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種下的草,荒了孩子自己的田

媽媽種下的草,荒了孩子自己的田

我遇到了一件小趣事。

群裡幾位媽媽討論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適合看什麼樣的科學漫畫書,我就把我家孩子小時候特別喜歡的一套書分享給大家。一位媽媽馬上說:“我家娃11個月,先種草。”

我趕緊告訴她:“先別種草,先別種草,這是適合七八歲孩子的書,您家娃還早著呢。”

不停種草的媽媽們

我朋友圈有好多媽媽,“種草”出現的頻率,絕對位居前三,另兩個是曬娃、打卡。

  • 有人曬了個帶娃“神器”,馬上有人“種草”;
  • 有人曬了套折扣特別划算的書,馬上有人“種草”;
  • 有人說自家娃上了個什麼課程特別棒,也馬上有人“種草”。

有人種草,也有人拔草,時不時就有媽媽說“今天拔草了什麼什麼”,語氣有點小輕鬆,有點小得意,外加一點小小的成就感。

種草拔草,真對個特別生動的詞兒,見多了,眼前不禁浮現出“老母親”們勤勤懇懇、埋頭耕耘的景象。當媽的,真是不容易。

媽媽種下的草,荒了孩子自己的田

媽媽們拔來的草,都種到了娃的自留地

為了娃,老母親們成了不停拔草種草的媽,然後呢?那些種下又拔掉的草,被種到了哪裡?——它們全都種到了娃的“自留地”。

如果把孩子們上幼兒園和上學之外的時間和空間,當成孩子的自留地,你想象一下,就不難發現,它已經被媽媽們種滿了從各處拔來的草:

  • 大家都在推薦的早教神器,給娃用上;
  • 大家都在買的書,給娃屯上;
  • 大家都在上的課,給娃報上……

林林總總的草,都是媽媽的愛和用心良苦。不過真心媽媽卻常常生出一個不太美妙的聯想:

我們的孩子,見到媽媽種下的這些草,是什麼感受?他們會不會把媽媽精心種下的那些草,看成是不受歡迎的雜草?會不會想,媽媽,這是我的自留地啊,我還想自己種莊稼呢,求求您別種草了!

媽媽種下的草,荒了孩子自己的田

媽媽們為啥愛種草?

真心爸媽曾經特別認真地坐下來討論一個話題:媽媽們,到底為什麼那麼愛“種草”?

其中固然包含著一種明顯的“跟風”和“從眾”心理,別人都在這麼做,我不做,豈不是讓我娃輸在起跑線上?管它有用沒用呢,這草我先種上!

細想想,事情好像又不那麼簡單。為什麼明顯是跟風行動,而且聽起來好像也沒那麼好聽,媽媽們卻樂此不疲呢?

我們認為,可能有三個原因在更深的地方推動,雖然它們肯定不會像“種草”那樣被公開宣之於口,甚至媽媽們內心,也未必樂於承認。

原因之一:不相信自己。

一個人內心如果有一個堅定的“我”,這個“我”相信自己能有自己的方法去實現某個目標,就不會那麼容易隨風而動,但可惜的是,很多媽媽沒有。

很多媽媽不相信僅憑自己和孩子爸爸的能力,就能教育好孩子,所以需要經常看看“別人在怎麼做”,然後自己趕快跟上去。

於是她們成為特別容易被各種示範、各種“威脅性訴求”打動的人群,只要有人用了說好,只要有人威脅不用有啥不好,她們就各種心慌慌、各種種草。

原因之二:不相信孩子。

跟媽媽們討論,每次說起“讓孩子自己決定”、“尊重孩子的意願”,總有媽媽憂心忡忡地問:那孩子要是選錯了怎麼辦呢?孩子要是自己只想玩、根本不想學習怎麼辦呢?

我們總是不憚於用最壞的可能來猜測孩子,而且認為如果爸爸媽媽不勤勤懇懇地看著、管著、為孩子安排好各種學習,孩子就會虛度時光、荒廢學業,卻不肯相信,孩子其實有能力安排好自己在幼兒園、學校之外的活動,種好他的“自留地”。

如果他看起來做不到,那也是因為父母已經把他的自留地種得滿滿的,他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

原因之三:沒有自己的育兒和家庭教育理念

風吹不動一幢根基穩固的房子,吹動一團無根的柳絮卻輕而易舉。

如果父母通過學習和實踐,建立起自己的育兒和家庭教育理念,明確地知道,我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發展他自己,就不會一有風吹草動,就馬上被捲進去。而沒有這個基石,就會特別容易隨風搖擺,甚至被不知道從哪裡來的一股小風,吹到失去方向。

所以給買我們《育兒基本》的讀者寫留言,我們特別喜歡寫一句話:“願每個家庭,都找到自己的育兒基本。”

媽媽種下的草,荒了孩子自己的田

媽媽種下的草,荒了孩子的田

為什麼要寫這麼多字,討論“種草”這麼件小事?

因為我們覺得,媽媽們每天種種草,雖然看起來就是個日常小樂趣,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日積月累下來,卻會產生一個你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接受的後果——媽媽種下的草,荒了了孩子自己的田。

為什麼這麼說?

第一,你種的草,會佔去孩子發展自己的時間。

蒙臺梭利說過,孩子和大人一樣,也承擔著屬於他的責任和工作,這個工作,就是發展他自己。

孩子“發展他自己”的工作,其實是在大人看不到的隱秘之處進行的。比如小嬰兒,你沒刻意教他說話,有一天他突然開始說幾個詞,然後慢慢變成了嘰嘰呱呱的小寶貝;比如兩三歲的孩子,某一天突然和你表達了一個讓你特別吃驚的想法,而你根本就沒有教過他;再比如青春期的孩子,你沒教過他如何去喜歡別人,突然有一天,他像個大人一樣,開始表達對異性的喜愛了。

這都是孩子自己的成長,而且都是在屬於他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完成的。如果你沒給他這樣的時間和空間,那麼孩子就失去了教育自己、發展自己的機會。

可能有的爸爸媽媽會想,這樣多危險,還是爸爸媽媽掌控孩子的一切更安全。但問題是,等孩子成年之後,他註定要走上自我發展、自我教育之路,小時候沒有培養出發展他自己的能力,你讓他以後怎麼辦?

第二,你種的草,會限制孩子鍛鍊自己的學習能力。

很多爸爸媽媽會特別煩惱:“我這孩子,不看著他,他自己根本就不會學習怎麼辦?”

孩子不會學習,是因為父母對他的學習介入太多了,他沒有機會發展自己的學習能力。

你給他報個班,他就跟著老師去上課;你給他佈置了個打卡,孩子就乖乖地每天打卡,你給他買個什麼“神器”,他就每天跟著這神器學習。

但做所有這些,其實孩子都是被動地聽從大人的安排,沒有機會去想“我想學什麼”,沒有機會摸索“我該怎麼學”。

幼兒園階段,這樣的乖寶貝會很讓人省心,但問題會在孩子上小學後爆發出來:因為缺乏學習能力的鍛鍊,他會依舊依賴父母,甚至寫個作業,沒有爸爸媽媽督促著,他都不知道該如何安排時間自己完成。這樣的結果,難道是不停種草拔草的媽媽們想要的嗎?


所以,媽媽們,咱們且慢種草,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給孩子們留一些自己的空間和時間,留一塊他能自己慢慢耕種的自留地吧。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