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耳究竟是什麼人?

漢史趣聞


張耳是戰國晚期魏國大梁人。

關於張耳,你必須瞭解的是:

1、張耳年少是魏國信陵君的門客;

2、張耳的老婆,在回孃家碰到當時逃難的張耳後,於是和老公離婚,帶著大量的嫁妝嫁給張耳;張耳用老婆嫁妝開始了他的仕途,官至外黃令;

3、張耳在做外黃令時也招納門客,當時年輕的劉邦就做了張耳的門客;

4、和張耳有刎頸之交的陳餘,和張耳一樣都是大梁人,都是依靠老婆的嫁妝起家;和張耳、陳餘靠老婆發家相比,劉邦只能去找寡婦曹氏解解自己的寂寞;

5、張耳的年齡應當比劉邦大3、4年左右;張耳的年齡應該比陳餘大約十幾歲到20歲左右。


張耳和陳餘在陳勝起兵攻佔陳縣後就加入了陳勝的陣營。他們一共提出了三條策略:

1、不稱王、只攻秦、立六國後策略。這個策略本質上就是自己種樹別人摘桃子,自然不被陳勝所接納。

2、北收河北之地。這條是擴地,被陳勝接納了,卻造成了張楚分裂為趙國的嚴重後果。

3、勸武臣稱趙王。這條策略本質上還是第一天立六國後的策略,不過是稍有變通。武臣稱趙王,讓一心擴地的張楚國分裂,進而造成了陳勝軍內部的不團結。

簡單說,張耳和陳餘的策略,對於陳勝的張楚國,是一個禍害,雖然非常適合張耳和陳餘建功立業。

在張耳、陳餘二人的政治價值觀裡,皇帝+諸侯模式才是當時理想的治理模式。勸陳勝暫緩稱王,北上收河北地,勸武臣稱王等策略,看似目的不一,其實都是服務於皇帝+諸侯治理模式的這個終極目的。

按照張耳、陳餘的看法,陳勝應該先樹立諸侯增強自己的實力、削弱秦朝勢力,最後佔據關中而稱帝。

“據咸陽以令諸侯,則帝業成矣”

這句話真實反映了張耳、陳餘的政治理想。


張耳的價值觀。從鉅鹿被圍時張耳對陳餘所說的話來看,張耳是一個固執不變通的理想主義者。

“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胡不赴秦俱死?且什有一二相全。”
“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安知後慮!”

在張耳看來,既然陳餘和他約定同年同日死,就應當履行諾言,死也要死在一起。何況在張耳看來,陳餘率軍相救張耳有10%—20%的成功機率,即“且什有一二相全。”

面對陳餘認為大家一起死毫無益處時,張耳一方認為:既然約定同死,有無益處,管它那麼多呢,踐諾才是最重要的,即“安知後慮”。

楚漢爭霸時,張耳一直是劉邦堅定的盟友,從不背叛劉邦。


歷史哨聲


張耳是秦末漢初之人。年輕的時候,是信陵君的座上常客。後來娶了一位有錢的寡婦,自己也能養門客了,還當了魏國外黃縣縣令。

劉邦未起事時,相交的“狐朋狗友”裡,張耳也算一個,雖然時間不太長。秦國滅魏以後,聽說張耳、陳餘是魏國大賢出千金捉拿張耳,五百金捉拿他好友陳餘。


二人於是一起跑到陳縣,也就是後面陳勝、吳廣起義進入的陳地。接下來不用說,二人肯定選擇投奔起義軍了。不過這倆不是安分守己的貨,得知陳勝稱王后,慫恿單獨帶兵出來的義軍大將武臣也稱王。張耳得做丞相,陳餘得做大將軍。

後來武臣被叛將所殺,張耳帶著沒反叛的幾萬人跑了出來,被秦軍圍困在鉅鹿。千辛萬苦派人去陳餘處求援,陳餘來了句“如以肉委虎,徒盡亡軍”,不來!幸好有項羽,打了場“鉅鹿之戰”,張耳才逃過一劫。脫困後的張耳,大罵陳餘,陳餘一生氣,把配印接下來給他,張耳錯愕了一下,還真不客氣的收了。二人這仇也算結下了。


秦國滅,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張耳獲封常山王。陳餘哪裡能服氣?到處跟人說:我跟張耳功勞一樣,憑什麼他封王,我封侯?項羽對我不公!於是去找叛楚的齊王田榮,請兵為他駐守南皮做掩護。有了兵馬以後,陳餘就對張耳下手了。

張耳沒打過陳餘,又跑去投了劉邦。後來跟韓信背水一戰,大敗趙軍,韓信為他請封趙王,劉邦允了。張耳在公元前202年去世,其子張敖繼位趙王。後來劉邦剪除異姓王時被廢掉王位。


司馬遷把張耳和陳餘合在一起,寫了《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其實這二人放在一起意義深遠,也更能揭示人性。二人在貧賤時尚能同生共死,富貴時則各有計較。不過從結局來看,還是張耳更會審時度勢。陳餘最後敗死抵水上,而張耳選擇劉邦跟隨,最後稱王,年62善終,那時也是高壽了。
我是熱愛古代歷史的現代創業人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如是史社


張耳算起來,也是秦末的一個豪傑之士,交遊廣闊,但是能力有限,不過最後去世於劉邦分封的趙王任上,也算是死得其所吧。說到張耳,不得不說到陳餘,這兩個好基友一起在秦末趙國的土地上“呼風喚雨”,“風起雲湧”的。兩人也從開始的親密無間,到因“上一個廁所和一句話”,徹底翻臉。

(張耳)

早年,張耳和陳餘因為名氣太大,被秦國通緝,兩人一起逃跑到陳地當了“監門”。有一次,陳餘犯了點錯,要被小吏鞭打,陳餘剛要反抗,被張耳按住了,張耳還對他說,意思大概是“小不忍,亂大謀”,陳餘便明白了。從這裡可以看出,張耳這個人還是有些“謀略”,並能沉得住氣,可能是因為張耳當過信陵君門客的緣故。而陳餘的脾氣,個性確實“直爽”了一些,這樣的個性,也為日後的“反目”埋下伏筆。

陳勝吳廣起義,兩人便去投靠,然後到了趙地,輔助陳勝派出的武臣當“趙王”。不久,李良反叛,殺了武臣。陳餘打敗趕走李良後,張耳和陳餘因為自己是“外地人”,又找了趙王歇來“領頭”。章邯派王離來攻趙地,包圍了張耳和趙王歇所在的鉅鹿,張耳人少糧少,苦苦支撐。而在鉅鹿北面,剛剛招募了幾萬人的陳餘,卻因為實力問題,遲遲不來支援。張耳派張黶,陳澤去責備陳餘並請救兵,陳餘無奈,只好撥出五千人去支援。結果,張黶,陳澤帶著五千人還沒進城就全軍覆沒,這是張耳和陳餘誤會的根源。

(由解救趙國演變成和秦軍的大決戰的“鉅鹿之戰”)

陳餘不親自去救援張耳和趙王歇,確實很不夠意思,畢竟一個是刎頸之交的好友,一個是名義上的領導,“忠和義”都說不過去。但是,秦軍的王離確實不好對付,這可是名將王翦之孫呀。所以,包括張耳的兒子張敖和燕,魏等國援軍,都在做“壁上觀”。終於,還是楚霸王牛逼,楚軍發動了“鉅鹿之戰”打敗章邯,大家才敢“群毆”王離,解救了趙王歇和張耳。

張耳和陳餘一見面,張耳就不斷詢問,張黶和陳澤的下落,陳餘解釋了他們和五千援軍全軍覆沒,但是張耳還是懷疑陳餘害死了那兩人。有一次,陳餘被問煩了,就說:“你無非覺得我留戀兵權唄”。於是,解下印信推給張耳,然後去廁所解手和冷靜去了。張耳楞了,但是手下賓客急忙說,這是好機會,快收了,張耳於是收了陳餘兵權。陳餘廁所歸來一看,張耳和印信都沒了,就明白了。從此,二人反目成仇。

(陳餘)

楚霸王分封諸侯後,張耳因為跟隨入關,又善於交際,被封常山王。陳餘更是不平,於是借齊兵打敗了張耳,張耳投奔劉邦。漢三年,張耳和韓信一起攻趙,攻破井陘,張耳殺了曾經的“好基友”陳餘。不久,張耳被封趙王,但是,兩年後就去世了。

從這個張耳和陳餘一生來看,張耳有一定的謀略,而且善於交際,情商比較高,但是軍事水平要一般。而陳餘是有一定的軍事水平,打敗過李良和張耳等,就是情商不高,政治素養也不足,當時劉邦要合作,居然提出“殺張耳”的條件,失去信義。而當初,關於援兵一事,完全可以尋找證據來說明,那時和張耳的關係還沒有全面破裂,可惜性格能力如此“互補”的二人組,就因“去了那趟廁所”,最終反目了。


大飛熊ヽ騎士


史學達人把張耳的來歷介紹地很細,足夠了。我說一點對張耳的看法。

一是這個人確實有才,這個是公認的,他和陳餘兩個,在當時都負盛名,有一定的感召力,能拉起隊伍來,因此,也頗被劉邦看中,後來封張耳為趙王。

二是這個人眼光準。他一眼就看出劉邦非池中物,遲早天下是他的,因此,劉邦拉他入夥,他毫不猶豫就答應了,然後,立即和劉邦結了兒女親家,鞏固自身的地位。

三是這個人品性不錯,忠誠度很高,這一點,體現在他兒子張敖身上。張耳死後,張敖繼趙王位,手下一眾人等讓他謀反,被他堅決制止。趙相貫高,與人合謀刺殺劉邦,事洩,一干人被抓。張敖最終被釋放,原因在於他真的沒參與,雖然最後被奪了王爵,但留下一條命,這是關鍵。另外,因為張耳、張敖父子品性不錯,所以,家臣的忠誠度也很高,家世能夠綿延數代,張家是不簡單的


衣賜履和金大妞


張耳(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2年)大梁人(開封市)


參加過秦朝末年的農民起義。項羽大封十八路諸侯的時候,張耳被封為常山王。

最後歸屬大漢,被劉邦加封為趙王。死後諡景王。


張耳也是從底層逐漸登上王位。貧窮艱難時誠信待人,但隨著自己的身份逐漸提高,而漸漸的忘記和放棄了當年的初衷和信念。


左將軍


張耳魏國名士,曾經是有戰國四公子之稱的信陵君魏無忌的門客。

信陵君戰國時期最為重要的軍事家,思想家。能入他的法眼且被他看上的人。那至少都是擁有一門絕學的人,張耳此人確實不簡單。後來信陵君死了,張耳不得不離開了。此刻,張耳的 大名已在民間傳播開來了,離開信陵君的張耳開始過上了飄蕩的生活。

這時候外黃縣有一個富家女想要嫁給張耳。

這對於張耳來說如同天上掉了個大餡餅,正好砸在自己的頭上。不過這個富家女結過一次婚,她嫌棄原來的丈夫太碌碌無為了,想離婚。富家 女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自己的父親。

富家女的父親正好有一個朋友,說我認識一個人,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名士。於是就把張耳介紹給了富家女,兩人一見面,雙方都比較滿意。就這樣張耳 抱得美人歸,曾經四處飄蕩的張耳終於有錢了。受信陵君的影響,張耳開始散盡錢財,結交江湖的奇人異士。

劉邦青年時就跟隨過張耳,只不過到了秦滅魏後,大家又成了亡國之人。國家都沒有了,小家更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從此,大家一鬨而散,各自逃亡去了。

陳餘很早時就聽說過張耳的大名,屬於那種名副其實的死粉。但一直苦於沒有機會見到這個日思夜唸的名流大咖。直到天下大亂時,他才有幸結識了張耳,向張耳求教各種問題。被張耳 的學識所臣服。自此,跟隨張耳混跡在江湖亂世之中。

突然有一天,他們兩個被朝廷通緝了,並且懸賞捉拿兩人的金額高達一千五百金,張耳一千金,陳餘五百斤。可見兩人的身價是多麼的高昂。

張耳和陳餘既然是名士,當然就有本事不被秦兵抓到。他們兩個選擇了藏匿在群眾基礎比較好的陳縣,此刻的張良也藏身在這裡。陳勝把大本營也安札在這裡。可見關鍵的時候英雄的眼 光竟然驚人的一致。這足以說明陳縣真的是一塊反秦的熱土。

秦朝通緝張耳和陳餘的告示,貼滿了陳縣這個小縣城的村頭巷尾。奇怪是這些通緝他們的告示不是別人貼的,正是被通緝的要犯張耳和陳餘發動廣大群眾的力量到處粘貼的。

名士不愧為名士,他們深知賊喊捉賊這一招,在當時的亂世比東躲西藏強幾百倍。你還別說,這一招一用果然躲過了秦兵的明追暗訪。兩人就這樣逃過此次劫難。

總算安全了,既然共同患過難,再加上兩個人的交情確實不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他們兩個人還殺了雞,喝了酒,磕了頭,拜了兄弟。共同喊過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 同月同日死那種騙人的口號。

這句話真的是喊喊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很難。鉅鹿之戰之後兩人的友誼小船說翻就翻了,把當年喊出的口號全忘掉了,也印證了這個事實。當然這是後話,後面會講到。

張耳和陳餘想到如今亂世,我們兩個也都算是人才,總該做點事情,將來若是有機會的話,說不定也可以名留青史呢。

兩個人一商量,就直接來到了陳勝的大本營,當時起義軍就數陳勝的規模最為浩大。

由於張耳和陳餘的大名早就傳遍了陳縣的各個角落,關於他們兩人陳勝也是早就有所耳聞的。一聽張耳,陳餘要加盟自己的團隊裡來,陳勝當然是求之不得了。

可是,幾個人在一起沒有多久,由於對於事物的看法不一致,他們就開始鬧矛盾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陳勝覺得隊伍有數十萬之眾了,在當這個將軍有失自己的身份。他已經想好了自己稱王。

不過,他還是想聽聽張耳和陳餘的意見。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話說到一半,張耳和陳餘就有意見了。

你這樣幹不行,革命才剛剛開始,你就急於稱王。這樣做對自己是極其不利的。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你都要稱王了,大秦還不收拾你才怪。反正兩人是死活不同意。

陳勝心想,只是問問你們而已,沒想到你們意見那麼大。不過,這件事就這麼定了,反對無效。

這時候張耳,陳餘感覺總是待在這裡又不受陳勝的待見,挺沒勁的。陳餘就給陳勝講:“我早年在趙地遊歷過很長時間,對那裡的風土人情十分了解。你不如分我一些人馬。讓我去此地 開展一個根據地,我們來共同打擊大秦吧。”


史學達人


一.秦漢時期張耳是一代名士,賢能待客、客交千里,聲望遠播久遠,其內心有雄天之志,淹於世間而等待時機,先依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門客立命,後而在外黃(現河南民權)一帶尋覓生存的博弈點,他一生最大的天命是交結了天予貴人劉邦,當時劉邦也是慕名張耳的賢能與張耳有過交往,在司馬遷的《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張耳與陳餘以刎頸之交的情誼來說盡二人的感情歷程,即個人恩怨在勢利面前蒼白的表露盡顯無虞,勢利傾奪、隙末成畔,張耳,虛妄大於實際、心機藏於心底,而慾望待機勃發,是一個典型的投機者!

二.張耳在世間以民望之道可以做為人的賢能取信於民間的裡間巷道,但是到了秦漢大勢、群雄逐鹿的時代張耳的心底慾望才越見博大,在勢利面前他顯露出了個人的野心與慾望,甚至顧不上與陳餘的刎頸之交之情誼的絕世之交!在世人眼裡張耳最大的投機是敗了陳勝的輝煌事業的大局,當時陳勝派張耳等一干人奪取趙地,而後命令他們向西進發,與吳廣他們入關合力攻取咸陽,就在此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張耳竟以私心惑亂其勢,沒有響應陳勝西去入關攻取咸陽,而是留在趙地尋覓時機稱王,直接壞了陳勝的輝煌大業,敗亡了義軍的大事,可以說張耳在此時為了自己的私利其做法可恨至極!敗大局者張耳也!

三.張耳到了後來依附於劉邦的勢力殺了曾經的刎頸之交的陳餘坐上了夢寐已久的趙王之爵位,野心與慾望可以說都得到了實現,但是,殺了斷頭不悔的朋友、坐上趙王寶座後不足二年而亡故,好日子沒有來得及盡興,就完矣,是天意?還是命裡註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