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之父」新書疑案:暗示「中本聰」是一個團隊?

本文編譯自《連線》雜誌題為“Did Satoshi Nakamoto Write This Book Excerpt? A Wired Investigation”的文章,作者Garrett M. Graff從各方收集資訊,試圖確認本次新書發佈的推手是否就是中本聰本人。

時隔多年,“比特幣之父”中本聰又有新作面世。3天前有人通過亞馬遜的域名註冊商匿名購買了名為NakamotoFamilyFoundation.org的網站。6月29日晚上11:45分,有人以中本聰的名義,在該網站發佈了關於加密貨幣起源的新著作的21頁摘錄。

自從比特幣面世,無數人站出來聲稱自己就是中本聰。網上各種陰謀論與媒體報道猜測了無數個對象。2014年《新聞週刊》說中本聰是一個住在加州的日裔美國人,隨後被證實是不實消息;2015年《連線》的報道介紹了一名澳大利亞的學者Craig Wright,他本人堅稱自己就是中本聰,每週五還用密文發推特,和網友說他一定有辦法證明。摘錄發表後的那個週末,他馬上表示:那都是假的,文章裡提到的日期和技術細節都不對。

一直以來,幫助比特幣“橫空出世”的加密社區成員都對那些自稱為中本聰的人的身份存疑。他們中有人指出,真正的中本聰應該擁有10多年前挖出來的第一個比特幣的密鑰。如果有人利用這個密鑰轉移比特幣或者簽署了協議的話,這會是十分有力的證明。

但是這位新出現的“中本聰”並沒有使用他的密鑰,顯然不希望真實身份洩露。根據《連線》掌握的信息,他不是Nick Szabo,也不是先前提到的Craig Wright和《新聞週刊》所認為的Dorian Nakamoto。

《連線》與數名比特幣社區的早期成員進行了接觸,試圖確認本次摘錄的真實性,但最終沒有獲得明確的答案。

“比特幣之父”新書疑案:暗示“中本聰”是一個團隊?

這篇21頁的摘錄更像是個小故事。作者用數字對他的新書標題的各個字母進行加密。翻譯後,字母的組成是“Honne and Tatamae”,這是一種日語表達方式,意指“一個人的真實感受與願望之間的強烈反差”以及“公開展示行為和觀點的做法”。

這篇文章的確提供了一系列新的信息。中本聰稱他的母親是一位作家(“儘管銷量不高”),祖母參與創立了一家非常小的出版公司。他寫到,14歲那年,他參加了倡導強加密算法保證個人隱私的“密碼朋克”運動。20歲左右在實驗室擔任高校研究人員時,開始在網上發佈關於比特幣的帖子,後來還為自己取了“中本聰”這個名字。因為這個名字在日本相當平凡,所以反而讓人覺得他並不是日本人。

作者在摘錄中用了大篇幅表達了他對隱私的需求,敘述了他如何利用匿名軟件運行自己的計算機網絡。但他表示,他在掩飾身份上忘了一個細節:時間。“有人很聰明,記錄下了我在論壇發表文章的時間,整理數據後理出了我的作息規律,甚至認為我就生活在美國東岸。”

摘錄還提到比特幣的誕生史,以及與加密社區成員,包括Adam Back,Wei Dai,Gavin Andresen和Hal Finney等人的密切聯繫。“比特幣是在許多次失敗的嘗試後誕生的。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它的成功。”

但關於比特幣早期發展的細節,仍有許多未經證實。文中提到,區塊鏈本來被稱為時間鏈;“叉子”,即加密貨幣項目相互分離的機制,最初被稱為“分支點”。至於控制比特幣數量的原因,他的解釋是:比特幣總量之所以是2100萬個,這只是一個專業的估計。

文中還暗示“中本聰”可能是一個團隊。這段最耐人尋味的文字是以斜體標記出來的:“我想說的是,無論是我得到了幫助,還是幫助了他人之後,從這個團隊中獨立出來變成個體,這其實沒有什麼區別。”

作者表示,比特幣的成功的確讓他感到驚喜。“要麼大火,要麼一敗塗地。儘管比特幣的用途越來越多樣化,甚至涉足傳統貨幣無法進入的領域——例如遊戲代幣等,但我從未想過比特幣會如此發展,還參與法定貨幣的競逐當中。”

“比特幣之父”新書疑案:暗示“中本聰”是一個團隊?

作者用了一整頁篇幅感激了第一個利用比特幣進行交易的Hal Finney,他於2014年去世。中本聰說,Finney是第一個相信他的工作的人,少有的睿智之士,對於比特幣概念的誕生“至關重要”。他還是第一個報告了系統bug的人。“時至今日,我仍會想起他的好。沒有了他,比特幣不會像今天這般成功。當我孤立無援,手足無措時,也只有他相信我。”

儘管文章裡面記錄了許多加密行業先驅間的通訊內容,但關於Nick Szabo的片段卻寥寥無幾。作為加密貨幣社區成員之一,研究過比特幣的前代產品,他經常被懷疑就是中本聰本人。

另一位被多次提到的成員Adam Back表示,文章中幾乎所有的細節,實際上已廣泛流傳,很難讓人斷定就是出自中本聰之手。Adam Back準備了一系列關於他本人和中本聰的早期對話內容的問題,《連線》向作者詢問這些問題時,作者卻無法詳盡地回答出來。

此外,和Finney的私人對話也不是很有力的證明。因為2014年,也就是Finney罹患肌萎縮側索硬化去世之前,他要求家人將通訊內容公之於眾,告訴大家自己並不是比特幣的創始人。遺孀Fran Finney在接受《連線》採訪時說,文中對她丈夫的描述,讓她倍感欣慰。但她也指出,那些信息都是公開過的,缺乏說服力,“我們當然希望這是真的,但一切都言之尚早”。

作者聲稱自己在2010年聖誕節離開了比特幣的團隊,而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的2011年4月。他解釋道:“我盡了最大的努力抹去我的痕跡,所有相關工作事務,我都整理成文件保管起來,讓任何人都可以在我離開時接替工作。我是為了更重要的原因才離開,關於這一點,我將在新書中提到。”

Gavin Andresen對此信息真偽拒絕發表任何意見,他在郵件中表示:“我無可奉告,對於這個‘誰是中本聰’的遊戲,我早已厭倦透了。”

儘管現在比特幣的價格從去年末最高位的22000美元下跌了70%,但研究人員相信,比特幣的創始者的手上還有90萬枚比特幣,約合美元58億,與設計師拉夫·勞倫的身家不相伯仲,甚至能進到美國富人榜的前一百名。

作者表示:“真相往往是人們意想不到的。因為事件十分特殊,我會在書中對此作詳細的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