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爲什麼被稱爲老省會?

時尚阿媽


安徽建省後,事實上的省會在安慶府(今為市),計算安徽省第一個省會安慶作為省會的歷史,應自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批准安徽建省開始。但因當時仍為守土的省官——安徽布政使司仍寄駐江寧城南的大功坊故江南布政使司舊址,這時的安慶城充其量只能視為安徽省的臨時省會。

說實話,合肥作為省會一來是戰略上的考慮,因為新中國剛成立時的國內國際環境沒有現在這樣的安全,主要是怕打仗的話,作為沿江城市被打擊的可能性大。

毛主席親定省會合肥的五大原因作為一代偉人,至今不得不歎服毛主席的戰略和長遠的眼光,當初毛主席“合肥一帶生機勃勃,比較適合”(毛主席原話)的一句話並不是隨便道來,這有其中原因,根據毛主席的衛士所寫的回憶錄中記述,毛主席選定合肥做安徽省省會有下述五大理由:

1、政治方面:安徽自古以來因處中國中部,淮河長江將安徽一分為三,俗稱皖北、皖中、皖南,中心城市即江淮之間選擇,有利於施政,即“都能顧過來”(毛主席原話);

2、經濟方面:建國初期,安徽的經濟也很一般,民國時期全省就缺發達的經濟城市,雖然蕪湖、蚌埠當時小有名氣,但經濟總量相對比於全國其它城市仍差距較大,這樣而來新建一個省會比在小城市基礎上擴建一個城市更方便;

3、軍事因素:毛主席的軍事思想至今為止仍是大家津津樂道的部分,安徽省的省會選擇跟軍事考慮關係很大,合肥是“吳楚要衝”,三國時,孫權北上、曹操南下,在合肥這個中國南北分水嶺爭奪幾十年,張遼大戰逍遙津是其中一段著名篇章,過後的淝水之戰更是世界軍事史公認的“世界十大戰役”。近的說渡江戰役,總指揮部也在合肥,劉鄧陳粟陳在此設立指揮部,發起瞭解放全中國的總攻;

4、人文因素:合肥歷代名人數不勝數,關鍵一點的是合肥包容性極強,合肥籍名人中包含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各個方面,而相對於皖南出文人,皖北出壯士而言,更為全面,比如:搞政治的有包拯、李鴻章,搞軍事的有段祺瑞和劉銘傳,搞科技的有楊振寧等等;

5、地理幾何因素:安徽所處的華東地區歷朝歷代都是中國的經濟核心地區,毛主席當然看到這一點,為了安徽經濟能夠獨立穩定健康的發展,必須得有自己的核心城市,合肥正好處在此處,在南京、徐州、蘇州、杭州、武漢等華東及華中重鎮的包圍下不至於偏離航道。


侯侯196267188


泰初有為

——《浮士德》

1

敝鄉曾經是省會,我們都對此津津樂道。

前幾年,聽到一位主政者對身邊簇擁的官員說,不要老是念叨過去了,那些輝煌不都是因為省會的緣故嗎。我們都說要重振雄風,但你想想,哪裡可能重現呢?

他是從外地調任的。大概外地人看我們,都是這樣:祥林嫂一樣的記著省會北遷的事。

如果現在還是省會,那我們就好了,一些人這麼說。

如果現在省會還是我們這裡,應該對安徽也會更好些,我是這麼看的。合肥像個省會的樣子,也就這十幾年的時間。

四五年前,坐火車到南京。隔著過道坐著的是一箇中年人,合肥口音,一個人在那裡說話,又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對著所有的人說:“安慶,可不就是一座死城嗎,火車都這都斷了頭。”兩個安慶的老人坐在他對面,不知道他說什麼,對誰說,又為什麼要說這句話。

傻瓜都知道一條斷頭路對於一所城市意味著什麼,但有什麼辦法呢?規劃又不是我們批的。讓我們像個祥林嫂的,其實不是省會的問題,而是這種無奈,一種在戰略上被拋棄的無奈。

我們常常有疑問,為什麼一座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還算不錯的城市,到了九十年代就逐漸沒落,進而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呢?這個問題大概可以稱作安慶的“斯芬克斯謎語”,它包含著安慶人對自我的認知——到底安慶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安慶人和別的地方人有什麼不同?

2

我抄了一段從政府網站上找到的城市介紹:

“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國二十七年(1938),安慶一直為安徽省省會,是安徽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清咸豐十一年(1861)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舉起“新文化”的旗幟;光緒三十三年(1907)、三十四年(1908)先後發生在安慶的徐錫麟巡警學堂起義和熊成基炮馬營起義,接連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和新軍起義的第一槍;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裡。

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統治中國文壇二百餘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為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領袖趙樸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元勳”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傑出人物的故鄉。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各種文化生態,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

懂行的人一看便知,這一段介紹看似簡潔,其實是非常隆重而奢侈的。上面的每一件事、每一個名字幾乎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一筆。記得那年去臺灣中南禪寺,引導者是一位居士,開始對我們的提問既不搪塞也不熱情。後來我告訴她,我們來自二祖和三祖的祖庭,四祖五祖也在附近。她立刻熱情並充滿仰慕,還一再說要帶我們到原本禁止遊客進入的樓上參觀。

是很輝煌;但是,這一頁已經翻過去了不是嗎。

昔盛今衰,最能打動人。曾有一篇文章寫安慶,說這是一座被切割開來的城市。一半是獨一無二的歷史,一半是平庸無奇的現在。而這一切的分割,都是因為那句“合肥不錯,為皖之中”。

這種寫法很感人,因為有今昔的對比、歷史的滄桑、人世的感慨……但這其實是一種修辭。它藉助了我們對於歷史複雜的敬畏和情感上的對弱者的同情,以及一種被拋棄的悲涼。

修辭會放大事實的力量,也會改變我們對事實的看法。寫作者所附加的情懷,會跟隨事實一起被我們所接受。那些寄情於老省會的文章,那種感傷和無奈,那種唏噓不已和愁腸百轉,都在打動讀者的同時,被讀者所吸收,影響他們的歷史觀。

省會的地位,是政治賦予的,就好比一張任命書,來了是你的運氣,但你能幹多少事,不是這張任命書所能完全決定的。再說,有沒有任命書,也許正是看一個人到底屬於那種人的契機。褚時健2015年褚橙的銷售額是2億,他1994年做玉溪捲菸廠廠長,光利稅就達157億元。兩者根本沒法相比,但賣橙子的褚時健仍是人們眼中的最頂尖的企業家。

城市的情況比人要複雜,但是,人肯定是最根本的因素,人的能動性肯定是最終的決定因素。歷史是老師,我們從老師那裡畢業了,就要獨自上路。沒聽說過還有誰能揹著老師行走江湖的。真要有的話,遇到敵人,還沒動手,自己先累趴了。

更何況,中國上下五千年,有歷史有文化的城市太多了。我去壽縣,壽縣說,我們可是蔡國、楚國、淮南國的都城。我去蚌埠,蚌埠說,大禹就是在我們這開會的。我去合肥,合肥說……安徽都是我的。

3

把歷史還給歷史,才能讓現在活在現在。

有人說安慶人特別聰明、能幹,也有人覺得安慶人太過精明。我有次到某省直機關辦事,聽到人說,你們安慶人都能幹,但就是搞不好安慶。到了另一個辦公室,又聽人說:“安慶人是真有文化,省裡好些個部門寫材料的都是安慶人。”

我們自己看自己呢,也一樣複雜。有時候覺得主政官員不行,有時候又覺得是我們安慶人自己不行,有時又覺得是政策不行。到底是誰的問題呢?這個問題太大,其實誰都回答不了。

更何況,能回答有什麼用。那麼多的政策調研材料不都會附上問題分析和解決方案嗎?結果呢?

關鍵是有為,有行動。

而有為的前提,就是不能把問題歸結在不可能改變的外在因素上,比如省會的因素,比如政策的排擠。把問題全歸因於這些,那還做什麼。做什麼都是白搭。

世紀之交,安慶曾經有過一次解放思想大討論。有位客商給市領導寫信,說安慶現在像直升機,上面拼命轉,下面根本不動彈。

這兩天築夢新區開工了,網上有條評論:“是做夢吧。”

為什麼?因為他們覺得做不做不會有什麼區別。“沒有上頭的政策支持,幹什麼都沒用。”有人說。“有本事把省會再搶過來。”還有人說。

這是一種虛無主義。對現實的虛無,對努力的虛無。

4

2015年,我們舉辦了安徽第一次全部由學生參加的圓桌會議,參與者都是全省最優秀的高中生,能力和智商都是一流的,表現都非常棒。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個孩子,一位來自銅陵一中的,她擔任學生會主席時,以改革者的姿態,重新改組學生會,削減了近一半的職位。用她的話說,解決了“冗官問題”,重新贏得了學生的信任。這種直入核心的管理意識,很多從事管理的人可能都不具備,卻出現在一個高中生的身上,我想並不是偶然的。

另兩位是來自合肥一中。說實話,他們說的內容很一般,因為他們是來了之後才知道需要上臺展示,臨時思考了一下就上臺了。但就是這樣,一場展示看下來,他們的聲音還是最響的,氣勢還是最高的。有一種“不管怎麼樣,我就是來做報告的,你們都是來聽我做報告”的蜜汁自信。

自信很重要,幹什麼事要有捨我其誰的氣概很重要,有機會的時候傻頭傻腦的向前衝也很重要。如果他們不夠自信,或是想得太多,他們就不會上臺了。因為他們不太可能比別人做得好,他們只准備了一個小時,而其他孩子至少是半個月。

可怕的不是做得不如別人,或是做錯,而是老於世故,看透一切,在做任何事之前,就覺得沒有必要。

幾個孩子不代表城市,但城市的氣質還是會影響到孩子。

當然,孩子會長大,會到不同的大學,不同的城市。在那裡,他們還會有新的變化。

4

我們對歷史呢,是否真的那麼重視呢?

獨秀先生就在幾公里之外長眠。每年都有單位組織去祭拜。有哪家單位會對職工說,關心時事、堅持理想,是獨秀先生的精神。你們也要這樣。有哪所學校會告訴學生,你們要向獨秀先生學習,首先,你們可以向學校提意見。

供奉歷史,卻不從歷史中獲得行動的、精神的力量,是將歷史形式化、“牌位化”,這其實是對歷史的背叛。

歷史最大的作用,是給我們提供行為的借鑑和做人的榜樣。

今天,桐城派的敦厚溫情在哪裡?趙樸老的圓融厚道在哪裡?獨秀先生的孤峰兀立在哪裡?

我們津津樂道的,上世紀八十年代與“溫州經驗”齊名的“安慶經驗”,又在哪裡?

這不是很奇怪嗎?

不奇怪。因為我們知道歷史,但不懂歷史。歷史所蘊含的巨大力量,是要通過人的作為才能起作用的。古代有個笑話,說某人自從知道自己命裡該有黃金後,便不再做事,每天都躺在床上。結果餓死了。他對閻王說,算命的騙我,說我有黃金。閻王說,誰騙你了。黃金就在你床下的土裡埋著。你懶得下床,能怪誰。

歷史對於我們,就是床下的黃金。我們要從床上起來,把床挪開,努力挖掘,才會擁有巨大的財富。

我們常說,歷史是流淌在血管中的。是的,歷史會影響人,就如同基因一樣。但是,歷史只有在它被激活的時候,它才會發生最大的作用。

什麼都不做,等著歷史發生作用,是骨子裡不相信歷史的作用。是另一種虛無,對歷史的虛無。

5

一所學校讓學生談談安慶,老師們都覺得應該不難,因為大家平時對這方面的教育還比較注意,而且還有專門的地方教材。但結果卻讓人驚訝,對自己家鄉有較為充分了解的學生鳳毛麟角。

是的,他們都上過這門課,但歷史不是寫在教科書上的那幾句話。將歷史當做知識學習,是沒法真正瞭解歷史的。歷史是古人對於人類的永恆問題的思考。我們必須要直面這些問題,並努力做出自己的回答,而在這時,歷史便在我們心中復活。

所以,只有當我們也在努力建設這座城市的時候,黃幹築城的歷史才對我們有意義。

浮士德將聖經中的“太初有道”,改成“太初有為”。這也是開頭那個“斯芬克斯謎語”的答案。人和別的事物不同,人的定義是由自己的行為決定的,一座城市的面貌也應該是由這個城市所有的人的行為來決定的。

(假期匆匆寫的,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


運營小白的進階之路


主要有下面這些點吧!不足之處多多包涵。

(1)清朝初期,安慶隸屬江南省。安徽建省後,安慶即為安徽省省會[ 安徽省三司(安徽巡撫、安徽布政使、安徽按察使)駐地 ]。安慶是千年古城、百年省會。(2)民國時期,安慶與上海、南京、武漢、重慶這些長江上中國最繁華的大都市被稱為“長江五虎”。(3)清末關係太平天國命運的著名戰役即發生在安慶,其主戰場在菱湖。安慶被曾國藩評定為“剋制金陵(南京)的門戶。”   

(4)安慶是長江流域文明發源地之一,孕育出薛家崗文化。(5)安徽省的標誌性建築----安慶的振風塔,起建於明代,其後多次修復。安慶的振風塔是萬里長江第一塔,有“過了安慶不看塔”之說。安慶的振風塔在全國磚石結構的古塔中高度位列第二,僅次於河北定縣開元寺塔。民國時期,中央銀行發行的壹角面值的紙幣背面就是安慶振風塔。  


歷史今朝


安徽在歷史上由徽州府與安慶府組成。在太平天國之前,安慶府是繁華富庶之地,也相當於徽州的省會,與蕪湖,金陵構成長江畔的三顆明珠。太平天國時期,發生了著名的安慶保衛戰,血流成河,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與安慶受到重創,而之前名不見經傳的上海迅速騰飛。新中國成立後省會定在合肥,但老百姓還記掛著安慶府的輝煌,因而稱為老省會。


郝好理心


一六六七年前江蘇安徽名為江南省,一六六七年劃為兩省後,安徽的省會就設在安慶。昔日的安慶經濟十分繁榮,是長江沿岸,上海,重慶,南京,武漢五虎城市中的之一。後來這個繁榮了百年省會,被遷移到了合肥。




關注社會情感文化


安慶擁有三個國家級榮譽稱號——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目前正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安慶是安徽僅有的5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其轄境內桐城市和潛山縣(舒州)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省共11個)。


安慶這座城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