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只用了三招,讓齊國成爲春秋五霸之首

五霸的事業是一部春秋的骨幹,而五霸之中以齊桓、晉文為首。孟夫子說“春秋,其事則齊桓公、晉文公”,又說“五霸,桓公為盛”,可見齊桓公的霸業是春秋史中最重要的節目。而提到齊桓公,不得不提管仲,正是管仲的規劃謀略,立定了齊桓公創霸業的基礎。

管仲只用了三招,讓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替桓公所規畫的治齊國的方法,可分為內政、軍政、財政三方面。他所用的政策,約略說來,是分畫都鄙而集權中央,獎勵農商以充實國富,修整武備以擴張國威。

現在根據《國語》等書,就分內政、軍政、財政三項,略敘管仲治齊的政策:

關於內政方面,管仲所定的計劃是:

把國都分為六個工商的鄉,十五個士(兵士的士)的鄉,共為二十一鄉。這十五個士的鄉,由桓公自己管領五個,上卿國子和高子各管領五個。這裡其實是讓齊桓公掌握大量軍權。

又規定郊外三十家為一邑,每邑設一個司官;十邑(三百家)為一卒,每卒設一個卒帥;十卒(三千家)為一鄉,每鄉設一個鄉帥;三鄉(九千家)為一縣,每縣設一個縣帥;十縣(九萬家)為一屬,每屬設一個大夫,全國共有五屬,設立了五個大夫。又立出五正的官,也派他們各管一屬的政事,而受大夫的統屬。也就是說五正協助大夫管理五屬,每屬管理十個縣,約有九萬家人口。每個縣有三鄉,大約九千家人口,這樣逐層管理下去,最終由五屬統一管理。

在每年的正月裡,由五屬大夫把他們治理屬內的成績報告給桓公,由桓公督責他們的功罪。於是大夫修屬,屬修縣,縣修鄉,鄉修卒,卒修邑,邑修家,內政就告成了。這種管理其實就是權利一層一層下放。

管仲只用了三招,讓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關於軍政方面,管仲所定的計畫是:

作內政而把軍令寄在裡面。他規定國都中五家為一軌,每軌設一個軌長;十軌為一里,每裡設一個裡有司;四里為一連,每連設一個連長;十連為一鄉,每鄉設一個鄉良人。

就叫他們掌管軍令:每家出一個人,一軌有五個人,五人為一伍,由軌長帶領著;一里有五十人,五十人為一小戎,由裡有司帶領著;一連有二百人,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帶領著;一鄉有二千人,二千人為一旅,由鄉良人帶領著;五鄉有一萬人,立一個元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的元帥帶領著。

全國三軍,就由桓公與國子高子帶領了。桓公等三人也就是元帥。這便是現在的保甲制度,也就是軍國制度。他們定出這種制度來,每逢春季和秋季借了狩獵來訓練軍旅,於是就“卒伍整於裡,軍旅整於郊”了。

訓練完成以後,下令全國的人不許自由遷徙,每伍的人有福同享,有禍同當,人與人,家與家之間都互相團結,就做到了“夜裡開戰,只要聽到聲音,大家就不會亂伍;日裡開戰,只要看見容貌,大家就互相認識”的地步,這樣的軍隊自然是最好的了。

那時齊國缺少軍器,管仲又定出一種用軍器贖罪的刑法來。人民犯了重罪,可以用一副犀牛皮製的甲同一柄車戟贖罪;犯了輕罪,可以用一副皮製的盾同一柄車戟贖罪;犯了小罪,可以用銅鐵贖罪。打官司的人禁止了三次還不服的,可以用一束箭做入朝聽審的訟費。這樣一來,甲兵也便充足了。

管仲只用了三招,讓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關於財政方面,管仲所定的計畫是:

採用相地衰徵的方法。(衰是等差的意思,徵是賦稅;相地衰徵,就是看土地的好壞來等差賦稅的輕重),通貨積財,設輕重九府之制;觀察年歲的豐兇,人民的需要來收散貨物;製造錢幣,由官府掌管。更提倡捕魚煮鹽的利益。於是齊國就富庶了。

我們綜看管仲治國的方法,實在是一個大政治家的手腕。他知道治國的要點先在分畫內政和統一政權;富國的要點先在整理賦稅和發展農商,而由國家統制經濟。

尤其可以佩服的,是他把軍令寄在內政上,使武備不為獨立的擴張。兵屬於國,民屬於兵,兵民合為一體,國家豈有不強盛的道理。

他所定的保甲制度等等,到現在還有值得摹仿的地方。即此可以知道一國的強盛固然需要其他內在和外在的條件,而大政治家的有益國家,也是絕對不可否認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