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硬伤在编剧吗?

daiba


今年这个夏天好剧频出,《镇魂》和《一千零一夜》就是其中的两部好剧,但这两天,这两部网剧的编剧却遭到了diss。

《镇魂》刚播出不久,就火了朱一龙和白宇,两人出色的演技为《镇魂》这部剧拉了不少的分,粉丝们自发成为了“镇魂女孩”,来表达自己的支持。这一步口碑不错的网剧编剧之所以遭到网友们的diss,纯粹是因为剧中人物的设定。原著中的赵云澜和昆仑君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到了网剧之中,因为各种原因,大大削弱了实力,赵云澜甚至变成有时候连枪都不敢拔的警察。网友评论说若不是有两人演技的支撑,这样的人设谁可以演好。

《一千零一夜》刚播出的时候还被网友们评为是一部脑洞大开的网剧,女主可以进入男主的梦境,这样的剧情在现在的网剧中还是较为少见的。但随着剧情的一步步深入,观众们发现了异常,这部剧的槽点也越来越多,在后期的剧情之中,编剧为了虐而虐,主角们有了误会却不解释,设置的虐点也过于老套。

编剧钱晶晶曾认为青春励志剧要提供治愈观众的功能,但看到现在的剧情,怕是没有人会在这部剧里感受到治愈吧。

最近这几年里,明星的演技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受到大量的负面评论,不论是《镇魂》的主演,还是《一千零一夜》的男女主,在演技上起码都跃过了及格线,也正因此,这两部剧都受到了观众的期待。


影视口碑榜


编剧肯定是最重要的,今天西方电影留名青史的那些大师,都有编剧的身份,比如比利·怀尔德、费里尼、希区柯克、伍迪·艾伦等。


不说远了,老谋子和李安都是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导演,然而一个在国际舞台上风生水起,问鼎小金人,一个慢慢老去,成了不产杰作只产娃的葫芦爹,和个人才华有关系,和文化艺术环境,市场需求也有很大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在编剧上。

张艺谋是摄影出生,李安是编剧出生,两个人的功力在一部两部作品上很难比出高下,但是有一个普遍规律绕不开,那就是——

张艺谋比较成功的作品全部成功在编剧,早年的《红高粱》、《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大红灯笼高高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曾一度在东西方都获得公认的好评,以及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活着》、《菊豆》等,完全是因为基于很好的故事,以及很好的叙事,这中间,原著,编剧,功不可没。例如《有话好好说》,没有什么特效,没有什么大场景,就是几个室内场景,然后基本就是演员的对白和表情,但是就可以让观众觉得很有滋味,只因为包袱,矛盾设计得巧妙。可能至今观众都无法忘记那一句——安红,我想你想得想睡觉......


而张艺谋单纯靠摄影、色彩取胜的那些作品,既没有笼络到西方评委,也没有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可。

相比之下,李安才不管那么多表面的东西,即便简单平凡的故事,也可以拍出深度,比如早期的三部曲《喜宴》、《推手》、《饮食男女》,按理说就是家长里短,父女情深,男女琐事,没有任何特效,动作,鲜肉来撑场面,但是经过编剧一处理,就有了神韵。比如《喜宴》是一个埋包袱,点炮仗式的结构,开篇子女先慢悠悠的撒谎,然后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片中段父母到美国后,假夫妻又开始有惊无险的演戏,到最后非要办喜宴下不来台,到最后穿帮,矛盾在时间线的黄金分割点被激化,然后又用剩下的时间舒缓。整个观影的过程完全是精神上的享受——这个剧本先慢悠悠把你带到最高点,让你感受到一步一步爬升的过程,然后引爆矛盾,猛然下坠,这不是感官刺激,却胜过感官刺激。

李安当年拍摄《喜宴》的时候,亲自写下了详细的分镜手稿,只有编剧出身的导演,才能如此缜密地安排每个细节——




同样到其他表演领域,比如如今有那么多娱乐节目,但是大家都感觉小品不好笑,生硬,尴尬,而像《今夜百乐门》这样的节目,第一期用的完全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那些小品却非常脍炙人口。也是因为有出色的编剧,设置了很好的故事,节奏,矛盾,笑点,演员再一艺术发挥,就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其实不是没有人不知道编剧重要,但是目前我娱乐圈的这些电影作品这么烂,而且烂就烂在编剧这一块,是有原因的。

1.场景,服饰,演员,特效这些东西,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分钱一分货,而剧本的好坏,比较难以量化。一般来说投资方只从资本的角度考虑,只算得出实物的价钱,却不愿意为那些看不见的,玄的东西买单。

2. 编剧人才稀缺。懂IT, 随随便便做个特效,就大把大把数钞票。长相好,只靠面瘫,都可以获得一帮脑残粉。编剧每天熬夜抽烟,头发都掉光了憋出来一个剧本,还卖不起几个钱。谁还有兴趣去为此钻研?

3. 落后的审查制度扼杀了编剧的天赋。自从古希腊开始,戏剧就分悲剧、喜剧,而由此演变而来的文艺作品的一大功能就是针砭时事,调侃不公,揭露矛盾,引发思考。如果长时间这也不能碰,那也不能摸。天长日久,编剧只会如法炮制那些安全的题材,沿用陈旧的结构,长此以往能力全部退化。

4. 观众文化艺术修养并不高,很多人还觉得电影等于娱乐,花钱就是要买爽。什么娓娓道来,慢慢抖包袱,欲盖弥彰,情节反转,都来得太慢,催眠效果太好。很多脚本、编剧堪称杰作的作品,在国内经常遭受冷遇。

要想脑残剧退出历史舞台,我们真正消费有营养价值的电影艺术,导演,观众,市场,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HannibalLecter


影视硬伤的责任在编剧还是在导演,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

如果是制片公司已经有剧本之后雇佣的导演,那么,责任在制片方。因为中国的导演和编剧是分开的。在导演心目中我就是导演,负责把你的剧本转换成带有视听语言的故事而已。至于剧本好坏跟导演没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制片人制。

另一种是导演自己兼职做制片人,自己找投资。他为了让利益最大化,这个时候他一般会找很便宜的编剧写剧本。然后自己再找工作人员帮助修改。因为他的目的就是挣钱,才不管剧本好坏!或者,他那个时间段就是不懂剧本,不懂导演。这种时候。责任全都在导演身上。现在,几十万几百万的烂片子好多都是这种情况。

再有就是投资方为了托编剧或导演也可能造成故事的硬伤。因为投资方不懂,谁跟他关系好他就找谁写剧本,找谁导演,这就有可能找到不专业的编剧导演。

总之,国内影视都说“剧本一剧之本”,貌似重视剧本可是从钱上讲没有几个重视剧本的。


一嘟噜一嘟噜的八月呦


春推会期间,2018中国电视剧编剧(北京)春季论坛如约举行。来自创作一线的近百名编剧、制作方、播出平台等业内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新时代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肩负使命,使电视剧这一艺术形式能够历久弥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编剧在写作时‘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桠上跳舞鸣叫,又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如此才能永葆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编剧、导演郭靖宇以“原创故事是第一生产力”为题,分别从“原创故事的优劣是作品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更多的剧作家坚持原创,内容才会真正百花齐放”、“鼓励和培养原创故事人,尤其是年轻的故事人,迫在眉睫”三个方面,阐述了原创故事是电视剧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的观点。

编剧王宛平接受《影视圈》记者采访时说:“我这两年的感觉是,现实主义题材又回来了,各大平台都开始重新重视传统价值观的作品。”

导演刘江也对《影视圈》说:“一个作品,对价值观层面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我的新作《归去来》就是用留学题材的外壳,去探讨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的作品。”

导演刘江

他一再强调,创作者应该给老百姓提供“精粮”,在任何时代,作品创作都应该追求艺术性、娱乐性、思想性的三性统一。

比起编剧和导演,资深制片人、正午阳光董事长侯鸿亮的话,更像是“从市场的枪林弹雨中趟出来的”一样,直接、犀利。他对《影视圈》记者说:“创作者在技术层面可以犯错误,因为技术的东西总是可以修复。但是在灵魂和意识层面,创作者不要骗自己,那是一种自我催眠。‘拍什么’是略,‘怎么拍’是术,都要想清楚,不要盲目跟风。”


影视圈Magazine


目前编剧的水平确实有点迷,之前追的一部剧,刺客列传,第一季的编剧姐姐的设定非常的带感,人物性格鲜明,八个主角各有各的特色,包括故事的情节、台词都十分的不错,很大气啊,虽然演员的演技有点不是那么的好,整体还是很好看的,然而到了第二季,换了个编剧,整个剧情人设崩的不忍直视,白瞎了演员飞升的演技,而且台词虽然是半文言半白话,但是一堆错误,看着难受,到最后真的是只能看脸了,小哥哥们的颜值与演技以及服化(那个衣服炒鸡好看)支撑了整部剧……后来偶尔去看看别的剧,台词弱智,好像把观众当白痴一样,不解释明白我们就看不懂,台词越来越多,整场就光听他们讲话了,内心戏很少,情节太幼稚,打架跟玩一样……希望编剧能够真正的写一部值得看的剧,而是老改编小说动漫,毁了小说,还要被骂多不好。



木槿花盛开的时光


太多人抱怨国内电影根本看不下去,要不然就是剧情堆叠老套,看了几部电影之后感觉除了主演变了其他几乎没变化。青春励志电影必然要有堕胎情节;家庭伦理电影必然要有出轨情节。除了明星效应还能暂时支撑一点票房贡献之外,整个发展的态势是江河日下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实是有原因可循的。

一方面,制片方和投资方一味追求暂时的轰动效应所带来的利益。凭借明星的人气所堆积出来的票房可能可以带来一时的金钱收获,但是长此以往,不但让明星本人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对国内影视的发展也是饮鸩止渴之举。

另一方面,艺人不看剧本质量就随意接剧的趋势也越演越烈。天涯论坛每年都有一个“金乌鸦奖”,专门颁给那些不磨练演技专门接烂片圈钱的艺人。在现在这种趋势下,演员和艺人是有着明显的界限的。那些只靠跑通告、上热搜增加热度的明星只能叫做艺人;演员作为一个以演技为基础的职业群体,更应该重视的是自身演技的提升和底蕴的积淀。


胖虎玩游戏


《白夜追凶》开启了网剧的9分时代。《河神》、《无证之罪》均取得8.3分,正在热播的《你好旧时光》获得8.4分,同期同类型的《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也获得了7.7的评分……

而在这些不以当红明星为主打的网剧中,编剧的作用就更加凸现出来。本来嘛,电视剧、网剧就更接近于编剧的艺术,电影则能看到更多表演的闪光。

小说改编成网剧,往往要“伤筋动骨”。改编的力度过小,有时会不符合影视表现的需要。改编的力度过大,既得罪了原著作者,又得罪了原著粉丝。

犯罪悬疑剧虽然拥有自己的忠实拥趸,但在国内也要面临更重的审查压力。这样看来,编剧们的压力又大了些,也有不少人将国产剧不如美剧归咎为审查问题,但事实证明,还是水平问题。

《白夜追凶》的编剧刘成龙和团队就坚持“不打擦边球”。路很宽,一定有好的办法去展示,总能找到观众接受的解释。他在写剧本的时候审查涉及的东西能不碰就不碰,决不冒险。

新一代的网剧编剧们更接地气,或者说更懂观众,更愿意去关注他们的感受。

只要故事好看,哪怕制作粗陋一点,观众都能凑合,此前的《太子妃升职记》就是明证。比起流量演员,靠谱编剧或许才是网剧成功的第一条件。

所以编剧的作用毋庸置疑,而编剧也要与时俱进,加些互联网思维,一个好故事是一个好作品的根本,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个事情!


娱乐硬糖


我发现楼层高的都是编剧。学电影的表示,其实我每一次和朋友看完电影,不论中国电影还是外国电影,讨论的最后都会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到底差在哪里?体制当然是一方面,但并不能成为中国电影硬伤的借口,伊朗的电影体制也很糟糕,但伊朗却能够不断出现好电影,一谈到这种问题中国电影人就开始怪体制,怪政府,怪这个怪那个,为什么不想想更主观的原因?我曾经和朋友讨论过,我们有一个观点,就是现当代的中国人,缺少了一种稳衡的的信仰,或者是用于指导自己人生的理念,所以他们的电影更像是个客观的现象记录,或者就是扯淡一样的故事。中国现在很多导演在拍电影前,首先想的是:“这个社会有什么问题值得关注?值得拍?值得我去向观众展示?”这种拍电影的动机事实上是在剑走偏锋,中国很多导演包括陈凯歌,冯小刚,贾樟柯等这类大牌导演都存在这类问题(对我说的就是贾樟柯,贾樟柯早年的电影很不错,近年来他的电影从题材到表现方式都在有意识地迎合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显得很有功利性,所以我对他的喜爱度在下降),他们挑选一些社会问题加以戏剧性的表现,却没有办法让这部电影变得更有灵魂。比如《搜索》,陈凯歌试图把网络暴力,媒体与民众的博弈关系,都市情感等等社会问题糅杂在这一部电影里进行讨论,却让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混乱的景象。再比如《中国合伙人》,陈可辛对于青春的那一段刻画很不错,但从整部电影看,重点却很模糊,因为它里面有青春、友情、奋斗,还包括西方对中国人的歧视、富人对穷人的歧视,中国人对于美国的向往心理等等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是随着他的奋斗过程中慢慢展现出来的,并未削弱主线故事,但却削弱了电影整体的基调,让他显得既像青春片,又像励志片,更像剧情片。电影可以是故事的组合,但绝不是单纯的故事记录。当然我看到楼上有人说编剧的门槛低,这是事实,我读完电影学研究生后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我读到了硕士,对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这几门学科都仅只略沾皮毛,更枉论很多本科生。我认为,电影是作为人类对世界、对自身的认知思想、艺术审美思维、科学技术发展等多者交融的最好的一块结晶,以上几门学科几乎是对于一部电影进行深入思考的思路途径。当然现在拍电影的人基本上都不会去读这些理论,他们只会去学摄像,摄影,声音,剪辑,他们只会关注画面,镜头,打光,特效。所以我只想说,别把电影拍成了电视。


漫话者


作为一个学了七年编剧即将研究生毕业的人,上学期间,我经常经常想的一件事就是,看看现在电视里播的,院线上放的,都是些啥啊,我以后可不要写那种狗脑子玩意!
去年,我的第一个院线片上映了,果不其然,喜大普奔,人艰不拆,就是我之前最歧视的狗脑子玩意呢,呵呵呵呵呵呵。
片子上映之前,我发短信给监制说:麻烦给我用个化名,想叫邹四郎谢谢。
监制说,好奇怪的化名,而且不行呢,已经给广电报了,下次吧,呵呵。
还要有下次么!摔!

而且你知道最惨痛的是哪一刻么!是我去电影院想买票看自己的片,工作人员笑着说:这个片子排挡已经取消啦,因为没有人买票。


心已经有点痛。
工作人员又笑着说:不要看这个,可烂了。
神补刀呢亲。

那阵子,每天晚上回去刷豆瓣看评论,似乎每个观众都在为全剧组的智商操心,恨不得买点脑残片给寄过来……那感觉,都跟看小虐文一样痛而爽。

那么这个东西到底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呢?
周期紧、制片方为了票房加了很多色情暴力镜头、导演和监制审美趣味很捉急,每笔钱都来得非常不痛快,克扣我本来就很少的钱,不停让我改稿、导演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这些天灾人祸,统统存在。
但是坐在电影院看这个片的时候(不是之前取消排片的那家谢谢),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我能力太差了,所以片子才变成这样。当时交上去的东西,并没有能做到自己问心无愧的最好,本来能力就不怎么样,还糊弄,所以才会这么烂。

看片的时候,就一直在想,哪个哪个地方,如果我写好点就好了,如果我多设置一道弯就好了,如果怎么怎么写,那导演就不用改成现在这个猪头狗脸的样子了,这里想得太少了,这儿缺细节,所以人物很空。如果把哪一场跟哪一场的信息综合,那会好一点点。

写作能力差,所以没有写出让那些怪品味的老板觉得不需要改的东西,或者说,更牛的编剧,能写出让人改不了的东西,这种作品,能写出来的话谁都会乖乖照着拍吧。
谈判能力差,所以没有能成功给他们洗脑,让他们对我有信心,让他们相信“按这个人写的拍准没错”,结果有些自己觉得好的地方,都没能保留住。

之后,跳出自恋的“只要我够好,就能救世界”的想法,客观分析的话,关于片子为什么烂,我也能列出一万个减分的过程,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哪里妥协了,哪里偷懒了,哪里抱着交作业的心态糊弄了,后来谁谁如何如何,谁谁又如何如何……就是一句,发生这种事,谁也不想的。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完了,但天灾人祸的这里减一点那里减一点分,就像一个大楼这儿少一块砖那儿少一块砖,最后就走形成了一个烂土堆。

所以说最后挑战了智商下限这件事,客观结论就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每个工作人员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主观来说,就是我自己能力不足,态度不端正,没有能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如果我作为编剧吃多点脑残片,那后面的部门肯定也可以加大药量,唤起工作热情,激发主观能动性,治好自己的病。

不匿了,写过烂片就写过吧,这一年来可刻苦了!后面的每道工序不能控制,但我至少以后会做到对自己手里流出去的每个字负责。
毕竟,再糟糕的行业,也是一个一个,一个一个的人构成的。


昨日梦瑶


要说中国影视圈,相比如今极为出名的就数《琅琊榜》、《伪装者》的幕后制作团队山影。现在网友们都说基本上是山影出品,必属精品。小编也看过不少的大陆剧、美剧、偶像剧和韩剧等。要说这些剧里头,其实不光是中国影视圈,在国外也是有好作品,也不乏不好的作品。而要说到国外的影视剧,估计不少剧迷都会推荐说BBC出品制作的。的确,BBC制作的不少英剧都十分好看,不管是服装还是剧情,可以说是精致二字。

中国的电视剧如今最大的特点就是雷人,这也没办法,因为谁让前几年几部雷人到不行的剧都火爆得不要不要的,因此这后面就导致了不少雷剧的发生。实际上过了几年,这观众也不买账了,所以这山影出品的《琅琊榜》等作品就被称为是业界良心。可以说,小编认为这中国影视的硬伤真不能只怪编剧,而是要看幕后制作团队是否用心。随着观众的素质越来越高,大家越来越要求高品质,风评好的影视剧自然会越来越受人欢迎,而一些雷剧,实际上真是影响了不少未成年的身心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