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于右任称为“近代书圣”?

上官熙




了解于右任书法书法是通过其草书作品得知的,后来了解到于右任的魏碑楷书写的也非常出色。据说于右任一生收集了不少的魏碑石刻,最后捐献给了西安碑林博物馆,叫什么“鸳鸯碑”,几乎都是随身携带(运)。

至于于右任被称为什么近代书圣,或许是翰墨书道孤陋寡闻,真的没有听说过,不过到有一本上海书店出版的《标准草书》,将其书法称为“于体”草书,主要是于右任在推行标准草书的阶段。《标准草书》旨在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的规范的现代草书系统。



在草书上,于右任下的功夫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如于右任的《标准草书》是双钩和墨迹参研的版本,可见其对古代草书下的功夫之大。于右任的楷书以魏碑为师法,但有不刻意追求碑刻痕迹,笔情墨韵十足。
以帖的笔墨情致进行魏碑书法的创作作品气韵生动活泼,无一丝刻板气息。于右任的草书,线条流畅圆活,字字若蚕,或状等龙蛇。说起为划时代的草书大家一点也不为过,说其书法称的得上“近代草书书圣”,或许并没用什么夸张。题主所说的“近代草书书圣”或许是与近期一部电视记录片《百年巨匠》有关。
























翰墨书道


高处不胜寒。

到底是谁把于右任称为“近代书圣”啦?我查遍了有关资料,也没查出结果。

记得于右任编写过一本《标准草书》,也看过不少他的草书作品,总的感觉是:字字独立,草法精准,神彩飞动,高雅耐看,堪称大家。但是,称他为“近代书圣”,是不是把他拔得太高了?

王羲之被道内人称为“书圣”,是经过历史检验并认可的。杜甫被称为“诗圣”,也是经过历史检验和认可的。李白被称为“诗仙”,也是经过历史的检验和认可的。所以说,现在称于右任为“近代书圣”,为时过早。


(上图为于右任草书作品)

关于题主提到的“为什么把于右任称为近代书圣”?我认为这个题目有点过了。“书圣”这顶帽子,不是随便给人戴的,就是于右任先生再世,若知道有人这样称呼他,他心里也是不安的!


(上图为于右任书法作品)


于右任的书法作品,打心眼里说,我既喜欢,又佩服!因为他是书法大师而不是“近代书圣”。


中州耕牛堂主


于右任出生于1879年4月,陕西三原人,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林语堂先生曾评价“当代书法家中,当推监察院长于右任的人品、书品为最好模范,于院长获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赖于其书法的成名。”

于右任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他是南社早期的诗人,写下不少寄托国家民族兴衰之情的诗篇。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

1962年1月,于右任作《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有人评说,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的哀歌,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也有人说《望大陆》表现了思乡之情,但说不上什么“崇高”,就文采来说只算一般。

于右任是第一个将魏碑和小草书打通成一片,为碑学开创出一个新境界,使后来的习碑者避免了许多盲目的探索,为二十世纪碑派书法大师。

从汉至清代,草书乱象丛生,无法认同,给后人学习草书带来很多不便。于右任对书法之最大成就为整理出了标准草书,使草书有了统一的书写标准,他晚年所写怀素小草《千字文》,为草书开拓出一个新局面。

于右任的书法有一定造诣,但把他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并和王羲之、颜真卿一起称为“书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这也太过了。

此说查无实据,最大可能是一些出售于右任墨宝的经营体弄出来的广告词。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