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三|鼻入顯發嗅聞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03)

楞嚴經·卷三|鼻入顯發嗅聞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03)

吸氣時,鼻腔感覺有冷氣;呼氣時,鼻腔感覺有熱氣。有興趣的不妨試驗一下,看是不是呢?當發現房間裡有異味時,人們總是以吸氣的方式去嗅聞,以發現異味的來源。本節中,佛陀正好講到這回事。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楞嚴經·卷三|鼻入顯發嗅聞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03)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於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嗅聞性。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

佛陀說:“阿難,譬如有一個人,快速用鼻子吸氣,吸久了就會成勞相,則在鼻腔中嗅聞到冷觸。因為觸覺分別,還能感受到通塞之虛實,如是乃至還能聞到各種香氣、臭氣。鼻子與鼻子的這些勞相,同樣都是菩提瞪發勞相。因為在通、塞二種分別妄塵中,發出聞覺居於其中,吸此通、塞塵像,稱名為嗅聞性。這個嗅聞性離開通、塞二塵相,畢竟沒有一個自體。”

這個鼻入好像複雜些。須得鼻子吸氣回嗅,在通塞虛實二塵中,才能顯發嗅覺性。

我曾見過一個這樣的說法,說同一種物質,在一定的濃度下,是香氣;超過那個濃度,就是臭氣。這個濃度,應該就是這裡的通塞虛實,在通虛時,氣味的濃度會淡些。

【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

“阿難你應當知道,這個嗅聞性並非從通、塞二塵而來的,也不是從鼻根而生出,也不是從虛空中生出來的,為什麼呢?”

【若從通來,塞則聞滅,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聞,云何發明香臭等觸?】

“如果嗅聞性是從通而來的話,塞就會隨即而滅,怎麼能知道塞呢?如果是因為塞而有的話,通則嗅聞不到,怎麼還能聞到香氣、臭氣等觸覺呢?”

因此,嗅聞性不可能從通、塞二塵而來。

【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

“如果嗅聞性是從鼻根生出的,必定就不關通、塞二塵之事。則此嗅聞之機能,根本沒有自己的體性。”

嗅聞性若離開通、塞二塵,單從鼻根生,則嗅聞一無是處。

【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嗅汝鼻。空自有聞,何關汝入?】

“如果嗅聞性是從虛空中出現的。則此虛空嗅聞應當回過來嗅聞你的鼻子。再者,如果虛空自己嗅聞自己,則與你的鼻入有什麼關係呢?”

【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佛陀總結說:“由此可見,鼻入之所嗅聞不過是虛妄相想,不以因緣相論、不以自然性論。”

鼻根、香塵皆是過去攀緣香相而造作的業力種子。故而鼻入之相是虛妄的。但是,鼻入而顯發的嗅聞性,並不隨境界的變化而變化。比如說,嗅聞性不會有你、我之別。嗅聞性不會隨人老而變老。聞到花香和聞到垃圾臭的嗅聞性並沒有什麼不同。如此而觀,則“在相見性”,故而說鼻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楞嚴經·卷三|鼻入顯發嗅聞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03)

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