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這座颱風之盾,在福州人民心中成神!

“八郡河山閩故國,雙門樓閣宋行都”

這首《冶山懷古》所描述的風景正是福州鎮海樓,為明代閩中十才子之一的陳亮所寫;

福州鎮海樓原來建在鼓樓屏山山頂。

屏山在福州舊城正北,是福州“三山”之一,越王時在山麓建故都,所以又名越王山。屏山有鎮海樓,烏山有烏塔,于山有白塔,形成“三山兩塔一座樓”。

城事︱這座颱風之盾,在福州人民心中成神!

三山兩塔一座樓

鎮海樓

北倚北峰,南有五虎山為案,東襯鼓山,西託旗山。烏龍,白龍雙江如玉帶環腰。正是“東西屹立兩浮屠,百里臺江似帶纖”之景。

與杭州吳山、廣州越秀山的鎮海樓齊名,為江南三大鎮海樓之一。

城事︱這座颱風之盾,在福州人民心中成神!

1915年之前的鎮海樓

鎮海樓始建於明初,那時福州常有海患,為了防禦倭寇的入侵,也為了城市的發展。

明洪武四年(1371年)駙馬都尉王恭負責砌築石城,建福州城府;

這位軍事家,將北段城牆由梁夾城的沿山而築改為跨屏山而築,在福州城無險可守的城北,設置了人造天險,而且居高臨下俯視城北平洋;並在山頂建造“樣樓”,作為各城門門樓的榜樣。

樓前右側有七星罡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築此樓以寓北斗之水厭火祥之意,保佑全城平安。

樓以鎮海名,工在樓意在海,為城北的標誌。

也是福州文人雅士的聚集地"無諸城北樣樓開,萬井煙花拂檻回",正是鎮海樓督建者王恭所留。

《榕城考古略》:明初,跨山築城,建樓於其上,曰樣樓,今更名鎮海樓。上祀真武。

城事︱這座颱風之盾,在福州人民心中成神!

鎮海樓老照片,可見城牆和七星缸

如今,在南門兜于山腳下,還保留有一段明福州府城的城牆,成為歷史的見證。

“樣樓觀海”曾是福州西湖外八景之一

古早前,福州的城事規模小,登樣樓可以遠瞰閩江口乃至東海;

過去海船夜航進閩江口,都以此樓為航標。

清代謝章鋌在光緒年間《重建鎮海樓記》中道:嗟吁,海風叫嘯,海水飛揚,登斯樓也,其忍負中流砥柱之心哉。

歷史上,鎮海樓屢建屢毀

六百多年間,經歷三次雷擊,兩次失火,一次被大風颳倒,兩次原因不明的倒塌,但鎮海樓被做為"太平盛世"的象徵,所以屢毀屢建不絕於世。

城事︱這座颱風之盾,在福州人民心中成神!

1929-1930年左右的鎮海樓

其實王恭也可能是個勘輿家,他為福州城建造了一座風水樓。

鎮海樓,坐北朝南,坐壬向丙兼亥巳二分。而福州水口為乙辰,也是合楊公風水龍水同卦之理。

關於鎮海樓為風水樓的說法一直不絕於耳,而有關鎮海樓“風水”特殊事蹟更是於史有載;

鎮海樓既為“樣樓”,其規制就有嚴格的規定,規制不能隨加變更。

據清謝章鍵《重建鎮海樓碑記》寫:“高卑廣狹,尺寸皆有規制:高六丈有三尺,或曰五丈有九尺;深七丈有二尺;廣十三丈有七尺,繞以周,厚五尺有三寸。自明以來迭毀迭修。”但基本皆如制。“會城以越王山為靠山。樣樓建於靠山之巔,海泊往來,以為昏夜進口之望頭,又可堵北峽破缺之煞氣。”所以稱“鎮海樓”。做為雙重風水意向的鎮海樓,既昭示閩人征服海洋的雄心壯志,又障北山之缺。

清代咸豐十年(1860年)鎮海樓樓遭雷擊之後數月重建,可能是因為資金緊缺,寬度縮減了三尺,僅30餘年便坍塌,算是鎮海樓史上短命的一回。官府與民間迷信地認為這是規定的尺寸被改變造成的。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建造恢復舊制"尺無所短,寸有所長",暗示這樓的建造尺寸與舊制誤差不超過一尺。

明董應舉《省城山川議》:“省城自龍腰過脈,建起為樣樓山,再建為屏山。布政司山,中藏三山,為孕育地,乃自上分宗,西行一支,轉結烏石,橫度平遠,以收其靈秀,此城內山之定局也。龍腰最微最貴,此一城之命脈,不可不保護,妄鑿盜埋,法誠宜禁。”“若論省城水法:龍腰東北諸山之水,匯於溪,送入湯水關;龍腰西北諸山之水,匯於湖,送入北水關:此二送龍水也。最妙洪、臺二江之水,挾潮繞入西水關,環注而東;而海潮又自水部門直入,環注城中,與送龍水會,進以鍾其美,退以流其惡,最為吉利。從來有水關而無閘限,亦不閉塞者,以潮汐往來,非若他處有出無入之水,虞其漏洩也。”

由此可見福州的龍脈在龍腰和屏山一帶,鎮海樓北靠著北峰,南邊有五虎山,東邊有鼓山,西邊有旗山,左前于山相扶,右前烏山呼應,整體山勢形如一把“太師椅”。

所以歷朝歷代的官府就安穩地坐在藏風聚氣的“太師椅”上。

城事︱這座颱風之盾,在福州人民心中成神!

鎮海樓山川圖

七星缸

鎮海樓樓前排七口石缸,聚水不涸,排列如北斗七星。古稱“七星缸”,象徵福州的東,西、南、北、湯、水部,井樓等七個城門。

傳言,雨水掉落在七星缸內,七星缸裡就裝滿了雨水,一旦缸裡的水見底了,就預示著缸子所對應的城門附近要發生火災。

城事︱這座颱風之盾,在福州人民心中成神!

七星缸,1970年鎮海樓被人為拆除於動亂之中。

從那以後,颱風竟然頻頻光臨福州,尤其是2005年,颱風“龍王”正面襲擊福州,造成巨大破壞。

災後,有識之士提議重建鎮海樓。

次年,在海內外閩人的共同呼籲下,省政府順應民心,重建該樓。

不知事出巧合還是冥冥中鎮海樓的功效,自鎮海樓建成後,每次颱風正面登陸臺灣後,眼看就要正面登陸福州了,颱風都會神奇地拐彎了,或北上登陸浙江,或南下登陸廣東,或乾脆180度大拐彎再次登陸臺灣。

這次正面襲擊福州的女王“瑪利亞”,似乎也懾於鎮海樓的威嚴,對福州“手下留情”。

提及鎮海樓的數百年曆史,其角色從最初的城門樓樣樓、航海定位標杆到後面的風水樓,可謂歷經變化。

今日互動:

“誇誇我們矜矜業業的鎮鎮吧~”

(下方留言區等你來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