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說了,閱讀時間還沒到,所以我現在還不能看書……這是真事!

我媽說了,閱讀時間還沒到,所以我現在還不能看書……這是真事!

很多爸媽喜歡幫孩子制定“時間表”,把寫作業、玩兒、上課外班、聽英語都安排進去,為的是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說起培養孩子閱讀,他們的第一反應是:我把閱讀時間也排到時間表裡,讓孩子每天定時看書看書。

然而,我很懷疑,為孩子規定閱讀時間,是否真的能幫助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管不管用?——爸媽給孩子規定了作業時間,但是,管用了嗎?

說到時間表對孩子是否真的管用,咱們有個活生生的例子,就是作業時間。大部分為孩子寫作業問題焦慮的家庭,其實都為孩子規定了作業時間,比如:

放學回到家必須馬上開始寫作業,或者吃完晚飯必須馬上開始寫作業;

週末作業必須在週六上午寫完;

每天的作業必須在限定時間內,比如一個小時或者兩個小時完成;

晚上9點必須完成作業,9點半必須上床睡覺……

這個方法可能對少部分孩子管用,但是在大多數家庭,它都會成為親子大戰的導火索:

作業時間到了,你怎麼還在玩?!

磨磨蹭蹭地幹嘛呢,不是說好了到點兒就開始寫嗎?!

作業這樣必須完成的事尚且如此,我們怎麼能期待,閱讀這件事兒就得天獨厚,能夠按照時間表,每天都順暢運行呢?

所以真心爸媽特別提醒關注孩子閱讀的寶爸寶媽們,閱讀當然重要,但不能指望閱讀時間表能奏效。千萬不要把每天閱讀,變成寫作業一樣的親子大戰,那樣只能讓孩子恨上閱讀,而不是愛上閱讀。

我媽說了,閱讀時間還沒到,所以我現在還不能看書……這是真事!

適不適合?——僵化的閱讀時間表,真的不適合閱讀這種自由的活動

真正熱愛閱讀的孩子,閱讀活動其實是無縫融入他的生活的。

他可能在放學後等吃晚飯的時間隨便拿起一本書來看;可能寫作業累了,也拿起書來看上幾頁,邊看邊休息;可能想在睡前看會兒書放鬆;可能蹲馬桶時也想拿本書陪他。

當然,躺床上看書和蹲馬桶看書的習慣確實不太好,你可以告訴孩子蹲馬桶看書為什麼不好、讓孩子把躺床上看書變成趴床上看書,但是,不能把看書固定在某一個時間段內,規定孩子必須在這段時間坐在書桌前看書。——沒有一個孩子會興高采烈地接受,上學累了一天,之後還有一個幾點開始、幾點結束的“閱讀課”在等著他。

閱讀原本是一種自由的活動,應該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乘興而往,興盡而止,按照時間表機械地進行,既容易讓人樂趣全無,也無法讓孩子享受到想看就看的自由。

而且,很多爸媽執行孩子閱讀時間表的程度,僵化到讓人咋舌。

一是閱讀時間到了,就必須開始看書。老父親老母親們簡直像鬧鐘一樣,時間一到,馬上就發出指令,甭管孩子這時是想休息一會兒,還是玩會兒玩具,或者乾脆無所事事地呆一會兒。——但是,在孩子不想看書時逼他看書,只能適得其反。

二是閱讀時間還沒到,現在還不能看書。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確有其事。

一位媽媽說:“我讓孩子自己上網選書,孩子的積極性倒是挺高,書一到貨,也不等閱讀時間了,馬上就抱著看起來。”——看到這兒,我的第一反應是:沒到時間難道還不讓人看嗎?

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小學生,她的煩惱是,做完作業想看會兒書,但爸爸媽媽非得讓她出門去玩兒,而且不玩兒到規定的時間,不許回家。——增加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當然很必要,但是如此要求,也不免刻板,戶外活動並不比閱讀更重要把?爸媽的要求,應該也並不比孩子的意願更重要吧?

我媽說了,閱讀時間還沒到,所以我現在還不能看書……這是真事!

習慣,不等於“定時”

一提到習慣,包括閱讀習慣,很多父母馬上會想到“定時”,比如定時吃飯、定時睡覺、定時起床、定時刷牙、定時洗澡、定時寫作業、定時閱讀……

但習慣,真的不等於定時的。習慣是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人們習慣某事,會在日常生活中每天或者高頻率地做這件事,比如有人喜歡跑步,每週都會抽時間跑幾公里,有人喜歡看書,每天都會都時間看上一會兒書。

有些習慣有大致的時間範圍,比如早晚刷牙,有些習慣,則完全不要限定時間,想做就做了。如果一人喝著咖啡吹著風,突然想起來“我跑步時間到了”,然後馬上換衣服去跑步,或者本來靠沙發上舒服地刷美劇,突然想起來“我今天的書還沒看”,然後就極度自律地放下精彩劇情去看書,好像聽起來都有點刻板好笑吧?爸爸媽媽為什麼就那麼想把孩子變成這樣呢?

其實細究起來,爸爸媽媽們給孩子訂時間表,也有一個久遠的源頭,就是孩子小時的“定時餵養”。

有的父母,比如我們自己,是相信孩子應該“按需餵養”的,餵奶時,是孩子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但有的父母,則信奉“定時餵養”,認為限定孩子什麼時候吃、每次吃奶要間隔多久,會培養出更好的進食習慣。然後,這種“定時”的觀念,又會隨著孩子的成長,一點點延伸到孩子的其他活動上,希望孩子做什麼事,都能“定時”。

每次想到“定時”,我都會想到被訓練條件反射的小狗,覺得用各種“定時”來訓練孩子,跟訓練那條小狗沒什麼區別。

再細究起來,給孩子制定時間表,讓孩子循規蹈矩地完成日常生活,其實還是“控制”孩子的觀念在起作用,這樣做的時候,父母想要的,只是一個無條件服從命令聽指揮的孩子,而根本沒有考慮到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需求”。

我媽說了,閱讀時間還沒到,所以我現在還不能看書……這是真事!

家,不是學校

我們反對“閱讀時間表”以及父母為孩子制定的其他活動的時間表,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認為,家庭是家庭,學校是學校,孩子的家庭生活,不能變成“課表活動”,一個家,也不能像學校那樣運行。

絕大部分學校(超小規模學校可能除外)需要有一個固定的時間表,才能有效安排數百個孩子的活動。但家庭,應該是讓所有家庭成員,包括孩子都能放鬆地做自己的地方,每個人在家裡,都需要有根據自己的意願安排時間的自由,而不是被別人要求著,按時做這做那,這樣一個家人才能給每個足夠的滋養,幫助他積蓄能量,去應對外界環境和各種挑戰。

如果孩子的家庭生活,也變成學校生活一樣的“課表活動”,那乾脆也叫學校好了,幹嘛還叫“家”呢?家的意義又何在呢?、

我媽說了,閱讀時間還沒到,所以我現在還不能看書……這是真事!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