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里,走完西天路的動力是什麼?

西天路上,孫悟空一路降妖除怪,保護唐僧到了西天。很多人說:“呀,孫悟空真了不起,真有毅力。一般人肯定做不到。”

然而說孫悟空了不起,這我承認;說孫悟空有毅力,卻未必見得。

《西遊記》裡,走完西天路的動力是什麼?

降服了紅孩兒之後,師徒四人又走了很多日子,唐僧走得不耐煩起來,對孫悟空說:

  • 三藏道:“徒弟呀,西天怎麼這等難行?我記得離了長安城,在路上春盡夏來,秋殘冬至,有四五個年頭,怎麼還不能得到?”

顯然,唐僧是畏難了。如果你是孫悟空,師父問你這句話,你該怎麼回答呢?

如果是積極的回答,大概無非是:

  • 師父,不要怕,我們齊心協力,再苦再難,一定能走到靈山!

或者是:

師父,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

總歸不過是鼓勵、打氣之類的話。

當然,也許是這樣:

  • 你問我?我問誰去?

  • 怕路遠別出來取經啊。

表現出這種情緒,說明自己也嫌苦嫌累。這種情緒會傳染的,估計唐僧聽了這個,該氣得念緊箍咒了!

我們且看看孫悟空是怎麼回答的。

  • 行者聞言,呵呵笑道:“早哩!早哩!還不曾出大門哩!”八戒道:“哥哥,不要扯謊。人間就有這般大門?”行者道:“兄弟,我們還在堂屋裡轉哩!”沙僧笑道:“師兄,少說大話嚇我。那裡就有這般大堂屋,卻也沒處買這般大過樑呵。”行者道:“兄弟,若依老孫看時,把這青天為屋瓦,日月作窗欞,四山五嶽為樑柱,大地猶如一敞廳!”八戒聽說道:“罷了!罷了!我們只當轉些時回去罷。”行者道:“不必亂談,只管跟著老孫走路。”

他並不鼓勵,並不勸說,只是說:“只管跟著老孫走路。”

把天地當作一間大房子,在這種胸懷之下,斤斤計較什麼道路艱難,不是很狹隘的事情嗎?

誠然,堅毅是一種美德,然而還有比這種美德更超邁的精神在,這就是中國人的曠達的精神。

中國的道家最具備這種精神,孫悟空這番話,和道家大宗師莊子的一段話很像。

  • 莊子臨死的時候,眾學生打算厚葬老師。莊子說:“何必費那個勁呢?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陪葬的玉璧,以星辰為隨棺的珍珠,以世間萬物為出殯的器物,什麼隆重的葬禮能比得過這個呢?”

  • 學生們說:“我們怕烏鴉、老鷹吃您的遺體啊。”

  • 莊子說:“嗨!你們把我扔到野外,被烏鴉老鷹吃了;埋在地下,不一樣被螞蟻吃了嗎?這不一回事麼?”

面對死亡,莊子都是這樣的曠達,何況是幾千裡的路程?

《西遊記》裡,走完西天路的動力是什麼?

曠達並不是阿Q精神,遇到困難,搞“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然後做縮頭烏龜。曠達是直截了當,把一切外在的艱難,輕輕擺落,不給自己找任何理由,直面要走的路。

快到通天河的時候,天色已晚,唐僧又擔心起住宿之處來:

  • 一日,天色已晚。唐僧勒馬道:“徒弟,今宵何處安身也?”

如果是你的話,該如何回答師父這句話呢?

大概也無非是:

  • 不要緊,會找到住處的。

  • 再走走,別急嘛。

當然,也不乏“你問我,我問誰”的鬧情緒。

然而孫悟空的回答是:

  • 行者道:“師父,出家人莫說那在家人的話。”三藏道:“在家人怎麼?出家人怎麼?”行者道:“在家人,這時候溫床暖被,懷中抱子,腳後蹬妻,自自在在睡覺;我等出家人,那裡能夠?便是要帶月披星,餐風宿水,有路且行,無路方住。”

這句“有路且行,無路方住”,和“只管跟著老孫走路”,這種直截了當,直面問題,是一脈相承的。

沒有住宿之處,唯一的選擇只能是繼續走路,遇到宿處再說。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又有什麼用呢?

孫悟空並不是百戰百勝,勝利的時候,固然樂觀;就是失敗的時候,也是笑口常開。

青牛精偷了太上老君的金剛琢,能套萬物。孫悟空請來天兵天將,法寶都被套去。大家都垂頭喪氣,孫悟空卻在旁邊笑,把哪吒惹惱了。

  • 哪吒恨道:“這大聖甚不成人!我等折兵敗陣,十分煩惱,都只為你;你反喜笑何也?”行者道:“你說煩惱,終然我老孫不煩惱?我如今沒計奈何,哭不得,所以只得笑也。”

敗了陣、無可奈何的時候,居然都笑得出來,這就叫:拿得起,放得下。

漢代有個人叫孟敏。有一天,他挑著瓦罐去打水,一不小心瓦罐掉在地上,摔碎了。孟敏頭也不回,仍然往前走。旁邊有人很奇怪,問他:“你的瓦罐碎了,怎麼連瞧都不瞧一眼?”孟敏回答道:“既然已經碎了,瞧它又有什麼用?”

如果孫悟空是今天某些年輕人,相信會是這樣的:

  • 太累了,我不走了。

  • 遇到妖怪好害怕,我要給媽媽打電話(然而孫悟空是石頭裡蹦出來的,沒有媽媽呀),

  • 今天好頹……喪……

我有一個小師弟,本科畢業。參加公務員考試,沒有考上,大哭(他都二十二三歲了)。給媽媽打電話,媽媽安慰了他好久,才平復了他的情緒。

然而,有了這次失敗,他變得怯懦,患得患失。每次找工作,面試的前夜,都整夜睡不著覺。

到現在,他還沒有找到工作。

這就是典型的“拿不起放不下”。

其實,失敗一次、兩次、乃至無數次,只要已經過去,又有什麼呢?

在號山火雲洞,孫悟空變了紅孩兒的父親牛魔王,大模大樣地走進洞中,受他的禮拜,被發現後,好像惡作劇得逞一樣,哈哈大笑著跑了出來。

  • 卻說那行者搴著鐵棒,呵呵大笑,自澗那邊而來。沙僧聽見,急出林迎著道:“哥阿,這半日方回,如何這等哂笑,想救出師父來也?”行者道:“兄弟,雖不曾救得師父,老孫卻得個上風來了。”沙僧道:“甚麼上風?”行者道:“原來豬八戒被那怪假變觀音哄將回來,吊於皮袋之內。我欲設法救援,不期他著甚麼六健將去請老大王來吃師父肉。是老孫想著他老大王必是牛魔王,就變了他的模樣,充將進去,坐在中間。他叫父王,我就應他;他便叩頭,我就直受,著實快活!果然得了上風!”沙僧道:“哥呵,你便圖這般小便宜,恐師父性命難保。”行者道:“不須慮,等我去請菩薩來。”沙僧道:“你還腰疼哩。”行者道:“我不疼了。古人云:‘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看著行李馬匹,等我去。”

可是別忘了,就在剛才,孫悟空還被紅孩兒放出的三昧真火燒得死去活來,差一點丟了性命。虧得豬八戒會按摩手法,才把他救活。

《西遊記》裡,走完西天路的動力是什麼?

失敗,尤其是重大失敗,會給人心中留下陰影的。要是平常人,這陰影興許三年五年也走不出來。俗話說:“一朝經蛇咬,十年怕井繩。”

我上小學時數學不好,直到現在,還經常夢到在考場上做數學卷子,鈴聲響起,還有好幾道大題沒做完,急得從夢中驚醒。

像孫悟空這樣,兩小時前還敗得一塌糊塗,轉眼間就精神抖擻,神氣活現,好像之前的那些失敗都不存在,真正少見!

關於做惡夢,孫悟空也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解釋,在烏雞國時,唐僧做了一個夢:

  • 三藏道:“徒弟,我剛才伏在案上打盹,做了一個怪夢。”行者跳將起來道:“師父,夢從想中來。你未曾上山,先怕妖怪;又愁雷音路遠,不能得到;思念長安,不知何日回程;所以心多夢多。似老孫一點真心,專要西方見佛,更無一個夢兒到我。”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平時的擔心、恐懼、悲傷,都會在夢中體現。然而,孫悟空一個夢都沒有,正說明他完全沒有上面這些情緒,“一點真心”,無牽無掛。正像古人說的:“至人無夢”。

事實上,“西方見佛”是唯一的目的,如果抱定了這個目的,除死方休,一切擔心、恐懼,除了給自己增加負擔外,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有一個成語,叫“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僅此而已;牽掛、猶豫、害怕,就種下了失敗的種子。

我們面對重大考試,往往緊張得不得了,一直緊張到發考卷的那一刻,手發涼,腿發抖,臉發白,頭髮汗、胃發痛,嘴唇哆嗦腳抽筋……

然而孫悟空面對重大戰鬥,卻不是緊張,而是躍躍欲試地投入。

在烏雞國,獅子精害死了國王,自己變成他的模樣,取而代之。孫悟空救活了被害的國王,讓他化了妝,跟進王宮,準備在朝見假國王的時候動手。

  • 那魔王即令傳宣。唐僧卻同入朝門裡面,那回生的國主隨行。正行,忍不住腮邊墮淚,心中暗道:“可憐!我的銅斗兒江山,鐵圍的社稷,誰知被他陰占了!”行者道:“陛下切莫傷感,恐走漏消息。這棍子在我耳朵裡跳哩,如今決要見功。管取打殺妖魔,掃蕩邪物。這江山不久就還歸你也。”

這段的神來之筆,是“這棍子在耳朵裡跳”,孫悟空的心,自然也跟著這根棍子跳起來,不是緊張地砰砰跳;而是渴望大打一仗,興奮地砰砰跳。

“毅力”,當然是個好東西。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有毅力,一定要挺住,咬緊牙關、不怕流汗、先苦後甜……

當然,這也值得讚賞;然而,這並不是第一流的境界。因為他們心中,還是會覺得苦。

我問他們:“孫悟空有毅力嗎?”

沒有!沒有毅力並不等於軟弱,因為並不需要。第一流的境界,要像孫悟空那樣,心中光明快樂,絲毫沒有受苦的概念。身上活力無窮,隨時準備投入新的戰鬥。

這就是國人的精神:曠達、樂觀。擁有了它,可以平視一切艱難險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