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海龙屯的由来是什么?

知道遵义


要解释清楚遵义海龙屯的由来,就不得不提“播州”。

播州,为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废隋朝牂柯郡而设置的地方政区。至唐末,由于中央政权衰微,播州为南诏国所攻占。太原人杨端应朝廷招募,组织民军将其收复,从此杨氏定居于此,继而形成地方势力。南宋嘉泰时,其13世孙杨粲袭职执掌播事,经营数十年,播州势力迅速强大,史称“播州盛世”。

元明两代,杨氏辖地设为“贵州四大土司”之一的播州宣慰使司,而海龙屯即为播州土司所营造的军事堡垒。它位于高坪镇海龙屯村龙岩山上,沟谷海拔940米,屯顶海拔1324米,屯内占地达1.59平方公里。南宋宝祐五年(1257),蒙古大军由云南挥师东进伐宋,战火烧至播州西境,播州告急,朝廷派两府节使吕文德至播州部署防御,申报朝廷“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播州第15世土官杨文选择险峻的龙岩山构筑军事营垒“龙岩新城”。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第29代土司杨应龙扩建龙岩屯关隘,屯驻重兵,六年后举兵反明。次年正月,朝廷任命四川总督李化龙并赐尚方宝剑统领15省24万步骑兵分八路进兵播州,遭顽强抵抗,李化龙下令“百道夹攻”,于六月六日凌晨破屯,海龙屯内木结构建筑尽毁,杨应龙自缢身亡,杨氏自唐以来在播州725年的世袭统治从此结束。万历二十九年,朝廷实行改土归流,播州改称遵义,辖地被分为遵义、平越二府。平定播州历时114天,史称“平播之役”。

2015年,播州海龙屯遗址与永顺老司城遗址、唐崖土司城遗址一道,以“中国土司”的名义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司图博行


海龙囤实际是南宋,杨家土司助宋抗元而修建的军事防御古堡。

这个区域修建的三条防线上的多重关口,它所留下的古堡遗迹实际反映了中央与地方、家与国、土司与皇帝,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这几对关系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体现了无数的政治智慧。

海龙囤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是宋末抵抗蒙古的产物。播州也是宋朝在贵州最大的羁縻州,其辖区面积也不断扩大。

到了杨家最后一代“土皇帝”,杨应龙那里,海龙囤已经修得相当震撼了。

杨应龙为阻挡明军进攻特地修建的36级陡峭倾斜的石制天梯,每一级阶梯具有半人高,且向外倾斜,大炮打不上去,人一进攻,上面守关的播州军就抛洒黄豆和油,如今的游客徒手攀爬尚且费劲,更何况带着武器的官兵呢?

残破但仿佛军鼓声犹在的飞龙关、飞凤关、朝天关等石制关隘还都记录着当年那场战役的惨烈……“平播之役”历时114天,集合了全国20多员著名将领、15省正规军与西南各土司军共24万攻打杨氏,最终以杨应龙自缢并以一把大火烧光了海龙屯自己的新王宫结束。

今天所有这些都被海龙囤遗迹保存了下来。201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遵义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


在海龙屯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一周年之后,一个世界级的旅游景点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也由此引来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探秘。然而,其中有不少人询问:“高山之巅、悬崖之上,哪来的海?连水源都没有多余的,土司为何将这里取名海龙屯?”

十五代土司杨文初建时取名龙岩囤

据史书记载,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十五代世袭土司杨文为抵抗元军,选址遵义市郊的龙岩山之巅修建军事屯堡,取名叫龙岩囤。

公元1259年,元军与南宋军在四川合江钓鱼城血战,元军取胜后,没有攻打播州。建立元朝后,朝廷把土司当成一种重要的管理国家的工具,对杨文委以重任。于是,军事城堡龙岩囤转变成了播州杨氏的一处别院行宫,夏天避暑,冬天狩猎,偶尔用作练兵场。

末代土司杨应龙扩建改名为海龙屯

自唐代以来,国内分布着许多土司,其中以播州土司实力最强大,一直受到历代君王重视。由于管理有方,杨氏土司世袭到了第二十九代、也是最后一位土司——杨应龙。

由于当时明朝一直主张“改土归流制度”,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杨应龙遂扩修龙岩囤以此来守护基业。龙岩山三面被河环绕包围(现今叫白沙河),一面衔山。当时的杨应龙也是考虑到山下有水,种植粮食没有问题,遂修建河坝,增宽河面,形成天然的拒敌“护城河”,企图以此使播州杨氏基业万代永固。

同时,偏安一隅的播州土司自认是“龙”,杨应龙也不例外。按民间传说,龙应该生活在天空或海里,基于此因,杨应龙将龙岩囤改名为海龙屯,欲建拦河坝的地方取名海龙坝(现今海龙坝)。

“这河坝一旦修建起来,只需派兵把守好万丈壁崖上的险关,入海龙屯就只能渡船而至了。”杨应龙修建完屯内军事设施后,还未实现建坝拦河的心愿,便到了公元1595年,一场酝酿已久的平播之战全面展开。

1600年初,关隘尽失的杨应龙,带着剩余的3万残兵,退至海龙屯做最后的抵抗。三个月后,屯被破,杨应龙杀死了心爱的田氏,亲手点燃了庞大的古堡。至此,统治播州725年的杨氏土司土崩瓦解,播州改名遵义,实行流官制度。

专家学者力证海龙屯。

事实上,囤有dun与tun两读音,读dun时有囤粮意,读tun时可与屯通。《玉篇·口部》:“囤,小廪也。”即取前意。《释名·释宫室》:“囤,屯也,屯聚也。”取后意。将“海龙囤”改为“海龙屯”纯属画蛇添足之举,徒增混乱。李飞认为,地名变更,尤其是重要文化遗产称谓的调整,需考虑其历史性、可识别性和认知度等多重因素,而不能仅据现代汉语的解释随意改动。

对于海龙囤“囤”、“屯”混乱的局面,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曾祥铣会长表示,这对海龙囤申遗是件大事。海龙囤肯定是“囤”字,目前为止,所有有关海龙囤的出土文物及相关文献都写的是“囤”。

对于古地名所用之字,后人根据所谓的字义随意更改,是常识性的错误。错的就是错的,即使是记录在了任何文件上,也应该更正过来。

曾祥铣说,对于这事,遵义文化界非常重视,在数次与海龙囤相关的会议上都提出,海龙囤的“囤”字,绝不能更改。

历史上海龙屯有不同称谓,后来海龙囤跻身第五批“国保”,

历史上海龙囤有龙岩新城、龙岩囤、海龙囤等不同称谓。杨应龙立于海龙囤巅的《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碑首即呼海龙囤为“龙岩囤”,“严禁碑”内文多处称龙岩囤为“囤”,如“今设用守囤名役”、“住囤医生”、“告假下囤”、“但恐亲临本囤”等。《平播全书》中“海龙囤”与“龙岩囤”并用,但以前者最为常见,可见“龙岩囤”即“海龙囤”。

虽然“龙岩囤”是一个较“海龙囤”更早的称谓,但作为他称的“海龙囤”,其认知度远较“龙岩囤”高,其流行时间也已超过四百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用之来指称这处珍贵文化遗产最为合适。

那么,“囤”字又何时改成了“屯”字了呢?据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飞介绍,2000年,地方文物部门在申报“海龙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有专家依据《辞海》中的现代词意解释,认为“屯”有驻扎,戍守;屯兵,屯军之意。

“囤”则是器具,囤积,囤货之意,故“海龙囤”应改为“海龙屯”。完全未顾及“海龙囤”是一个有着四百年历史的古地名这一重要因素。次年,海龙囤跻身第五批“国保”,国务院根据申报文本将名称公布为“海龙屯”。从此,海龙囤有了两个名字。


独好


遵义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老城西北28公里,谈到海龙屯就不得不谈一个存在七百余年的播州杨氏土司的兴衰。



海龙屯的由来要追溯到唐朝,在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播州杨氏始祖山西人杨端带兵收复播州叛乱,为防止再次发生叛乱,便于作战,于是在龙崖山屯兵,这是海龙屯的开端。


海龙屯由于杨氏的经营发展逐渐壮大,在宋朝抗击蒙古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蒙古不光从正面与宋朝发生战争,还从西南进攻,也就是著名的蒙宋“钓鱼台之战”。播州杨氏决定修建军事堡垒以抗击蒙古军队,次战役蒙古大汗战死,蒙古军队被迫撤退,与播州的军事援助密不可分,因此史学上一般认为海龙屯始建于1257年。

影响海龙屯的战役还有明朝万历年间的“平播战役”,第二十九代杨氏土司杨应龙起兵反明,朝廷急调二十四万大军分八路进兵播州,历时114天,平息了播州叛乱,明朝也是元气大伤,后来明朝实行了改土归流,也宣告了统治播州725年的杨氏土司政权正式瓦解。



海龙屯于1999年遵义市人民政府出款修缮,现已成为遵义的旅游的一个好去处。海龙屯于2001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恭长子非


遵义出发,经过28公里的行程,便到达高坪镇白沙村的海龙屯,海龙屯高踞龙崖山上,城墙尚存,周长约6公里,用平整的青石浆砌而成,在依山而筑的城墙上建有16个瞭望哨所,大有居高临下之势。


沿山路往上爬,道路崎岖,石阶越来越陡。屯前有铁柱、铜柱、飞虎、飞龙、飞凤、朝天等关,屯后有安关,西关和后关。雄关漫道,固若金汤。蜿蜒山脊的城墙从铁柱关一直修到铜柱关,站在铜柱关上可以俯视沟谷,易守难攻,构成海龙屯的第一道防线。拾级而上有歇马台,曾建有房屋供人歇息。
屯内的主体建筑,有“老王宫”和“新王宫”两部分。“老王宫”在屯顶的一道山梁上,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房屋已毁而屋基尚存,它以石踏跥为中轴线,房屋分别两侧,正厅屋基坐北朝南,依山势逐级建造。近城墙处有兵营、住宅区和练兵场,西南角为采石场,可通达后山的万安关。“新王宫”位于屯顶的另一道山梁上,占地面积1.26万平方米,它以正厅为中心,厅前两侧房屋对称排列,厅后亦有房屋、屋基台阶及柱础,见证历史的沧桑。

300多年过去了,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举兵反明,声势浩大,朝廷急调24万大军分八路进行“平播之役”,战争持续两年之久。大军压境,步步进逼,杨应龙寡不敌众,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四月退守海龙屯。经过49天激战,明军付出很大代价,终于在六月初六破屯,杨应龙自缢而死,其亲属69人被押送京师行刑,次年正月神宗在午门城楼“以平播功诏天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播州“改土归流”,以其地分设遵义、平越二府,遵义属四川,平越属贵州。沿袭700多年的播州杨氏,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海龙囤上,山水树木依然秀美:千峰争高,寒树轩邈;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夏日林中,疏条交映,在昼犹昏。 若爬到平坦山巅,你在新王宫遗址上会看到一处形态完整的建筑,那是海潮寺的主殿。 海龙囤上,寺庙之外的地方后来都被农人填土开垦成了农田。到上世纪70年代,大搞“一人一猪,一亩一猪”运动时,寺前的一块石碑还被村民用作建猪圈的石材,打碎后推入寺前的池中,做了“底子”。考古队雇了六名壮劳力遍掘池底,最后从中找出四段残碑,与之前弃置于坑外的一块恰能拼合,躺在池中近40年的古碑得以重见天日。
 从暖春到隆冬,每次去海龙屯都恰到好处,领略到了海龙屯一年四季的美丽:春日的杜鹃花海,夏日的蓬勃朝阳,秋日的绚烂色彩,冬日的绝世雪景,海龙屯不仅让我们触摸到了人文的厚重,也用无限风光恩赐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唐风宋雨


海龙屯的建造是为了抵抗元朝大军,当时有两个遵义的一对兄弟首先建造了重庆永川的钓鱼城抵抗元军达30年,元军久攻不下就想绕道遵义,为了抵抗元军遵义修建了海龙屯,奇怪的是元军并没有攻打海龙屯,海龙屯也是遵义最后一代土司兵败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