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四向拓展」起點和「全域開放」支點

做好“四向拓展”起点和“全域开放”支点

7月20日,解讀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第四場新聞發佈會現場。記者 郝飛 攝

做好“四向拓展”起点和“全域开放”支点

發佈臺上,成都市委副書記、兩位市委常委及一位副市長輪番作答;發佈臺下,成都市13個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集體出席……7月20日召開的“解讀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第四場)——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新聞發佈會,成都派出的“強大”陣容,盡顯其重視程度。

與之成正比的,是媒體和社會公眾的高關注度。當天的發佈會吸引了來自省內外數十家媒體的記者,數十萬網友通過網絡直播實時關注這一“成都專場”發佈會。在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熱點中,“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是其中一個高頻詞。

“你們想去哪兒,都可以給我們建議,為新開航線提供參考。”7月20日,“解讀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第四場)——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新聞發佈會上,成都市副市長劉筱柳向在場記者們發出邀約。

廣開言路,展現的正是成都擴大對外開放、建設國際門戶樞紐的全球視野和國際眼光。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構建“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為成都擴大開放提供了又一歷史性機遇。“主幹”成都,如何乘勢而為?

一份路線圖

規劃一批支撐開放高地建設的平臺

“成都將做好‘四向拓展’的起點和‘全域開放’的支點。”劉筱柳這樣解讀成都在全省構建“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中的站位。

如何理解起點與支點?面對記者的追問,劉筱柳說,“四向拓展”重點在於戰略通道的延展,無論是航空還是鐵路,不少始發點都彙集於成都,此為起點之意;從“全域開放”來說,以成都為引領,將進一步帶動全省對外開放水平再上臺階,此為支點之意,“隨著成都調整優化城市功能,包括成都國際鐵路港、成都天府空港新城等一批重大功能性平臺形成,將為全省的對外開放進一步發揮好支點作用。”

如何做好起點與支點?成都給出的答案是:用好以成都為“四項開放”起點的機遇,著力優化城市功能佈局,提升城市整體勢能;用好構建立體開放戰略通道的機遇,加強開放能力建設,助力“全域開放”。劉筱柳向記者描繪了一份詳細的路線圖:成都將結合城市空間佈局調整和主體功能區建設需要,精準定位“四向拓展”8條鐵路通道與國家中心城市功能形成的互動關係,借勢借力規劃一批支撐開放高地建設的平臺,形成西部國際門戶樞紐的戰略支撐,提升城市整體勢能;加快佈局“48+14+30”國際航空客貨運戰略大通道,並依託7條國際鐵路通道和5條國際鐵海聯運通道,形成以國際鐵路班列、國際鐵海聯運班列為支撐的陸上物流體系。

三個“聚焦”

構建高質量開放型經濟體系

7月2日,“賽諾菲中國中西部運營與創新中心”及“賽諾菲全球研發運營中心”落戶成都;一天後,成都阿爾斯通交通電氣有限公司在新津投產。兩天內,兩大世界500強企業先後在成都落子、投產,有專家評價:這是成都面向全球構建高質量開放型經濟體系的具體實踐。

“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前所未有地突出了成都在四川發展全局中的龍頭地位和關鍵作用,前所未有地賦予了成都在世界城市體系中參與合作競爭的責任和使命。”本場發佈會上,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曉駿開門見山地指出了成都所肩負的重任。

如何答好命題作文?劉筱柳現場回應:成都將充分發揮“發動機”和“穩定器”的作用,通過做好三個“聚焦”,持續提高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具體而言,即聚焦高質高端構建開放型產業體系,加快構建以五大先進製造業和五大新興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等,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重塑,促進成都市域產業生態圈向省域產業生態圈拓展;聚焦集成引領構建開放型平臺體系,加快建設高能級戰略開放平臺;聚焦高效便利構建開放型市場體系,爭取更多跨國企業、新興行業專業總部落戶成都,著力打造國際消費中心。

三個“強化”

全面開放“蓉歐+”通道平臺

推動“全域開放”,成都已有紮實基礎。會場上,成都市委副書記朱志宏用一組數據說明:成都已與全球228個國家或地區建立經貿往來,外貿進出口總額近20年增長26.5倍,成都航空口岸年度出入境人數近10年增長10倍,蓉歐國際班列聯通境外16個城市、境內14個城市,成為內地領館“第三城”。

在更高起點和層次推進對外開放,成都拋出三個“強化”方案:強化引領國際慣例的法律服務供給、強化體現國際水準的政策服務供給、強化鏈接國際網絡的通道服務供給。

針對最後一個“強化”,劉筱柳進一步解釋,成都將圍繞產業轉移趨勢和跨國企業全球佈局需求,依託“空中絲綢之路”和“國際陸海聯運”雙走廊,依託成都國際鐵路港建設“蓉歐+”戰略示範區,全面開放“蓉歐+”通道平臺,著力建設面向全球、服務“一帶一路”的供應鏈樞紐城市和供應鏈資源配置中心。

在此基礎上,成都還將參照世界銀行國際營商環境評估標準體系,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適宜的行政管理體制,深化“審批不見面”“僅跑一次”改革,推行重大項目“管家式”“保姆式”全鏈條服務體系,加快推動國際營商環境標杆城市建設。(記者 陳碧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