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书中到底是“上善若”还是“上善治水”?

道一有三


《道德经》札记之四:被断章取义的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恐怕是道德经中最受大家喜爱,名气最响的一句话吧!众多企业、个人视其为座右铭,我办公桌正上方就挂一幅行云流水的名家草书,以示为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随手Baidu一下,约12,300,000条之多,释义大致相同,略举一二:

1、上善若水: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2、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此处省略200字),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3、善,会意字,“善”具有深刻的伦理学、哲学和佛学内涵,是宗教、哲学、伦理学等范畴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此段共省略300字)。

4、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5、“故几于道”译为它的品质无比的接近于高尚境界。这里的道是指一种境界,崇高的。

全都把善比作水的美德。大公无私,做好事不留名,整个一雷锋精神。水真有造福万物却不争的谦虚美德和善的品行吗?那洪水猛兽、水火无情又何解释。这里的善真是善行之意吗?还有,原本是《道经》,却不提“道”,而去论“善”,虽然善是一种美德,那也应该放在《德经》去议,这不是跑题了吗?!

如果说前面文言断句还可商榷,这般解释上善若水就不可理喻了,典型的望文生义,用现代汉语生搬硬套古文。《道德经》是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不是各章独立的杂文集,且古文词义宽泛多义、隐喻、简略,我们只有结合上下文连贯地理解,才不至于片面误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道德经》第八章,实则仍在论证道德经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即《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观点,而不是讲什么“善”。

善:在这里与善行、至善没有毛线的关系,而是擅长、易于,上善指最擅长、特性;若:比喻,好似;利:也不是有利于、造福,而是利用,依照。

老子在这里用水的特性作比喻,通俗形象地解释什么是形而上的道,为什么“道可道非常道”。道好似水一样,水在不同容器中,会自然呈现不同的形状。所以说水是有形状的,可谁都无法说水是什么形状。同样,我们都能感觉到道的存在,可却不能言说。道与水的这个特性极为相似,但还不是,真正的道还更玄乎,是没法解释的。

所以,上善若水赞美的并不是所谓水的善行,而是水的可塑性、灵活的适应能力。“上善若水”教导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企业,都要像水一般顺应社会环境。

上善若水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


王强的价值经营


我认为上善若水才对!若是好象之意!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而水用之不善又必须治水!物极必反!生而不杀必自杀!上帝不会用恶意害人!而害人的是自己!为什么?因为人人都以己为最聪明之人!其不知天外有天!这与维度之说并不矛盾!人类社会数据量化都无法平等!什么意思!一个百姓数据与地方政府不同万个人为一个地方的话个人数据与万人百分比的数据!不一样!比如一个人有急需一万元救治!万人中有人捐十元有人捐百元!有人不捐!只终数据谁知!?看似都在数据量化而结局不同!分层次去看事物!才叫立体多维思维视角!现代文明中价格与价值失调!人类发展生产力!而最终被困于生产关系!分配原则上!一一一引航者!为世界导航!牟志法直言不讳!敬请世界多包容!


法度之家


“上善若水”,乃语出《老子》(或称之《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中国古书中,有多种说法,帛书甲本“上善治水”,乙本“上善如水”,王弼本“上善若水”,世传本多用王本“上善若水”。高明在《老子帛书校注》中作了分析,认为“古文‘台’与‘以’同字,‘治’与‘似’同音,故借‘治’字写为‘似’,谓‘上善似水’”,则“似水、如水、若水”义同。也就是说,这几种说法其实是一个意思,只是用字不同,没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所谓“上善若水”,“上”即至极、最高、上面,“善”即吉祥、美好、善良,“若”即顺从、选择(佛教也表示“智慧”,例如“般若”一词),“水”即无色无味且透明的液体,可引申为标准、静止、滋养。故而,“上善”即至善至美,“若水”即以水为准,“上善若水”指的便是:天下最完美的善性就是水那样的品性,滋养万物而有自身的分寸。水是万物的生命源泉,是一切存在的生机活力,是永无止境的恩泽奉献。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家思想之精髓的一个集中体现。老子尚水,以水为最高智慧的象征和代表,与他的“无为而治”思想关系相当密切。水的自然之性是最接近于道的:它无色无味且透明无形,可大可小、可方可圆,可液、可汽、可固,无处不在、无所不利、无物不有,往往能依势而为、自失自得,于自然而无所违。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告诫统治者,为政治国,不仅不能与民令行争执,而且反而还要与民休养生息,使天下形成一个自治的大好局面。在本质上来说,“无为而治”的“无为”并非是一种“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有所作为”(即“有为”)——一种“无为而无不为”,一种“有为而不妄为”。



知识银行


读《道德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角度和每个人的观点。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

老子为什么称上善如水?要把水形容为“道”。

在道德经的开篇当中,老子称“道”为“无”。道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无”是什么,这里不另解释,可点关注看《请跟我来》)。

什么东西才能够永恒的存在?并且能够穿越所有的空间和时间,而不改变其特性。只有一种特性存在——纯粹性。

在我们的世界当中,几乎看不到纯粹性的东西。科学算一半——有限的纯粹性原理。数学可以称得上是纯粹性的逻辑运算。物理和化学都算不上纯粹性的学科。因为其都无法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保持不变。

在自然界当中,我们只看到两种接近纯粹的物质。一是水,二是钻石。换句话说,这两种接近纯粹的物质几乎都不会显示任何的空间特性和时间色彩。纯粹的水是无色的——相当于老子所说的“无”——不显示任何特性。

为什么老子又称善若水呢?

实际上老子意思称:人类自身的“善”都带有目的性和功利性的,这不是最高的善。人不能为了谋取善良,而去行善;也不能为了,达到善良而去行善。这都不是善良的本意 ,真正的善是没有任何目的性和功利性。不会让行善之人觉得是行善,也不会让受善之人感到是受善。所以老子才说:“水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

善应该是一种本能,才具有纯粹性。

人的灵魂,如果没有沾上世俗的色彩,也同样具有纯粹性。所以我总认为灵魂能穿过空间而存在。


来去无意58911149


谢邀,推荐看帛书版或者竹简本《德道经》,“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争 ,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善時。夫唯不争,故无尤。”最善良的人如同水(流)。水(流)有益於萬物而能逐漸平靜,處於眾人最厭惡的地方,所以它與“道”最接近。它依靠大地而存在,心地深沉,給予萬物真心實意,自身端正而有條有理,行事善於發揮能動性,行動又善於抓住時機。如果它不能平靜的話,也就沒有什麼特出的優點了。本章的要點是“如水”。水與“道”都有利於萬物。水流趨下的特性是最接近於“道(水流通道)”的。它們的不同之處是:水是至柔的,卻是實在的、可見的;“道”是至虛的,除了“空間”、道路的概念外,其本質上又是不可見的(如天道、事物的發展、變化之道。人們只能通過自己的思考去理解、認識它)

综上可以得知,是上善若水,而非上善治水


斯文的痞仔


当然是“上善若水”。《老子》中的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水具有最高尚的道德情操,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水具有谦虚的品德,老子在他的书中号召人们以水为师,像水学习为人处事的品德,汲取正能量。


桅子花香


谢君邀答!🙏

问题有价值!值得考据思辩!点赞提问者!👍

水是生物存在孕育基本前提条件!古语天一生水!

但自然界有洪水泛滥成灾之时!(传说远古人类世界几乎曾毁灭于一次大洪水)😭仅仅家里水管道或蓄水池子破裂带来的麻烦损害就难以承受的!😓因此说上善若水,不够全面恰当!

治水,既要顺从水性而因势利导,又要加以堵辅控制弊害,兴符合道家顺其自然而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