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成纪县旧治小坑川,即所谓汉成纪县在今天的天水市秦安县

汉代成纪县旧治小坑川

汉代成纪县旧治小坑川,即所谓汉成纪县在今天的天水市秦安县

《旧唐书·地理志》曰:“成纪,汉县,属天水郡,旧治小坑川,开元二龘十二年移治敬亲川。成纪亦徙新城。”这个记载是成纪县治所最明确的一次表述。这里需要搞清两个问题,一是小坑川在什么地方,二是讲移治为什么还要讲“徙新城”。成纪移治敬亲川是唐代之事,唐人说唐事,可信度应该是较高的。他们清楚地知道,成纪县旧治“小坑川”在哪里,又移治什么地方,最有发言权。

汉代成纪县旧治小坑川,即所谓汉成纪县在今天的天水市秦安县


唐时的两部著名的地理巨作《括地志》、《元和志》是后世人注释古代历史地理的权威依据,当然是可信可靠的。

《括地志》曰:“成纪,汉县,在秦州成纪县北二里。”《元和志》曰:“成纪县东南至州一百里”、“瓦亭川水东去县一十五里。”现将上述文字联系起来,就可以这样定位,汉之成纪县治地“小坑川”,在秦州成纪(敬亲川)北二里,东南至州(秦州)一百里,瓦亭水(葫芦河)东去十五里。这样已经很清楚了。唐之秦州成纪的治所敬亲川与汉之成纪的治所小坑川,只有两里之遥。

汉代成纪县旧治小坑川,即所谓汉成纪县在今天的天水市秦安县


《后汉书》说窦融弟友封显亲侯于此。按照汉代封爵以封地名为名的惯例,就可以知道显亲川地名就早于显亲侯而存在。其实,西汉之时的显亲川,俗称阳兀川。是个较大的域名,它就包括了小坑川。只是窦友封侯后,始建显亲县与成纪县相临。成纪县治所小坑川才见于史册。之所以“显亲川”多见于史书,而“小坑川”则鲜为人知。因为“显亲川”不是一般的地名。此名何来,当然与“亲”有关。何人之亲如此之显,受到历朝历代的尊崇,到了盛唐,干脆将显亲川直接更名为敬亲川,又显又敬,绝非窦氏能有的殊荣,只有伏羲这个人文始祖才有这个资格。

汉代成纪县旧治小坑川,即所谓汉成纪县在今天的天水市秦安县


这样只有一种可能,阳兀川——显亲川就是伏羲兄妹成亲之处。这样,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更有意义的是,伏羲出生地古成纪——大地湾就在略阳川,伏羲做八卦的卦台山下有三阳川、新阳崖,伏羲成亲之地——成纪县旧治小坑川又属阳兀川(显亲川)之地,这些地名联系起来就很有意思。有些专家认为这与伏羲文化的核心——“八卦”的卦理十分吻合,也不正是反映了当时母系社会向父系(阳)社会过渡的社会心理形态吗?有专家认为,研究伏羲、女娲首先要搞清两件事,一是出生地(这个问题后面谈),二是成亲之事。这个成亲的事实本身是没有异义的,但这个意义在对伏羲、女娲的研究中的分量应进一步认识。它不仅使显亲川名彪史册,而且使成纪县治落根于此。

汉代成纪县旧治小坑川,即所谓汉成纪县在今天的天水市秦安县


我们再来看看《晋书·地理志》的一段文字“天水郡:上邽、冀、始昌、新阳、显亲、成纪;略阳郡:临渭、略阳、平襄、清水”。这里虽然没有说天水郡和略阳郡的郡界,事实上已经十分明确。我们按照历代划分州郡边界以自然山川走势为依据的基本法则,就按略阳川水(五营河)的流向,将略阳(陇城)与平襄(今通渭)连起来,我们就可以清楚的发现,被一些人称作汉成纪遗址的治平,并不在天水郡境内,而在略阳郡的西北腹地,与天水郡相去甚远。而与显亲相临的成纪正在天水郡内,与《括地志》、《元和志》的记载完全一致。所以,纵观历史,无论州郡如何改变,成纪县永远在天水或以天水为母体的州、郡。就是说成纪从未脱离过天水。

汉代成纪县旧治小坑川,即所谓汉成纪县在今天的天水市秦安县


至此,顺便说一下,有些同仁所说的“成纪三迁”的问题。成纪非一般的地名或者县名,它以纪念伏羲而名而置,因而不论如何迁动都应与纪念的对象有关才行。“三迁说”中的所谓第二地址显亲川是伏羲成亲之所在;第三地址天水,是伏羲活动尤其是演“八卦”的主要地方。这都十分明了。而争论的是第一地址,我们认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由与伏羲活动有关的史料说话。这里要说一下“迁”和“移”的不同。关于“迁”,《说文》说“迁”,登也。现代汉语引申为迁徙。按照成纪“三迁说”的理解,“一迁”就是上百里之外,也就是较大区域的迁动。而“移”则不同。

汉代成纪县旧治小坑川,即所谓汉成纪县在今天的天水市秦安县


《说文》说“禾相倚移也”。“禾相倚”就是靠的很近。“移治”就是小范围的“移动”。从“小坑川”到“敬亲川”只有二里之遥,当然是小移动了。至于“成纪徙新城”,一方面说明新旧两城相距不远,一方面说明这次移治是为了一个目标而有计划的行动,所以先筑城,再移动,保证这次移动更加完美。

汉代成纪县旧治小坑川,即所谓汉成纪县在今天的天水市秦安县

可以看出,唐人对伏羲是格外崇敬的,显亲川改名敬亲川,小坑川移治敬亲川,又补《史记·三皇本纪》,才使伏羲见之于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