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的伊犁风光吗

苹果:姗姗来迟的水果之王

汪鹤年

你见过“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的伊犁风光吗

“古庙东西辟广场,雪消齐露粉红墙。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清人洪亮吉在这首《伊犁纪事》诗中,抒写的是苹果花开时节的伊犁风光。

“你不要这样地看着我,我的脸会变成红苹果。”由徐怀钰演唱的这首《我是女生》,唱出的却是女孩的俏丽动人和天真浪漫。

古往今来,苹果那红扑扑的色彩,圆润可爱的外形,不知曾招惹到人们的多少喜爱。

身份难辨但招人喜爱的外来户

苹果的原产地在欧洲和中亚细亚。连其最早的的名字都源于印度梵语,是由“频婆”二字演化而来。可就是因为这个名儿,使它一开始出现在中华大地的时候,便为自己罩上了一重雾里看花般的朦胧。

在历史上,柰、林檎都曾与“频婆”之名发生过联系。《太平广记》“文林果”条引郑常《洽闻记》中就将唐永徽年间人们无意中发现的一种“实大如小黄瓠,色白如玉,间以珠点,亦不多,三数而已,有如缬”的奇果(应为林檎),称作“朱柰”,又叫作“五色林檎”,并有“频婆果”的俗称。

古人还曾将柰称为频婆、苹婆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说:篆文的“柰”字,很像是“子缀于木之形”。“梵言谓之频婆,今北人亦呼之,犹云端好也。”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在“百子”条中记述的产于岭南的一种“极鲜红可爱”的野果,亦以“频婆果”名之。

正是这种同名异果的缘由,使得苹果从其“入户”中华的那天起,就屡屡被人们错认为他果。

而苹果的真实身份是元朝后期从中亚地区传入中国的一种果品。因古印度有一种“色丹且润”的水果,被称为“频婆果”,佛经中多用以形容口唇之美。时人因开始借用此名来称呼这种外来果品,并有“平波”、“平坡”、“苹婆”等写法。

从今人的观点看,苹果乃蔷薇科苹果属植物的果实。苹果属植物共有35种,其中最重要的是两种,即苹果和沙果。苹果树为落叶乔木,树高可达15米。树干灰褐色,小枝光滑。单叶互生,椭圆至卵圆形,叶缘有锯齿。伞房花序,有花3~7朵,花瓣白色,含苞时带粉红色。果实为仁果,呈圆、扁圆、长圆、椭圆等形,颜色及大小因品种而异。《清稗类钞》对苹果性状便是这样描述的:“苹果为落叶亚乔木,干高丈余,叶椭圆,锯齿甚细,春日开淡红花。实圆略扁,径二寸许,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夏秋之交成熟,味甘松。”

你见过“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的伊犁风光吗

苹果不仅色彩红润,外形极美,而且酸甜适口,营养丰富。现代营养学就证明,苹果含有蔗糖、还原糖、苹果酸、柠檬酸、果胶、维生素C、钾、钠等成分,可提神醒脑,美肤美容,帮助消化,改善睡眠。有些科学家和医师就把苹果称为“全方位的健康水果”,或称为“全科医生”。

中国传统医学则认为,苹果具有生津止渴、润肺除烦、健脾益胃、养心益气、润肠止泻、解暑醒酒等功效。

还有,因苹果的“苹”字与平安的“平”字同音,因此苹果在中国文化中有平安、吉利的意义。赠送苹果往往有祝愿受赠者平平安安的寓意。

由于上述这些原因,原产欧洲和中亚细亚的苹果,一经传入中国,便很快受到人们的青睐,迅速成为水果中的佼佼者,以至赢得了“水果之王”的盛誉。

从西域走进元帝的宫苑

从目前已经发现的史料看,苹果被引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元朝后期,最初称之为“平波”。忽思慧撰成于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的《饮膳正要》中,除列有“柰”、“林檎”之外,还列有“平波”一果。并称其“味甘无毒,止渴生津,置衣服箧笥中,香气可爱。”

同样生活于元朝末年的周伯琦于至正十二年所撰《扈从集后序》中的描述更为详尽:“宣德,宣平县境也。地宜树木,园林连属,宛然燕南。有御花园,杂植诸果,中置行宫。果有名平坡者,似来禽而大,红如朱砂,甘酸。”(引自《全元文》)文中的宣德,指元朝所置宣德府,治今河北宣化县。当时在这“神京屏翰”之地所辟的御花园中,苹果便成为引人注目的“殊品”。

上述两则记载中的平波(或称“平坡”),显然就是后来人们习称的苹果。从文中的描述看,这皇帝御花园中的苹果种植得相当成功。

至于最早引进西域苹果的兴和西路(今陕西、甘肃、内蒙古以西一带地区),苹果的种植更加繁盛,并常常成为地方官员贡献给朝廷的果品。朱有炖完成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的《元宫词百章》,在追忆元顺帝时事时,就写到这位帝主以兴和西路所献苹果赏赐功臣的情形:“兴和西路献时新,猩血平波颗颗匀。捧入内庭分品第,一时宣赐与功臣。”

同时,在盛产此果的西域,苹果也成为一些邻国君主结好华夏天子的贡物。元张昱(约公元1330前后在世)《辇下曲》的第70首中,就以形象的诗歌语言反映出这一史实:“西番僧果依时供,小笼黄旗带露装。满马尘沙兼日夜,平坡红艳露犹香。”

将苹果称作“频婆”,最早见于元末熊梦祥《析津志》的记载。该书“物产”门中列有“频婆”一条,并有“大如桃,上京者佳”的描述。同书“岁纪”门在记及八月的时果时还说:此时的市肆中常有香水梨、频婆、柰子、红果子等“诸般时果发卖。”与柰、林檎相比,“大如桃”的外形,正是苹果所具有的最具区别意义的明显特征。析津为元大都的旧称,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地区。也就是说,苹果已在北京扎下了牢固的根基,并成为农历八月即开始上市的时鲜果品。

你见过“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的伊犁风光吗

与此相印证的,还有《广群芳谱》引述元或明初人所撰《采兰杂志》的一段记述:“燕地有频婆,味虽平淡,夜置枕边,微有香气。即佛书所谓‘频婆’,华言‘相思’也。”

明王世贞(公元1526~1590年)《宛委余编》中亦有此一说:“频婆今北土所珍,而古不经见。唯《楞严》诸经有之。或云元时通中国始盛耳。”(引自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156)

大约是见过有关记载,或听过相关传闻,明末张懋修在所著《墨卿谈乘》中便推断苹果是在元朝被引种到中国,不过他又大胆地猜测,苹果也可能是人们在用林檎同梨树相嫁接而培育出的一个果木新品:“燕地果之佳者,称频婆。大者如瓯,其色初碧,后半赤乃熟,核如林禽,味甘脆轻浮。按古果部无此,宋人品果亦无之,或以为元人方得此种于外远之夷,此亦或然。按燕中佳果,皆由枝接别根,而土又沙疏,是以瓜果蔬菜易生。若频婆者,得非以林禽接大梨树而化成者乎?以化成之种而又接树,是以逾大而味逾佳,此事理之近者也。”尽管这种猜测并不符合事实,但用嫁接法改善苹果的性状,倒真是时人的一种栽培实践。

明人心目中的北方珍果

明初,北京仍是时人看重的苹果主产地,当时的帝王宫苑中亦有栽培。

明人曾棨(公元1372年~1432年)在《频婆果》一诗中就如此写道:“异果原因释者知,喜看嘉实出京师。芳腴绝胜仙林杏,甘脆全过大谷梨。”在诗人眼里,京师所产苹果远比杏、梨甜美。

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刊行的《大明一统志》在“顺天府”项下的“土产”条所载北京市郊的皇家苑囿“上林苑”栽培的果品中,“频婆”亦名列其中。

明朝中后期,苹果的栽培已渐由北京拓展到北方其他地区,如河北、山东就是最早接纳苹果的地区。有人在查阅《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时发现,其中提到频婆果的河北方志即有弘治《易州志》和同为嘉靖年间纂修的《河间府志》、《霸州志》、《隆庆志》、《雄乘》等5部;山东方志中则有同为嘉靖年间纂修的《青州府志》、《夏津县志》、《临朐县志》、《淄川县志》等4部。其中年代最早的弘治《易州志》中对“频婆”(即苹果)有过“大如鹅卵而圆,色红碧”的描述,且称其为“北果之最美者”。

晚明时期,苹果的称呼已开始为人们所采用,初刻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的《群芳谱》在“果谱”中就首次将“苹果”这一名称展示在世人面前:“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美。”作者对苹果性状等的准确描述,无疑是时人各种相关认知的沉淀与积累。从“接用林檎体”的记述看,当时,人们为改善苹果的品质,还采取了以林檎嫁接的方法。

你见过“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的伊犁风光吗

明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九《树畜部一》亦有通过嫁接提高苹果品质的记载:“频婆,似林檎而大。……接用林檎与棠梨体。”就是说,除林檎外,常见的接嫁砧木还有棠梨。

对苹果这最早落户于北方地区的引进果品,人们一向视之为珍果。明末谢肇淛(公元1567~1624年)在所撰《五杂俎》中,不仅将产于京都御苑的“上苑之苹婆”同“西凉之蒲萄、吴下之杨梅”并列为各地名果;而且认为产于山东的“青州之苹婆”,其甜美“亦足敌吴下杨梅矣”。

明末史玄《旧京遗事》也认为:“京师果茹诸物,其品多于南方,而枣、梨、杏、桃、苹婆诸果,尤以甘香脆美取胜于他品。”

为使这种珍果能够保藏较长时间,明人还采用了以冰窖窖藏苹果的储藏手段。《群芳谱》中就记有收藏苹果的方法:“取略熟者,收冰窖中,至夏月味尤甘美。秋月切作片,晒干,过岁食亦佳。”

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条所载苹果的冷藏方法更为详尽:

[十二月]八日,先期凿冰方尺,至日纳冰窖中,鉴深二丈,冰以入,则固之,封如阜。内冰、启冰,中涓为政。凡苹婆果入春而市者,附藏焉。附乎冰者,启之如初摘于树,离乎冰则化如泥。其窖在安定门及崇文门外。

“中涓”代指宦官。从文中的记述看,当时的苹果只是一种“附藏”品,除满足宫廷之需外,大多成为这些当权宦官私下里“入春而市”的谋利之物。

晚明杰出书画家徐渭《频婆诗》所咏一颗价值百钱的苹果,大约便是这种出自冰窖的保鲜之品:“旨夺秋厨腊,鲜专夏盌冰。上元灯火节,一颗百钱青。”

依稀可辨的南迁足迹

毫无疑问,苹果引入中国之后,最先是从北方发迹的。这主要与苹果性喜低温干燥的习性有关,因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一些北方地区成为其落户的首选之地。不过,人们并没有随便放弃将其平安地“迁徙”到南方的梦想。于是,气候与北方相对接近一些的今江苏一带,相继出现了苹果的身影。

从现有资料看,最早种植苹果的南方地区是江苏的淮南地区。这里,我们仅从明代王世贞兄弟不同的记述中,便可窥其一斑:

王世贞(公元1526~1590年)《宛委余编》说:“今频果止产北地,淮以南绝无之。”

王世懋(公元1536-1588年)《学圃杂疏》却透露:“北土之苹婆,即此种(指林檎)之变也。吾地素无,近亦有移植之者,载北土以来,亦能花能果,形味俱减。然犹是奇物,王相公及政僮园俱有之。”连作者自己的园圃中也种了两三株作为雅赏。

王氏兄弟是江苏太仓人。哥哥曾说“淮以南绝无之”;弟弟却说其家乡“近亦有移植之者”,虽“形味俱减”,品质不怎么样,但毕竟“能花能果”。也就是说,此前本不见苹果踪迹的淮南一带,大约在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已经开始了苹果的种植,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清朝中叶,南方的福建、云南等边远省份也相继成为苹果的产地。乾隆二年《福建通志》“物产志”在叙及福州府的果品时就有这样的记载:“频婆,似林檎而大,味尤胜。本出北地,今郡亦或种之。”

清张泓撰写的乾隆《滇南新语》的“瓜果异”条中在谈到云南出产的水果时,则有“瓜、梨、杏、枣、樱桃、苹果之类,味俱淡”的记述。清嘉庆9年(公元1804年)初刊的《滇海虞衡志》中甚至有“苹婆果南中最少,而滇出盈街”的描述。

尽管如此,北方仍为苹果的主产地,不仅种植最广泛,品质亦最佳。尤其是御苑中所种,由于管理有专人,技术更进步,其品尤佳,往往成为帝王赏赐臣民的珍果。

比如,清康熙帝就常将苹果作为赏赐之物。

据高士奇《扈从西巡日录》载: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圣祖驻跸保定府完县时,曾接见县学生蔡丹桂。因其表现优异,但“家贫不能为生”,康熙当即“赐白金五两,金盘苹果六枚”。

另据傅泽洪《行水金鉴》卷50《河水》载,康熙二十八年二月清圣祖南巡时,曾在宿迁召见前任河道总督靳辅询问“河工善后事宜,赐酪酥糕一盆,苹果一盆”。

康熙三十年编修的《永城县志》“物产志”中也列有“苹果”之名。

清钱泳《履园丛话》则说: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第六次南巡曾驻跸苏州邓尉山圣恩寺,并御赐寺僧际志等人参二斤及哈蜜瓜、松子、榛子、频婆果、葡萄等十二盘。

大约是有感于此,清初文人钱谦益在《辛卯春尽歌者王郞北游告别戏题十四绝句》之六中因有“山梨易栗皆凡果,上苑频婆劝客尝”之咏。

苹果在清初仍称得上是贵重之果。光绪十年《临朐县志》卷八《风土·物产》征引康熙时人张新修《齐雅》的记述,就真实地反映出这一现状:“世无自生苹婆,皆接奈椹之上,其初创始之人,以奈接奈,其实渐大,比及五接,居然苹婆矣。此后但折苹婆插奈上,自能传形也。柔脆嫩软,沾手即溃,不能远饷他邦。贩者半熟摘下,蔫困三四日,俟其绵软,纸包排置筐中,负之而走。比过江,一枚可得百钱。以青州产为上。他处虽有小而坚。”由于不耐储藏,所以商贩往往在其半熟时采摘,并从山东一带远销到南方以牟厚利。

你见过“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的伊犁风光吗

不过,未过多久,随着苹果种植的广泛,其在北方主产地,已是寻常之物。据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所修《大清会典则例》记载,当时北京地区苹果的价格就比橙子和柑橘要低。

清宫帝主还常以苹果作为赏赐大臣之物。清杨士聪《玉堂荟记》即说:“每正旦进牡丹、芍药,自历朝以来沿为旧例。今上恶其不时,概从禁绝。惟冬月所藏苹婆、葡桃尚如故也。”

出产地区除北京外,仍以山东、河北为最多。如同属山东的乾隆《沂州府志》“物产志”:“苹婆,大如甘橘,色青,亦曰平陂。”嘉庆《莒州志》“物产志”:“苹婆,亦曰平陂。”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37中收录的作者所撰《丁武选诗集序》中因有“燕、齐夸以频婆之果”的说法。

此外,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北方各省也都成为苹果的产地,可以说苹果已成为北方种植最广泛的果树之一。如雍正七年山西《猗氏县志》“物产志”中即列有“苹果”之名。

至于新疆的苹果尤为有名。清人萧雄《西疆杂述诗》卷三中收录有诗人撰写的瓜果诗四首,其中第四首就咏道:“山北山南杏子多,更夸仙果好频婆。枣花落后樱桃熟,一段风光莫忽过。”诗人在诗注中还对当地的频婆品种有过具体的描述:“果亦特出,或青或红,大者如碗,皮似李,光润而薄。肉轻松,嚼之绵爽甘芳,味清且正。大约分两种,一疏而脆,一泥而如腐者。即佛经舍卫国之频婆果也。”

清苏尔德《回疆志》对新疆所产苹果的记述更加具体:“苹果有大小青红数种,有大如汤碗者,皮薄而肉沙,列之室中,香气清馥。另一种如受寒冻坏者,味尤甘,至冬更脆美。”

你见过“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的伊犁风光吗

由于种植广泛,苹果渐渐成为寻常果品,并被人们制作成菜蔬食用。清钱泳《履园丛话》就有“近人有以果子为菜者,其法始于僧尼家,颇有风味。如炒苹果,炒荸荠,炒藕丝、山药、栗片,以至油煎白果、酱炒核桃、盐水熬花生之类,不可枚举”之慨。

清童岳荐《调鼎集》还记述了整烧苹果、苹果糕、苹果片、苹果酒、苹果膏等食品的制作方法。其中,较有代表性是下列两种:

整烧苹果:撕去皮,挖空,填鸡丝等馅,酱油、脂油烧。

苹果糕:去皮、核,切细,拌糯米粉五分,冰糖研末,脂油切小丁和入,印糕蒸。

晚清时,美国苹果亦被引入中国,并逐渐得到广泛种植。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美国传教士倪氏夫妇将美国苹果引入烟台,因所结果可久藏,饱受青睐。徐珂《清稗类钞》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述:“北方产果之区,首推芝罘。芝罘苹果,国中称最,实美国种也。美教士倪费取美果之佳者,植之于芝罘,仍不失为良品,非若橘之逾淮而即为枳也。皮红肉硬,可久藏,然味虽佳而香则逊。人以其原种之来自美国旧金山也,故称之曰金山苹果。”

连今内蒙古一带都有了苹果的种植。光绪三十四年《绥远全志》在记述绥远的“五谷类”作物时,就列有“苹果”之名,不过当地人称其为“阿力本拉特”。

其后,人们又分别从德国、俄国和日本先后引入许多苹果的新品种。民国以后,西洋品种的苹果逐渐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主要地位,元代由西域引入的苹果逐渐被果农淘汰,以至湮没无闻。

如今,我国苹果的常见栽培品种约在30个左右。常见的苹果名品则有红富士、嘎拉、金冠、红玉、国光等。苹果除生食外,还被人们用以酿酒、制作点心馅、苹果茶和苹果派等。苹果甚至成为酒席菜肴的重要食材之一,如苹果炒牛肉、拔丝苹果、猪脚苹果汤等,就是深受青睐的苹果菜肴。

参考文献(略)

《咱们祖先的瓜果园》(连载)

版权作品:鄂作登字-2017-A-0001684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