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農村老教師退休了還沒有晉升高級教師?

庸人聊職場


農村老教師退休了還沒晉升為高級教師,對此,筆者主要有以下幾點理解。

在現在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到退休年齡了,但其職稱最終也沒有成為高級教師,這種現象確實存在,尤其是在農村學校中的教師群體中更為普遍。


農村教師到了退休也沒能成為高級教師,原因是多方面的,給予農村的高級職稱數量非常之低,如果有高級職稱,一般也是校長的,還能有一線教師的事兒?此外高級教師評聘的程序及資格要求比較嚴,很多農村教師就連基本的資格都不夠,就算有職稱也聘不上。


以筆者看來,最好能夠將職稱向農村教師傾斜,以此來增強農村教師的職業魅力,讓更多的年輕教師學習到農村去耕耘。同時,若能夠改變職稱的評聘程序,參照公務員的職務職級並行制度,讓農村教師即使達不到條件,但工作年限到了也可以享受相應待遇,這肯定也能讓廣大教師的積極性有所提高!

歡迎關注“東愛雨公考”,專注體制內問題答疑。

東愛雨公考


我是一名老師,退休還沒有晉升高級教師,不僅在農村,在城裡學校一樣存在,當然農村這種情況肯定比城裡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一概而論。

一、機會少。晉級職稱需要很多“硬件”,毫無疑問,農村獲得這種“硬件”的機會很少,這個問題就是一個層次一個樣,你是省直學校、市直學校、區直學校獲得的機會是不一樣的,這可以說是城裡學校的隱性福利,也是很難改變的。

二、名額少。高級名額在城裡和農村都很少,很多學校都是十幾年沒有晉級名額了,任憑你再有本身,也沒有機會,這種現象長期大量存在。

三、政策原因。很多政策變化很快,比如對班主任經歷的要求,原來你沒有班主任經歷,現在補都沒法補,只能在政策面前等待。

三、自身原因。退休還沒有晉高級,我不知道這種情況有多少,是你們學校多數的情況還是少數情況?我覺著,不管如何,個人因素還是很重要的。如果只說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這似乎解釋不過去,因為你的教齡在哪裡,如果真能積極努力工作,不會沒有成績,如果有了成績,在機會面前也就能夠把握住了。職稱的初衷就是為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而不是讓老師混日子,等著晉職稱。

機會還是偏愛有準備的人的,雖然晉級不易,老師還得積極準備,不能被動等待。同時,如何保障退休教師的待遇,也是需要解決的,比如能不能給獲得30年教師榮譽證書的教師和高級教師同等待遇?


贏在高三


對這個問題,我想以我們鄉鎮的實情加以說明。

"三味"所在鄉鎮,中小學教師人數基本維持在300左右。每年退休的老師數量,一般在10名左右,近幾年,隨著老齡化嚴重,退休教師數逐漸增加。

近30年裡,退休的教師總人數基本與現有教師數相當(近300人),而帶著"高級"職稱退去的,僅僅為1人。



為什麼會是這樣一個情況呢?

一、2000年以前,中小學基本不存在晉升"高級教師"的情況,中學"一級"封頂,小學"小高"封頂。

二、本世紀初,"高級"職稱逐步在中小學教師中放開,但由於評審條件苛刻,如:職稱外語、職稱計算機、發表論文、科研課題等,基本將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拒於門外,可望而不可即。實際上,農村中小學教師極少有人考慮過"高級"職稱的申報。

據初步統計,在今天我們鄉鎮近300名中小學教師中,已獲得"高級教師"職稱的,也不過5、6後而已。而且他們全是近3年來才取得的。



三、放開"高級"評審的初期,指標有限,且評審過程欠透明,一般只有領導才能評上。就拿我們鄉鎮那位已退休6年的唯一的一名"高級教師"來講,退休前,他是我鄉鎮最高教育行政領導(原學區輔導員)。

四、10年前,農村學校硬件設施和信息化設備十分落後。一所農村學校基本沒有電腦、打印製、互聯網等設施,老師能看上有"閉路"的電視,就相當不錯了。

可想而知,老師要想具備晉升"高級"的條件有多困難。



五、如今教師各項條件好了,甚至符合條件了,可是崗位設置改革後,職稱指標十分有限,還沒等輪到自己,可退休年齡已到。

以上就是"三味"對農村教師退休了也沒有晉升高級職稱問題的分析。歡迎點評。

(圖片來自網絡)


三味聊心屋


怎樣看待農村老教師退休了還沒有晉升高級教師?


其實問題的癥結不在是否晉級,而在於職稱和工資緊緊掛鉤且差距過大的現實。同樣的學歷,同樣的工作,同樣的經歷,同樣的教齡,一切都同樣,因為工作的學校不同,名額不同,指標不同,或機遇不同,相差一個“高級”,待遇每月相差1000元左右,教師本來待遇不高,相差的更是一個大數,大數,大數,直接關係退休後的餘生質量,困頓,多病,壓力,教師平均壽命59.3!



職稱指標設置問題,太少,太少,太少,決定了必須有絕大多數教師無緣高級,這多大多數並不是成績不行,往往是成績更好,只是人老實些,不會鑽營。這絕大多數的老師無緣高級,其實有些人並不是在乎是否高級,而是在乎“同工不同酬”的現實,而是在乎看到投機倒把之輩卻在享受高於自己每月1000元的現實,這種現實直到一個人到死,離開這個世界,時間跨度大,一旦高級,永遠收益,好處通吃,退了也享受“高級”,不患寡,患不公,害怕的、擔心的、在乎的是這種不公平!



並且這種職稱,不僅掛鉤工資,而且和有關待遇的幾乎每一件事都掛鉤。工資相差1000元,津貼也差,提資的幅度也差,每次提資都是多提,每次加津貼都是多加。甚至就是取暖費都差,高級、中級、初級的補貼程度都不一樣,老師們笑說:“初級的老師不怕冷。”很多事,我們距離平等的路越走越遠。一旦高級,好處通吃。更加劇了這種怨言程度。


最後,農村教師退休了還沒晉級高級,這件事並不是說這個老師成績不行,而是反思當下的教師待遇尤其是農村教師待遇尤其是農村退休教師的待遇問題,而是應當反思我們的職稱設置問題:一是指標問題;二是和工資掛鉤問題。

建議:一是或者職稱工資脫鉤,工資公平普漲,而不是為少數職稱得益者大幅度提升。二是或者將職稱工資差變小。三是或者職稱去指標設置,夠條件就晉,不用評,自然晉升方式,去人為的腐敗。去掉人為,自然清明,怨言頓消。


走過萬水千山2018


原因有三。

1原來沒高級職稱,出現晚。小學到小高就沒有了,同中學裡的中一是一樣的。近兩三年才有了高級職稱。

2高級職稱名額有限,少有的名額也優先安排給個別領導。一些普通老教師沒機會參評了。

3有些老教師參加活動少,評優課、素質賽、論文、證書少,沒有參評資格。


我是夢醉溪樓1,感謝您的關注與點贊,歡迎留下寶貴意見!


夢醉溪樓1


因為高級職稱是有名額限制的,所以評上高級職稱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教師直到退休也只是中級或初級職稱。不管是城市教師還是鄉村教師,高級職稱的名額分配是按高級佔教師數的比例來平衡分配的,因城市教師多(學生多),所以名額也多,鄉村教師少(學生少),當然名額也少,但比例是一樣的,城鄉教師參評高級職稱的機會和難度也就一樣,因此,強調農村教師退休沒評上高級有拉仇恨之嫌,並沒有實際意義。

當然,報審後有差額,城市教師在報審材料上有優勢,積累的各類證書正常情況下比農村教師豐富些,晉級的機會就大些。

現在很多人對教師職稱的腹誹關鍵點還是工資中職稱工資拉大了教師之間的收入差距,造成了同工不同酬的現象,產生了不平衡的心理落差。

我認為,解決的方法其實很簡單,把職稱工資和教齡工資結合起來,高級職稱在崗時和中級職稱工資有一定的差距(可定一個職級差),但隨著教齡的增長,越接近退休年齡這一差距讓它越來越小,退休時同教齡同學歷的教師不管職稱高低工資基本持平。這樣操作,職稱就是你在崗時對你工作的一個認定,離崗或退休後這一塊職稱工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樣對全體教師來說可能更公平些。一些規定和做法經過了幾十年的運行和實踐,已經不能達到初期制定時的效果和作用時,改變是最正確的做法。

在教師職稱方面,希望你有更好的建議,可關注交流。


青花瓷197101944


很多老教師已經退休了結果還沒晉升高級教師,不管是在城市還是農村都存在這種情況。其實原因有多個方面,具體情況得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

首先,在農村,要獲得高級職稱的這種機會少。因為晉級職稱需要很多的硬件指標,如學歷,英文、論文等,而且不同的學校獲得的機會是不一樣的。這種機會在城市中的學校多些。

其次,高級職稱很少,不管城市還是農村,而且很多學校都是十幾年都沒有晉級名額,也就是說你能力再強,但是沒有名額也是白搭。

其次,政策方面的原因,現在很多政策變化快,比如必須有帶班經歷。若之前沒有帶班經歷,可能在政策面前都沒法補,只能等待,所以時間也就耗了。

當然還跟自身情況有關,職稱評定本來就是為了調用老師積極性的,並不是說只要你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就可以了,你必須在崗位上做出相應的成績,而且評定必須符合相關指標,才有機會。

不然即使機會來了也把握不住。

所以,職稱評定是青睞於有準備之人,老師得積極準備,不能被動消極等待,雖然晉級不易,雖然名額有限,但是機會還是會偏向有準備的人的。

當然,國家政策也最好與時俱進,比如:如何保障退休教師的待遇?能不能給那些在教育崗位上做了幾十年的,並獲得教師榮譽證書的取得和高級教師同等的待遇?

因此,農村老教師確實辛苦了,也很不容易,但是正如上面所說的,退休還沒評上高級和多個方面有關係。


教育新時論


實踐證明這一教師職稱評聘制度不利於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不利於教師團結,不利於教師流動,不利於教育均衡發展,嚴重影響學校正常的工作秩序。

每年一開展教師職稱評聘工作,凡涉及的教師就會像瘋狗一樣相互撕咬,誓有不咬死對方不罷休之態勢,極不利於教師團結,且後續矛盾還在蔓延發展和持續發酵,乾乾關係、幹群關係、群群關係極度緊張,嚴重影響廣大中小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和教育教學質量。給職稱評聘單位制造了人為的矛盾,教師是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為什麼會變得像瘋狗一樣?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理應是座神聖的殿堂,為什麼會成為“瘋狗的戰場”?都是職稱評聘惹的禍。

教師職稱從一級教師開始按比例設置名額,如果名額滿了,其他教師便無法晉升上一級職稱,就算你的業績再突出,發表的論文堆積成山,獲得的榮譽摞起來比樓高也一點用沒有,因為名額已經滿了。留給教師的唯一選擇就是“候缺”,如沒有“缺”敬請一直“候”,幸運的是“缺”還沒來這位教師退休年齡先到了,老教師光榮地退休了,省卻了苦苦地“候缺”。按比例設置名額極不利於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也是不公平的、不公正的。

為了教育的均衡發展,教師應該也必須是流動交流的,但現行的職稱評聘制度就是僵化的一潭死水。如現一高級教師調動到新單位,但那裡的高級職稱名額已經滿了,他便無法正常辦理人事、編制、工資等關係,除非他自願降到一級且放棄公積金等福利待遇,如果一級名額也滿了,就只能降到二級了,因為只有二級沒有名額限制。建議取消教師職稱名額限制,縮小級差,給教師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平靜的工作心態使廣大教師能夠安心地、靜心地、全身心地工作而不是把精力和時間都用在爾虞我詐、挖空心思弄虛作假的職稱評聘上。

教師的職稱不能夠客觀地、公正地反映教師的工作能力、教學水平、教學業績成果。職稱評聘逼迫廣大教師不擇手段弄虛作假。教師的QQ群、微信群都有招攬在各級教育刊物發表論文的廣告。幾乎所有的論文都是花錢發表的(不排除憑實力發表論文的可能性),幾百元到幾千元,縣市省國家級刊物都在弄虛作假!我們身邊幾乎沒有一人次收到過稿費,沒有一人次能拿出稿費發票。花錢發表論文已經正大光明地形成了一條完整利益鏈,一部分人因此富了起來。我們身邊的科研課題從立項到結題都是在造假,所有的材料都是編造的,結題只是個形式。這“紙上談兵”的教科研成果在現實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

現行的


鄉紳王員外


從來不評職稱的臺灣教師 我先在屏東師專音樂組學習,再到臺南師院特教系,再到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從音樂到特教再到數學,不僅跨學科而且跨專業。這樣的學習經歷,對於專業修煉,對於教育教學,我相信都有很大的幫助。 臺灣從來沒有評職稱這回事,大家都是教師,沒有不同的職稱,若有也只是職務上的不同罷了。 只要沒犯什麼大錯,每年薪資都會升一級的,也就是教愈久,薪資愈高,這個與你有沒有發表論文,有沒有上公開課都無關。 除了教齡,臺灣教師的薪金水平,還有沒有其他因素的影響? 若是去研究所進修,取得碩士學位,就會一次跳3~4級;若取得博士學位,又會再跳幾級。但是,跳到一定水平就不再跳了,從此就在那個頂級了。 以剛畢業的教師為例,每月薪資約四萬新臺幣(約八千多元人民幣);頂級教師吧,每月薪資約七八萬新臺幣(約一萬七千多元人民幣),不過這還要看他的學位。 大陸的學校,每學年末都有一個年度考評(考核),有不合格、合格與優秀之分;還會評出一些不同類型的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等。 臺灣沒有,從來沒有什麼優秀與不優秀的評比,大家都是一樣的。教育是一種良心志業,大家都一樣優秀。 學校如何評價教師? 是由學校教評會來考核教師的,每學年考核一次,基本上,只要你沒出什麼亂子,都會通過四條一款(即甲等考核過關),薪資會晉一級,年終獎金相當於一個月的薪資; 若是被評為四條二款(即乙等),則薪資也可以晉一級,但年終獎金只有半個月; 若是被評為四條三款(即丙等),則薪資不晉級,也沒有年終獎金可領。 校長多數會尊重教評會的裁決,除非有非常特殊的情況才會提出異議。 學校從來不統一出卷考試,而通常是由教師輪流出卷,雖然也交換監考及批改,但並不會出現那種惡性競爭和成績上的比較。不過有時,班級間也會相互交流一下,看看學生的學習狀況與其他班級是否有太大落差。 校長多數不會太乾涉這些事的,只是鼓勵老師們把心用在教育上。 平時的教學研修活動,通常圍繞哪些主題? 因為我們實行的是包班制,所以,教師除了要參與學科方面的教研外,還有一些專門課程的研修,主要有性別平等教育、環境教育、信息教育、家政教育、人權教育、生涯發展教育、海洋教育等七大議題。 另提的一點是,現在教育必須“零拒絕”,所以還需要考慮到各種特殊的學生,如視障生、情障生、學障生、智障生、過動症學生、妥瑞氏症學生,乃至新移民的孩子,等等。 因此,教師每年都要參與有關特教的研習,學習特殊教育法,以更好地幫助這些孩子。 和大陸相比較,臺灣很少通過公開課進行聽課研習。 新近興起“學習共同體”或“教師專業評鑑”,有人開始主張推行公開課活動,但關注的焦點在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成效上,而非批註教師的教法。 且這樣的公開課也不是全校或全市觀摩的形態,而多屬小課室的觀摩。 這麼多的研修內容,老師們幾乎每項都要參與,教研活動非常頻繁,所以會感到負擔很重。 不過,有些教研活動老師們是非常喜歡的,以我們數學輔導團辦的數學研習活動來說,老師們偏好創意教學、數學工作坊、信息融入教學這樣的話題。 尤其是我們在寒暑假做的數學工作坊(實物操作性的研習),幾乎是秒殺的,就是你剛剛發佈公告,名額就報滿了,有時擋也擋不住,說名額已經滿了,老師們還是來,甚至攜家帶眷一起來。 我屬於工作狂,加上孩子大了,也比較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我喜歡教學,所以常常在學習,或開發新的教學材料及學具。 還有,我平時的很多教學點子,主要來自數學書籍,所以也有購書的癖好,主要是偏實務性的那種,就是可以應用在我的教學中的,也就是很好“下嚥”的書籍。然後,我還喜歡打羽毛球、上網、看影片,這些。 我們讓孩子自由發展,不會特別給他什麼附加的學習任務。 我們不會給他買什麼額外的參考書、練習本。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固定的讀書和做家務的時間,其餘的時間由他們自己支配。 當然還會給他們半小時到一個小時玩計算機的時間,不排斥他們玩電玩,也不排斥他們看卡通,有時我們會在晚餐時間一起看卡通,有時,我比他們還著迷。 對孩子的學習,如數學的部分,我們是在生活中與他們聊數學,而不會刻意教數學,從小就是如此。對孩子沒有什麼太高的期待,開心就好。 不擔心他們玩計算機玩上癮嗎? 不會的,我們從小教育孩子要懂得節制,不會有這樣的問題的。孩子在玩,多少也是在學習的。 比如我兒子,小時候超喜歡打“三國志”的電玩,所以他對“三國志”瞭如指掌,這沒有什麼不好。 臺灣的孩子,幾乎是人人都可以上大學的,就是看上的是公立的大學還是私立大學,看學校優與不優了,所以基本上是不太有競爭了,不過這也是我們憂心的。 有兩次統一的考試。 第一次叫學測考試,時間是每年的1月底,一般是春節前。 那時,學生只學到高三上學期的課,下學期的課程都還沒有學習呢。考完評估分數,選擇自己可能被錄取的學校,申報參加甄選,就行了。若覺得考得不理想,或是想要考更好的學校,則可以再參加紙考拼拼看。 紙考是在每年的7月1—3日,那時,他們已經修完高中三年的所有課程,有點類似大陸的高考。 例如,一個學生學測後,覺得自己的成績可以進入高雄醫學系,那麼,他可以選擇不參加紙測了,直接選擇填讀高雄醫學系。 當然還得參加甄選面試,每個人可以填選六個志願,通常不想再參加紙考的人,選填的最後一個志願一定是要有十足把握的學校才行。 如果 他希望進入臺灣大學醫學系,覺得學測成績不足以達成他的願望,抑或覺得自己面試成功的機會比較渺茫,他會選擇用紙考的成績來證明自己。 (作者:何鳳珠,教師月報)。


77878rmhh


原因在於:1、農村中小學以前最高職稱小學到頂是小高,中學到頂是中高,小高=中一,全受名額限制;初評職稱時不與工資掛鉤,按教齡上報;後來全與工資掛鉤了,全靠關係靠手段和行賄評職稱。2、現今職稱改革,換湯不換藥,把原來的小高換成中一,把中小職稱併成初級、中級、高級。過去的小高成了現今的中一,要晉升高職,必須有大專以上學歷和必備的評優選模及培訓等證明。大多老教師都是八十年代初期前後的工作者,基本上都是在教育的第二個春天來時從社會進入中師走上工作崗位,大多是60歲左右的人,年0偏大,選派培訓輪不到,網上學習缺乏電腦技能,自學記不到程序,從各方面又無法與中年以下人去競爭;而大多老教師既不屬領導班子成員又無高學歷,天上又不會掉餡餅,只有放棄。中小學特別是農村小學無大專以上學歷的、以前達到了中一職稱的、教齡滿了三十年以上的既排除在自然晉升一級外,又無晉升高級職稱的資格。3.管理職能部門的限制所在,他們是不會讓大多數人逾越的。特別是農村小學無大專以上學歷的老教師也就不要痴心妄想了,等退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