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涨价,世界杯该不该“背锅”?

小龙虾涨价,世界杯该不该“背锅”?

小龙虾、世界杯与拆违

华说

知道小龙虾火,不知道火成这个样子。

上周六早上,夫人去附近的小菜场买菜,去之前说要买点小龙虾回来,自己做一道“盐水小龙虾”,回来的时候却不见小龙虾的踪影。问其原因,答曰:卖小龙虾的水产老板说,这段时间一直没有进货,因为价格太贵了,批发价就要25元一斤,拿过来卖不掉,所以不卖了。

价格太高卖不动故而不进货,对这个水产小贩而言,实在是正常不过的决定。然而,这稀松平常的举动,是澄清一个糊涂观念的鲜活的好例子。长久以来——刻下亦是如此,每逢物价上涨,人们大抵会条件反射般地甩锅于“无奸不商”,指责他们层层加价导致物价上涨。这成见或者偏见的发生,源自于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商家的定价,是成本+利润=市价。不难明白,按照这定价公式的逻辑,很容易推导出商家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幕后黑手的结论。虽然看上去逻辑井然,但很可惜,这定价公式是错了,因为它忘记了最为基本的一点:商家卖东西,不是想定什么价就可以定什么价的,最关键的,是要过消费者这一关的。小菜场的水产摊贩为什么不敢进货?因为他知道,价格高卖不掉,过不了消费者这一关,他是要蚀本的。如果真的可以按照“成本+利润=市价”的公式定价,他有什么可以犹豫和疑虑的呢?闭着眼睛在批发价上加上自己的利润不就行了么?!他为什么不敢进货?因为市价不是他决定的,恰恰相反,他是看着市价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市价-成本=利润。如果无利可图,不做为上也。很显然,水产小贩知道,面对着小菜场的顾客,25元一斤批发价的进货成本,这生意无钱可赚,当然意兴阑珊了。

这水产小贩的行为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区区在下来了兴趣,第二天骑了自行车到四周的几家菜场转了一圈,果不其然,菜场上有小龙虾出售的水产摊位少之又少。印象之中,去年这个时候,售卖小龙虾的摊位很多,而且按照规格大小放在大小不一的塑料盆里,占据着摊位的中心位置。今年则大异其趣,有小龙虾出售的水产摊位数量大为减少,即便有小龙虾售卖的摊位,可售的小龙虾数量也非常少,而且偏于摊位一隅,价格也高。问了两家,一家报价30元一斤,另一价报价35元一斤。

发生了什么事情?首先想到了刻下炙手可热的世界杯。世界杯开幕之前,10万小龙虾“出征”俄罗斯世界杯的消息,被舆论炒得犹如烈火烹油;外卖平台当然也不甘寂寞,争先恐后地发布“大数据”,这家说世界杯开幕三小时卖出135万只小龙虾,那家说世界开幕后夜宵时段小龙虾的订单量环比增长了41%,交易额环比增长了52%;“小龙虾+啤酒”,则据说已经成为今夏饭店的主打品类。这些五花八门的消息汇聚在一起,得到的结论是,因为世界杯来临,小龙虾需求大盛,带来价格上涨。进货价格的上涨,最终导致小菜场里的水产小贩不卖小龙虾了。

但世界杯果真是如此大的威力么?区区在下不太相信,毕竟,小龙虾已经火了多年,即便没有世界杯,此刻现在也是消费的旺季。打电话给在一家大型水产市场工作的朋友,朋友提供的一则信息,给出了真正的答案:小龙虾缺货。他说,小龙虾的捕捞销售已经进入尾声,市场交易量大幅减少,最高峰的时候,运到市场的小龙虾每天有 10辆大卡车,现在只有2辆大卡车了。相比往年,今年小龙虾上市特别早,是近十年来最早的一年。上市早,市场存量消耗殆尽,需求有增无减,是当下价格高企的真正原因所在。

奇怪的是,朋友提供的市场价格行情非常平稳,6月以来,批发价维持在每公斤40-50元。为什么会这样?我的解释,是因为提供价格信息的,都是大经销商,有着固定的客户——饭店、龙虾馆,彼此形成了长期合作的关系。为了免去每天议价的麻烦,会签订一个长协价格,即事先约定一个价格,然后在一段时间内,不管市场上的小龙虾价格是涨还是跌,均以事先约定的价格结算,因而不受短期供需变化的影响。

小菜场的顾客和饭店、龙虾馆的主顾是不同的消费群体。小菜场的顾客以中老年“马大嫂”为主,世界杯对他们消费需求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去饭店、龙虾馆吃小龙虾年轻人居多,不管是爱看球的真球迷还是凑热闹的伪球迷,世界杯对他们消费需求的影响则不能忽视。没有疑问,有没有世界杯,譬如说去年的今日和今年的此时,饭店、龙虾馆的小龙虾生意大不相同,今年肯定要比去年好。显而易见,相比“马大嫂”, 这些真球迷和伪球迷愿意为小龙虾支付更高的价格。这是小菜场少见小龙虾而饭店不缺乏供应的原因。

对这个城市而言,还需要补加一个局限。在持续了两年多的大力度“拆违”—— 拆除违章建筑之后,路边的无证无照的小店以及大排档,大面积地消失乃是绝迹了。那里,曾经是吃货们大快朵颐的所在,也是小龙虾消费的重点场所,也是饭店的有力竞争者。随着它们的消失,饭店面对的竞争压力大幅减少,定价的话语权随之上升。四年一度的世界杯来了,竞争者大量减少,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美好的夏天。

2018/6/2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