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老子》3——不尚賢,不種惡果

《道德經》第三章是老子對《周易》乾(帛書易寫為鍵)卦的闡釋,分別從乾卦六爻全陽的卦象(道)和卦名健(名)來論述。卦象全陽沒陰,就是沒有反對面的存在,是普世為善的局面。如果拔高其中一部分,大部分就變成了差別方,看似為社會樹立標杆,實際是人為造成矛盾的出現,是不可取的。明白了本章的寫作背景,主題思想就自然矗立起來了。

文 | 楊吉德

白話《老子》3——不尚賢,不種惡果

【白話解讀《道德經》第三章】

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是不應該崇尚道德模範的。伴隨著模範的凸顯,是低劣、虛偽、造假和混亂的出現。

所以只有不尚賢,民眾才不會產生爭執和虛偽。

物以需為貴,不要以稀為貴,既以少者為貴,人人希望得而據之。

囤積居奇,得物為富,便有盜賊行竊,所以盜賊是貴重之物的衍生品。

沒有商品格外珍貴,民眾就不產生慾望,民心才不會亂了禮法。

根據這個道理,聖人的統治之術,以禮法空虛百姓的心智,不使他們產生對物質的慾望。

要充實百姓的肚腹,使他們對生活滿足,不因飢餓而產生暴亂。

聖人設立階級制度,以此削弱他們追求功名的志向,只強壯他們用於勞作的筋骨。

聖人使民眾世代傳承各自的職業,毋須學習更多的知識,使之沒有非分之想。

各司其職,即便是知識廣博,也不敢不在其位,亂謀其職。

盡好自己的責,做好自己的事;不在其位則不謀其政。

形成人人自覺遵守的社會準則,沒有理由治理不好天下。

詳細解釋請參閱《楊吉德辨真道德經第3章-不尚賢這句話是怎麼來的》)

白話《老子》3——不尚賢,不種惡果

【第三章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