會一直在你身邊的。

你會更喜歡聽那個?

你犧牲的,不是孩子想要的

在網絡上無意中看到了一個朋友的日誌,大概更新的是有雙相情感障礙兒子的病情和家人的生活。

日誌的片段中,他和家人一直在陪兒子,盡心盡力,彷彿他的生活一切都為了孩子著想,

工作也遷就孩子,生活上也遷就孩子

但是他仍然強迫孩子上學,在孩子極度不情願的情況下,做出了他認為對的選擇,結果最後,孩子因為精神上的壓力,最終住進了醫院,無緣高考。

孩子想要的,不過是和你肩並肩

其實這和偶像劇的橋段很像。

男主角不想繼承家業,而這時男主的媽媽會採取一切摧毀男主精神的事讓他心力交瘁,最終不得不繼承家業。

男主的媽媽認為自己做對了,但對於男主來說,這是一生中最痛苦且不堪回首的記憶。

所以,你總在以你的角度出發,給你認為孩子最好的,孩子自然不會領情。

於是你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習慣做孩子的差評師,不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本來想和你撒嬌,但得到的卻是你的教育和不耐煩。

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第一任朋友。

孩子想要的,不過是和你肩並肩

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時,他認識的只有你一個,他把你當成身邊最親密的人,而你卻在他最需要讚美和鼓勵的時候,選擇了做他的“教育者”而非朋友。

你總是站在成人的制高點上,說著“我走過的路比你吃過的米都多”,你自己斷了做孩子朋友的後路。

你看了那麼多的教育文章,怎麼就不能明白,孩子所需要的,有時只是簡單的鼓勵和安慰,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教導。

孩子想要的,不過是和你肩並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