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瓷器「講」故事——明末清初瓷器上的張生與鶯鶯

關注頭條號“品瓷中國”,學不一樣的陶瓷知識,瞭解最新陶瓷資訊! ~點贊收藏 轉發評論

瓷器是中華文明獨特的瑰寶,曾經被視為世界頂尖科技的象徵。不計其數的各色瓷器沿著中西方貿易的“陶瓷之路”被輸送到天涯海角,以其巨大的體量讓世界人民切身感受到了東方文明古國的物質成就和精神魅力。

瓷器上經常有紋樣裝飾,紋樣中有一大類即人物故事畫。源遠流長的人物故事畫是當代影視藝術和繪本小說的先聲,為社會各界所喜聞樂見。傳統人物故事畫通過狀物圖事,再現我們經驗和想象的世界,藉助名物、人物動作和情景氛圍將一個故事及其相關聯的情感和理念傳達給觀者。

自春秋戰國起,中國就有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故事畫,裝飾廟堂宮殿、祠堂墓室。自五代兩宋起,山水、花鳥畫後來居上,職業畫家所擅長的人物故事畫(即畫史中記載的故事畫和道釋仙佛畫)被視為“匠氣”而日漸式微。到了元、明、清各代,瓷器越來越成為人物故事畫的一個熱門載體。因為瓷器本身的特性,只要不碎,可以歷經幾百年而畫面如新,因而在瓷器上保存了數十甚至上百種如今已經難見於卷軸畫上的人物故事畫,殊為可貴。

 海外遺珍:佛殿奇逢圖

在分別收藏於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和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中的兩件中國明末清初的瓷器上,裝飾著兩個相似的人物故事畫場景。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官方網站對這件明朝崇禎年間景德鎮瓷窯燒製的青花筒瓶上圖像的描述是“一位學者在盯看兩位女子”(a scholar watching two women)。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官方網站則將館內所藏康熙朝五彩瓷燈罩上一幅同題材人物故事圖注為:“亭子門口站著兩位男子,他們在看著兩位手拿扇子的年輕女子。其中,年齡較長的男子留著鬍子,他的一隻胳膊摟著手拿扇子的年輕男子。”

其實,這兩件瓷器上所繪均為《西廂記》中的“佛殿奇逢”一幕。講的是,落魄書生張珙進京趕考,在蒲關城中找了個旅店下榻,得知附近有座普救寺,過往者無不進山門遊覽上香。張生來到普救寺,由和尚法聰引領著在佛寺中四處觀賞。在佛殿前面,張生遇見寄居佛寺的崔鶯鶯。鶯鶯身邊的丫鬟紅娘見到有陌生男人,生怕惹出什麼事來要遭崔母責罰,趕忙催促鶯鶯離開。

在崇禎筒瓶上,頭戴唐巾的張生和頭戴僧伽帽的法聰和尚站在佛殿門口,法聰正伸出右臂,在指引張生看一處建築上的細節。這時,張生正好瞥見了在院中散心的鶯鶯。於是,他顧不上身邊的法聰,扭頭把全部注意力轉向了鶯鶯。鶯鶯一手拈花,站在左邊最遠處,面朝張生方向,紅娘則背朝張生隔在男女主人公之間。

 圖像傳統:突出“閨範”舉止

各種題材的人物故事畫往往都有各自的圖像傳統,即同一題材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在各種媒介上都會有所呈現,而這些媒介存在的地域範圍,往往就是一個特定文化圈的影響範圍。

崇禎筒瓶上的《佛殿奇逢》圖顯然以萬曆年間所刊金陵繼志齋本《北西廂記》中插圖為藍本。然而,畫匠在再創作時,充分發揮了瓷繪的優勢,用精心描摹的碎花渲染了晚明流行的花綢衣的華貴。與版刻插圖設計者相比,瓷畫匠對大家閨秀應有的“閨範”舉止更為敏感,他為鶯鶯設計了一個不見於木刻插圖的動作:鶯鶯在演示“旦回顧覷末”這一舞臺指令的時候,下意識地將手提到嘴邊,細緻入微地再現了少女面露羞澀的典型表情。

在康熙五彩燈罩上,法聰依然頭頂黑色僧伽帽,而張生頭上的唐巾則換成了當時流行的飄飄巾。因為是畫在六角形的燈罩上,畫面比較狹窄,張生和法聰和尚這組人物被特意安排在高門檻內。這樣,他們倆與鶯鶯、紅娘就被分隔在兩個空間中,即便是面對面也會讓觀者覺得相隔一定距離。蝴蝶成雙作對在主人公頭上飛舞,作為圖像中的“比興”手段,暗示空氣中瀰漫著情愛的氣息。明代後期開始流行的時尚摺扇在畫中人手一把;在這個版本中,畫匠讓鶯鶯用打開的金箔摺扇遮臉來表現少女的羞怯。

雙重身份:審視與被審視

雖然這兩個世界著名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都沒有在圖注中標明這兩幅人物故事畫的題材,但他們卻都在圖注中不約而同地注意到了畫上男性人物對女性人物的注視。美國學者斯蒂芬·科恩曾經觀察到19世紀下半葉英法畫家在表現青年男女時的典型場面:“……男子熱情地凝視女子,而女子則轉頭垂目,表現自己恪守閨範。”(《愛目:1840年至1900年英法畫作和小說中的凝視》,紐約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同樣,我們在崇禎和康熙兩朝的瓷器繪畫上,也看到了女性作為男權社會中男性凝視的物化對象在東方文化中的表現。瓷畫上不但有張生對鶯鶯肆無忌憚的凝視,而且崇禎筒瓶上鶯鶯以寬大的花綢子衣袖掩口和康熙燈罩上鶯鶯以展開的摺扇遮臉以示羞怯的動作,都是男權社會中女性自我審視(或凝視)的結果。在男權社會中,女性養成了自己即是審視者又是被審視者的雙重身份:作為被審視者,她要給審視她的男性留下好印象,以換取保護;作為審視者,她不停地按照“閨範”的要求約束調整自己。在男性的凝視下作羞怯狀就是這種女性雙重身份的具體展現。

然而,明末清初的一件觚瓶上還出現了大家閨秀鶯鶯勇敢地回看張生的畫面。這件觚瓶的瓶身上有畫題“青樓教演梨園”,說明圖中所繪為青樓歌伎在庭院裡排戲。因為女性被審視者和男性審視者的身份和語境都發生了變化,圖像中的鶯鶯不但毫無羞怯之意,而且相當大膽地在凝視對自己感興趣的張生。這個畫面非常罕見,但卻真實地表現了一部分女子中萌生的自主意識,與“閨範”的要求格格不入。

這些保存在景德鎮瓷器上的珍貴歷史圖像是當時社會觀念的一個縮影,讓我們看到了先人對男女平等意識的鮮活探索。

關注頭條號“品瓷中國”,學不一樣的陶瓷知識,瞭解最新陶瓷資訊! ~點贊收藏 轉發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