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幾千塊的年輕人需要懂哪些理財知識?

鴨一嘴


大家好,這裡是一位金融理財愛好者,歡迎對理財感興趣的朋友關注我~


下面就說一下普通人必須知道的理財知識,歡迎補充:

1、存在活期裡面的錢越多,你就會越來越窮。不管是買定存、國債、基金、理財產品,任何一種小風險的投資,都比把錢放在活期戶頭要來的好。

2、定存的錢是可以提前取出的,只是提前取沒有利息。所以活期的錢超出了你一個月的生活費用,請毫不猶豫立即馬上購買定存,積少成多,一年後的利息也是很可觀的。

3、不要使用信用卡的分期付款和取現功能,不要聽信零利息的任何宣傳。不管有沒有利息,都會產生高昂的額外費用。

4、先從小風險的理財產品開始,切忌購買的第一個理財產品就是股票。債券型基金和國債都是非常小風險的投資,年景好的時候綜合收益卻比定存要高出不少。

5、規避風險的辦法不是隻購買低風險的產品,而是給高風險低風險理財產品分配不同的比例。

6、普通人不要炒短線,不要追漲殺跌,一個月看一次牌價就可以了,或者設定個報警器超過多少自動賣了。沒事不要割肉,確保在股市裡的錢都套牢了你都不會肉疼這樣才能賺到錢。

最後,工薪階層理財最重要的就是安全。一般來說,保本固定收益銀行理財產品相對最安全,除非遇到極端情況,一般情況下還是可以保本獲息的,而且收益率還可以,在4%~5%左右。

而P2P網貸是這幾年才流行起來的高收益固定理財產品,2016年行業平均年化收益率高達10%左右,行業的年化收益率在6%-18%左右,投資門檻還很低,普通人剛剛接觸理財,建議可以作為一個嘗試。


以上就是我對於該問題的看法,如有不同的想法或是建議,可以直接在下方留言或是關注我的頭條號進行交流。


完美並不美的人生


謝邀!的確年輕人剛上班很不容易,收入通常比較低,要承擔租房以及生活的各種開銷,所以,總感覺剩不下錢,坤鵬論認為,越是這樣,越是需要大家學會理財,並長期堅持下去,這樣幾年後,會理財和不會理財的差距可就不是一點點了。

1.先應當學會記賬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抱怨,收入就只有那麼點,都是死工資,除去各種花銷,完全剩不下錢,這似乎成了一個死循環,無法解開的結。然而真的是這樣嗎?收入不能突破,那麼,你的花銷是否理性消費了呢?很多時候大家都是看著信用卡的賬單才開始後悔,為什麼這個月又買了那麼多?感覺自己沒有消費那麼多啊!實際上,可能你在一些促銷活動以及日常消費中,根本沒有管住自己的手,買的時候一時興起,事後也沒有仔細思考是否有必要買,是否剛需。實際情況可能買了一大堆對自己沒用的東西,有的人買了衣服後連標籤都沒有撕就一直放在衣櫃裡……要解決這些盲目消費的問題,首先必須要學會記賬。可能很多人不習慣用手寫記賬了,沒關係,現在一些APP都可以實現這個功能,每天花幾分鐘梳理一下自己的消費情況,詳詳細細地如實記錄下你的消費,記錄的同時你開始分析自己當天消費是否過多,比如一天消費了上千元,那麼就要規劃本月再也不能如此大筆的消費。而記賬的目的還可以讓你每週、每個月進行反思,進而砍掉一些不必要的消費,比如電子產品、網上購物等,可能對自己不是必須的,只是當時特別想擁有而已。通過記賬,實際上是反思自己的消費行為,這是理財中非常重要的。

2.強迫自己強制儲蓄

第二點就是要強迫自己存款,這一點跟前面記賬是有關聯的。比如題主一個月收入6000元,那麼每個月可以讓自己固定存款1500-2000元,這筆錢是不能動的,除非家裡發生了大的開支,否則,每個月的強制儲蓄就嚴格執行。這樣做的好處有二:其一,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因為從總收入中砍掉了一部分來強制儲蓄,那麼就等於收入少了,你的所有預算都是在4000元的總收入下規劃,那麼,自然就會節省一些。其二,每月按期的存款可以用於以後的投資,一個月2000,看上去不多,但是一年下來就有2.5萬左右,隨著後來收入的增加,5年後,你的存款起碼有10多萬,這種情況下,再通過其他辦法,比如找父母幫忙、朋友幫忙,就可以湊足買房的首付款了。當然,在北京的壓力會更大一些。總之,強制儲蓄的存款,可以讓你以後不論是買房還是做生意,或者是其他,都有投資的基礎了,否則,看著房價飛漲,你也只能望洋興嘆。

其實,理財知識最重要的還是懂得開源節流。很多人對理財都有一些誤解,認為必須要很大一筆資金才能理財,或者是投資到股市才算理財,實際上,對於老百姓而言,懂得開源節流,老話說叫“會過日子”,這就是理財。當然,新時代大家還有必要了解一些新的理財方式,比如貨幣基金、餘額寶以及其他銀行的一些寶寶類產品,其收益都比存定期高,而且更加方便靈活,大家在短期不用的錢可以放入這些平臺實現更快增值。當然,如果有條件,早點買房也是很好的投資理財。


坤鵬論


正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其實是沒有資金限制的,不管有多少錢,只要你對它們進行積極地管理,改善了你的財務現狀(資產保值增值,負債能夠減少),那你就是在理財,錢少錢多都要理財,錢少時側重於儲蓄,錢多時側重於投資,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逐漸開始有了理財的概念,無論是剛出校門,還是已經工作了幾年的年輕人都開始關注理財這一塊,作為月薪幾千的年輕人,首先要控制衝動消費,如今網絡如此發達,一個不小心就會被種草,特別是剛開始工作的年輕人,很容易陷入買買買的漩渦裡,年輕人在本金太少時,必須剋制慾望,理性消費,量力而行是原始資金積攢的關鍵一環,其次是學會記賬,記賬能讓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錢一共花了多少,都花到哪裡去了,有哪些多餘的花費,從而更有計劃的進行節流,之後就可以學習一些基本的投資知識,在自己能承受的風險範圍內,適當進行一些投資,同時對自己建立一個目標,目標不要設立的太長遠太不切實際,可以先設立一個短期的目標,有了這個目標之後,也能夠更容易的實現節流,這裡是利用了一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理對自己進行激勵,年輕人還有很遠大的未來,工資也不會永遠止步於現在的幾千,所以提升自己的能力,無論是掌握一項技能,還是在工作上不斷鑽研,都是對自己的一種投資。


環球老虎財經


謝邀,我是變革家陳俊。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與之同時提高的還有人們的生活成本。不得不說,現在的年輕人的生活壓力變得很大,特別是在一線城市,月入幾千塊的年輕人需要過得非常拮据才能勉強熬到下個月發工資。
我個人認為這部分的年輕人更需要懂很多的理財知識,比如如何分配自己的收入以及如何利用自己的存款給自己帶來收益,我覺得理財是一個大方面的概念,我們生活中和錢有關係的很多事我們都可以叫做理財,並且我認為理財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利用盡量少的錢去做盡量多的有效的事,另一個就是利用自己的錢給自己帶來收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錢生錢”。
對於月入幾千的年輕人,估計還沒有存款,我個人更傾向於以儘量少的錢去做盡量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作為自己理財的目的,當然,一些利用錢帶來收益的方式和方法也是需要重點學習的,畢竟,每個人只要通過努力之後一定會獲得屬於自己的一筆存款,儘管這筆存款的數目不是很大,可是仍然有理財的必要。
我個人覺得月入幾千塊的年輕人需要懂的理財知識就是學會如何花錢和如何利用存款帶來收益,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同時後者也是前者成功的表現。如何花錢就要看本人是處於什麼一個狀態了,這裡有一個建議就是儘量的節約,保持理智消費的好習慣。對於如何利用存款帶來收益的這方面,我認為即使沒有錢也可以去了解一下,比如基金、股票、P2P理財等等的理財方式,為以後打下一定的基礎。如果有一定的實力可以進行理財並且開始理財後,要記住一句話“風險永遠和收益成正比”。

變革家


系統全面的理財知識體系,65%的中國人不知道!——文末附:實現資產翻番需要多久?


近期,央行發佈《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分析報告(2017)》,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面開展消費者金融素養問卷調查的結果。

報告顯示,41.84%受訪者認為自身金融知識水平一般,22.89%認為水平較差。

全國的金融素養指數平均分為63.71。

2011年,《錢經》雜誌以《從不理財到瞎理財的中國人》作為封面文章。

時至今日,看到當時總結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所提出的建議依然堪稱箴言

那麼,中國人怎麼就瞎理財了?

從《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分析報告(2017)》可以看到這些現象:

  • 近65%的人理財知識水平不夠

35.27%的消費者認為自己的金融知識水平“非常好”或“比較好”, 41.84%認為自身金融知識水平一般,22.89%認為水平較差。

消費者對全部金融知識問題的平均正確率僅有 59.56%,其中在貸款知識、投資知識和保險知識問題上的平均正確率分別為 52.72%、49.08%和 53.82%。

當消費者在金融知識方面存在疑惑時, 62.72%選擇“向相關金融機構的員工諮詢”,55.56%選擇“上網找資料”

  • 超過65%的人沒有充足現金流

13.16%的消費者“從不做”家庭開支計劃,20.83%的消費者表示嚴格執行家庭開支計劃。如果下個月有一筆約等於三個月收入的意外支出,只有34.06%的消費者選擇了“完全可以”能全額支付這筆費用。換言之,超過65%的人沒有充足現金流。

41.27%的消費者“有或曾有”為孩子上學存錢,

34.77%的消費者“目前沒有,但計劃這樣做” 。60.99%的消費者認為“依靠自己的存款、資產或生意收入”來保障老年開支,54.70%選擇“依靠退休金”,47.82%選擇“依靠養老保險”

  • 超過10%的人投資不看合同

38.09%的消費者在選擇金融產品或服務時會仔細閱讀合同條款,51.74%的消費者簡要閱讀合同條款,還有10.18%的消費者根本不閱讀。

37.32%的消費者表示會仔細閱讀相關金融產品或服務的對賬單並能清晰理解,15.54%的消費者表示會仔細閱讀對賬單但難以理解,35.12%的消費者簡要閱讀對賬單,5.08%的消費者根本不讀。

  • 近兩成人不知道怎麼比較金融產品

17.09%的消費者選擇金融產品或服務時“不知道如何進行比較”,14.51%“沒有足夠的信息進行比較”。 17.49%的消費者“不能”正確辨別合法與非法的投資渠道和產品服務。

13.03%的消費者購買金融產品或服務時,對其風險和收益沒有清晰的認識。閱讀完金融產品或服務的合同條款後,65.48%的消費者表示大致理解,13.88%的消費者表示不太理解。

理財了,但你家的問題解決了嗎?

我們逐漸知道理財的重要性,但卻未必能用對方法。從不懂到似懂非懂,其間漏洞百出;從why理財到how理財,處處舉步維艱。現實的環境之下,要讓理財真的為我所用,我們必須知道哪些規則?

《錢經》與上百位受訪者溝通理財疑惑、技法、竅門與誤區,他們中有普通的理財者,有身處一線的理財顧問,也有名聲斐然的理財專家。我們歸納出這寶貴的15條理財理念。

瞎理財五宗罪

1、追漲殺跌

每個人都犯過了,居然也包括牛頓。貪婪和恐懼,誰能控制投資中的情緒。

2、把錢放在“最保險”的地方

其實沒錯,但關鍵在於,把錢放在哪裡才保險?

3、“全情投入”

炒股炒黃金都沒錯,別拿所有錢來炒。

4、什麼火投什麼

我們可能都幹過跟鍾鎮濤一樣的事,什麼火買什麼,適合不適合,風險不風險,總是賠了才知道。

5、太能花/太吝嗇

賺錢不就是為了花,所以要好好享受生活。現在節省是為了以後生活的更好。這兩種消費觀都沒錯,只是很容易“過”。

當下需知的15條理財理念

1買股票不是理財

股票是理財的一個手段,絕非目的。

這裡並非詆譭投資的作用,而是澄清一個事實,投資是理財的一個手段,而絕非目的。如果這個目標是解放中國,那投資好似一場戰役,平津戰役或者淮海戰役,很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

如《華爾街日報》個人理財專欄作家喬納森•克萊門茨所說,我們投資並不是為了擊敗市場、發筆橫財,或者賺取儘可能高的回報,

金錢的本身不是最終目標,而只是實現其他終極目標的手段,投資是為了購買一棟房子,或者讓子女上更好的大學,或者為退休生活儲備。

2抑制慾望,增加被動收入

當我們住70平米的房子時就開始琢磨換個兩室一廳,隨著收入增加,會想要不要去再買下一套海景三居室,賺得更多時,也許會考慮去郊外選一套別墅。

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這一道哲學題永遠在變化,理財規劃能幫你調試“該賺多少錢來實現它”,但也會提醒你——抑制慾望,增加被動收入。

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這將決定你要花多少錢,適當抑制慾望並沒錯。你得賺多少錢實現它?這將決定你需要多少錢,可以增加被動收入。

3切莫有時間工作,沒時間賺錢

“等有了錢再理財吧。”談到理財,這句話說得最多。

除了睡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會花掉三分之二的時間工作,越優秀的人花在工作上的時間越多。

努力工作當然是賺錢,我們可能會碰到許多“賺到一筆錢”的機會,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四類賺錢機會:一份更高的薪水、一個創業項目、一個外人絕對買不到的高收益理財產品、或者一筆收入。

假定這四類機會都非常靠譜,那可能的結果是:

一份更高的薪水,你會花的更多,因為你認為“理財不是省吃儉用,而是享受生活”。一個創業項目,你拿不出錢來入股,因為沒有本金。同樣的,一份收益再高的投資,你也無福消受,因為你沒有本金;拿到一筆“大錢”獎金時,你“自然會開始理財”,但你發現自己沒有經驗,不懂。

我們見過20多歲的網球冠軍、主持人,但極少見到20多歲的投資理財大師。理財是一門實用技術,最好自己能上場,單靠看書惡補並不容易。

工作有盡時。多數人沒有這麼幸運能碰上這四類賺錢的機會,而是靠踏踏實實一份薪水。即使有一份高薪,也很難一輩子都拿到,退休後的若干年中,單靠養老金遠遠不夠。

4最大的風險不是死得太早,而是活得太長

規劃我們退休後的投資組合,是人生中最棘手的財務難題之一。

如今,65歲的男性預期平均能活到83歲,而65歲的女性平均能活到85歲,但這些數據會誤導人,因為它們只是平均預期,不僅有半數的退休者會活得更久,而且人們在活到平均壽命前後時也面臨很大的變數,有些人可能在接近70歲就去世,而不少人能活到90歲。

而且,如果你已婚,則還要考慮兩個人的預期壽命。

平均壽命僅僅反映大眾的整體情況,至於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生活富裕而且定期鍛鍊、不抽菸、不酗酒、經常閱讀理財雜誌的人,他們的壽命可能超過平均數。如果你身體健康、頭腦清醒,還是謹慎為好,做好90歲,甚至更長久的退休計劃。

可怕的是,在超過20年的收入荒漠裡,(如果50歲退休,按照中國人口平均壽命74歲計算,是24年)我們靠什麼養老?

除了社保,有一個源源不斷的現金噴泉是最佳解決之道,多數中國人都知道,社保真的幫不上忙——如果想像日本老人那樣退休後在沖繩租下一套靠海別墅逍遙過晚年,只能靠自己的安排。

最多的人存下了一筆錢做養老之用,但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於壽命:我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這意味著我們很難去計算每年應該從積蓄中抽出多少用於生活開銷。

取出太多,可能是:眼睛一閉,一睜,錢花沒了;人還在取得太少,我們可能過上了不必要的拮据生活。

第二多的人靠著一套房產,但活過了70年,所有權又是一個不確定性。

大家填補養老大坑的現金噴泉依次是:一筆儲蓄,最好每年有些收益;一幢可供出租的房產;或者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每年自有分紅——這些都是被動收入。

5不要早結婚

李兆基,香港地產發展商,亞洲股神。恆基兆業、中華煤氣主席、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副主席。當被問及成功秘訣,四叔李兆基給年輕人一條忠告:不要早結婚。

結婚二字對中國人的重壓,除了孩子,還有一套房子。一個28歲的北京青年為了婚房可能要花掉自己工作以來的所有積蓄——能成為母錢的錢,為了湊齊首付,搭上父母積蓄的大有人在,更可怕的是,每月供款會吃掉你存下更多母錢的可能。

積蓄一筆驍勇善戰的母錢,然後用這筆母錢產生錢子錢孫。

“如果拿著當初的1000元去投資,第一次能有2%的回報,日積月累下來也是很大的財富”,四叔在一次公開演講上說:“以錢賺錢,怎麼會成不了富豪?”

年輕最大的好處是不怕冒險——因為你沒什麼可失去,最大的短板是母錢少。形成母錢的珍貴時期多是二十來歲,太早結婚會蠶食掉這筆資本,如四叔所言“有的時候家庭的負擔會成為枷鎖”。

6賣掉房子去投資

房價會不會永遠都漲?至少香港人不會這麼想。

東亞銀行(中國)財富管理部總經理陳柏軒說:“我認識的一對夫妻97年結婚時,在香港比較偏遠的地方買了房子,房價跌到最低點時差不多跌了80%。所以,即使是剛需結婚買房子,也要理性。”

第一,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產業競爭力飛速提高,這奠定了中國以外需拉動經濟成長的模式。第二,1999-2000年啟動了房改。在過去,住房是一項社會福利,房改之後,房地產成了一項產業。從此,中國的經濟就在房地產及相關產業飛速發展的基礎上高度成長,拉動了內需。

房價上漲在老百姓心中已經成了一個優良的投資渠道,但是接下來,房地產還依然會延續此前的輝煌麼?沒有隻漲不跌的股市,同樣樓市亦如此。

7別指望保險賺錢

臺灣理財者會認為買保險是必需的,人有旦夕禍福,需要保險來保障,而內地的創富者偏年輕,可能感覺不到保險的重要性。保險最重要的是買保障,而不是投資。

保險提供一個機會,用小錢把風險轉移出去。難怪教科書上說,從經濟角度,保險是分攤意外事故損失和提供經濟保障的一種非常有效的財務安排。

我們對保險有個最大的錯覺——既然是保險,用它投資肯定沒風險。這句話大錯特錯。

求安全之名,可能會失掉了好的機會,甚至不如在銀行存成死期。求方便之名,讓保險一次性解決兩個問題——保障和投資,效果也並不一定好。

直接忽略掉所謂“保障又理財”的保險,只選擇那些純保障型,至於投資,省下錢來交給更專業的投資機構去打理。

如何識別哪些是純保障,哪些是摻雜了“理財”功能的保險?簡單甄別法之一,有返還的保險可以不碰,它們總會有些投資功能。保障的事情讓保險來,至於賺錢的重任,就讓更專業的產品去幹吧,你懂的。

8賺自己能賺的錢

被別人的財富故事激勵的同時,也要保持一份清醒——這事我幹得了麼?

認識自己能賺什麼錢:蘇格拉底認為智慧意味著自己知道自己無知,這放在理財裡面也很是適用。如果你並不知道有些錢是為什麼賺來的或者是如何虧損的,那麼在未來的投資決策中,賺大錢不易,虧損倒是常見。

投資市場的錢並不好賺:完全靠投資“發財”可謂鳳毛麟角,依靠一份自己的事業改變財富的速度甚至靠譜一些——微軟、甲骨文、沃爾瑪、LV,除巴菲特之外的九位富豪的背後都是一家富有成長性的企業。

投資家也好,企業家也罷,別人的故事終歸是別人的故事,沒有一個好點子、一個好爹,大可不必悲傷富豪榜上沒有你的名字,我們可以做的是,賺好自己能賺的錢,把它賺足。

有時候投資的意義不在於賺錢,而是避免變窮。

9能把錢守住就是賺了錢

理財的目的不是創造財富。理財的首要目標是保證財富不貶值,其次是力求財富的穩定增長。

如果你相信一項投資會讓你收益豐厚,將全部身家投入其中,可能會讓你瞬間實現最高的理財目標。

但如果你錯了,極端的情況是損失了90%之多。這個錯誤的後果與你錯過了一個高收益的機會完全不能相比,你可能會失去全部的養老金,連70平米的房子也住不起。

任何生活在當今中國的人都知道,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下,錢正在無形變少,但錯誤的投資可能比通脹更暴戾。

保住本錢的訣竅是懂得什麼時候按兵不動保存實力,什麼時候出手賺取收益。

10現在,投什麼比什麼時候出手更重要

在過去25年內,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由3年一次變成平均18個月就來一次,按照里氏震級來算的話,它從三級地震變成了九級地震,甚至更嚴重。2008年起,危機已經成為常態。

在中國,投資界也普遍感受到市場的變化,我們接受的外界影響越來越多,市場波動的週期越來越短,節奏越來越快。與此同時,是理財產品的日漸豐富,什麼時候蟄伏、什麼時候出手,投資犯錯的概率越來越大。

投資什麼?總是找不到最好的產品。

每個理財產品總是在收益、風險和流動性上糾結不已。而一項投資賺錢能力越強,冒的風險就越大。幸好投資可以很花心,不能娶到美嬌娥,但可以同時擁有,坐享齊人之福。專業人士稱之為資產配置,是為了分散風險。

分散風險不是買很多。加里•布林森對1974年股災的回憶:“做投資決策,最重要的是確定好投資類別,在類似的產品裡再怎麼分散投資都沒用。”

怎麼才是真正分散投資?房產也罷,股票也罷,買再多也只是在同一種資產類別中,也就是同一個“籃子”裡,一旦遇到經濟週期轉變,同類資產的價格往往是一個方向變動的。

什麼錢投什麼產品真正的分散是要在不同的資產類別中進行配置,並根據自身的需求以及市場趨勢的變動進行調整,這才是有價值的分散。

在投資理財產品時,人們會看到很多描述產品收益的用語“預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年化收益率”和“累計收益率”等等,建議你正確理解“收益率”,才會正確選擇適合你的理財產品。

11隔靴搔癢更安全

如果理財也是一道料理,大可以將我們善食巧燴的本事移植過來,有米、兼有巧婦足以做出一桌好菜,無肉也不遺憾。在這兒,股市很像是一塊生肉。烹飪一道水煮肉片、京醬肉絲、辣炒回鍋肉都不賴,生吃?還是小心為上。

除非藝高人膽大,否則死得最慘的也是拿生肉當主食的人。

我們大多數人可能不瞭解信用違約掉期、商品期貨升水和抵押衍生品,甚至,也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瞭解股票,與其啖生肉難以下嚥,不如找到好廚子烹製肉羹,“隔靴搔癢”未償不可。

12投資最可怕的敵人是你的情緒

在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副總經理秦紅與投資者們的交流中,她發現投資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深刻的影響著投資行為。

往回看,我們總會知道那個歷史最高點和之後巨大的下跌;但是身在其中之時,卻永遠無法預測市場走勢。

上漲之後“再創新高”固然令人愉悅,卻遠沒有下跌的記憶來得深刻。為了長期的盈利忍受痛苦,這是基金投資的現實。

因為痛苦就採取低買高賣策略,最終的結果大概率事件會是承受了下跌(因為不肯割肉),還賺不到牛市的錢(因為賺錢時會頻繁買賣,拿不到牛市的收益)。

13風物長宜放眼量

外人看來,低買高賣是應該的呀。尤其是高點不賣出,真是笨人所為。在如此的外部壓力下,許多人從長期投資者走向短期交易者。

加上渠道本身的利益傾向,以及長期投資教育聲音的弱化,最終讓投資者不是走向理性,而是走向短視:逐漸關注短期利益、忽視長期利益,而不再尋求大概率、大幅度的獲勝事件。直到牛市來臨,他們才發現因此喪失了巨大收益,可惜已為時過晚。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長期投資未必是獲取最高收益的方式,卻是適合大多數人的方式。

14外人田裡有肥水

從百姓個人的利益考慮,國外有巨大的投資回報的空間。我們不要只看到歐債危機,看到美國經濟情況不好,看到華爾街指數下降,這個是片面的。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經濟的不斷上漲,事實上帶動了蘋果公司、力拓、必和必拓、英國石油BP、美孚公司、寶馬公司等等大企業的股價上漲。

用中國人俗話來講這等於是肥水流入外人田,難道我們的消費者、投資者、儲蓄者只能隔岸觀火嗎?我們應該積極走出去,佈局到這些優質的金融資產上去。讓我們的百姓獲得中國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大企業的股價上漲、資產價格上漲的部分回報。

15花大錢買貴貨

“他們花起錢來總是大手筆,但生活中卻節約樸素”,韓國投資專家樸容錫在描述新生代富豪時說。這句話看起來有點矛盾。

每個月接到信用卡單時,我們總是有這樣的疑惑—錢無聲無息滑過指縫。幾乎每位女性都有這樣的感覺:置裝費大把花出去,還是覺得沒衣服穿。

一雙質量好的皮鞋,只要保養得好,穿上10年也嶄新如初;一張經典的實木好床,即便連續睡上10年,也結實如新;一套紅木傢俱,可能越用越值錢。

雖然大家都在說LV貴且不值,但花同樣的錢,買一個經典皮具可能比買十個“隨便背背”的包划算得多:第一,當時絕對貴,下次自然買的少;第二,錢花在了看得見的地方。

就像泰戈爾所言:“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有的人並不站在同一個場所,有的在前,有的在後,有的在平原上,但沒有一個人能站著不動,所有人都得朝前走。”的確,我們已進入了全民理財的時代。

與全民理財相應的是理財方式的多元化。理財工具市場“亂花漸欲迷人眼”,有的理財方式精彩刺激,有的理財方式平穩安逸。

“如何把財富分配到相應的理財產品上是一個大學問,”於彤說,“用來保障基本生活的財富要投放在安全性較高的理財產品上,而實現財富增值的資金要投在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上。很多人理財失誤就是因為拿保障性的資金追求高收益,卻把用來投資的資金爬在銀行賬戶裡。”

在這個理財越來越熱的時代,很多人把追逐慾望當成了理財的代名詞,熙熙攘攘,為利而來,為利所往。但理財真的是為了追求更多的金錢嗎?

顯然不是這樣,於彤說:“理財雖然和金錢有關,但和金錢的多寡沒太多關係。”理財並不是為了佔有更多的金錢——金錢常成為人的主子——它並不能使人感到快樂和有價值,甚至由於對理財的錯誤理解,這些人賺取的金錢越多,就越擔心金錢的損失,他們的“理財”也就變成了關於金錢的數字遊戲。

人生所需要的金錢是有限的,金錢只有被使用才能發揮其意義。而現實中我們經常見到的卻是,很多人帶著金錢走入墳墓,而留給自己親人的卻是紛繁複雜的遺產糾紛。

其實理財的本質很簡單,理財就是為了實現財務自由,是為了能夠隨心所欲度過自己在人間的日子。

換句話說,理財就是還債。於彤經常講的一句話是“人生無債,財務無憂。”合理的理財規劃要能夠計算出自己生下來就要還的債,用時間去做合理的規劃,用各種理財方式安排好自己的養老、子女教育、健康等方面可能的支出。

“還債”之前要對自己的財富狀況和財富預期進行評估,很多人在理財的路上忘卻了理財的終點,最終離理財的本質漸行漸遠,被慾望裹挾著。

理財是冷暖自知的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可言,能實現自己的預期就是好的。

對於普通理財者來說,應選擇主流的理財工具,要對自己擁有的財富進行合理的分配,在滿足自己財務規劃之後,用那些能忘記的錢進行投資,即使損失,也不會影響自己的財務規劃。

於彤認為,“其實理財事關人生哲學。”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生哲學決定了對理財的不同的理解。

因此在決定理財之前,你需要理清的是你的人生哲學,唯有如此,你才不會被金錢的慾望挾持,才能還完自己的“債”,實現財務自由。

投資永遠是收益和風險成正比,風險意識最重要,投資之前先學習,不瞭解,看不懂,不投資。

實現資產翻番需要多久:

  根據理財投資七十二法則,我們不難算出時下主要理財渠道實現資產翻番所需時間:

  1.儲蓄:現在1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是1.5%,本金翻一番需用時間:72÷1.5=48年。

  2.股票:股市風雲變幻大家已經感受過了,不同於固定收益類投資,股市是動態的,長期來看,股民中7賠2平1賺的格局永遠不會變。

  3.餘額寶:按餘額寶最近的收益2.5%計算,本金翻番的時間為:72÷3≈24年。

  4.p2p:年化收益率10%左右,本金翻番的時間為:72÷10≈7年。


aisweets


在這個人人講投資,日日看理財的時代,不懂的一些理財知識簡直都混不下去了。但絕大多數人都是工薪階層,他們月薪只有幾千元,這麼點錢怎麼投資理財,需要懂得哪些理財知識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鑫哥對此也是有過切身體會的。想當年鑫哥大學剛畢業時,分配到一家國企集團,估計是長的比較磕磣,被董事長髮配到集團下面的一家工廠裡上班,月薪是309.10元。艾瑪啊,吃飯之後沒錢抽菸,抽菸之後沒錢吃飯。你說房租?都混成醬紫,還要房租?借住在一哥們租的單間裡,住了半年時間。那種苦逼的日子,是人過的嗎?

牢騷發完,言歸正傳。

首先,要節約。

賺錢就兩招,一招是開源,一招是節流。開源在短時間內不現實:工資穩定了,就那麼幾千元。那就要節流,該用小米,不要買蘋果,這種炫耀毫無價值。去年的衣服還不錯,今年就少買一件。能不抽菸,就不抽菸,這是傷錢又傷身體的事兒。

其次,存款。

每個月一定要在工資發放之後,在銀行的戶頭上,存一小筆資金,大概相當於工資總量的10%。這是備用金、也是應急資金。雖然存款是負利率,但有備無患總是值得做的。但存款一定要有個基數,不能無限制的存進去,到了一定額度時候,比如夠一年不工作的開銷,就穩定下來,不要再存了。

再次,基金。

基金類似叫懂行的人幫你賺錢。鑫哥曾經買過一隻基金,3年翻了5倍。如果手頭不寬裕,也可以做基金定投,基金定投就是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的簡稱,是指在固定的時間,以固定的金額,投資到指定的開放式基金中。這個投資數額可以不大,500、1000、2000,看自己的安排。

第四,保險。

這是很有必要的投資,給自己一個心安,給家人一份保障。可以選擇人壽保險,有分紅型等各種保險滿足工薪階層需求。一般是一年交一次,一次繳納幾千元,負擔不重,未來可期。

第五,股票。

股票屬於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類型。“不入股市永遠不會有虧損的風險,但會冒一輩子貧困的風險。”雖然中國股市是著名的“韭菜地”,但從長遠投資來看,投資股票的收益超越絕大多數投資,股票絕對值得持有,關鍵在選股上。分紅收益是一塊,股票溢價是更重要的來源。

第六,其他。

比如債券、期貨、黃金、外匯、彩票、大宗商品等等,但對於低收入的工薪階層來說,鑫哥不推薦這些品種。尤其是彩票,那就是智商稅嘛,最不值得投資的就是這玩意。作為現代人,瞭解這些理財品種的基礎知識,還是很必要的。

最後,學習。

這是個人投資,這是最重要的一項投資,要不斷成長。再學習應該是一種習慣,讓自己不斷成長,職業也在不斷上升,職務也在不斷提升,工資也在不斷增長,更多的錢就能做更多的投資。良性循環很重要。

所以,即使你現在月薪只有幾千元,但還是有很多的投資渠道可以讓財富增值。如果當月光族,那你一直月光,生活有什麼意思?

善待每一分錢,未來無限美好。


加鑫財經


愛理財鏈金所不想引導大家相信什麼,月薪幾千塊,別天天想著高收益,因為風險也很高!所以記住一點月薪幾千塊首要任務就是省,省,省!不省一切理財面談!愛理財鏈金所也為各位總結幾點經驗:

觀點1:月薪—攢錢—財務分配,做好月計劃

首先看你所在的地區,看你每個月多少工資,每個月能省下多少錢,然後做好一個月的財務分配計劃,錢就在計劃中整理出來了,你說呢?

如何分配財產?

小明,在北京,月薪8000千,能夠在每月的生活中積攢下4000。因為是一線城市,小明很節省,他做了一個月理財計劃,他選擇了一些信的過(幾乎都是熟人推薦)的理財APP,和靠譜的P2P平臺,於是他將4000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放入理財APP,一部分投入P2P,而且都是短期的理財,最多3個月就會收回本金,然後繼續投資,賺的不多,但是每一個月都能增長,他覺得這樣的理財還不錯,風險幾乎很小,踏實。愛理財鏈金所覺得理財保守一點,確實還是有很多好處的。

別爭求暴利,比如3M~~炒股也別照量,沒有人帶那個玩不明白,如果你是這方面高才生,那另說了。

觀點2:培養良好的節儉意識,懂得一些理財知識

愛理財鏈金所覺得首先是要培養良好的節儉意識,達到收支相對平衡。減少無效社交、理性消費、制定科學的理財規劃,都是產生積蓄的好方法。

如何節儉呢?比如每個月少去飯店吃飯,節省一些視頻APP會員,少將錢花在遊戲上面,理性消費。女生就每一個月少逛街,別亂買不需要的衣服,別亂買化妝品等,錢就省出來了。你說呢?

說到理財知識,愛理財鏈金所可以科普一些:比如銀行理財產品、股票、外匯、期貨、基金,這些都是有風險的,前期應該會虧本,之後如果長期持有,或許會賺(理財產品沒有風險,但是利率太低)。

當然你要是本金比較少,又想安穩收益,又可以承擔一定的風險,可以選擇幾家靠譜的P2P平臺,愛理財鏈金所稍微提醒一下,這些平臺一定要了解清楚再下手,前期嘗試為主,切不可入魔太深。 

觀點3:開源節流

開源,簡單來講就是增加收入,如果時間允許可以除了主要工作之外再做些兼職,目前市面上接觸的理財產品(銀行理財,各種寶,基金,股票等)收益都很低,能跑贏cpi就不錯了,所以對增加收入貢獻不大;節流,不是要你做鐵公雞,而是學會理性消費,一方面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另一方面可以採用一些消費低一點但是可以同樣達到目的的方式去生活,比如從a地到b地旅遊,可以把坐飛機改為火車。純屬愛理財鏈金所小編愚見,供參考。


PS:大家好,我是愛理財鏈金所,雖然很愛財,但是我的職業是幫助更多的人管理好自己的財產,為大家解答一些理財困惑。如果您覺得還不錯的話,請多多支持哦!


愛理財鏈金所


 一、學會控制情緒,抑制衝動型消費

  年輕人理財最首要的就是需要抑制一些衝動型的消費,減少不必要的開支。

  理財其實很簡單,重點就是要減少非必要性的開支,節省就是一種增長。理財者一定要具備“自我約束力”,理財不要盲目跟隨,也不要輕易掏腰包。如果碰到難以抵擋的誘惑,可以找個更長遠的目標來時刻警示自己不要亂花錢。

  二、瞭解財務狀況,學會記賬

  想理財,年輕人就一定要了解什麼是財務,什麼是資產、負債。負債就是你每個月生活的支出,資產就是你在支出後還能餘下的淨收入,要記住瞭解自己是做事的基礎。

  年輕人容易衝動消費,不知不覺中,一個月的薪水就少了很多,花在了什麼地方卻不得而知。那麼從現在開始,準備一個賬本吧,看著記下來的賬目絕對會讓自己大吃一驚,原來自己花錢是這樣沒有節制的,然後在下一次花錢的時候,總是會去想想應該還是不應該。

  三、 強制儲蓄用於投資

  強迫性儲蓄是起步時最好的方法,哪怕每月強制自己積攢200元,別小看了這200元,一年才2400元,如果第二年每個月再增加200元呢?就是一年 4800元,加上第一年的錢一共7200元。第三年再增加每個月200元投資,這一年裡就是7200元。再加上前兩年的7200元,再加上可能的投資收益,這樣下去,剛工作的頭五年,就可以自己不借助父母的幫助攢下一筆不小的資金,可以算作第一桶金吧。

  四、 避免資金閒置

  年輕人還面對著生活壓力,例如:我要買房買車,我要為未來規劃,諸如此類的問題。其實,對於普通的年輕人來說,買房、買車都是長久大計,與其讓資金閒置,還不如做一些低風險的投資,儘管收益可能較低,但也比銀行活期儲蓄的利息要高。

  年輕人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更強,方面是因為年紀輕的關係,另外一方面是有時間和能力去賺到更多的錢,因此可以承受一些投資上的損失。如果不願意承擔基金或房產投資的風險,可以考慮一些固定收益類的投資產品,如P2P、理財型保險。

  五、 保持良好的投資心態

  年輕人愛衝動,心態容易因環境發生變化。投資是一門“內外兼修”的功夫,除了選擇合適的理財方式、理財品種以外,身心健康並保持良好的心態也很重要,這也有助於提升財富獲取的幸福感,而提升幸福感才是理財投資的最終目的。

  收益越高,風險越高。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風險的,任何成功都要付出努力,沒有風險很低收益卻特別高的好事。好心態決定好人生,理財不可能是一路高漲,肯定要面對曲折,年輕人一定要有一個強大不屈的好心態。

  六、 學習理財知識,養成投資意識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一日不學十日空。利用時間學習瞭解更多的理財投資知識,可以讓人開拓投資眼界、發現更多的商機,知識嘛,越多越好。另外,在學習理財知識的同時,還要逐漸養成記賬的習慣,形成財富管理的意識。

  舉例來說,由於要繳納個人所得稅、保險、公積金等,我們每月的工資大多不是一個整數,總會有些零頭,都可以拿出來做一些投資。理財很簡單,必須得有對財富強烈的追求慾望。

  七、 利用自身優勢做理財

  年輕人熟悉互聯網,也用大把的時間去搜集網絡信息。小宇就是是一名熱愛互聯網的90後大學生。在日常網絡生活中,他經常寫微博、看韓劇、刷微信、逛貼吧、玩網遊。“大約從上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做這些事情。現在,我把大部分業餘時間都用來上網。”他認為自己在生活中幾乎已經不能離開互聯網了。沒錯,互聯網就是新一代年輕人的自身優勢。

  互聯網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掌握的信息是海量的,他們的意識超前,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如網上購物、網上創業、網上理財。而P2P理財的方式正是基於網絡之上,年輕人可以輕鬆掌握行業的整個動態信息,及時對於投資理財的網貸平臺做出準確判斷,不至於因為不懂而盲目投資。

  八、 瞭解投資市場、政策的變化

  不僅僅是買打折商品可以讓你“省錢”、“賺錢”,投資才是更好的財富增值方式。年輕人玩轉理財,不僅僅需要了解理財知識,也要知道政策、市場、環境的變化。

  股市、基金、貴金屬、大宗商品等類似的投資產品會因為市場的變化而出現漲跌;而貨幣、信託、P2P、眾籌類似的投資產品更容易受到政策的改變而發生變化,這些都需要年輕人多下功夫去看,去聽,去了解。

  九、 多元化投資,分散風險

  避免侷限於一種或是單一的投資渠道,儘量多元化的投資。俗話說得好,儘量避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就是這個意思。分散投資分為四類:對象分散法、時機分散法、地域分散法、期限分散法。

  拿對象分散法舉例,目前市場中理財的主要投資渠道很多,如銀行理財、基金、信託、保險等,P2P產品,眾籌,炒股,貴金屬、期貨等,將資金分散投資在各個渠道這就是對象分散法,其他三種分散投資的方法也是同理。

  十、 用複利去賺錢

  滾雪球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同樣,投資除了收益以外如何再增長得快速,答案就是“複利投資”,用投資獲取的收益繼續進行投資,本息利滾利。要知道複利投資在任何一個理財方式當中,都是賺錢的大利器。

  舉例來說,假如我有閒置資金500元用來投資,年收益率5%,每年增長25元,用525元繼續進行投資,新一年增長就會是26.25元。然後再用新得來的551.25元繼續投資,又會增長27.56元,以此類推,複利的效果不容小覷。

以上來源總結於網絡,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金融視角


很多像你一樣年輕的朋友常常有這樣的困惑,想投資理財卻沒有任何資金,該怎麼辦?

跟你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般情況下從畢業到結婚這段時間段,有這麼幾個共性:

第一個呢,就是收入來源比較單一,掙的相對比較少,工作的初期階段嘛;

第二個呢,支出的這種品項也不是很多,基本上就是月租、租房、水電、通訊、交通,可能還有一些進修的費用,如果你不造的話,其實沒有太多要支出的東西,

那麼這些朋友們怎麼做投資理財呢?我這兒有幾點小建議:

頭一個,在這個階段其實最佳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要努力工作、積累經驗,提升自己的賺錢能力,這才是王道,這是頭一個。

第二個就是,要改變一下自己花錢的習慣。以前上學的時候都是父母給,可能是爸媽給多少咱們花多少,或者花多少給多少,這個時候真的要控制一下、要節流一下,月月光、沒錢怎麼理財?對吧。

那麼第三個就是要給自己設計一個目標,有了目標之後才有奮鬥的動力嘛。比如說,17年年中要贊個5000塊,或者年末要攢個1萬塊,然後落實到每個月要強制儲蓄下來的數目,一步一步,慢慢來。

那麼接下來就是理財了,像年輕人一般情況下抗風險能力比較強,但同樣的呢,理財的經驗稍微弱一些,所以在這個時候,其實可以嘗試各個品類的理財。

比如說啊,像餘額寶這樣的貨幣基金,這是最基礎的;

基金定投,其實基金定投比較推薦,浮動收益,強制儲蓄習慣,再加上一個風險基本可控;

然後還有像其它的銀行理財,互聯網理財,黃金,也包括股票,等等等等,大家都可以去嘗試。

但在這裡頭要注意一點啊,就是不要心浮氣躁,我也見過不少這樣的案例。比如說,去炒股,幹了一個月,掙了點錢,覺著自己就會了,然後就問爸媽,說你們都不懂,這事我懂,把家底兒都給我吧,我來炒,咔咔咔都賠進去了。切記切記不要這樣!

那麼對於這些年輕的朋友們總結一下三句話:努力提高自己的賺錢能力、培養一個良好的儲蓄習慣、最後就是可以去嘗試一下各種的理財渠道。


小司聊理財


年輕人剛工作幾年收入通常都沒什麼儲蓄,畢竟房租、水電費、伙食費還在等著所以,總感覺剩不下錢。但越是這樣,越是需要學會理財,並長期堅持下去,這樣幾年後,會理財和不會理財的差距可就不是一點點。

年輕人,投資自己最重要。

給大家分享一條我在網上看到的一條很喜歡的評論

在帝都,月薪6000,年薪7W上下,就算再省,一年也就2-3W,按照理財(而不是投機)的最大化收益,一年不過2-3K,過兩年你漲工資了就會覺得2-3K那哪叫錢啊,連餘額都算不上。

最好的理財投資方式就是投資自己,把一部分錢用來提升自己的硬技能工資六千,姑且就算稅後。房租2000元,通訊費100元,水果零食200元,交通費250元,吃飯1100元,生活用品50元……大概花3600左右,還不包括網購、聚餐、節日等開銷,算下來大概一個月最多餘2500,當你工作能力不斷加強工資只會穩步上升的。


強制儲蓄

對自己的資金有個清晰的規劃就等於擁有了對未來的掌控力
儲蓄和記賬是密不可分的,哪些消費可以避免?哪些消費是剛需?做好每個月資金的收入和支出情況,自己每天的錢都花在哪了一目瞭然。分析賬單之後,你會發現自己有很多沒必要的消費,後悔自己怎麼會花費這麼大。既然花銷大,那就先記好帳,清楚了自己的花銷之後。堅持每個月儲蓄,可以先從收入的10%開始,貴在堅持多做儲蓄。

前兩天回答了一個為什麼有錢人理財能10倍100倍增長,而我們理財原地踏步10年不動呢?”這樣的問題,在回答裡面,我舉了巴菲特的滾雪球般的複利模式。理財在於持續投入和複利。當本錢足夠多的時候,這種有基礎的投資,雪球只會越來越大。就算不滾那麼快,慢慢滾,也同樣能生活無憂了。

你可能在短期內難看到資金大幅增長,但如果你採取良好的方式,在四五年之後,你的資產相信會比同等收入者多出很多。再加上你每年/每月持續投入,這個資產累積到後面,累積速度會越來越快,所以你需要儘快開始理財,從那些不起眼的開銷處開始積累 。


一些簡單、可以合理的規劃自己資金的好辦法可以看我的往期回答,這裡就不再贅述。

在未來長期能夠把理財做好,對一生的財富積累都是大有裨益的。不過在選擇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

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觀點及看法,如有描述不當或錯誤,還望在評論區不吝賜教,喜歡的話關注+點贊哦!當然,更歡迎評論,互利共贏,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