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種糧大戶」玩上智能化 輕鬆給土壤「把脈」

在汶上縣苑莊鎮,提起王莊村的張道立,當地人都會說出4個字——“種糧大戶”。作為汶上縣道立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上世紀90年代率先走上租賃土地發展農業種植的張道立,經過20多年的發展,如今正跟隨著新時代的腳步,依託先進的農業技術,將合作社朝著現代農業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汶上“种粮大户”玩上智能化 轻松给土壤“把脉”

新建十餘座大棚

租給回鄉年輕人創業

最近兩天,雖然天氣十分炎熱,可在汶上縣苑莊鎮王莊村,張道立仍像年輕的小夥子一樣,在一望無際的田野裡來回忙活。“忙活完了小麥,種上了玉米,現在地裡還有富餘,咱得琢磨點別的路子才行。”擦了擦額頭上的汗,張道立扭過臉去和幾個工人商量著。

作為當地的“種糧大戶”,已經在七里八鄉甚有威望的張道立,思維模式早就從過去單純的包地種糧食,轉變為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獲得更多的效益。進入7月,收完小麥的他立刻張羅開了“新項目”,“已經開工了,今年我要新建13個大棚。”

張道立告訴記者,這些在建的大棚都是準備種黃瓜的。不同於以往的老模式,張道立打算把這些大棚全部租出去,“因為鄉村振興,現在不少年輕人想重新回到農村創業,不少有想法的年輕人卻苦於手頭緊、沒資金。”得知了這種情況,張道立在感慨年輕人的思路越來越開闊的同時,也對他們因為資金問題而畏手畏腳有些惋惜。

“我兒子如今也跟著我幹,就因為年輕有思路,引進了不少新設備,不僅改變了我那些已經落後的老思想,而且還把種糧的成本一降再降。”受兒子的影響,張道立決定把新建的大棚租給回鄉創業的年輕人,“等於說我提供平臺,他們租了之後可以放手大膽的幹。”張道立說,他也是希望用這樣的新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響應鄉村振興,給農村帶來更寬廣的視野。

這個項目已經和幾個其他鄉鎮的年輕人達成了共識,他們將在張道立的指導下用大棚種黃瓜,“一年可以種兩季,淨利潤能將近10萬元。”幾個年輕人告訴記者,種上幾年有了資金,他們可以依託現有平臺開拓更廣闊的農業種植產業,“那時我們就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

組建專業合作社

近千戶跟著致富

在苑莊鎮乃至汶上縣,張道立的道立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十分有名氣。早在1995年,頭腦靈活的張道立便乘著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的東風,開始做起了租賃本村土地發展糧食生產及小麥育種。“我文化水平不高,從小家境貧寒,成年後便跟著老父親靠種地過活。”

但是,當年那種延續了千百年的老法子種地,讓張家的生活並沒有什麼起色。幾經思量,張道立藉助政府的指導和幫助,從本村流轉了100畝土地,希望藉助科技來搞種植。通過應用優質品種和先進技術,他種植的小麥單產較全縣平均高出10%,價格比常規小麥也高出10%以上。就這樣,張道立逐步走向了產業化經營、機械化生產、規模化種植的道路。2010年12月,張道立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大戶標兵”榮譽稱號。

2012年7月,在鼓勵成立農民合作組織的政策指導下,張道立聯合5戶農戶,註冊成立汶上縣道立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每畝土地1000元的價格,租賃土地4000餘畝進行良種繁育,培育的小麥、大豆、玉米良種得到了市場的一致好評。

張道立介紹,合作社採用的是“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將農民承包的土地按照雙方自願、讓利於民的原則集中租賃,每畝年支付租金1000元,同時招聘農戶成為工人,吸引他們到合作社的越冬大棚裡打工,按天發放工資,這樣的模式大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現如今,合作社社員已經發展到800餘戶,年經營收入5000餘萬元,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此,張道立組織開設了“田間課堂”,聘請省、市、縣農業專家免費為周邊群眾講解農業知識。後來,他又開設“道立合作社”公眾號,為合作社裡的種糧大戶在線解決種植難題,讓農民走上了科學耕種之路。

無人機噴藥

靠天吃飯已成歷史

進入新時代,雖已年過五旬,但眼光十分長遠的張道立,深知科技給農業種植帶來的巨大變化,“這些年合作社之所以能發展壯大,就是多虧了縣裡隨時隨地向我們提供最新的農業技術指導,我們的發展離不開先進的技術。”

正因此,張道立的兒子張虎從外地回鄉,把更多先進的理念帶回到了合作社。“合作社租賃的土地有上萬畝,單靠過去那種人力操作,根本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需求。”在張虎的極力推薦下,張道立斥資1400餘萬元,採購了無人機等先進農機設備。現在,幾萬畝良田的施肥、灑藥等工作,靠幾臺先進的農機設備就能完成。

而廣泛汲取了先進農業知識的張虎,如今也成了父親的得力助手。在他的運作下,合作社與北京的一家農業科技公司聯合投資800萬元,成立了汶上縣博石糧食收儲有限公司,同時建設1萬噸的高大平倉及烘乾塔等設施,解決了群眾的賣糧難問題,也保證了連續陰雨條件下的良種質量。

最近,張虎又往田地裡添置了“新玩意兒”。不少農戶都注意到,田地邊上安置了一座巨大的機器,上面密密麻麻的聳立著不少“天線”。張虎說,這是合作社新上的“農業信息管理服務平臺”,“有了這個設備,只要測一下土地,就能知道土壤情況和病蟲害情況,咱們就能對症下藥。”

張道立說,未來他希望能創新出更多的農業合作模式,讓更多的農戶可以參與進來,“現在國家對農民的政策好,農業科技又越來越強大,只要咱們攜手共同努力,日子只會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