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靠什麼做到「十朝元老」屹立不倒,原來他有這樣的本事

準確地說,馮道還不是“十朝元老”,而應該是“十三朝元老”。這“十三朝”,包括後唐李存勖、後唐李嗣源、後唐李從厚、後唐李從珂、後晉石敬瑭、後晉石重貴、後漢劉知遠、後漢劉承祐、後周郭威、後周柴榮,另外還有盧龍劉仁恭、桀燕劉守光、契丹耶律德光。不過,一般後面這三朝,歷史上並沒有算進去。

確實,在古代皇權社會里,一個人能當到“三朝元老”,我們就不得不對他肅然起敬了。為什麼呢?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能做到“三朝天子一朝臣”,那還不僅僅是這個人活得久,而是這個人有非凡的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馮道靠什麼做到“十朝元老”屹立不倒,原來他有這樣的本事

(馮道)

而能做到“十朝元老”,那該多能活?更重要的是,該有多麼強大的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難怪歷史上,大家一說到馮道,就說他是“不倒翁”。(本人寫了一本關於馮道的傳記,名字就叫《不倒翁馮道》)。

不過且慢,馮道雖然活的年紀也不小,但也只有73歲。馮道雖然做了“十朝元老”,但是這十個朝代,加起來也都不到半個世紀。所以,馮道這“十朝元老”,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誇張。

當然了,就算不到半個世紀,能在充滿殘殺戾氣,充滿爾虞我詐的五代朝堂上,一直堅挺下來,那也是要有相當本事的人。畢竟在整個五代,除了馮道外,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人能做到他那樣的。

那麼,馮道究竟有什麼本事,能夠做到“十朝元老”呢?

第一,馮道滿腹經綸,有豐富的執政經驗。

五代是一個武人當道的時代。那些武人們為了各自的利益,為了能夠登上皇帝寶座,廝殺不斷。就算你沒打算當皇帝,也會有人把一件黃袍披在你身上,讓你當皇帝(比如李嗣源、郭威)。還有一些武人不一定為了爭奪利益,而純粹是為了仇殺,冤冤相報,以暴易暴。那個時代,科舉制度早就廢了,也沒人讀書了,書生甚至成為那些武人的口糧(五代發生過多起武人吃書生的事件)。大家也不再讀書,所學的都是習武打仗。因此,讀書人非常少。

馮道靠什麼做到“十朝元老”屹立不倒,原來他有這樣的本事

(武力得天下的皇帝)

但是,當武人通過拼殺奪得天下以後,他必須要文人來幫他治國。而從小就刻苦讀書,學得滿腹經綸的馮道,就是這些皇帝們非常重視的人才。比如李存勖上臺後,就專門讓馮道制定朝廷禮儀制度;李嗣源上臺後,因為不識字,讓馮道負責給他念奏摺;李從厚上臺後,請馮道給他講該怎樣當皇帝;石敬瑭上臺後,把朝廷大小事都託付給馮道,大家都害怕去和契丹打交代,只有馮道能做好這種外交的事情等等。作為一部“活字典”的馮道,哪個君王上臺不用他呢?

第二,馮道依違兩可,有豐富的生存經驗。

要在五代當官,太困難了。我們說了,五代是充滿戾氣、仇殺的朝代。不管是哪一個朝代,武將之間都在忙著互相攻伐廝殺,文臣之間則忙著爭權奪利,沒有一刻消停下來。

武將廝殺我們且不說,單說文臣。那時候,沒有一個朝代沒有文臣弄權現象。比如李嗣源時期的安重誨,李從厚時期的朱弘昭、馮贇,石敬瑭時期的桑維翰,劉承祐時期的蘇逢吉等等。這些文臣們因為爭權奪利,最後的結局就是把自己給搞死掉了。

馮道靠什麼做到“十朝元老”屹立不倒,原來他有這樣的本事

(李嗣源)

​馮道則不一樣,他從來不參與這些爭權奪利,誰來拉攏他,他都支持,也都不支持。總之就是依違兩可。別人對他這樣的人,也是無可奈何。而恰恰是這種性格,讓他很好地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他對皇帝也都是採用“勸喻”的方式,也就是打個比喻勸說。皇帝要不聽,他也就算了。所以皇帝都不會要他的命。第三,馮道淡泊名利,有豐富的長壽經驗。

馮道不爭名逐利,他一生生活簡樸,吃的住的都非常簡陋。心中的貪慾不多,無慾自然無求。

馮道為人還非常寬厚,不生氣。有次有個人把一副寫著“馮道”的牌子掛在一頭驢脖子上,家人都很生氣,可是馮道卻說:“天下叫馮道的人那麼多,他又不是在說我。”

馮道樂觀開朗,自稱是“長樂老”,他寫過一篇叫做《長樂老自敘》的文章,表達了就是在艱難世道中,他也能保持樂觀的心態。

正因為這樣,馮道活的年紀比較長(73歲在古代是個長壽年紀),所以他也就能創造“十朝元老”的奇蹟。

(參考資料:《新五代史》《舊五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