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張澤麟
在中國共產黨97年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中,湖南大學及其前身湖南高師、工專、法專、商專的一大批傑出校友,從麓山腳下的千年庭院走出,積極投身革命,始終走在前列,擔當天下,向死而生,他們是黨的革命征程中壯麗的篇章,是千年學府歷史中永遠的豐碑!他們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已經成為湖大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基因!
鄧中夏(1894-1933),譜名隆渤,字仲澥,湖南宜章人。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傑出的工人運動領袖。1915年考入湖南大學前身之一的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文史專修科,1917年6月畢業。隨後考入北京大學國學門。在李大釗的引導下,他開始研究馬列主義,積極投身反帝愛國鬥爭,成為五四運動中著名的學生領袖。1920年加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1922年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1925年任中華全國總工會秘書長、宣傳部長。1927年6月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在“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後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廣東省委代書記。1928年5月赴莫斯科參加黨的六大,後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中華全國總工會駐赤色職工國際代表。1930年7月回國,被任命為中央代表赴湘鄂西根據地,後任中共湘鄂西特委書記、紅二軍團政委、前敵委員會書記。1932年到上海,任全國赤色互濟會總會主任兼黨團書記。是中共第二屆、第五屆中央委員,第三屆、第六屆中央候補委員。1933年5月在上海被捕,9月21日在南京就義。
鄧中夏不僅是一位卓越的革命家,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作為從湖南高師文史專修科和北京大學國學門畢業的高材生,文學特別是詩詞創作,是他生命中不能忽視的亮色。在鄧中夏的存世詩作中,以描繪嶽麓山的數量最多。他在詩中以嶽麓山為奮鬥征程的起點,既表達了自己勇往直前、“創造乾坤”的豪情,又激勵學友披荊斬棘、“登高”“達巔”。在他的詩中,嶽麓山已經成為象徵革命意向的精神力量。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7週年和鄧中夏、蔡和森等先輩從湖南高師畢業100週年之際,讓我們回顧鄧中夏在麓山腳下求學的歷史,重讀烈士詩作,緬懷這位傑出校友的崇高風範。
求學嶽麓
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創辦於1907年,原名湖南官立優級師範學堂。辛亥革命後,湖南都督譚延闓“擬就嶽麓創辦湖南大學”,“當時所計劃者,規模擴大,開辦經費擬定為八十萬元。適二次革命軍興,戎馬倉皇,各種款項悉行移作軍餉,創設大學之計劃,遂無形停止”。於是“改遷優級師範學堂於嶽麓,易名為高等師範學校”。
1915年,湖南高師設立文史專修科,培養文史專才。高師教授楊昌濟認為,這是湖南“學界進步之徵兆”,鼓勵有志青年報考。當時正在一師求學的毛澤東在給其友人的一封信中寫道:“適得高等師範信,下期設招文史兩科,皆為矯近時學絕道喪之弊。其制大要與書院相似,重自習,不數上講堂,真研古好處也。”
高師文史專修科的招生信息傳到郴州,正在郴郡六城聯立中學讀書的鄧中夏也決心報考,他借了哥哥鄧隆泮的中學畢業證書,由宜章縣出具證明,改名為鄧康,經學校保送,與叔叔鄧典訓及同學張楚等9人一同報考。他與鄧典訓、張楚被錄取,他與張楚分在文科乙班,鄧典訓分在博物科。文科乙班同學還有蔡和森、朱芳圃、蔡人龍、周方、熊光楚、王光霞、吳日三等人。
(1917年的鄧中夏)
鄧中夏的父親鄧典謨(1874-1946),1897年曾考入嶽麓書院,師從大儒王先謙,與楊昌濟、楊毓麟等人同學。1902年,中光緒壬寅科鄉試舉人,與譚延闓同榜。歷任湖南省議會議員、衡山縣知事、北洋政府國務院銓敘局主事、秘書廳主事,國民政府行政院一等書記官。一家兩代,與千年學府結下深厚淵源。
(鄧典謨鄉試硃卷)
高師文史專修科匯聚了楊昌濟、徐特立、黃兆枚、吳獬、劉人熙、劉宗向、朱劍凡、楊樹達、易培基等一大批名師,正如毛主席所說:“教習聞皆一時名宿”。名山勝景,師友濟濟,鄧中夏一面努力學習國故,一面努力尋求新知。他的成績在班上很好,尤其是國文。他的作文《擬柳子厚零陵郡復乳穴記》《擬馬文瀟戒兄子書》《擬蘇東坡遊赤壁賦》等,深得國文教師吳獬賞識,被作為範文在校內張榜公示。課餘,他常邀約同學或飲酒賦詩,探討國家大事,或登高攬勝,描繪無限風光。後來成為著名語言文字學家的朱芳圃曾回憶:“和森沉默寡言,終日伏案用功,中夏性情豪爽,喜交遊,好談論,溫和中帶剛毅之氣。由於大家課餘飯後常結伴出遊,接觸多,所以很快便成為親密的學友。”他還與蔡和森等人常利用星期天的時間到天馬山下楊昌濟的寓所請益,並結識了毛澤東、張昆弟等人,由於共同的志向,很快成為摯友。
1915年底,袁世凱復闢帝制,長沙船山學社公開舉辦反袁演講會,邀請名流蒞會演講,鄧中夏與蔡和森、毛澤東等常結伴到小吳門赴會聽講。1916年6月,他撰寫《討袁世凱檄》投寄長沙《大公報》,因報社懾於時任湘督、袁氏爪牙湯薌銘的淫威,不敢發表。
1917年6月30日,鄧中夏、蔡和森等142名文史專修科學生從高師學成畢業,開啟新的人生征程。
(鄧中夏手跡)
麓山詩抄
《嶽麓山觀雪》
(1915年冬)
瑞雪霏霏四海揚,億兆蒼生慶豐穰。
愛晚亭旁楓樹白,雲麓宮外梅花芳。
滾滾洞庭翻冰浪,巍巍衡山換素妝。
可憐奸賊改洪憲,日出霜消轉瞬忙。
(編者按:“洪憲”是袁世凱復闢帝制時的年號。)
(1916年時的愛晚亭)
《夜遊嶽麓山》
(1916年秋)
麓山高處隱天光,待月何人踏夜涼。
燈火萬家迷故國,江流一線認危檣。
青燐應有血成碧,白骨終當土化黃。
載酒過從思沃酹,滿天風戰一林霜。
《登麓高待月》
(1916年10月18日)
山椒零露泫珠光,結伴登臨兩袖涼。
出谷梵鍾警落木,隔江星火照連檣。
高垣晻暖生虛白,野徑依稀認抱黃。
省識青燈書味好,滿庭何必月冬霜。
《九日登嶽麓山,次蠡屋九日柬白雲上人原韻》
(1916年11月4日)
徒倚山亭萬里秋,漫同王粲賦登樓。
風高衡嶽迴寒雁,日落長沙杳去舟。
大地紅羊悲舊劫,荒落黃葉帳重遊。
偷閒醉把茱萸看,且學盧家號莫愁。
七律
(1917年)
人是傷心愈感秋,況經終日在高樓。
眼中有淚悲銅狄,堂上無波覆芥舟。
風月抬尋歌士女,雨雲翻覆憶交遊。
坐看世事成今昔,徒倚危欄動容愁。
雅集索賦
(1917年)
麓山雅集興何如,況復秋生感慨俱。
星帶草堂桐影瘦,江流盤嶺雁聲疏。
範滂明志曾持轡,溫嶠求名愧絕裾。
相見時難休錯過,清詞麗句盡情攄。
懷學兄張楚
(1920年)
昔年同學嶽麓山,今日分離隔海關。
忽往天涯與地角,或走東北或西南。
丈夫意氣尚堅決,創造乾坤有何難。
登高自卑終達巔,毋急毋荒毋盤桓。
神州茫茫多荊棘,仍須消滅極加餐。
(1920年1月1日,毛澤東、鄧中夏、羅章龍等人在北京合影)
贈張楚詩四首
(1920年)
一
長沙分袂行匆匆,勞燕分飛各西東。
何日登樓話舊雨,幾時促膝挹春風。
(1920年夏,李大釗、鄧中夏等人在北京合影)
二
湘江離別忽三載,胡馬嘶啾懷故人。
嶽麓峰上風月好,一覽眾星擁北辰。
三
金臺作客三春秋,回憶章江懷舊遊。
彈指艮巖唱和處,數曲清泉韻悠悠。
四
憶昔麓山共琢磨,陽春白雪相如歌。
高山流水知音少,不見鍾期嘆奈何。
(1924年5月,鄧中夏、向警予、毛澤東、惲代英等人在上海合影)
過洞庭
(1921年10月)
莽莽洞庭湖,五日兩飛渡。
雪浪拍長空,陰森疑鬼怒。
問今為何世,豺虎滿道路。
禽獼殲除之,我行適我素。
莽莽洞庭湖,五日兩飛渡。
秋水含落暉,彩霞如赤炷。
問將為何世,共產均貧富。
慘淡經營之,我行適我素。
(毛澤東主席簽發給鄧中夏家屬的《光榮紀念證》)
(作者系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黨委書記)
閱讀更多 華聲在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