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的武打片越來越難看?

覃雲偉


曾幾何時,武打功夫片是萬人空巷,最早的83版《射鵰英雄傳》裡面的武打場面,沒有特效,威亞也少,一招一式,硬橋硬馬,有程曉東等;後來李連杰出演電影《少林寺》,一時間掀起了功夫熱,街頭巷尾,從觀看到模仿,影響了多少人……



在香港,成龍的雜耍式的打法,和不要命的冒險,看的人目瞪口呆;在國外更是有李小龍的揚名立萬,讓世界對中國功夫刮目相看;後來的甄子丹,吳京,釋小龍,王寶強等,讓功夫世界一片火熱。他們這些人基本都有武術基礎,有些甚至更厲害。比如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甄子丹,這些明星用拳頭打進了好萊塢。

有功夫基礎的人肯吃苦,他們拍片子只要導演設計好情節,基本不用替身,除非是拍飛簷走壁的戲。比如成龍和李連杰合演的《功夫之王》,兩個人是真打,並且停不下來!他們有真功夫,對藝術力求完美,敬業精神值得欽佩。

甄子丹,趙文卓也是一樣,甄子丹是喜歡將西洋拳術和搏擊,武術,融為一體,出拳快,準,狠,;趙文卓會很多種拳法,打起來行雲流水!大氣順暢。……





然而,成龍老了,李連杰身體不允許,甄子丹也打不了多久了,吳京也傷痕累累,……功夫片青黃不接。現在人的思想變了,價值觀也變了,一切向錢看,以票房論成敗,催生了一大批小鮮肉。不看劇本,不談角色,先說錢。真是靠臉吃飯不要臉!

一到拍戲的時候,遲到,早退,嫌臺詞多 ,怕熱,怕冷,怕苦,遇到動作戲替身上,表面上還裝的有模有樣!吊威亞怕高,頭暈,白嫩嫩,嬌滴滴。整個少爺,公主,後期製作上電腦特效大顯神通……出來的效果果然不一樣,沒辦法,為了迎合觀眾口味,誰讓演員長的好看呢?只要票房好。

觀眾的審美取向也變了,先看帥不帥,美不美,顏值過關了才去看劇情,快餐文化!所以一看電影,清一色的小鮮肉,演戲都沒學會,卻都是武林高手。這個叫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如果特效 ,小鮮肉,不給他們市場!功夫片或許能起死回生。

謝謝,圖片來自網絡,僅供娛樂,歡迎大家評論點贊。


水到渠成183


中國影視劇中的武打戲基本上可以以2006年的張紀中製片的《神鵰俠侶》作為一個分界線。遠到成龍主演的《醉拳》,近到張衛健主演的《少年張三丰》,2006年以前的國內影視市場極為青睞武打題材,其中不乏有改編金庸古龍武俠劇的原因。武打影視劇通常不拘泥於兒女情長,著墨於英雄保家衛國的家國情懷或是充滿江湖兒女的蕩氣迴腸。

影視劇裡精彩的武打戲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武術老師的指導與武打演員的相輔相成,第二種演員有武打功底,最後一種是演員無武打功底。

首先是第一種,國內知名的武術指導有程小東、成龍、袁和平等人,這些老前輩業界內聲名顯赫,參與的影視劇中,參演的多為帶有武術功底的演員,武打戲動作流暢,乾淨利落,非常有力度。

這些武打戲多出現在早期的香港武打片中,內地的武打電視劇多為後面兩種,他們通常是通過演員的自身表現來達到武打戲的利落流暢,前者自身具備武打功底的有釋小龍、張智堯等人,他們的代表作品有《少年黃飛鴻》、《楚留香新傳》等。這些人在拍攝武打戲的過程中,基本上不用替身,可以獨自完成具有一定難度的武打戲份,因此在後期剪輯上,可以較為完整的呈現整個武打過程。由武術功底的演員拍攝出來的武打片段,不論是在動作上,還是形體上,都能完美呈現出武術的力度美,不過具備舞蹈功底的演員因為形體表現好,基本上也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例如劉亦菲在06版《神鵰俠侶》中的演出。

最後一種是現在國內影視劇武打片段的常態,武術指導對於整部劇的武打戲份收效甚少,演員形體僵硬,既沒有武術功底,也沒有舞蹈基礎,更沒有刻苦鑽研,甚至連幾招都不願意打。於是在打戲中大量使用武替,使用特效,而這也是現在青年演員中被詬病最多的其中一點。


影視口碑榜


說武打電影越來越難看,其實是與之前的電影比較而言的。

這裡有幾個比較重要的因素:

一是演員沒有真功夫,或者說會真功夫的演員少,演員的敬業程度也有問題。看看成龍年輕時多玩命啊,李連杰打很帥氣,甄子丹打得夠真實,現在的基本上沒什麼功夫明星能接班。一是功夫不到家,有的演技還差點,肯花心血的更少。

二、導演本身的變化。這個不細說,既有導演群體的更迭,也有優秀功夫片導演本人的轉變,例如徐克。

三、時代的變化。這個是根本性的原因,就像武俠小說的巔峰就在金庸古龍那一代,武俠小說沒落後,根本上立足於武俠小說的武打片也走向了沒落。人類的武術動作技術發展到了極限,在武打片裡面的創新也基本上走到了頭。

其實也還有個別好看的,例如《繡春刀》《葉問》。但這樣武打片的進步已經被高速的時代拋棄,在歷史大潮面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現在的電影類型太多,武打已經小眾。在有對抗情節的小說文藝作品中,動不動打到天上,玄幻修真,日本動漫隨便打爆地球等等,讓武俠顯得格局太小。

歸根結底,人變了,武打片也老了,跟不上時代很正常。想看好的武打片,翻翻老碟子吧。


格鬥老兵


武俠片,武俠片突出的是一個武字和一個俠字,武是需要真功夫來表現得,例如李連杰的黃飛鴻,方世玉系列硬橋硬馬,拳拳到肉腳腳千鈞,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講究個一鏡到底,不能分鏡。所以看起來大氣磅礴賞心悅目。這是那個年代的基本功,要是沒點真功夫都不敢接武俠片。在那個年代拍武俠片的難度係數級高成龍,李連杰包括當時年少的吳京全身傷痛各種骨折甚至落下殘疾,李小龍父子也是在拍攝中殞命。由此可見主演們的付出與犧牲之大,無愧這個武字。

反觀今天呢,各種韓流小生當道,別說真功夫了,全身上下連一塊像樣的肌肉都沒有,擦破個皮摔個跟頭都得發個通告求安慰求誇獎,更有恬不知恥的媒體跪舔稱讚其“敬業”。輿論,思想,風氣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帶歪的。這個鏡頭沒用替身,“敬業”,吊個威亞“敬業”爬個山涉個水“敬業”冬天穿個單衣夏天穿個棉襖“太他✘敬業了”在這種大環境下95%以上的演員不思進取,畏懼辛苦,不願流汗更不願流血。練功是什麼?能給我帶來人氣嗎?4天6000萬的單子有嗎?沒有?走你。

咱們再說說這個俠字,什麼是俠字?

往小了說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輕生死重情義氣衝雲霄。水波梁山聚義廳上一杆大旗上書四個大字:替天行道。蔑豪強,扶弱小,助孤寡,一諾千金。這是俠

在說說這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是金庸先生寫的。蕭峰為止兵禍自絕於雁門關外,郭靖黃蓉夫婦戰死於襄陽。都體現出了蓋世豪俠的氣魄

成龍警察故事,A計劃都刻畫出了懲惡揚善的精神。胡軍的蕭峰豪氣干雲所向無敵,李連杰的黃飛鴻盡一己之力扶國家保社稷,有王者之風。

再看看今天的流量演員,白面無鬚好似太監。拍武俠片時,給人一副走錯片場的感覺。好怕他們會用小拳拳錘對面胸口,比武就比武,但是不能弄皺人家的衣服啊!今天太陽太毒,風也太大了,換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不好嗎?哎,不許碰本宮的頭髮,髮型亂了就不美了。這幾天太忙了找幾個替身演員拍吧,戴個面具,不行最後摳個圖就好了,不要打擾哀家做頭髮。

流汗是什麼?流血你賠得起嗎?拼命?想想都怕怕,幹嘛嚇唬人家?練功也太苦了,不練,在弄疼了人家。想出名,來點緋聞就好了,吃什麼苦啊!想賺錢4天我有6000萬。你能給我更多嗎?就算你給,,人家也不要。

在這種環境下,你覺得還能拍出什麼好片子嗎?讀者朋友大家覺得呢?


孫永75


以前才是武打片,動作都是精心設計過的,演員都有武打基礎,每個演員都認真拍戲,一招一式都剛勁有力。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原汁原味香港武打片。如《上海灘十三太保》、《精武英雄》等。現在只能稱魔幻片,反正一揮手就排山倒海,動作能糊就糊,打鬥時各種角度鏡頭亂晃,近二十年來,恕我直言,沒有一個片子有武打效果(即原汁原味港片),完全拉低我們觀眾的智商,把觀眾當傻瓜,但場景卻越來越好,小鮮肉演員的片酬是越來越高,我還不如打仙劍遊戲,裡面的場景來得更加逼真。或者看旅遊記錄片,風景更加迷人。如新版的武俠電視劇,幾乎都是垃圾。《射鵰英雄傳》為什麼都喜歡看83版的,後面都沒這版好看,就是這個道理...


喝咖啡的豬107


以前好的武俠片是文藝導演拍的,所以如詩如畫,江湖廟堂。現在武俠片,至少我有很多年沒看了,免費的途徑也不看,所以上映的大多是現代動作片,改由打星拍,看重拳腳節奏,越來越跟好萊塢審美靠齊。不是壞事。但你感慨的傳統武俠確實越來越少越難看,是事實,是你的懷舊,不是時代的遺憾,是時代的發展,是好的資源去了更好的地方


隨便了非要個名字麼


以前的武打片很有特色 成龍的跑酷雜耍,李連杰的功夫美學,李小龍的真功夫,都很有特色,後來甄子丹吳京的狠辣剛猛也不錯,可是後來的鮮肉演員本身底子就不行,動不動就是替身。沒有自己的特色。只好用短鏡頭銜接,晃動表現。很快人們出現審美疲勞


文止一刀


李小龍有一句話: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是為武術最高境界。可是現在的導演有幾個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呢?一味的追求流量小白臉,可悲啊。李小龍是把中國武術推廣到全世界的第一人,武術電影現在沒落了,李小龍死不瞑目啊。中國,武術的泱泱大國,現在連小國家武術電影都比不了,導演們一個個大言不慚,無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