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不杀武则天以绝后患?

易开江


李世民不杀武则天,个人认为主要因为下面两个原因:

一、李世民不忍杀

试想一个美丽女子,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一个老皇帝,老皇帝又如何能狠心杀掉她。晚年的李世民,已经历经沧桑,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自然不会下如此狠心。李世民临死的时候曾说;“朕晚年只疼爱你一人,希望死后也能有你陪伴。”这句话半真半假,真的是李世民确实疼爱眼前这个女人,假的是他其实只是试探而不是真的要杀掉她。当时武则天梨花带雨地说:“臣妾愿意出家为尼,一生陪伴青钟古灯,永不再踏进皇宫。”武则天非常聪明,他知道老皇帝不忍杀她,所以给了皇帝一个理由。李世民亲眼看到武才人剃掉青丝,深入古寺,终于安心了。一是觉得为太子除掉了一个后患,再就是同时还保全了佳人的性命。他认为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处置方式。

二、李世民觉得不必杀

我觉得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

(1)、武则天没有背景。

武则天虽然聪明,而且也有野心,但是他的家族在太宗时期并不是很显赫,她的身后更没有士大夫和军事集团的支持。这些从她登基之后仍然仰仗太宗时期的文武大臣就可以看得出来。曾经有一段时间,她想重用自己家族的人,例如武三思、武承嗣,可是她发现自己家族无可用之人,这就是未什么她给自己的族人高官厚禄,却一遇大事很少听取他们的意见。例如立储、固边、拜相,这样的大事从来都不看重武氏族人的意见。甚至武承嗣想作太子,她只找凤阁侍郎李昭德来询问,而不征求武氏族人的意见。因为她很清楚,终于李氏的集团非常强大,即便她立了武承嗣,武承嗣也逃不脱名败身死的命运。

(2)、当时武则天没有皇子。

在太宗看来,武则天没有皇子,就不会有人追随她。一个没人追随的后宫女子,怎么会在朝野掀起波澜。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不就是因为刘弗陵年幼,而钩弋夫人正当壮年吗。武帝当时也很不舍,可是自己即将殡天,钩弋夫人又很有能力,如果不杀掉她岂不是莫大的祸患?!所以只好忍痛割爱。而此时的李治,已经长大成人,经过了几年的政治历练,况且背后有长孙家族和一般老臣的支持。李世民自负的认为,李家的江山牢不可撼。

太宗的考虑不可谓不周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谁能想到武则天偏偏以一个尼姑之身搞定了李治,从太宗的孙子手里夺过了大唐的江山?!


雪夜雕弓


(武则天书法)

武则天(624-705),即武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性皇帝。“唯一”与“女性”,“武则天”一直是个热门与热闹的历史话题。比较有意思的是,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在世时,已知悉武则天日后将篡夺大唐江山,但没有果断处理。这种说法是子虚乌有,还是空穴来风?

这则传闻,来自一本民间《秘记》:唐太宗之代有《秘记》,云唐三代之后,即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密召李淳风以询其事,淳风对曰:“臣据玄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宫内,从今不逾四十年,当有天下,诛杀唐氏子孙殆将歼尽。”帝曰:“求而杀之如何?”淳风曰:“天之所命,不可废也。王者不死,虽求恐不可得。且据占已长成,复在宫内,已是陛下眷属。更四十年,又当衰老,老则仁慈,其于陛下子孙或不甚损。今若杀之,即当复生,更四十年,亦堪御天下矣。少壮严毒,杀之为血仇,即陛下子孙无遗类矣。”

这本民间《秘记》,是确有其事,还是后人杜撰,无法考证。但关于《秘记》的传闻,为诸多正史所采信: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贞观二十二年)时太白屡昼见,太史占云:“女主昌。”民间又传《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上恶之。会与诸武臣宴宫中,行酒令,使各言小名。君羡自言名五娘,上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尔勇健!”又以君羡官称封邑皆有“武”字,深恶之,后出为华州刺史。有布衣员道信,自言能绝粒,晓佛法,君羡深敬信之,数相从,屏人语。御史奏君羡与妖人交通,谋不轨。壬辰,君羡坐诛,籍没其家。上密问太史令李淳风:“《秘记》所云,信有之乎?”对曰:“臣仰稽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为亲属,自今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杀唐子孙殆尽,其兆既成矣。”上曰:“疑似者尽杀之,何如?”对曰:“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也。王者不死,徒多杀无辜。且自今以往三十年,其人已老,庶几颇有慈心,为祸或浅。今借使得而杀之,天或生壮者肆其怨毒,恐陛下子孙,无遗类矣。”上乃止。

《旧唐书.列传第十九.李君羡传》:李君羡者,洺州武安人也。初为王世充骠骑,恶世充之为人,乃与其党叛而来归,太宗引为左右。从讨刘武周及王世充等,每战必单骑先锋陷阵,前后赐以宫女、马牛、黄金、杂彩,不可胜数。太宗即位,累迁华州刺史,封武连郡公。贞观初,太白频昼见,太史占曰:“女三昌。”又有谣言:“当有女武王者。”太宗恶之。时君羡为左武卫将军,在玄武门。太宗因武官内宴,作酒令,各言小名。君羡自称小名“五娘子”,太宗愕然,因大笑曰:“何物女子,如此勇猛!”又以君羡封邑及属县皆有“武”字,深恶之。会御史奏君羡与妖人员道信潜相谋结,将为不轨,遂下诏诛之。天授二年,其家属诣阙称冤,则天乃追复其官爵,以礼改葬。

《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九.李淳风传》:太宗之世有《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尝密召淳风以访其事,淳风曰:“臣据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宫内,从今不逾三十年,当有天下,诛杀唐氏子孙歼尽。”帝曰:“疑似者尽杀之,如何?”淳风曰:“天之所命,必无禳避之理。王者不死,多恐枉及无辜。且据上象,今已成,复在宫内,已是陛下眷属。更三十年,又当衰老,老则仁慈,虽受终易姓。其于陛下子孙,或不甚损。今若杀之,即当复生,少壮严毒,杀之立雠。若如此,即杀戮陛下子孙,必无遗类。”太宗然竟善其言而止。

《新唐书.列传第十九.李君羡传》:贞观初,太白数昼见,太史占曰:“女主昌。”又谣言“当有女武王者”。会内宴,为酒令,各言小字,君羡自陈曰“五娘子”。帝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此健邪!”又君羡官邑属县皆“武”也,忌之。未几,出为华州刺史。会御史劾奏君羡与狂人为妖言,谋不轨,下诏诛之。

《新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九.李淳风传》:太宗得秘谶,言“唐中弱,有女武代王”。以问淳风,对曰:“其兆既成,已在宫中。又四十年而王,王而夷唐子孙且尽。”帝曰:“我求而杀之,奈何?”对曰:“天之所命,不可去也,而王者果不死,徒使疑似之戳淫及无辜。且陛下所亲爱,四十年而老,老则仁,虽受终易姓,而不能绝唐。若杀之,复生壮者,多杀而逞,则陛下子孙无遗种矣!”帝采其言,止。

以上史料可以归纳出这样两点:

其一,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唐太宗都在关注大唐江山是否变色的问题。唐太宗在分析各种可能性后,确定了重点嫌疑对象李君羡,让其当了替死鬼。

其二,武则天也被列入重点嫌疑对象,但唐太宗权衡利弊后,没有采取果断措施以绝后患。

唐太宗当时的决策,是否正确呢?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其决策的依据是必然性,而不是或然性。如果所有的或然结果都解决掉,唐太宗只能杀掉所有人,只留下李氏皇室。所以,唐太宗的决策无可厚非,历史中的“如果”只能是后人牵强附会。

武则天取代李唐是历史事实,但这个结果同样不能证明唐太宗决策的错误。武则天成为女皇,存在以下几个关节点:

其一,武则天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并无特别受宠之处。唐太宗驾崩后,武则天依后宫之例入长安感业寺为尼。正常情况下到这个时候,武则天“从政”“干政”的可能就不存在了。

其二,唐高宗将武则天纳入宫中,发生在永徽二年(651年),起因是王皇后为制约萧淑妃向李治提出的,并非武则天的主动作为。没有这个偶然原因,武则天仍旧没有“从政”“干政”的可能。

其三,武则天协助处理朝政,是因为李治风疾发作,不能处理国家大事。武则天尽管表现出出色的理政能力,并未得到李治的信任,且差点被废。皇后协助理政,不是必然地导致江山丧失。

其四,武则天命运的重大转折,是由于太子李弘病逝。而太子李弘的病逝与武则天无关,如果没有这个偶然,武则天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安享晚年,不可能成为女皇。

其五,李治驾崩,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由于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皇太后武则天才开始走上历史的前台。李显被废黜,李旦为帝,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自专朝政。

其六,武则天临朝称制,徐敬业等举兵反武。徐敬业兵败自杀,武则天的女皇地位才正式稳固……

这些不难看出,武则天成为女皇,是一连串偶然的历史事件形成的。《资治通鉴》等正史的宗旨,是为执政者历史借鉴。借鉴,其实就是一种参考,绝对不是答案!


闲情偶记


武则天,千古第一女皇帝,治国有术,情感混乱。在李氏大唐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武则天硬生生地插进去,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十五年。

在李世民执政期间,民间有谣言:唐三世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也有人传言,李世民是从一本古籍上看到的上面三句话。

有人说:“为什么李世民看到或听到这个消息,不及早杀了武则天,以绝后患呢?”在我看来,没办法杀,下不去刀。

1、武则天没有大错,没有理由杀

为什么要杀武则天呢?有人说杀她是为了以绝后患。后患是什么?后患是建立在推理基础上的产物,是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

可是做为一个才人的武则天,没有大错,也看不出什么野心,实在推理不出有什么后患。

既然过去、现在都无大错,又推理不出她有什么大的害处,那就没必要杀啊!关键是,也没明确的理由杀。

所以,对于谣言,一代名主李世民可能根本没当回事。

2、武则天的父亲立过大功,不能忘恩负义

武则天的父亲,叫武士彟“yue”(577年―635年),唐朝开国功臣、卓有政绩的高级官员。

隋朝末年,武士彟为鹰扬府队正,资助李渊起兵。可以说,在那么紧张的局势下,冒险资助了李世民父子俩,这份情确实太重。贞观中,武则天的父亲又出任了工部尚书,后来转为了荆州都督,加封为应国公。

为了大唐的建立,人家出了这么大的力。现在,找个莫须有的罪名,转过头来杀他的女儿,是不是会显得有些过?是不是有些不地道?

所以,为了这份人情,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可能置谣言于不顾,坚持自己的判断,不杀武则天。

3、据说,是李淳风救了武则天

关于李世民为何不杀武则天以绝后患,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

传说,李世民看到“武代天下”的谣言后,开始安排寻找姓武的有影响力的女士。

结果姓武的找到不少,有影响力的基本没有。最后杀了一个叫“李俊羡”的人,算是给自己的内心交了差。

为什么杀个姓李的呢?因为此人和“武”关系太密切,他是玄武门守将,也是左武卫将军,还是武连郡公,更巧合的是:他是武安人,这就四个“武”字了。最有意思的是他有个小名叫“五娘子”,于是唐太宗认为他就是谣言中的“武王”,可怜了李俊羡。

杀了李俊羡后,李世民隐隐觉得哪里不对。有一天,李世民看到自己的小老婆武则天时,突然发现,这个老婆杀伐果断,为人大气,关键是姓武啊,“武王”不会是自己的这个小老婆吧!

拿不定主意,于是请来了那个时代最牛的预言家,那就是李淳风。

李世民有些迫不及待:“武氏篡权是真的吗?是我这个老婆吗?”

李淳风不慌不忙,掐指一算,说话了:“没错,四十年后,确有武氏篡权,就是你这个老婆。”

李世民头好懵,这什么事啊!一番痛苦的纠结后,开始安排人,准备杀了武则天。

关键时刻,有人拦了,这个人就是李淳风。

李淳风说道:“武氏是帝星转世,命中当有此一回。十来年后,又会还政于李氏。如果杀了,会另有人篡权,而且李氏会被灭族。”

听完李淳风的话,李世民深思良久,放过了武则天。毕竟,江山被人管理上十几年,好过李氏被灭族。

武则天没有被杀,后来真的当了皇帝,虽然某些方面做的有些不足,但治理国家上,武则天还是很有一套。正因武则天打下了良好基础,武则天死后七年,唐玄宗又开创了一个盛世。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有书君将会挑选一个精彩留言,送出神秘大奖!


有书共读


笔者分析认为李世民不杀武则天以绝后患,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过于溺爱。武则天入宫后,李世民曾一度对其极为宠爱,原本对她的容貌极为喜爱,再加上和武则天的父亲是世交,因此很快封她为美人。但就在武则天在后宫前程可期时,却因为年少不更事,极于表现自己,因为一次“驯马事件”,急于表现自我的武则天的野蛮举动让李世民心有余悸,于是渐渐对其冷淡下了,慢慢打入了冷宫。好在李世民心里还是爱着武则天的,因此,一直没有直接对武则天痛下杀手,让其得已延残苛活下来。

二是过于大意。就在李世民和武则天打冷战时,李世民在宫中的“藏书阁”翻阅书籍时,得到了这样一句惊世谶言:唐三世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李世民震憾之余,李世民听从朝中元老级人物长孙无忌的建议,以犒劳赏赐朝中文武百官为由,在宫中举行一次规模空前的超级盛世大宴。明义上是家宴,实现上是整理排查锁定“极度危险人物”,最后进行“问诊解剖”。

结果宴会上,一个名叫李君羡的小官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经查,这个李君羡还真跟“武”结了缘,出生在洛州武安,小名叫“五娘”,官名中带有“武”字:武连郡公,武卫将军。结果李世民认为谶言中的女主武王就是他。于是宴会后,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直接把李君羡送上了断头台。与此同时,其它一次与“武”有关的官员或被砍头或被革职。经过一轮大洗牌后,李世民心安了,认为谶言中的危险人除掉了。然而,过于大意的他不会料到,这个危险竟然是被他打入冷宫的武则天。结果,武则天阴差阳错又逃过一劫。

三是过于自信。李世民临死前,在处理武则天过程中,明显是低估了武则天,他认为自己打把她打入了冷宫,死时又把她发配到皇觉寺当尼姑,这样以后武则天只能青灯为伴,永远进不了宫了,这样既对武则天保留了情面,又把事情处理于无形之中了。然而,聪明的李世民显然过于自信了,他不会料到,武则天还在他卧病在床时就已经红杏出墙了,上他的儿子,给自己戴了绿帽子。事实正是如此,李世民死后,武则天就在李世民的儿子,也就是唐高宗的帮助下,悄无声息地回到了后宫之中。随后,武则天开始一展才干,通过各种手段战胜劲敌,先是逆袭成为皇后,随后架空唐高宗,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首先我们得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是杀君弑父得到的——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清晨,在刚刚诞生九年的李唐王朝皇宫的玄武门外,发生了一场流血政变,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一举杀死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位,名为唐太宗。

这场政变的起因是:唐高祖李渊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为人正直,而且战功卓著,身边又有一批诸如房玄龄、尉迟敬德、秦叔宝等文武人才,因此威信极高。李建成战功、个人威信均不如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甚至给李世民的酒里下毒,千方百计想除掉他。于是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在玄武门设伏,诛杀了建成、元吉二人,最终登上了皇位。

李世民想取代太子位是真的,李建成想铲除后患也是应该的,李元吉支持名正太子李建成也是正确的。这场皇储之争没有谁对谁错,不过,骨肉相残,终究会给唐太宗这样一位贤明的君主留下历史的污点。


然后就是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关系——

夫妻

李世民叫武则天媚娘武则天叫李世民皇上

才人是武则天伺候李世民时候的封号,是地位比较低的妃子,但是的确是李世民的女人。后来李世民去世,武则天被迫出家为尼,李世民之子李治登基后把武则天接回宫又册封了昭仪,后来升级到宸妃再到王后,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做了皇帝。


李世民为什么不杀武则天?

有几种说法。

1 唐太宗晚年的时候,宫外忽然开始流传“女主武王”的预言,说唐三代之后,当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本来是一个民间的流言,后来就传到宫廷里了,李世民听了这个话很难受。他秘密地把李淳风(时任太史令)召到宫里,问他有没有这回事。唐代的太史令管天文历法,相当于现在的占星术大师。李淳风说,臣夜观天象,发现有太白经天,这意味着有女主要兴起。又说,我经过一番推算,发现这个女人已经在陛下的宫里,是陛下的眷属。不出三十年后,她就要取代陛下,代掌陛下的大好河山,而且还要诛杀李唐皇室的子孙。李世民听了非常紧张啊,说,那怎么办呢,既然预言和天象都一致了,就这样吧,宁可错杀三千,不可使一人漏网。我要在宫里头清理清理,凡是姓武的、跟武沾边的我们都杀了算了。李淳风说,这可不大好啊,有一句话叫王者不死。上天既然派这么一个人下来,就会保护她,您恐怕轻易杀她不得,而且会殃及众多无辜,上天会怪罪的。退一步说,就算您把她杀了,上天的意思如果没有改变的话,他还会再派一个人来。这个人我刚刚说是陛下的眷属,已经在陛下的宫里了,现在是个成年人了,三十年之后就是老年人了。老年人心地比较仁慈,可能对陛下的子孙会留有余地。如果您现在把她杀了,上天又生出一个新的人来,那这个人三十年之后可是年轻人啊,年轻人心狠,杀起陛下的子孙恐怕就毫不留情了,所以您还是别杀了吧。这是一个说法。


2 李世民那是只知道一个关于“武”的人会夺取他儿子的江山(李淳风说的),然后就以为是李君羡,把他给杀了。压根儿不知道那是指武则天……

3 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喜欢武则天(不太可靠的理由)

4 因为武则天又没有犯法。  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武则天年十四岁时,唐太宗听说她仪容举止美,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武则天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的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  对于唐太宗时期武则天在宫中的生活,史书并没有详细的描述,仅见武则天在晚年时回忆自己为太宗驯马一事。太宗有马名叫狮子骢,肥壮任性,没有人能驯服它。武则天当时侍奉在侧,对唐太宗说:”我能制服它,但需要有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棍,三是匕首。用铁鞭抽打它,不服,则用铁棍敲击它的脑袋,又不服,则用匕首割断它的喉管。“唐太宗夸奖武则天的志气。  但武则天并未得到唐太宗的宠爱,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高,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武则天依唐后宫之例,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她与新皇李治一直藕断丝连


饼藏2


“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谶语未必真的存在,即使非常巧合的存在,明显也不会有人想到武则天这个李世民后宫的没啥存在感地位不高的嫔妃那里去。历史上被李世民所杀的李君羡,看起来肯定比武则天应谶语的可能性要大的多。

(李君羡)

李君羡是瓦岗军出身,和秦琼程咬金罗士信等人一样,在李密失败后曾经投靠王世充,后来不满王世充其人,转而投降李唐,在秦王李世民属下作战。李君羡跟随李世民参加了在山西平定刘武周、洛阳虎牢之战灭窦建德王世充、河北平定刘黑闼等重大战役,作战勇猛,屡次立下不小战功。

玄武门之变后,突厥乘唐朝内部出现问题,发动了一次规模很大的入侵,直抵长安附近。李君羡作为尉迟敬德的副手,和突厥在长安附近的泾州大战一场,取得了胜利,阻止了突厥的攻势。事后李世民大大夸奖李君羡:“使皆如君羡者,虏何足忧!”。

贞观年间,李君羡还参加了李靖灭吐谷浑的作战,表现良好。

李君羡在贞观年间一度非常受李世民信任,长期担负守卫玄武门的任务。李世民曾经在玄武门发动政变,其后唐朝还有多次政变发生在玄武门。能够长期守卫敏感的玄武门,肯定是皇帝一等一的亲信。

当时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谶语,一次宫廷宴会上,行酒令时让个人自报乳名,李君羡的乳名是五娘子,让李世民很惊讶。同时李君羡家乡是洺州武安县,爵位是武连县公,担任左武卫将军,长期守卫玄武门,身上和武相关的因素太多了,很容易让人误会小名五娘子的李君羡就是应谶语“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人。之后李君羡调到地方任职时,被御史弹劾勾结妖人,被李世民乘机处死,家产抄没,家人沦为奴婢。

不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说法,也很有可能是武则天继位后编造出来的,李君羡纯粹是因为勾结妖人被处死。唐朝能得天下,和“李氏将兴”的流行谶言有不小关系,隋末同样姓李的李密和凉州军阀李轨等人,也声称自己应“李氏将兴”的谶言。隋炀帝杨广还因为“李氏将兴”,诛杀了李敏一族,这一姓李的家族当时势力比李渊家族更强大。李唐得天下后,自然对各种谶言的力量深有体会,对制造谶言的妖人打击无比严厉,李君羡可能只是涉及了这个政治敏感问题被处死的。


仁勇校尉


武则天13岁就得到了李世民的宠幸,之后被封为才人,长期在皇宫生活,后来李世民得了背疮,身体大不如前,就赶紧忙着安排高宗李治接班的事,在李世民驾崩前,已经发现了武则天不是个普通女人,也意识到不除掉武则天,将来李唐天下有被窃取的危险,所以就犹豫不决,当时的占卜大师袁天罡告诉李世民,武则天如果被杀,李唐天下的龙脉就断了,根本无法延续千秋万代,如果留下武则天,李唐天下会被窃取,但武则天死后,会归还李唐神器,让李唐天下延续三百年,不知袁天罡这番话是真是假,但后来的事实确实如此,古人都迷信,李世民也不例外,经袁天罡这么一说,李世民就更加犹豫不决,这一来二去,李世民就驾崩了,直到李世民临死前,都没有决定到底要不要杀武则天。个人认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李世民毕竟老了,所谓人老多情,就会心生怜悯,可能认为武则天一介女流之辈,翻不起什么大浪,毕竟武则天是后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女皇帝,而且武则天是李世民的老婆,一夜夫妻百日恩,李世民还是有点人情味。


毒刺剑客


要问李世民为什么不杀武则天以绝后患?同样也可以问:秦始皇生前为什么不杀刘邦、陈胜?元顺帝为什么不早点干掉朱元璋?站在后人的角度看,李世民等人确实可惜,关键是:人无法预知未来呀,刘邦,一个小小的亭长,天下有多少亭长呢?朱元璋,一个穷苦的农民,天下又有多少呢?作为统治者,根本意识不到朱元璋等人会成为日后的掘墓人,他们实在是太平凡、太渺小了。

贞观年间,武则天也是如此,在当时,她真的只是个很不起眼的小人物而已。虽然凭借美貌选入后宫,可身份只是个卑微的才人,没有半点权力,也不受皇帝的宠爱。更糟糕的是,晚年的唐太宗丧失了生育能力,武则天自然也不可能生下一男半女。无宠无子女,这样的嫔妃,后宫多得数不胜数,李世民根本就不会想到其中有人会颠覆大唐。

按照制度和惯例,皇帝死后,像武则天这样的嫔妃,必须到寺庙出家为尼,替皇帝祈福,她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死后与老皇帝会和,换句话说,她们的人生基本上已经结束了,几乎没有再入宫的可能。天下女子这么多,才貌双全多的是,新皇帝怎么会冒着乱伦的指责,娶老皇帝剩下的女人呢?在当时,非皇家出身的女人想干政,只有当上嫔妃一条路吧。出乎李世民意料的是,他的太子和武媚娘早就有地下情了,并且愿意把她从感业寺接回,甚至立为皇后。

其实,直到唐高宗打算立武则天为皇后时,大家依然没有想到武则天日后会称帝。看看褚遂良反对立武则天的理由吧:

“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 ;

“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

主要的理由是:1.武则天门第不高,庶族出身2.皇后是先帝给高宗娶的,没有过错,不应该废3.武则天是先帝的才人,立她为皇后,对皇帝的名声不利。说来说去,也没有提到武则天日后会颠覆大唐,如果当时大家都看出来了,肯定会优先提及这个理由,毕竟关乎社稷存亡,可事实上并没有,说明大臣们也想不到武则天以后能称帝,既然没有这个意识,那当然不会想着去杀她了。

至于那些离奇的事件,应该是武则天上台后,为了说明自己称帝的合法性,编造出来。目的是将自己神话,让人们认为她的登基是命中注定、符合天意的。古代的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比较迷信,一想既然是老天爷的意思,我们这些凡人不得乖乖听从,不反抗武周政权。

时拾史事/高成


时拾史事


唐太宗为什么不杀武则天?当然是因为没有发现武则天对唐室社稷的威胁。李世民是什么样的人?“玄武门事变”杀兄妻嫂,进取帝位不惜逼宫,这种人怎么会妇人之仁,如发现武则天的威胁,当会以诛武为第一要务。退一步说,古代王朝之中的权位之争,惨烈、诡谲更甚于战场,“一入宫墙深似海”,涉及皇权之争,这些人牺牲亲情都是在所不惜,武则天露出一点进取天下之心,恐怕等不到唐高宗纳她入宫。

历来能够混上史书的人物,虽不见得都应该被历史、后人铭记,但却都算是其同时代杰出的人物。记录者对这些人,除了某些特殊人士外,多会备上一份套话,以展示其不同常人之处——或人云亦云,或以讹传讹,实质上如何,他们当然不曾见过。对于开国帝王之流,多附会一些迥乎不同的现象,用来昭彰君权天授等观念——说白了,就是马后炮。

唐贞观二十二年,发生了李君羡案,据《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七月甲子,太白昼见。壬辰,杀华州刺史李君羡”,李君羡由是下狱身死。到了武周时代,武则天掌权,李的后人将其解释为武则天“天命”暴露,李君羡是李代桃僵。武则天集团竟然承认了这个说法,并同意将此事写入唐朝国史。此事因此而广泛流传下来,诸多正史,诸如《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之流都对此保有记载,甚至《资治通鉴》等在李君羡的案子之上,进行了“拓展”,搞出了“李淳风劝杀”的故事,这就给后人带来个极大的疑惑,既然已经发现了武则天的威胁,为什么唐太宗能够容忍大权旁落?

我们来看看《旧唐书•李君羡传》的记载:

贞观初,太白频昼见,太史占曰:“女主昌。”又有谣言:“当有女武王者。”太宗恶之。……君羡自称小名“五娘子”,……会御史奏君羡与妖人员道信潜相谋结,将为不轨,遂下诏诛之。

在这些记载中,唐太宗几乎就是秦始皇晚年的翻版,一样的相信占卜,不过将长生之求改换成了国运的求索——合理?

我们来看看武则天发迹的过程。

武则天生于武德五年,其父武士彟官至工部尚书。武则天十四岁被唐太宗召入皇宫,立为才人,同年,武士彟亡故。贞观二十三年,武则天二十八岁,入感业寺为尼,到三十二岁再入宫时,其父已去世近二十年,家道已衰,武则天除了自己再无依靠。

为了成为皇后,武则天可谓费尽心思,褚遂良、长孙无忌等对她的态度,可谓不屑一顾——长孙无忌之流,都算是唐朝开国重臣,如果武则天真的露出了“真龙天子”的气机,这些人就算不示好,至少也应该有所戒备才是。其后,武则天一步步协助高宗弄翻高宗的反对势力,一步步清算与长孙无忌等重臣的过往,到最终称帝,这其中,高宗在前期的支持决不可少,如果唐太宗就已经发现了武则天是“天命所归”,唐高宗有什么理由支持她?

由上,可知所谓“天命”不过是附会之言,不杀武则天,不是因为顾忌,而是没有发现这颗“定时炸弹”而已。


古今事


民间传言的“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和占星师“女主昌”的谶语,以及太史令李淳风的星象解密,密集出现在李世民死前一年,距离武则天二次入宫不足三年。这个时间节点很值得怀疑,似乎其预测的不是王朝更迭,而是李世民的死,以及武则天的复出,颇有后世附会的嫌疑。如果此事子虚乌有,那么李世民没必要杀武则天。彼时的小武年轻而无机遇,非凡天赋尚未显现——即便有,也被政治大拿李世民碾压,在后宫都不起眼,更不足以威胁大唐。要不是后来高宗力捧,武则天恐怕就真如太宗所愿,在感业寺当一辈子尼姑了。


因谶语而衍生的故事也值得商榷。李世民困惑于金星昼现,本是自然科学不发达的结果,而李淳风关于女人嬗代,并将人员范围锁定在宫廷,且时间具体到30年之内的解卦,则有点神乎其神了。如此精准的预测,更像一种事后总结,以论证历史必然性。李淳风在解释的同时,又打消了李世民“疑似者尽杀之”的念头,则更能说明问题的荒诞。子虚乌有的结果并非天意难违,而是事实无法改变。


古人借天说事,谶语往往与谣言同生。而后世附会,亦有事后诸葛的情感依赖,为某种观点服务——比如因李世民没杀武则天而遗憾。因为同样的原因,与“武”特别有缘的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乳名“五娘”的武安人李君羡,也就成了附会者的烟雾弹,为武则天的漏网背书。


如果谶语是真的,就像李淳风的解释,所谓的“武王”以群体出现,杀了这个还有那个,李世民又能怎样?不追查也在情理之中。而单单因为一句谶语便大开杀戒,也不是李世民这个明君所为。隋末“李氏当兴”的谶语刚刚过去几十年,他应该清楚是怎么回事。现在咱们知道谶语说的是武则天,那时谁会怀疑一个小小的后宫才人呢?诏命其出家已是最好的善后。


其实真正对武则天有帮助的,在人间而非天上,是李治的痴情让她重获政治生命。但二人的恋情尚处于萌芽状态,未能引起李世民的注意。对于性格怯懦的李治,李世民一方面进行政治培养,一方面也做了政治交代——即托孤于长孙无忌和诸遂良。然而性格缺陷的人容易极端,一旦意乱情迷便会失控,精明如唐太宗也不能左右。


还有一种可能,谶语是武则天自己——或者她的追随者搞出来的,借以证明嬗代的合法性——即顺应天意。毕竟作为女人和李氏家属的武则天,代唐兴周具有不同以往的感官冲击,尤其需要老天帮着说句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