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變天:資本羣雄割據,強者適者生存

資本的爭先追逐,將便利店行業推上了風口,看似風光的背後,卻改變不了便利店低客單、體量小和依賴選址等等一系列生存問題。業內人士認為:四五年內,便利店行業必將迎來新一輪的併購、整合以及淘汰出局,整個行業已然進入一條加速賽道。

資本湧入,群雄割據

“以前走在路上,看見的都是夫妻商店、菸酒超市,而現在,大街小巷最多的是便利店。”李女士篤定地對筆者說。

即使是在濟南這樣的二線城市,便利店的發展也不容小覷。三年之前,濟南的便利店幾乎是統一銀座的天下,現在卻不一樣了,隨著資本的爭先湧入,濟南街頭的便利店如雨後春筍一般,快速發展。

便利店變天:資本群雄割據,強者適者生存

就在兩週前,李女士發現上下班的路上新開張了一家訊貓智能便利店,而同樣的店面在李女士所居住的小區底商群裡也有一家。“像訊貓智能便利店這樣的社區便利店實用性還是非常大的,平時我買菜都會去那裡,他們店裡還提供家電修理、家政服務等,去年過年的時候,我們家大掃除就是通過他們便利店找到家政人員,很是方便。”

以李女士居住地為圓心,三個並排小區底商的便利店包括統一銀座、訊貓智能便利店、世紀華聯,再往外擴展兩條街道,還能看到京東便利店的身影。步行半小時的路程內,幾乎囊括了市內主流便利店類型。

新店出現總伴隨著連鎖反應,眼下,伴隨資本的湧入,便利店行業形成了群雄割據的局面。相關人士分析:現在的便利店從定位上分別面向老年人、上班族、學生或者白領,形成了頭部、區域龍頭、國資與非主業品牌。在這些品牌之間,一場沒有硝煙的客源爭奪戰一觸即發,不可能等市場飽和再去搶地盤,唯有在這之前壓制對手,搶佔市場。

紛紛加盟,喜憂參半

耐人尋味的是,筆者走訪了李女士家周邊幾家便利店,每家店都對外宣稱生意沒受損,甚至有一家還告訴筆者“客人變多了”。不過現實是,顧客總量只有這麼大,彼漲必然此消。

李女士告訴筆者:“本來,小區附近還有一家便利店的,開業時活動力度也非常大,但幹了不到半年,店面就被一家快餐店取代了。”

根據《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的便利店行業增速達到23%,市場超過10萬家門店,銷售額超過1900億元。便利店因面積小、密度大、距離用戶最近、高頻消費、對於電商抗擊力強等特點,得以在零售市場異軍突起。但是,龐大的市場缺口使得大量資本紛紛湧入,投資者盲目圈地,反而造成了一些反向效果。有的投資者在根本不瞭解行業背景的情況下盲目加盟,因經營不當,反而成為跌落風口的人。

耕耘爬坡,多方嘗試

如今,大多數消費者已不認可傳統便利店的經營模式,最起碼要有蔬果肉類才會經常光顧。更多增值服務的接入,使得便利店的經營模式愈加複合化。

在便利店增值服務這一領域,日本無疑是世界上最成熟的國度,其能夠提供的服務涉及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當消費者產生除了“購物”外的生活需求時,也能馬上想到便利店。在日本當地,通過調查顧客進入便利店的目的發現,除了購買商品這一主要目的,同時還有其他目的(如廁、ATM取款、打印、繳費等)。其中,單純為了購買商品進入便利店的比例只有20%。這更加說明便利店在日本已經不僅只是一個售賣商品的地方,更多充當起便利居民生活起居的一個角色。

便利店變天:資本群雄割據,強者適者生存

而在中國,類似的便利店也有很多。雲媒股份旗下訊貓智能便利店就把更多的社區便民服務鏈接進店面,諸如代收快遞、家政服務、免費送貨、代繳話費等服務已成為標配,並通過線上和線下的協同發展,構建起 “15分鐘生活圈”,極大地方便了周圍居民的生活。

相關人士分析:保守的老品牌萎縮,日系和本土新品牌躍居而上,使更多國產便利店開始尋找日本模式之外的可能。在商品同質化的情況下,未來便利店需要著力發展個性化服務項目,更貼近生活,而不止步於銷售,方能借風口之力,扶搖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