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祖孙三代皆是忠臣,父亲是清代少有的文正公

不知大家看过一部经典老剧《宰相刘罗锅》没有,小编小时候特别喜欢这部剧,常常被被风趣聪慧的刘大人逗的开怀大笑。

这个电视剧,好就好在它明确地不以历史剧标榜,而说是民间传说,这就不会纠缠在真实与否的无谓争论中,而且符合老百姓的口味,民间传说,自然是来自民间,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吗,自然是老百姓中间,流传已久,十分有情趣了。民间传说吗,自然是添油加醋,妙趣横生,都是老百姓欢喜的。

刘墉:祖孙三代皆是忠臣,父亲是清代少有的文正公

总之,这正是电视剧的好材料,既有真实的历史大背景,又有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较之所谓严肃的历史剧,实际根本无法重现的历史,反而真实得多,也好拍得多,也有趣得多,自然看的人也知道是假的。

刘罗锅的故事在北方民间流传很久,小时候在山镇常常听人们说起过,梆子戏里好像也有“刘罗锅”的戏,由丑角扮,把背垫的很高,红袍圆翅纱帽,像是坏人,却是好官,小时看野台戏,留下很深印象,只是戏名记不起来,可能就叫“刘罗锅”吧?北京说评书的艺人也常说刘墉刘罗锅的故事,自然是根据民间故事十分夸大了的。电视剧编剧抛开正史,收集这些民间故事编在一起,也真不容易,至于说到这些故事的来源,想来也可能不只刘墉一个人,也可能包括他父亲的。因为刘墉出身不是平常人家,也像《红楼梦》中所说的一样,是赫赫的大家。

山东诸城,靠近东海,倒真是个出人的地方。刘家在康、雍、乾时代,到刘墉时,已三代大官了。他祖父刘棨,字弢子,康熙廿四年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是当时著名的清廉官吏,不过还不算太大,俗称“臬台”,相当于现在管司法的副省长。他父亲刘统勋就不得了,雍正二年进士,官至尚书、总督、军机大臣、大学士,头衔数也数不清,是乾隆时代的名臣。晚年和其子刘墉同时在朝为官。

刘墉:祖孙三代皆是忠臣,父亲是清代少有的文正公

刘统勋活了七十三岁,死后谥号“文正”,是极高荣誉。清代二百六七十年间,没有几个“文正公”。 刘统勋为什么得到这样高的荣誉呢?自然和他一生经历分不开。他上疏压抑乾隆亲信大臣讷亲的权力,指出桐城张廷玉族人入仕过多,深得乾隆赞许。他一生四任会试主考官,两任翰林院学士,三次修黄河溃堤,一次主持疏浚运河,且署河道总督,《四库全书》馆总裁,国史馆总裁……修黄河这是清代最肥的差事,主持一次不贪污也够一辈子用……但他却真是清廉,死后皇上亲自到他家来上祭,见其家十分寒素,感动得真是不胜悲痛,当着群臣赞许他:“像刘统勋这样的,才不愧是真宰相了。”

刘统勋的死也真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型。他近七十岁时,署理陕甘总督,为西北军事备战。满洲将军永常先胜后败,由伊犁退至哈密,他上疏乾隆,请放弃哈密以西之地,大触乾隆之怒,将刘及其子刘墉发往军前效力自赎,不久获赦放还。

又任刑部、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都是重要职务,自然非常忙碌,每天天不亮就要坐轿上朝,对于七十四岁的老人说来,大概辛苦得有点吃不消了,乾隆三十八年隆冬,五更上朝,乘舆入东华门,稍倾斜一下,打开轿帘,刘已闭眼了。乾隆闻讯,立即派尚书福隆安至东华门边看望,请御医诊治,已来不及医治,死了。

刘墉:祖孙三代皆是忠臣,父亲是清代少有的文正公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进士,刘统勋死时,已五十三岁,任陕西按察使,回籍丁忧,三年后起复,授内阁学士,江苏学政。

因劾举徐述夔文字狱案擢湖南巡抚、内迁左都御史、工部、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大学士、太子少保,直到嘉庆九年才去世,享寿八十五岁,和他父亲类似,宴客后端坐而逝。死谥“文清”。

刘墉生长乾隆鼎盛、繁华奢靡之世,又出身在宰执大官家庭,但秉承他父亲遗风,为人节俭养廉,守法正直,勇于任事,敢于公开弹劾乾隆宠臣和珅,反抗和珅。且性滑稽,有时故意戏弄和珅。

一次过年,适逢化雪,道路十分泥泞,刘得知和珅应召入宫,故意穿旧衣等在路中,命随从高举名帖,等和珅轿子过来,拦轿大叫:“刘中堂亲自到府上拜年,知和大人进宫,现在此下轿行礼啦!”和珅身穿华丽貂褂,在轿内不知如何是好,正惊愕间,刘墉已跪在轿前,只好连忙下轿还礼,干净粉底朝靴、花衣貂褂都拖在烂泥地上,一塌糊涂了。

刘墉最著名的是同和珅、钱沣一起去山东办巡抚国泰贪污案。山东巡抚国泰是和珅私人,钱沣是御史,疏劾国泰贪污,乾隆派和、刘、钱三人前往山东查办。问案时国泰依仗和珅庇护,有恃无恐,站起大骂钱沣:你是什么东西,敢上疏劾我?刘墉大怒,立时喊国泰:“御史奉皇帝诏书治你,你敢骂皇帝使臣。”当即命衙役掌嘴,和珅不敢出声,一下子把国泰气焰压下去了。

刘墉父亲刘统勋也有类似的事情,一次以钦差身份督修黄河决口,空闲时在河堤散步,见好多外县送秫秸的老乡露宿堤上哭泣,便问为什么。老乡们说,他们县官让送修河口的秫秸,三天路程,到此收料委员每车要交多少钱才收,不出钱不收,他们没有钱,已等了好多天。

刘墉:祖孙三代皆是忠臣,父亲是清代少有的文正公

刘听了将信将疑,便说我替你们交交试试看,便赶一车到料厂,验收委员见来交料的衣履整洁,以为是哪个乡的富户地主来交料,一车要十来吊钱交差费,刘就与之争论,反被轰了出来,把牛车也给扣了,刘立即赶回行馆发令箭捉委员到河帅衙门,并找河督议事。

把那个委员抓来,问了几句,就令推出去杀头,当时各种钦差都有便宜行事的特权,正法个把人是可以的。当时河督忙跪下代为求情,坚持了半天才改为重责数十大板,戴上大枷,在河岸示众。别的收料委员连忙不敢再要钱,随到随收了。类似故事还有,不一一介绍了。 民间故事刘罗锅,大概把他父子的故事都编进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