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答答「降息」與宏觀政策「互掐」

羞答答“降息”与宏观政策“互掐”

經濟觀察報 歐陽曉紅/文歷史大概會記住2018戊戌年的己未月。

7月17日入伏那天,人民幣銀行央媽羞答答地“降息”了,與財政部財爸“懟”完之後,又默默地“放水”;不僅如此,次日市場傳,央媽窗口指導銀行,將額外給予MLF資金,用於支持貸款投放和信用債投資,增配低評級信用債投資。其潛臺詞可能是央媽去承接或兜底所謂低評級的“垃圾債”。但此次央行通過MLF鼓勵一級交易商買AA+以下的信用債,恐只是緩解信用債市場的緊張情緒,中低級債券的成交以城投債為主;關鍵在於機制的健全;最終埋單者恐怕仍是銀行。

不過,這或許是一攬子的政策安排,旨在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確保流動性穩定,穩經濟穩槓桿。其實,央行的《2018年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已釋放出“穩槓桿成2018年以來的主基調”之信號。目前的去槓桿似初見成效,中國進入穩槓桿階段,就此可支撐的數據或是,2018年一季度槓桿增幅較去年同期收窄1.1個百分點。此外,央行在近期“擴大內需”精神指引下,其措辭由保持流動性“合理穩定”轉為“合理充裕”。

7月17日上午,中國銀保監會召開座談會要求大中型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帶動貸款利率明顯下降;並從源頭上降低小微企業融資費用負擔。概之,管理層欲從資金供給的源頭上做文章——降低融資成本幾成當下的重中之重。包括央媽這次的入伏“降息”亦同出一轍,當日,央行公佈“2018年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七期)招投標結果”,遂傳遞出引導市場利率走低的重要信號。

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是指,央行定期將中央國庫裡的“閒錢”通過招標以定期存款方式放在商業銀行,如此做的好處在於:讓中央財政資金獲得更高收益;其次,向市場投放基礎貨幣,按目前約5.4的貨幣乘數計算,通過該“定期存款”釋放1500億,理論上可衍生8100億的廣義貨幣(M2)。

央媽這樣做的苦衷在於,經濟下行壓力趨大,股市暴跌,債務違約頻發;金融機構面臨的信用風險及流動性風險等正在抬升,以及不容小覷的市場風險等,而諸多因素裹挾下,不得不又“從了”;換言之,面對企業“垂死”的喘息和哀嚎,一定程度上,無奈地鬆開了貨幣的閥門。

但“從”之前,央媽心有所怨,遂將“矛頭”指向財政政策,稱“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是真積極……整頓地方政府性債務不能一推了之,應著力避免財政風險金融化等”。如,近日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的專欄文章,引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協同發力的討論。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說,簡單地指望財政部門以通過提高赤字率、增發債務的方式來“積極”配合貨幣部門的“去槓桿”,忽視了最關鍵的結構優化問題,和如何強化地方政府和企業主體的預算約束這個“治本”問題。

原來,“互掐”不只是口水仗,還有難言之隱——軟預算約束。即重要企業或國有企業一旦發生虧損,政府對其追加投資、增加貸款、減少稅收、並提供財政補貼等。凡事要有度,軟預算約束的“度”呢?以及我們容忍市場波動風險的“度”呢?是時候給出量化的說法了。

不過,探其究竟會發現,我們的宏觀政策或在做“加減法”之時,在“總量”與“結構”的把握上出了問題。央媽幾番“補水”或“放水”之後,市場並不缺“水”,“缺”可有效“引水”的渠道。如果一再在貨幣政策上做文章,“引水”渠道未拓疏通之下,無異於助推資產價格泡沫;當然其前提條件是,測試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水平,精準判斷實體經濟運行狀況;避免外部衝擊和內部改革助推的風險疊加。

既不能因部分市場主體無法承受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成本——期冀重返舊發展模式,延緩市場出清進程,而重蹈放水加槓桿覆轍;更不能誤判形勢,在“加減法”的選擇上,因失策而觸碰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誠然,“減法”政策旨在遏制壞局面蔓延——去槓桿,防控系統性風險;“加法”意在儘快形成良性循環——培育新動力,防範衝擊疊加。而與此同時,連續幾十年的貨幣擴張可能豢養出了一批無能企業家和無效企業,其除了注入貨幣資本之外,幾乎找不到提升資本回報率的手段;每每政府企圖緊縮貨幣,便“一哭二鬧三吊”倒逼貨幣政策“就範放水”,就此尤值得商榷。竊以為,政府的軟預算約束硬起來之日、財政貨幣政策有機協調之際,方是宏觀政策擲地有聲之時。

不言而喻,此時的中國其實面對內外雙重考驗:世界的經濟秩序和中國可持續的經濟秩序;秩序的構建並非沒有代價與成本,甚至暗礁與曲折;我們需要“道與術”的結合,需要到一線市場與經濟實體中去,精確科學研判形勢,拿出可能的量化解決方案,有的放矢做好“加減法”。

當下優化“加減法的混合運算”方為上策,羞答答地“降息”與宏觀政策的“互掐”可以解決什麼問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