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三桥 丁 杰

在家乡,长辈总是会对小辈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呢!”没错,从前的小镇,一条夹河别东西,周边密布河湖港汊,往来行走非船即桥。

记得镇南有座小砖桥。早春时节,人立桥上,一桥烟雨飘忽,满目鹅黄淡翠中,远远一片如烟似雾的粉色桃林。遥想那年,高考在即,我不管不顾,丢了书本,径自独行,冒雨赏桃,掬几捧河水搓脸,折一枝桃花把玩。那难得的清欢,对于埋头苦读的灰色少女时代,不啻是一抹跳脱的嫣红。年纪更小的时候,和小伙伴相约桥边河畔,一手竹篮、一手小锹,误把野草当荠菜挑回家,闹着要外婆烧荠菜豆腐汤吃,几成笑话。进城读书后,每次回乡,船行至那片水域,必要隔着船窗,远远地搜寻。总算能看到那桥了,心下便生出一种回归的踏实感。若碰巧赶上季节,望见了盛开的桃林,更别提多么欢喜。

风雨人生数十载,烟雨砖桥,旷野桃林,宛如一幅水墨淡彩的画卷,深深影印在心,历久弥新。一别经年,不知春风桃树,砖桥安在?挑菜的小伙伴,是否也和我一样,常常在他乡的柴米油盐间回味过往,想着那个扎羊角辫的姑娘?

穿镇而过的夹河,长不过数百米,一头连着北泊,一头连着南泊,南北二桥如孪生姊妹,坐落于夹河之上。因又与东、西里巷连通,好比两姊妹伸展了手臂,将河街人家聚拢在臂弯。于是,小镇变得灵动起来。那卖菜的、摆小摊儿的,总在南北桥口排得满满当当。每日里,过往行人,走街串巷,流动叫卖,声声不绝。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桥岸水柳间,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市井光阴,伴着那桥下的流水,就这么不紧不慢地,淌过了岁月。

偶尔,河街那头吹吹打打,鼓乐鞭炮不绝于耳,一顶彩轿晃晃悠悠过了南桥,原来是河东人家的女儿出嫁。间或,谁家的男孩趴在北桥口店铺的地上,眯起双眼,柜台底下一阵搜寻,捡到几个零钱,一溜烟跑了。忽又闻见喷香的味道,店门口,那男孩正拿着斜角烧饼,笑吟吟地朝里望呢。河边码头,几个女孩正在玩耍,她们踩着挑板,嘻嘻哈哈走来走去,外婆踮着小脚从里巷走出,一路走一路喊:“天要撂冷性啦,赶快家去。”至夜间,河街一片静谧,更夫有节奏的梆子声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远远地,听见拖驳船沉重绵长的“突突突”声响,那声音如风中的灯火,忽明忽暗地飘忽着,使人一听便知河上起了风,北泊浪高了。老人们便说,起东北风了,天要落雪啦。

至夏日,最热闹处依然在南北二桥间。孩子们在夹河中戏水消暑。胆儿大的,自桥上一跃而入水中,好一会才冒出水面,引来一阵惊叫。少年用一根绳子,一头系着量子(木桶),一头系在腰间,在水中浮游。桥墩旁,驳岸边,满满的青苔,顺势一抹,或一把螺蛳,或几只青白虾,随手扔进身后的量子。想着晚饭时,母亲亲手做了炒螺蛳或盐水虾,一家人围坐,少年的脸上不觉漾开了笑意。

每年的元宵节也是镇上的传统节日“跑三桥”。相传,走遍了故乡的桥,相爱的人便能白头偕老。又传,未得子嗣的人家,敲锣打鼓穿桥而过,若能偷得桥上一块砖,则来年他家必得贵子。正月十五夜,夹河两岸张灯结彩。人们扶老携幼,看花灯的、放烟花爆竹的、跟在求嗣队伍后面凑热闹的。三两支游行队伍锣鼓喧天,在夹河上穿桥而过。谁家的小船从桥下行过,竹篙起落,灯影化作了一河碎银。

多少年风雨如晦,多少年沧海桑田。光阴飞转间,那些曾经休戚与共的桥,连同桥下的流水、桥边的烟火世俗生活长卷,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它们终究是存在着的,在记忆中、在文字间、在人们心上,故乡的桥永生不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